李新宇
摘 要:挖掘革命文物背后故事是革命紀念館充分利用文物資源,展現文物蘊含的思想信仰、歷史文化,構建生動宣傳講解畫面,讓文物“活”起來,見人、見事、見史、見精神的重要手段,也是革命紀念館和革命類博物館長期的歷史使命。為全面發揮好革命文物在革命類博物館或紀念館主題教育中的獨特作用,文章就實施革命文物背后故事挖掘中面臨的困境,以及故事挖掘的立足點、價值導向、方式方法和專業人才培養等幾個需要側重考慮的問題,做出了一些探析。
關鍵詞:革命紀念館;文物故事;探索;思考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8.012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革命文物承載黨和人民英勇奮斗的光榮歷史,記載中國革命的偉大歷程和感人事跡,是黨和國家的寶貴財富,是弘揚革命傳統和革命文化、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激發愛國熱情、振奮民族精神的生動教材。”①并從守住民族文化根脈的戰略高度出發,多次強調要對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讓歷史說話”“讓文物說話”“挖掘文物和文化遺產可用價值”“發揮好革命文物在黨的主題教育、革命優良傳統教育、愛國主義示范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②。這要求我們必須深入挖掘革命文物背后故事,把隱藏在文物里面的革命故事,以及故事人物的革命理想、斗爭本領、精神風貌展現出來,讓革命文物見人物、見事件、見場景、見精神、見思想,能“說話”,“說”真話,讓各級干部群眾、青年學生能夠從那些飽含溫度的革命故事中獲得思想感悟和精神洗禮。
1 挖掘革命文物背后故事是革命紀念館的主要工作任務
革命文物保護和價值挖掘利用是目前革命紀念館的兩大主要工作。文物保護和價值利用相互依存,保護的目的也是使革命文物得到長效利用。挖掘館藏文物資源的背后故事,將革命文物的內涵價值轉換成社會價值,為不同歷史時期政治經濟服務,是革命紀念館存在的重要基石,亦是新時代新征程革命紀念館用好紅色資源、賡續紅色血脈,創造不負革命先輩期望、無愧于歷史和人民的新業績,必須回答好的時代考題。
1.1 挖掘文物背后故事是革命紀念館職能決定的
傳播紅色文化是革命紀念館的重要社會職能,作為紅色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革命紀念館擔負著保障紅色文化需求的社會責任,其性質決定了以黨員干部、青年學生和人民群眾為服務對象,以特定教學模式展現館藏物品內含的文化價值,給服務對象以蕩滌靈魂的思想洗禮,提升認知,強化道德品質,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愛國熱情。紅色文化的組織細胞恰好亦是各個革命紀念館館藏文物蘊含著的,能展現共產黨人革命崇高理想、精神追求的無數生動感人的革命故事。
1.2 挖掘文物背后故事是革命紀念館發揮其資源獨特作用的時代需要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革命紀念館要創作生產出無愧于我們這個時代的精彩、精煉的革命故事,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更豐富、更有營養的精神食糧③。革命類博物館(紀念館)館藏文物里不僅有能體現把握斗爭方向、贏得斗爭主動權的文物物件,也有能展現為了理想信念敢于舍生取義的遺物文物,不僅有講求斗爭藝術,從勝利走向勝利的文物物件,亦有反映革命志士百折不撓的斗爭意志的文物物件,這些蘊藏在革命文物里面的生動故事是當今干部群眾尤其是青少年培養和提升人文素養的“活教材”。特別是在中國式現代化全面向前推進征途上,一些人受西方意識形態思潮的鼓噪,歪曲和否定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的革命歷史,抹黑和詆毀民族英雄,辱沒先烈英雄英勇犧牲的歷史意義,篡改歷史教科書等事件,需要化解的國內外矛盾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艱巨復雜的當下,深入地挖掘共產黨人用鮮血和生命詮釋初心使命的故事,以堅韌意志戰勝困難,增強斗爭本領的故事,善于運用斗爭智慧,贏取斗爭勝利的故事,教育當代群眾增強歷史使命感、社會責任感、民族認同感和凝聚力尤為迫切和緊要。
1.3 挖掘文物背后故事是革命紀念館開展主題教育、陳列展覽、教育宣講以及開發文創產品的需要
根據2023年3月13日國家文物局印發的《革命文物主題陳列展覽導則(試行)》要求:革命文物主題陳列展覽內容策劃,應堅持以當地革命史為主,從革命歷史大局出發,立足自身掌握資源和辦展條件,結合社會需求、重要節點,“做到科學、準確”。“策劃設計應聚焦主題、突出特色,嚴格以舊址、史實為基礎,力戒‘主題模糊‘千館一面”;主題教育要“堅持正確價值導向,以史實為根據,見史見事,嚴格遵循中國共產黨的三個歷史決議,充分吸納最新研究成果”;針對不同階層群眾開展分眾化、特色化渲染性教學,增強教育成效。這要求我們必須從館藏革命文物入手,準確把握革命和建設各個不同歷史時期中國共產黨歷史主流和發展的主線,深入挖掘,恰如其分地還原真實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做出中肯評價與闡釋④。
2 當前深入挖掘文物背后故事面臨的主要問題
據統計,截至2022年年底,全國革命類博物館(紀念館)已有1600多家,有49萬件(套)革命文物與近現代重要事件和人物有關,備案登記的33315處革命遺址(舊址)中,有477處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平均開放率達94%,各地革命紀念館累計推出了1.5萬多個主題展覽,觀眾達28億人次⑤。反映出革命紀念館在推進高質量建設中不同程度地發揮著以史鑒今、資政育人重要作用。但也有不少地方革命文物主題陳列展覽仍然存在著展陳內容、時間范疇憑空拼湊、擴展或任意拉長,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評價無據夸大、拔高或矮化等現象⑥。導致這些問題的原因很多,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不注重且不懂得如何挖掘革命文物所蘊含的中國革命偉大歷程的歷史事件和感人事跡。
2.1 革命文物故事深度挖掘的靶向目標模糊
革命文物記錄著過去,告訴我們從哪里來;映照著當下,啟迪我們應該往哪兒去。2018年7月29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曾印發的《關于實施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見》指出:繼續完善文物保護利用政策,促進革命文物深層次研究的開展;及時擴充體現時代精神的展陳說明和講解內容;宣傳、文物等有關部門要切實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建立健全展陳內容和解說詞審查制度,把嚴政治關和史實關,防止歷史虛無主義和文化虛無主義,以確保每一次歷史敘事的準確性、完整性、權威性⑦。這為開展革命文物背后故事挖掘定準目標、校準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然而,一段時間以來,一些革命博物館(紀念館)挖掘采編革命文物背后故事似乎還是偏離了這個既定目標。主要表現在故事挖掘的目標設置上:①對如何準確表達歷史背景下的政治取向,凸現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對于社會進步作用和影響等,缺乏鮮明政治立場;②人民才是創造歷史的真正主人這個主題不彰顯,對英雄人物和領導層的作用關注過多,忽略了廣大平民百姓的參與和貢獻,聽眾難以感受到普通百姓對革命運動的改變和影響,即人民屬性不彰顯;③將特定歷史背景下代表性革命文物研究和深入解讀與當代社會聯系起來探索其今天的意義和價值不緊密,時代屬性不突出。
2.2 革命文物故事深度挖掘的價值導向不明
革命文物利用的本意是挖掘展現其承載的革命故事,弘揚其內在的文化精神。但在實際工作中,一些革命紀念館或革命類博物館故事挖掘價值導向不明確:一是真實歷史素材運用不準確,歷史風貌完整性闡釋不完整,對文物的出處,是什么歷史時期的產品,有什么樣感人故事說不清楚、道不明白;二是杜撰革命文物故事,無從考究,比如某革命紀念館陳述征集到的“紅七軍領導人在百色龍州起義時使用過的兩枚‘銀元”,卻無法考據到確信的出處,最終難以評定文物等級;三是未能嚴格遵循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決議并從中吸納最新理論成果;四是未能悟透文物,準確演繹其歷史、窺見其精神。
2.3 革命文物故事深度挖掘的方法手段不活,效果不明顯
盡管近年來在運用傳統挖掘手法基礎上,有不少革命紀念館開始走出去開展“口述歷史”的搶救性記錄及相關文物征集,讓親歷者詳細憶述與物件有關的人物、事件、歷史場景,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無論是形式還是內容,都沒上升到更高維度,在如下方面尤為突出:一是不注重構建使用現代人喜愛的短視頻、公眾號、朋友圈等短平快信息采集傳輸工具;二是普遍不重視陳展主題與革命文物背后故事深層次挖掘、編撰策劃;三是各館之間數字化故事片,數據多源異構,標準不一,無法融合共享及對不同層次受眾實行精準服務。
2.4 革命文物故事深度挖掘的專業素養跟不上
這是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了,但老問題也出現新情況:一是主動適應、主動跟上當下全民刷視頻環境,將陳展版面和講解詞轉化成豐富的互聯網革命題材微視頻,真正做到讓革命文物背后故事生動起來、“火”起來的能力亟待提高;二是依托更多平臺以虛擬展廳“云”講解的方式讓革命文物里面故事跟受眾“見面”的能力亟待提高;三是運用當時當地歷史語境挖掘形成革命文物背后故事的能力亟待提高。
3 深入挖掘文物背后故事的幾點思考
為了使革命文物“活”起來,服務主題展覽和主題教育,發揮其時代價值,挖掘革命文物背后故事就必須找準定位,校準方向,選準目標,創造性地開展工作。
3.1 必須堅持“尊重歷史 還原真實”的挖掘定位
挖掘革命文物背后故事要符合歷史事實,實事求是。對革命文物闡釋要永遠站穩人民立場,用理解受眾心理的語言編研,站位歷史,講述故事。站在歷史角度,就是要用歷史研究者眼光,把中國共產黨來自人民、扎根人民、順應民心、尊重民意,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故事挖掘出來;把黨同人民群眾魚水相依,革命群眾緊跟中國共產黨干革命的故事挖掘出來;把中國革命事業為什么能蓬勃發展的背后規律性撰成故事揭示出來。文物故事挖掘編排要有政治原則,提倡什么、反對什么要旗幟鮮明,要與中國共產黨歷史決議和最新理論成果提法一致,要追隨時代需要,要服務于祖國、民族、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需要,還要合乎史實,故事挖掘不能隨意加入背離歷史事實的推理性、臆測性故事陳述。在多學科、多領域學者參與的故事闡釋互動中對實在不能說的話,必要時可以使用延緩性語言。
3.2 必須堅持“挖掘價值 有效利用”的挖掘導向
革命文物的價值不是它自身,而是它承載的革命文化,對其隱藏的故事挖掘不僅僅是要實現其研究價值、提煉文創產品,更重要的是展現共產黨人在革命洪流中的理想信仰、斗爭意志、情懷擔當、革命智慧和奉獻精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挖掘文物和文化遺產的多重價值,傳播更多承載中華文化、中國精神的價值符號和文化產品。”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一論述深刻揭示了價值挖掘是開展革命文物利用的前提,挖掘革命文物背后故事是實現文物價值的重要環節之一⑧。我們要認真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物工作的重要論述,進一步完善以價值利用為核心的革命文物背后故事的挖掘、編撰、利用,不管是日常的陳列展覽、主題教育還是著書立說,都必須緊緊服從和服務于這個導向。也只有遵循了這個導向,把主流主線的宏大敘事與各個具體文物“講出來”的故事、場景細節的再呈現結合起來,經過系列政治性、思想性、藝術性相統一的講解講演、互動體驗活動等,才能真正達到革命文物見證歷史,振奮精神,凝聚力量,激勵人民砥礪前行的目的。
例如,對廣西壯族人民優秀兒子韋拔群曾經用過的馬燈(圖1)背后故事的挖掘,就要像鄧小平曾經稱贊的那樣:他為黨和人民事業奉獻了一生,乃至生命,真不愧是一個模范的共產黨員!⑨側重于韋拔群自覺到廣州農運講習所學習后,在東蘭開辦農講所,用先進主義武裝并帶領左右江貧苦群眾走向光明前途的革命家拼命精神,用之鼓勵黨員干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挖掘的故事要服務于陳列展覽、教育活動,起到傳播思想理念、激發愛國熱情的作用。還是上述韋拔群曾經用過的馬燈背后故事,要在宣傳上將東蘭縣山洞里農運所冒著殺頭危險,夜習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場景,這種有址可尋、有物可看,有血有肉、有神有魂文物背后那個飽含溫度的故事,用青年人喜愛玩的“劇本殺”形式、與觀眾互動演出形式以及運用短視頻、小程序,推進“革命文物+”進行全景式、立體式、延伸式展示,讓觀眾獲取強烈、難以忘懷的感官體驗。
3.3 必須堅持革命文物背后故事多學科的融合采編
挖掘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要高質量,還必須轉變觀念,跳出單打獨斗的思想藩籬,主動融合考古、器物、文物、黨史等學科綜合闡釋研究,歸集信息。比如,挖掘烈士王兆隆生前用過的三頂不同時期軍帽(圖2)的背后故事,我們既要看到烈士的工作經歷,為革命、為人民不懈奮斗的精神,又要看到中國人民子弟兵服飾演變過程,以及它折射出軍帽使用年代的戰爭環境、政治環境和人民的生活環境。同時,通過軍帽還可以了解到人民子弟兵軍服軍帽的材質、樣式變化以及服飾生產工藝情況。在運用多個學科知識綜合研究這些內容后,我們已經不再是單單研究幾頂軍帽了,我們從中整理編撰出的故事也就不單單只是服務于某一主題了。同理,我們在展示和講解軍帽時,配合軍人的服飾、配飾、儀容、儀表等大量文物線圖和文物影像,進行系統研究挖掘,編撰成講演詞、劇本,或寫成文章,就能讓各路受眾直觀地看到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軍隊形象表征,感受到中國共產黨領導武裝力量由弱到強、由小到大的變遷。故事漸入精微,“小水滴折射大海”,就能把革命文物的深層價值闡釋清楚。進而引申到“紅色政權是怎么來的、新中國是怎么來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來的”⑩,實現理論性認識上的升華。
3.4 挖掘革命文物背后故事應包括革命文物內含故事和來源故事
革命文物除了其本身隱含的感人故事外,其保存人在捐贈前保管和維護革命文物過程中發生的故事,往往也都十分感人,具有與文物同等的重要教育意義,它理應成為革命文物背后故事的有機組成部分。例如,一個浸透了烈士血漬的挎包(圖3)。那是1979年3月的一天,中國人民解放軍50軍148師444團1連奉命攻打涼山332高地,戰斗停歇后,炊事班正在抓緊時間給前線送飯,就在帶隊的吳司務長向戰壕里戰士分發壓縮餅干當兒,一顆流彈忽然落到吳司務長身旁,烈士劉洪利大喊一聲“炸彈”并沖過去把司務長撲倒,身體壓在吳司務長身上,司務長得救了,劉洪利卻被爆炸的彈片擊傷,鮮血瞬時從腰間涌出,時任連隊通訊員趙祖樹見狀,瘋了似的背上劉洪利就往衛生員處跑,滴落的鮮血染紅了烈士身上的挎包。那段生死相依的戰友情誼,讓趙祖樹一直保存著戰友劉洪利烈士的挎包,常常帶著挎包給成都市金牛區當地中小學生講戰友劉洪利的英勇故事。直至44年后的2023年3月10日,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區退役軍人事務局組織參戰老兵到廣西中越邊境開展“致敬先烈 愛國奉獻”學習教育活動,趙祖樹專門到戰友劉洪利烈士墓碑前告慰烈士(圖4)之后,把烈士挎包捐贈給廣西革命紀念館收藏。
3.5 加大對革命文物“懂研究 會編撰”的人才隊伍培養
功以才成,業由才擴。培養一批既懂得研究文物又能挖掘其背后故事編撰成文,且富有創造力和行動力的群體,關乎革命紀念館高質量發展。革命紀念館或革命類博物館要做好人才引育、用留、評價、獎勵激勵等方面頂層設計,制定正向激勵政策,形成良性的人才孵化機制,以及人盡其才、擇優而用的公平競爭機制,建立健全尊重人才、培養人才、愛護人才制度,強化考核,不斷提升專業人才素養。以研、編、講、演一體化為模式,以課題項目為紐帶,以講解詞撰寫、講演比賽為平臺,通過相互觀摩,專家點評方式等。促使人才隊伍不斷走向成熟。同時,從事革命文物工作人員要有成才愿望、信心和決心,在日常工作中,保持定力,甘于普通,耐得住寂寞,默默地找尋文物背后故事出彩點,觀眾求知點,史學真痛點,供不同主題展覽服務;始終端正“忠于歷史、忠于真相”工作態度;善于運用智慧,杜絕破碎化熱門信息,冷靜復現完整歷史故事;敢于始終懷揣探求事物本真愿望,在工作中突破自我,實踐聽者期許與自我的初心。
4 結語
本文是基于以華南為主的部分紀念館調研后,對文物背后故事挖掘產生的探索思考。文中從革命紀念館肩負任務出發,分析了干擾影響深入挖掘革命文物背后故事的多重因素,并就解決革命文物背后故事挖掘中當前面臨問題,在價值導向、目標設置、內容把握、方法手段與成效以及人才隊伍培養等層面做出探析思考。鑒于筆者知識儲備有限,時間倉促,研究和參考文獻不足,沒有更多地考慮文物背后故事挖掘制度、機制方面的因素,影響革命文物背后故事挖掘因素各地不盡相同,僅能列其代表,解決手段也遠不止文中所述,這些都有待日后進一步探索完善。
注釋
①②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2023年版)[M].北京:學習出版社,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③習近平.習近平著作選讀: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④⑥國家文物局印發《革命文物主題陳列展覽導則(試行)》[EB/OL].(2023-03-31)[2023-11-12].https://www.gov.cn/lianbo/2023-03/31/content_5749423.htm?eqid=850ed7540006e7f6000000066460ec85.
⑤讓革命文物“發聲” 講好紅色故事[EB/OL].(2019-09-12)[2023-11-12].https://www.xuexi.cn/lgpage/detail/index.html?id=3174905408189569527.
⑦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實施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見》[EB/OL].(2018-07-29)[2023-11-12].https://www.saac.gov.cn/daj/zxdq/201809/d0a66923a7a14521b76be3c7297d6feb.shtml.
⑧李群.準確把握和認真落實新時代文物工作方針[N].人民日報,2023-01-05(11).
⑨新華社.韋拔群[N].光明日報,2009-07-21(03).
⑩求是雜志社調研組.“一大”會址前的百年凝思[EB/OL].(2021-02-21)[2023-11-12].http://www.qstheory.cn/laigao/ycjx/2021-05/21/c_11274764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