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化杰
摘? ?要:鄉村振興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一系列相關政策的出臺為農村社會工作參與鄉村振興提供了重要契機。通過回溯農村社會工作與鄉村振興的歷史淵源,梳理農村社會工作與鄉村振興的內在邏輯,并提出新時期農村社會工作助力鄉村振興的實踐路徑:一是通過鏈接社會資源,促進產業興旺;二是落實生態政策,打造宜居環境;三是保護鄉村文化,塑造文明鄉風;四是扮演管理角色,保證治理有效;五是注重能力提升,推動鄉民富裕。
關鍵詞:農村社會工作;鄉村振興;歷史淵源;內在邏輯;實踐路徑
中圖分類號:C916?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4)07-0008-03
鄉村振興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在鄉村建設行動中的具體實踐。社會工作引入中國以來,便一直致力于中國鄉村建設與發展,可以說,中國農村的百年發展、百年建設與農村社會工作的功能發揮是密不可分的。
一、鄉村振興:中國農村社會工作的百年尋找
20世紀二三十年代以鄉村教育為起點,以復興鄉村社會為宗旨,由一批從海外學成歸國的社會學家和國內的一些有識之士發起“鄉村建設運動”[1]。“目的在共謀農村之救濟與復興。”[2]鄉村建設運動的代表性人物是晏陽初和梁漱溟。晏陽初開展的華北平民教育運動,主張掃除文盲,崇尚科學,啟發鄉民自覺,注重發揮受教育者主觀能動性,將教育與社會改造相結合,強調與農村社會實際的整體性改造。梁漱溟的鄉村建設實驗主張從農村入手,以教育手段改造社會,通過向農民進行思想道德教育,達到社會安定的目的,經濟上組織農村合作社,謀求鄉村經濟發展,注重培養鄉民互助合作精神等。以及后來的吳景超提出的“發展都市以救濟鄉村”[3],從城鄉關系的整體性視角去探索農村建設出路。費孝通主張發展鄉土產業、知識分子下鄉、推動農村發展等。可以說,鄉村建設運動對于緩和農村社會矛盾、維護農村穩定起到了關鍵作用。總的來講,這一階段的鄉村建設活動可以說是我國第一次運用科學方法指導鄉村社會實踐活動,是中國社區社會工作的雛形,也是我國社會工作本土化的標志性階段,所積累的豐富調研資料,奠定了中國社區社會工作發展的基礎,為我國農村社會工作參與鄉村建設積累了豐富經驗。
新中國成立后,院系調整,社會學、社會工作等學科相繼被取消。在此期間,我國開展了土地改革運動,徹底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進行三大改造,開展農業合作化運動,通過組織進行群眾性農業生產技術改進、開展愛國豐產運動、興建農田水利、開展城鄉物資交流等掀起了農村生產、生活事業建設的熱潮。在此階段,行政性、非專業性社會工作不斷推進農村五保戶等保障制度建設,在農村基層治理和社會服務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
改革開放以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全面鋪開,鄉鎮企業具有濃厚的“鄉土性”[4],為農村建設注入了新的活力。農村富余勞動力釋放,大量農民工開始跨地區流動,農民進城,城市發展迎來“民工潮”,但同時也引發諸多留守兒童、農村生產力降低等問題。另外,大規模開發式扶貧和“八七”扶貧攻堅戰略的實施,雖使我國農村的貧困狀況大為改善,但農村貧困問題依然相當嚴重。
進入21世紀以來,城鄉差距不斷拉大,農村社會問題愈加凸顯。黨的十六大第一次提出要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建立完善“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5]。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六中全會分別提出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建設一支宏大的社會工作隊伍”的目標。在此背景下,農村社會工作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契機獲得了長足發展。同時,在精準扶貧、脫貧攻堅中扮演專業性角色,一大批高校社會工作師生在中西部農村貧困地區,運用社會工作方法與理念,開展了一系列農村社會建設工作,逐步形成了云南綠耕、萬載模式等實務模式。
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這是新時期鄉村振興的總要求[6]。在此背景下,2021年4月,民政部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鄉鎮(街道)社工站建設的通知》,指出要統籌加快推進鄉鎮街道社工站建設,力爭“十四五”末實現鄉鎮(街道)都有社工站,村(社區)都有社會工作者提供服務[7]。一系列相關政策的出臺為社會工作參與鄉村振興提供了政策支持和現實機遇。新時期的鄉村振興與農村社會工作在政策層面實現了“雙管齊下”。
百年發展,我國農村社會工作總體上沿著從外部引入到內生發展、從行政性社會工作向專業性社會工作的脈絡演進,在保障農村教育、提升農村基層治理水平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無論是鄉村建設運動,亦或鄉鎮企業建設、新農村建設,還是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實施,都有農村社會工作參與其中。可以說,百年發展,農村社會工作和鄉村建設、鄉村振興是一脈相承的關系。農村社會工作深厚的歷史根基是我們新時期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堅實基礎,是新時期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一環。
二、新時期社會工作參與鄉村振興的內在邏輯
農村社會工作與鄉村振興之間蘊含著特殊的理論邏輯、現實邏輯。深刻把握新時期農村社會工作與鄉村振興之間的內在邏輯,是界定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社會工作功能定位的應有之義,是推動農村社會工作助力鄉村振興的內在根基。
1.耦合統一的理論邏輯。就新時期農村社會工作發展和鄉村振興戰略來說,二者之間具有目標耦合和價值統一的先天優勢。首先,從二者的發展性目標來看,農村社會工作是以促進農村社區福祉和保證農村可持續發展為基本目標的,從人—社會關系、文—社區文化、地—社區地域、產—社區經濟、景—社區景觀五個方面發揮專業優勢,不斷提升居民主體性,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而鄉村振興則是要全方位提升鄉村發展水平,激發居民參與社會治理積極性,更是將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作為發展總要求。其次,從二者的價值理念來看,農村社會工作是以人為本,倡導與農村居民建立對等關系,倡導社會公平正義,互助合作,使每一個人共享社會發展成果。而鄉村振興是“以人民為中心”,以“人本化、田園化、生態化、數智化、融合化、共享化、現代化”為未來鄉村建設價值坐標,統領未來鄉村建設[8]。綜上來看,農村社會工作與鄉村振興戰略,二者在發展目標上具有高度的耦合性,在價值理念上具有實質上的統一性。
2.面向現實的實踐邏輯。鄉村振興需要專業性的社會工作參與,農村社會工作也需要在鄉村振興實踐中證明自身專業價值。農村社會工作是一門專業性實務實踐,強調因地制宜,倡導“人在情境中”,注重服務對象的賦權增能,推動居民與社會的互嵌,不斷激發居民主動性、創造性,不斷滿足居民的具體性、現實性需求。從現實實踐上來講,諸多社會工作學者積極開展農村社會工作實踐,總結農村社會工作參與鄉村振興的實踐經驗。王思斌將專業性與本土性相結合,提出“大農村社會工作”概念[9],主張動員多種力量,綜合地解決問題的社會服務模式。尚靜、張和清通過實地調研后,指出“社會工作需要遵循‘經濟嵌入生態—社會的邏輯,構建生產者與消費者對接的扁平化互惠市場”[10]。陳濤等人總結出“社工駐村引領、兩委班子決定、村民積極參與”的農村社會工作模式[11]。張紅等人構建了農村社會工作介入鄉村振興的“生計、生態、生力、生活、生命”五生邏輯框架并應用于農村實踐[12]。綜而論之,在社會政策和諸多學者建構合力推動下,我國農村社會工作與鄉村振興結合的實踐邏輯不斷得到深化,在政策依據、服務范疇、專業特質、介入手法等發展路徑選擇上愈加明晰,這為農村社會工作進一步介入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了現實性指導。
三、新時期農村社會工作助力鄉村振興的實踐路徑
遵循“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鄉村振興總要求,本文認為新時期農村社會工作助力鄉村振興,必須要實現耦合統一的理論邏輯與面向實踐的現實邏輯相結合。具體來說,可有以下路徑。
1.鏈接社會資源,促進產業興旺。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關鍵。只有產業興旺,農村發展才有活力、吸引力,諸多要素資源才能向農村匯集。為此,農村社會工作要鏈接政府資源,將社會資源傳遞到鄉民手中,同時強化農村生產能力,建設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推動農村產業融合,推動農村產業升級。其次,結合專業服務工作,開發拓展新的合作空間,搭建城鄉合作和公平貿易平臺,整合跨領域、跨層次的資源,實現城鄉優勢互補和互惠互利。另外,農村產業發展離不開人才隊伍建設,人才的不足是限制農村發展的主要瓶頸,社工要充分調研鄉村實際情況,動員農村實用人才、新鄉賢參與到農村產業發展中來,鼓勵農村本土人才返鄉創業,積極孵化農村企業家、致富帶頭人等。
2.落實生態政策,打造宜居環境。鄉村振興,生態宜居是關鍵。農村要得到長足的發展,就需要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首先,社工應幫助居民樹立起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環境意識,通過微信群等新媒體方式深入宣傳環境整治意義;制定垃圾分類指導手冊,提高村民環保意識;動員居民積極自主參與到村莊環境維護工作中。同時,與村委會建立獎懲積分制度,對家庭周圍環境整潔的村戶給予加分褒獎,并在微信群、村宣傳欄定期公示,使之制度化、規范化,形成“人人參與、人人有責、人人共享”的生態新風尚。其次,雇請樂于奉獻的居民組成志愿清潔隊,定期清理村莊公共區域衛生,社工定期為清潔隊進行知識培訓。最后,社工可以積極鏈接資源,不管是政府資源還是農村新鄉賢資源,倡導建立垃圾處理廠,不僅能夠提高資源利用率,帶來客觀的經濟收益,而且環保效益還能輻射周圍多個農村,收獲良好的社會效益。
3.保護鄉村文化,塑造文明鄉風。鄉村振興,鄉風文明是保障。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目標,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主線[13]。社工要熟知當地風土人情,通過開展當地民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創新文化活動形式,挖掘本土文化元素,既豐富了村民的日常生活,又營造出文明鄉風的濃厚氛圍,讓村民們在文化活動中尋求到歸屬感。同時,還可以通過樹立典型人物、家庭,宣傳典型事跡來對村民進行積極引導,通過評選、表彰先進模范榜樣、“最美家庭”等,傳播主流價值,弘揚家風文化,改善農村風氣,樹立社會主義風尚。
4.扮演管理角色,保證治理有效。鄉村振興,治理有效是基礎。社工在工作過程中常常扮演管理者的角色,社工的管理者角色是指社會工作者能夠對工作過程進行有效控制,對諸多資源、信息進行協調、管理,保證工作的高效率完成。具體而言,鄉村振興是一項復雜的系統性工程,社工要協調各方主體關系,對資源進行合理調配,才能保證整個治理過程高效、有序。同時,自上而下的鄉村振興政策也需扎根本土的農村社會工作者的深刻解讀,才能實現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有機統一,達到治理效果最優化,實現主體間的有效銜接和良性互動。
5.注重能力提升,推動鄉民富裕。鄉村振興,生活富裕是根本。社工要注重農村居民內生動力的提升,內生動力實際上是一種內心驅動力,社工要鼓勵農村居民自立自強,增強自身主體性角色和地位。具體來講,通過深入農村實地走訪,了解居民實際情況,開展心理疏導,緩解其情緒壓力;提升居民文化水平,增強居民個人技能,幫助服務對象從傳統的“等”“靠”“要”的依賴思維中走出來。同時,要樹立鄉村振興典型模范,挖掘鄉村振興本土力量,發揮好鄉村致富的“帶頭羊”作用。另外,社會工作要提升農村社會的組織化程度,擴大服務對象的交往范圍,重塑精神內核和公共空間,進行合作型增權,通過建立農村集體經濟合作組織、鼓勵居民合作創業、孵化本土企業等手段,幫助居民共同致富。
四、結束語
當前,我國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刻不容緩。一系列相關政策的出臺,也為農村社會工作參與鄉村振興提供了重要契機。為此,必須要深刻理解農村社會工作與鄉村振興的歷史淵源,并從百年發展過程中汲取歷史經驗。同時,農村社會工作也要勇于承擔起歷史使命、把握住發展機遇,在鄉村振興中充分展現農村社會工作的鮮活形象,發揮新時期農村社會工作專業優勢,助力鄉村振興蓬勃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思斌.社會工作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2]? ?孫志麗.民國時期專業社會工作發展研究[D].上海:華東理工大學,2011.
[3]? ?宣朝慶,陳旭華.以都市振興鄉村社會:吳景超城市社會學思想再思考[J].人文雜志,2019(1).
[4]? ?周飛舟.回歸鄉土與現實:鄉鎮企業研究路徑的反思[J].社會,2013(3).
[5]? ?周國富.建立完善“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J].求是,2006(2).
[6]? ?習近平.把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總抓手[J].社會主義論壇,2019(7).
[7]? ?趙軍雷.新時期鄉鎮(街道)社工站建設策略初探[J].社會與公益,2020(12).
[8]? ?唐任伍.鄉村建設的歷史邏輯、價值內涵和未來圖景[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22(15).
[9]? ?王思斌.我國農村社會工作的綜合性及其發展:兼論“大農村社會工作”[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3).
[10]? ?尚靜,張和清.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社會工作的實踐邏輯及策略:以廣東X村的社區減貧項目為例[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21(4).
[11]? ?陳濤,徐其龍.社會工作介入鄉村振興模式研究:以北京市Z村為例[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8(4).
[12]? ?張紅,趙凡凡,趙天予.農村社會工作介入鄉村振興的理論邏輯及實踐反思[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
[13]? ?周愛萍,姚明月.社會工作參與鄉村振興的機制與路徑研究[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6).
[責任編輯? ?文?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