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鄒超(1979~),女,漢族,陜西安康人,陜西省安康市漢濱區漢濱初級中學濱江校區(原漢濱區濱江學校),研究方向:信息技術。
摘 要: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信息技術已經廣泛應用于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在日常教學中對信息技術進行學習和應用尤為重要。文章旨在探討信息技術教學與傳統文化有效融合的實踐課例,以期為相關學科的教師提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信息技術;傳統文化;課例研究;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4)20-0017-04
隨著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和普及,信息技術學科的教育改革也需逐步落實,就當下的信息技術學科教學而言,大多數教師只注重技術本身,并未對傳統文化有過多的考量,且傳統文化也面臨著逐步邊緣化的問題。為此,文章旨在研究信息技術教學與傳統文化的有效融合,以期在信息技術學科的教學中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新。
一、 信息技術學科教學特點
信息技術學科作為一門新興學科在教育領域得到了廣泛的重視和發展。與其他學科相比,信息技術學科具有其獨特的教學特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實踐性強
信息技術是一門技能型學科,學生需要通過實踐來掌握和運用知識,所以,在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通過實際操作讓學生更好地掌握相關知識和技能。這就要求教師注重課堂活動的設計和組織,提供豐富的實踐機會,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從而更好地理解和應用所學的知識。
(二)與時俱進
信息技術是一個快速發展的領域,每天都會有新的技術和理論出現,此時,教師需要不斷學習和更新自己的知識,不斷創新優化教學理念和方法。教師也應該關注最新的科技動態,積極參加培訓和研討會,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以便更好地指導學生。
(三)跨學科融合
信息技術學科與其他學科相輔相成,在實際應用中往往需要與其他學科進行有機的結合。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該關注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的聯系,通過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的設計,促進學科之間的融合,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應用所學的知識。
(四)培養創新思維
信息技術學科是一個創新和探索的領域,學生需要具備良好的創新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在教學中,教師需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并通過啟發性的教學方法和活動,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思考能力,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和創新意識。
二、 信息技術教學與傳統文化有效融合的意義
在信息技術持續發展背景下,教育過程中并未過多涉及傳統文化,但是將信息技術與傳統文化進行有效融合對學生的全面發展仍具有重要意義。
(一)有助于學生全面理解傳統文化價值
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根基,它承載著豐富的歷史、道德、民俗等方面的知識,然而,傳統文化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往往顯得枯燥乏味,學生難以產生濃厚的興趣,而信息技術可以通過多媒體、互動等方式將傳統文化變得更加生動有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讓其可以更好地理解傳統文化知識。
(二)拓寬視野,增強跨文化交際意識
在全球化持續發展的趨勢下,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極為重要,而了解和尊重他人的文化差異是跨文化交際中的基本素養。此時,通過信息技術,學生能更有效獲取多層次的文化知識,同時,信息技術還可以提供在線交流平臺,讓學生與來自不同國家的人交流,進而加深對多樣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三)調動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力
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智慧和創造力,在信息技術持續引入下,將傳統文化和現代科技進行高效融合,可以創造出更具創新性的作品。比如,學生可借助信息技術制作與傳統文化相關的手機應用程序或網站,以更有趣、更便利的方式傳播傳統文化。如此,可以進一步強化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同時,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合作能力。
(四)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將傳統文化融入信息技術學科教學,不僅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豐富他們的認知,還可以培養他們的人文精神和審美能力。通過學習傳統文化中的哲學思想、美學原則以及藝術表達方式,學生們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信息技術學科的相關內容,培養對美的獨特感知和創造力,提升他們的整體素質。
三、 信息技術教學與傳統文化有效融合實踐措施
(一)以學生基礎為根基,強化滲透效果
在信息技術教學中,網絡安全教育十分重要。通過學習網絡安全法規,學生可以了解到在互聯網時代個人隱私和網絡安全面臨挑戰,但這種了解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面,學生難以產生真正的興趣和理解。因此,我們可以引入傳統文化的元素,使得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應用網絡安全法規。就傳統文化而言,其中存在許多保護個人隱私和維護網絡安全的智慧,例如,有“事故源于麻痹,安全來自警惕”的說法,這意味著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安全需要我們時刻保持警惕,不放過任何一個可能的風險點。只有時刻注意保護個人信息,才能及時發現并處理潛在的安全隱患,以免被壞人利用。而這一古代智慧與現代網絡安全的核心理念相契合,可以讓學生意識到個人隱私的重要性。另外,在網絡安全法規教學中可以引入傳統文化元素,以此來加深學生對法規的理解和記憶,如在講解《網絡安全法》相關條款時,可以將其與傳統文化中“誠實守信、公平正義”等價值觀念進行對比,強調網絡安全法規的重要性和正確遵守法規的必要性。將網絡安全法規與傳統文化相融合,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興趣和理解,還可以進一步培養他們對傳統文化的尊重和熱愛,同時,學生也會更加關注自己在網絡上的行為舉止,進而增強網絡安全意識。
(二)挖掘教程,滲透傳統文化
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常常使用電腦軟件進行各種操作,那么,如何利用信息技術操作中的某個功能將傳統文化融入其中呢?以“合并單元格”為例,在Excel軟件中,教師需選取一段與傳統文化相關的資料,并將其按照格式錄入Excel表格中的各個單元格中(每個單元格一個字或一個詞),然后,通過合并單元格的操作,將這些單元格合并為一個整體,形成完整的傳統文化內容。如此,不僅能熟練掌握Excel技術,還能增加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和認知。
在具體操作中,可選擇一首古詩或格言為示范材料,并將這首古詩中的每個字或每個詞錄入Excel表格的不同單元格中。然后,通過合并單元格的操作,將這些內容合并為一整行或一整列,形成完整的古詩或格言,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僅要注意選擇適當的字體和格式,還要靈活運用Excel軟件的功能,使最終的合并結果符合傳統文化的特點。除了合并單元格這個具體操作外,在PPT制作中也可以選擇和插入傳統文化相關的圖片、音樂、動畫等元素,來展示和宣傳傳統文化。與此同時,在Word文檔編寫中,可以通過插入傳統文化相關的邊框、水印、背景等裝飾元素,來擴展傳統文化的影響范圍,這樣不僅可以實現信息技術教學的目標,還能將傳統文化融入其中,使得教學內容更加生動有趣,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
(三)更新教學理念,提升文化素養
信息技術的發展已經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傳統文化的表達形式,因此,作為信息技術老師,需將傳統文化合理地融入信息技術教學環節,并讓學生在學習信息技術的過程中進一步了解和傳承傳統文化。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我們應該靈活運用多媒體技術和互動教學等手段,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和感受傳統文化獨特的“美”,使學生在團隊合作和分享交流中增強團隊合作能力和創新意識。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信息技術教育與傳統文化的融合,為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升提供有力支持。
以信息技術學科實踐操作“應用濾鏡添加特效”為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圖像處理軟件,通過應用濾鏡功能,在圖片上添加各種特效,如素描、水彩畫、油畫等。同時,教師還需結合傳統文化的要素,選取具有文化意義的圖片,使得學生在操作的過程中深化對傳統文化的感知和認知。如在制作油畫效果的過程中,學生可選取中國畫中的經典作品,通過特效添加,使得圖片呈現出獨特的藝術風格,并進一步了解中國畫的韻味和表現方式。此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將面部特效添加到明代名人的肖像上,或對風景照片進行特效處理,使其更貼近宋朝山水畫的風格。通過這些任務的完成,學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和體驗傳統文化的魅力,同時也可提高他們的信息技術操作和創新能力。
(四)結合活動,宣揚傳統文化精神
目前的校園文化活動極為豐富,為此,信息技術課程也需充分結合相關校園活動。在此期間,學校可以開展讀書節活動,如對唐詩、宋詞進行學習,讓學生使用word設計封面,借此進一步增強學生對唐詩、宋詞的掌握。與此同時,讓學生自選圖形進而設計書章,此時需將不同的學習內容進行整合,在設計期間,要求其充分展示中華文化元素,如此,進一步強化其學習效果。除此以外,還可以組織“傳統文化主題App設計大賽、編程創意比賽”等活動,讓學生利用信息技術手段設計出融合傳統文化元素的作品。在活動中,教師需發揮引導作用,提供相關的學習資源和指導,并講解活動背后的傳統文化內涵,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和理解。尤其是在學生創作作品時,教師可以提供專業的指導和反饋,借此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傳統文化,并將其與信息技術融合起來。
(五)深入挖掘傳統素材,增強學生的傳統精神
借助信息技術課程的學習,可以讓學生將所學的知識應用于日常生活,并更好地理解傳統文化,此時,應以傳統文化為主題開展相應的活動,讓學生更好地消化和運用這些知識內容,且為了幫助學生更好理解和掌握相應搜索技能。教師可以使用一些與傳統相關的詞匯,例如,“壯族三月三、炮龍節和蘆笙”等,通過這種方式,學生不僅可以在網絡上查找信息,還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們的傳統文化。其中,“制作電子板報”可以提供豐富的信息和資源,在教學期間,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他們的經驗和知識創造“電子板報”宣傳冊,讓他們了解他們的故土,從而更好地理解和熱愛他的祖國。此時,教師需讓每位學生嘗試不同的方式,包括搜索、創造和使用各種媒體資源,從而創造出具有吸引力的“制作電子板報”。且在創造PPT和錄像作品時,讓其利用各種媒體,如圖像、聲音、動畫和其他形式,并將它們轉換為和家鄉有關的知識和活動。例如,使用微博將它轉換為一份有關家庭的報紙,同時向世界展示家庭的魅力。與此同時,在討論PPT和視頻的創意時,讓學生充分利用賓陽的傳統文化(炮龍節和炮龍節),深入了解當地的民俗風情,并結合相關資源,創造出獨一無二的作品。部分學生將三月三的傳統節日視為一個重要的節日,因此,其搜集了大量的音樂視頻、照片和文獻材料,一部分學生將他們家鄉的傳統藝術融合到了PPT和視頻中,并將其中的精彩內容呈現給觀眾。又如,橫縣A學生將他們的傳統藝術融合到了當地的茶文化中,創造了一個關于當地特色的PPT,并在其中加上了一段關于當地的美麗傳說,通過向整個小組和整個學院展示優秀的作品,所有的孩子都能夠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賞各個地區的民間傳統。
(六)對比教材內容,探究傳統文化精神教育意義
中華民族擁有五千多年的燦爛歷史,其獨特的智慧和文明讓人嘆服,因此,當提起與民族相關的話題時,信息技術老師需要深入挖掘這些話題的核心價值,并將其融入日常的活動中,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掌握相關的知識,還可以培養他們對民族的熱愛和尊重。如在學習“window”系統相關知識期間,可將其與國家“紅旗操作系統”進行對比,讓學生知道目前大多數采用window系統,在過度依賴的情況下,會對國家信息安全造成隱患。為解決這個問題,創造了“紅旗”操作系統,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紅旗”操作系統已經可以成功地解決許多關于國防、金融、經濟、科技的重要問題,但還存在很大的進步空間。此外,在談及office這款辦公軟件時,作為中國本土的WPS就顯得尤為重要了,教師需向學生展示WPS的獨特之處,并與傳統office進行有效的區分,借此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和掌握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同時引導他們更加自覺地追求卓越,培養更強的愛國精神,從而更好地實現自身的夢想。
(七)布置課外任務,加強傳統文化認識
大部分學生都已經接觸過,甚至擁有自己的手機,在這個情況下,教師需有效運用手機這個工具,讓學生開展相應的課外任務,進一步加強學生對文化的認識。就手機而言,其具備拍照、攝像的功用,為此,教師可以讓學生合理使用手機來收集圖片和視頻。同時,教師需將學生收集的視頻整合并放置在學習“素材庫”中,進而使學生可以隨時隨地查看不同的文化習俗。此外,教師需讓學生在假期返家后,挖掘本民族的文化素材,并使用手機進行記錄,且將所有素材整理后發送給“素材庫”中,教師則需及時審核學生的作品,并將其進行公開,例如,壯族的對歌、斗牛、籃球賽事、農村廟會、喜喪事風俗等,進而全面展示民族風俗文化。
四、 結論
綜上所述,利用互聯網這一現代化的教育工具,學生可以輕松地獲得豐富的傳統知識,并能創造出生動有趣的作品,從而更加深入地了解傳統文化。與此同時,這種方式不僅能提高教學效率,而且還能讓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傳統文化,更好地實現自身價值。信息技術在傳統教育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它能幫助我們更好地傳承和發展我們的文化,作為一名教師,我們應該積極利用信息技術來提升教學質量,并且加強對學生的傳統文化教育,積極地將傳統文化融入信息技術課程,讓學生更加關注民族的未來,并且努力為國家發展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孫旭.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融合傳統文化之探索[J].考試周刊,2023(43):147-150.
[2]徐小芳.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融入民族傳統文化的策略探究[J].中華活頁文選(傳統文化教學與研究),2023(5):169-171.
[3]李東艷.基于傳統文化與信息技術有效融合的高中生物教學實踐研究[J].中華活頁文選(傳統文化教學與研究),2023(4):130-132.
[4]袁俊雅.傳統文化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有效融合[J].智力,2023(9):33-36.
[5]楊祖芳.傳統文化與信息技術有效融合的高中生物學教學實踐[J].中學生物教學,2020(18):4-6.
[6]郭春梅,胡曉燕.傳統文化融入“信息技術應用”的課程思政探索——以PowerPoint演示文稿學習模塊為例[J].科教導刊,2022(5):79-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