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琳
摘? ?要:深化高等教育“放管服”改革是促進公共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不僅可以激發學校辦學活力、實現教育資源的有效配置,而且能夠優化高等教育服務體系。高等教育與公共經濟發展水平之間是一種彼此依賴的關系,這種關系是實現二者共同協調發展的必要途徑。為解決高等教育領域存在的一系列問題,需要通過持續深化高等教育“放管服”改革,為公共經濟持續發展保駕護航。
關鍵詞:公共經濟;“放管服”改革;高等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2.4;F062.6-4?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4)08-0112-03
引言
國家的建設與發展離不開經濟的支持,它為國家可持續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而教育事業的發展又為經濟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資源。我國經濟總量在2010年躍居世界第二,成為當今世界發展最快的經濟體之一。這一成就的取得,離不開教育事業的強有力支持。實踐證明,一國經濟發展程度與教育事業緊密關聯,一般呈現正相關關系,即教育推動公共經濟的發展,公共經濟的不斷提升又反作用于教育事業。
一、公共經濟發展與高校教育建設的關聯性
(一) 公共經濟發展與高校教育建設之間是雙向的非均衡的互動關系
高等教育在促進公共經濟發展的同時又受到經濟發展的制約與限制。在經濟全球化時代及市場經濟大背景下,為保證公共經濟增長正向“賦能”于教育,為教育協調發展提供物質基礎,必須樹立現代教育觀念,加快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正確認識高等教育的經濟作用。
(二) 高等教育推動公共經濟發展可持續發展
高等院校作為教授學生方法和技術創新的紐帶、高技術人才的“蓄水池”,為我國經濟發展提供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做出了突出貢獻,在經濟可持續發展方面更是提供了不竭動力。一方面,高等教育作為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周邊經濟發展消費與投資起到以點帶面的作用。隨著高等教育領域迅速發展,通過吸引教育資本的投入、教育勞動力投入及基礎設施的投入,對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起到直接作用。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在提供高投資的同時還能提高勞動者的綜合素質,提高行業生產效率,拉動行業經濟高效發展。
(三) 經濟增長對教育發展具有制約和導向作用
高等教育的方式、規模、結構和內容等不僅取決于公共經濟的發展,還決定著勞動力的綜合素質水平及其行業生產效率。從本質上來講,教育是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亦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活動。教育投資的需求量和供給量是由經濟發展水平所決定的。因此,各級各類教育的規模和發展速度都受到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
二、高等教育在推動公共經濟發展方面存在的不足
(一) 高等教育體系尚未完善,難以適應公共經濟發展的需要
我國要創辦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學、建設世界頂尖學科、必須構建成熟的高等教育體系。國家級的大學一旦與地域型、教學型大學進行合并或調整,就會限制部分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造成高等教育發展資源和人才的流失。此外,學科專業設置與社會經濟發展的功能與定位不明確,會進一步加速人才培養定位和培養模式與經濟產業發展需求相脫節,造成低就業率,導致企業發展步履維艱。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經濟結構、產業結構等公共經濟發展對學科建設、專業設置和課程設置等高等教育要素的依附性強,若長期存在體系難以適應經濟發展的要求,就會造成高校教育投資使用效益較低,阻礙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等危害。
(二)市場機制的作用發揮不充分
《2022年全國教育經費執行情況統計快報》指出,全國教育經費總投入為61 344億元,全國高等教育經費總投入為16 397億元,占2022年國內生產總值的4%,再加上我國高等教育資源分布具有地域非均衡性的特征,若高等教育單純依靠中央和地方財政的撥款,則難以適應自身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教育資源配置的主體,若只靠政府調節,就會導致政府人員的尋租、教育資源的浪費以及效率降低等問題。相比之下,若公共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遵循市場經濟規律,與企業及社會力量整合,將會形成高等教育資源高效配置與擴張的新機制。但是,如果只依靠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去調節,那么,教育就會淪為資本的跑馬場,教育資源將任其宰割。
(三) 教育資源的分配過程的不平衡
針對教育層面上的資源分配過程,不僅要尋求教育投資數量的提升,也要注重“質”的升級。在實現教育帶來的回報率等方面效益時,也需要考慮教育投放的成本,考量如何為實現目標利益最大化而努力。當前許多高校仍然存在著資源大量浪費問題,主要集中在人與物的資源浪費。例如,科研項目審批書經過“層層審批”,涉及多環節、多部門;限制實驗室及器材的使用權限,結果高校在學科建設、教學活動等方面造成“人”的機構臃腫,“物”的資源浪費;資源投入到“高投入、耗時間、低成效”的“流水線工作”;自主發明專利所占的比重偏低,高等院校科技工作功利性色彩較濃,成果轉化率較低。
三、我國高等教育“放管服”改革產生弊端的原因
(一)“服”不到位
一是服務模式不健全。政府、企業與地方院校未聯結成“點對點”,且合作方式較為單一,全面展開三方合作的服務模式較為困難。同時,政府對于高校的幫扶力度不足,甚至無幫助,社會力量與高校之間合作無動力,再加上公眾對高校服務社會的概念較為模糊,造成了三方聯合的契合點不夠高,且社會人才需求的要求顯示度不高。二是辦學理念缺乏高等教育服務社會意識。高等院校的專業定位與社會緊缺崗位的需求不對應、目標不明確、服務社會意識淡薄和對社會發展及經濟發展的靈敏度較低,不能跟上社會經濟發展的“大部隊”,只能面臨“畢業即失業”“延緩就業”的局面。
(二)“放不下”“接不住”
一是“放不下”。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在高校管理方面存在放權不到位、監管缺位和服務錯位等一系列問題。高校自主辦學能力在一次次依靠政府管理的過程中逐漸退化,政府常常插手學術事務和越位管理教育教學,從而導致學術主體地位得不到保障、學術權力被逐漸削弱、科研學術得不到尊重甚至逐漸邊緣化。二是“接不住”。政府對高校的檢查評估多、規范引導少、服務保障不足,使得放權難以有效承接,導致下放的審批事項大量堆積,出現高校“接不住權”的問題。此外,在高校層面,面臨下放權力過程中承接能力不足、外部監管寬松等問題,高校對“放管服”改革舉措落地的推動力不強、熱情不高。
(三)高校內部治理結構不清晰
高校對內部治理結構和考核評價的運用認識不清晰,存在著重“管理”輕“服務”、強調“制”而不懂“治”的情況,導致管理理念滯后、監管真空擴大、機構職責交叉、放權力度遞減、監管效果不佳、服務職能泛化、辦事效率低下等問題,只要不進行改革,高校自主權和學術自由權就仍然得不到提高。其次,由于交流和融通機制的缺乏,部分高校未建成以“黨委領導、校長負責、多元參與、校企合作、雙師治學、民主管理”為特征的現代大學制度。在培養學生實踐與創新能力等方面與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還不完全契合,雙師型教師缺失,學校對企業方育人環節的監督機制還不健全。
四、深化高校“放管服”改革,促進公共經濟發展
高等教育的發展要以適應經濟的發展為前提。應進一步調整高等教育的結構以適應經濟結構的轉變。在“放管服”改革背景和要求下,高等教育規模要進一步擴大,以便為社會提供更多高素質人才,深層次推動公共經濟發展。
(一)釋放辦學自主權,促新經濟增長點
目前我國以公辦高校居多,其權力的來源主要是政府。因此,政府有義務對高校權力的運用進行督查。但是管理干預過于集中致使高校自主權遲遲不能落實。一是應轉變政府職能。通過對行政權力和學術權力“二分化”來清晰界定和理順政府與高校的關系,預防管得過多、管得過嚴的現象出現。因此,政府要轉變職能,要做到不干預、不插手高校內部事務,要做為高校解決問題的“獻計者”“謀劃者”,避免打著行政的旗號侵犯學術權益。二是建設適應經濟發展的學科。各地經濟發展情況受到地理環境、政策法規等因素的影響,各有其優劣。各地產業鏈的建設以及市場需求也有差別。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人才流動加大,因此對高校(特別是地方院校)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不僅要求學科建立、專業設置、課程結構要“精細”,更要與其經濟的發展狀況、產業特色、創新實力和未來發展的需求相結合。學科和專業的調整和建設不僅要為現在的急需人才、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培養大量儲備人才,還要為可持續發展戰略提供新的增長點。
(二)密切校企合作,優化經濟產業布局
人才的培養更重視實用性。課程教學上,應繼續堅持理論教學以應用為目的的方針、專業教學為練的針對性和實用性方式,以職業能力為導向改革教學方式,充分利用校內和社會上的一切可利用資源,真正做到“從做中練,從練中精”。其次,引進企業課程改造課程體系。高校專業教師應與企業技術人才共同學習、探討新時期的技術創新和工作流程等教學課程體系的開發與建設。最后,校內不僅要注意學科課程內容與畢業生、實習生的實習工作相結合,更要注重校內實訓基地的考察和校外企業整體情況,建立穩定、可靠的用人單位實習基地。要加強高等院校與產業部門的合作,教學與生產、科研及社會實踐緊密結合。
(三)服務新理念,提高經濟效率
首先,高校行政部門要轉變服務模式,改行政化管理為“效率”服務。高校行政人員應以服務于科研和教學作為價值理念和首要職責,實現從“管理”向“服務”、“制”向“治”轉型。通過對高校工作人員再教育、崗位培訓等方式重塑管理人員的服務態度、工作效率與能力,加強以學生、教職工為本的服務意識,不僅對上(校領導)負責,更要服務于師生日常生活和教學。教職工的教學評價應被賦予自主權。其次,實行“大部門制”、精簡機構。按照“大部制”的思路精簡中間層機構,使其趨于扁平化和簡要化;適當增設綜合性服務機構,合理組建橫向服務組織機構。通過組織重組建構,將高校行政部門改造成服務于教學、科研的部門。比如,教授和學生向財務部門報銷時應減少繁瑣流程,縮減不必要的流程程序;教授和學生應無條件限制使用與教學事務相關的器材和設備。最后,加快服務型政府建設。公益性是高等教育的顯著特征,其特性就決定了政府必須對高校辦學進行管理與干預,但保障其學術自由與自主辦學也是政府管理高校的使命。對此,政府有關部門要提高對于基礎設施建設、人才引進和培育等高校辦學資源的供給水平。在財政撥款方面,教育部門應針對性地結合高校特色專業和教學水平進行基金支持和款項分配,以此來激發高校對于學術、科研建設的重視,鼓舞、激勵學術型教授的教學、科研積極性。
參考文獻:
[1]? ?張歆悅,王光旭,李可欣.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路徑研究[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23,37(3):6-9.
[2]? ?李靜.經濟視角下的山西省高等教育研究[J].東方企業文化,2013(23):238.
[3]? ?鐘新文.對高等教育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思考[J].現代教育科學,2011(5):170-172.
[4]? ?楊帥.我國公共經濟的發展對高等教育資源的影響[J].品牌研究,2018(1):88-89.
[5]? ?譚正航,尹珊珊.高校辦學自主權的落實和擴大與政府高校管理去行政化研究[J].現代教育科學,2015(3):123-126,146.
[6]? ?陳程. “放管服”改革背景下高校“去行政化”探究[J].經濟研究導刊,2020,437(15):185-186.
[7]? ?鹿斌.“放管服”改革背景下大學治理共同體建設的現實挑戰與路徑選擇[J].才智,2023(4):172-175.
[8]? ?李祿華,周洪波.湖南省高職教育對區域經濟發展的推動與適應[J].當代教育論壇(綜合版),2010(1):86-88.
Strengthening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Economy and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Streamlining Administration and Servicing” in Higher Education
GAO Xiaolin
(School of Government Management,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 Hohehot Municipality 011517, China)
Abstract: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streamlining administration, delegating powers, and improving services” in higher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promot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public economy. It can not only stimulate the vitality of schools, achieve effective allocation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but also optimize the higher education service syste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level of public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interdependent, and this relationship is a necessary way to achiev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the two. To solve a series of problems in the field of higher educ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continuously deepen the reform of “streamlining administration, delegating powers, and improving services” in higher education, in order to safeguar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public economy.
Key words: Reform of public economy and “streamlining administration, delegating powers, and improving services”; Higher education
[責任編輯? ?妤?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