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建清 郭鑫銘 王曉燕 劉曉慶 程旭東
摘? 要:交通安全是交通類專業的核心課程,注重培養高水平交通強國人才,并通過強化道路交通安全教育降低交通事故的發生。該文通過借鑒國內外優秀高校的做法,總結當前課程存在的不足,對課程建設進行深入的研究,針對課程思政、課程內容、課程形式和教學體系四個方面進行全面升級,并借助虛擬仿真等現代化技術進行實踐教學,致力于打造精品化智慧化的國際一流課程。該文首先總結當前課程存在的不足,并給出課程建設思路,為交通安全的課程建設和實踐操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交通安全;課程思政;虛擬仿真;精品化課程;智慧化課程
中圖分類號:G642?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4)15-0029-04
Abstract: Traffic Safety is the core course for traffic majors, which focuses on cultivating high-level traffic talents and reducing traffic accidents by strengthening road safety education. By referring to the practice of excellen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deficiencies of the current curriculum were summarized and the course construction was studied deeply. The four aspects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course content, course form and teaching system were comprehensively upgraded. With the help of virtual simulation and other modern technology for practical teaching, the high-quality and intelligent international first-class course will be created.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current course, and gives some ideas for course construction,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course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al operation of Traffic Safety.
Keywords: Traffic Safety;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virtual simulation; high-quality course; intelligent course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加快建設交通強國”,這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國情、著眼全局、面向未來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給新時代交通運輸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為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作為高校交通專業的教師,文章針對交通安全課程的教育教學進行了改革,創新課程育人模式,重視思政教育,引進國際化內容,加強現代化技術與教育教學的充分融合,大力建設精品化、智慧化的一流交通安全課程。文章首先總結了當前交通安全在課程思政、課程內容、課程形式和教學體系四個方面存在的不足,并且針對這些不足,文章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給出了相應的建設思路。
一? 課程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 課設思政建設難度大
當前由于對國際化人才的需求,高校引進的教師有海外留學經歷的比重較大,但海外學習過程中不太注重思政教育,從而個人思政學習的意識低,在授課過程中就容易忽視學生的思政教育。加之由于當前受西方意識形態和市場經濟不成熟的影響[1-2],社會矛盾不斷升級,而大學生通常對國際熱點、海外事務比較關注,思維比較活躍,容易受到多元文化的沖擊,對高校思政教育構成了嚴峻挑戰。當前我國正逐步走向世界舞臺中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整個社會中的地位越來越突出,而大學生作為民族的希望、祖國的未來,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性不容小覷。因此,如何加強大學生的思政教育是當前高校面臨的一項十分必要且迫切的工作。
(二)? 國際化課程內容較少
當前交通安全的課程內容大多涉及的都是國內的相關知識,對國際化內容涉及的比較少,在專業背景、發展趨勢、工程案例上只注重引用國內的相關成果,課程內容的改革也只參考國內高校,對國外高校關注的較少。同時,在多媒體操作技術、虛擬仿真操作技術上沒有對比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標準,不利于培養學生的操作規范意識。另外,專業課程的設計不注重培養學生的英語素養,在知識講解、課程考核中沒有涉及與專業英語相關內容,認為專業的學習不需要英語。所以學生對專業英語的學習意識較低,在遇到新事物時接受能力較弱,在讀外文文獻時完全依賴翻譯軟件,面對一些專業術語時不能充分理解,從而文章理解起來比較困難,不利于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以及科研能力的提升。
(三)? 課程形式單一
由于新冠疫情等事件的影響,很多課程采用了線上形式教學,而單純采用線上課程很難保證學生的學習質量,學生可能會出現消極、懶散、應付的心理,不認真對待課堂內容。線上課程也會受到網絡、設備的影響,造成學生不能按時打卡、課堂互動卡頓等現象,降低課堂的學習效率。并且當前網絡上關于交通安全的課程資源比較少、質量參差不齊,學生很難篩選優質課程進行學習,這也會浪費學生的學習精力。
另外,在課堂環節的設計中也存在眾多問題,例如課堂更多注重老師教、學生學,不注重學生能力的表達,認為教師是課堂的主體,忽略了學生在課堂的主體地位。在課程的建設中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由于交通現場實踐面臨危險系數高、試驗周期長、費用開銷大等難題,現場進行實踐教學較難實現,從而當前交通安全課堂更多注重理論知識的學習,沒有充分利用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虛擬仿真等現代化技術進行實踐教學。導致學生理論聯系實踐的能力較弱,學習只是為了應付考試,知識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理解得不到位、不深刻,在遇到現實問題時不會將所學運用到實際,實踐動手能力欠缺。
(四)? 教學體系不夠全面
交通安全課程面向的學生層次較廣,授課對象包含本科生、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并且面向的專業比較寬泛,巖土、道鐵等專業都有該門課程。而不同層次、不同專業的學生培養目標是不一樣的,當前交通安全課程在面向不同專業、不同層次的學生時,課件和授課模式并沒有進行差異化設計,從而很難真正落實學生的培養目標。另外,雖然研究生的培養中大都有校外導師,但多數都是名義上的,學生幾乎與校外導師沒有過任何交流。在授課過程中,也不注重企業的參與,沒有切實將企業的案例、企業家精神融入課堂教學,學生接觸的真實工程案例、了解的工程職業規范少之又少。
同時,當前的考核方式、評價體系比較單一,對學生的考核只是依賴期末的理論成績,較少關注學生學習過程,以及專業英語能力、實踐能力、綜合能力的培養。學生容易在考前進行突擊學習,造成學生“一周一學期”地應付考試心理,而不是真正注重學習知識本身。評價體系也只有教師對學生進行單向評價,而學生無法對教師的教學效果、授課模式進行評價,從而容易造成教師懶惰心理,一個課件用多年,無法督促教師進行知識體系的更新、教學方式的改革,教師個人無法進步,從而教學質量也很難提升。
二? 精品化、智慧化課程建設思路
(一)? 強化思政引領,構建全面育人大格局
本課程踐行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3],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者融為一體,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培養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提供有力支撐。
1? 挖掘思政與專業課程的契合點
本課程不斷挖掘課程內容背后隱含的思政元素,并對其提煉、加工,形成思政案例,在結構上將“思政”與“專業”兩者渾然一體,講解專業時自然流露思政元素。在思政設計中,通過視頻方式展示交通事故的起因、對個人和社會產生的影響,約束學生從自身做起,遵紀守法,培養學生的責任感、使命感、道德感。根據課程所涉及的專業知識,從道路規劃、設計、施工和運營各個階段所涉及的交通安全問題,講解每個階段的職責,以及階段間的關系,雖然學生可能只會從事某一階段的工作,但可以培養學生從宏觀角度看問題的習慣,培養學生的大局觀。同時,本課程的教學充分借用現代化技術[4],如虛擬仿真、多媒體等,發揮現代化技術在價值導向、情感傳遞、德育示范等方面的優越性。
2? 結合國內外時事政治進行思政教育
當前,國內外的時事新聞在各種軟件上傳播速度較快,有人借此機會對新聞惡意“包裝”再進行傳播,而大學生通常好奇心較強,對時事新聞和熱點問題比較關注,但又很難區分信息來源,容易被惡意加工過的新聞誤導,從而對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建立產生不利影響。本課程充分挖掘熱點新聞背后的思政元素,探索其中有利于培養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內容,在專業知識講解的過程中融入進來,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幫助學生在國際事件上擁有正確而堅定的立場,不輕易受他人影響,能正確地認識世界、理解中國,增強學生的家國情懷和民族自信心。
3? 發揮學科文化育人功能
本課程充分發揮學科文化育人功能,通過探索學科與課程的形成背景、當前現狀、發展趨勢,挖掘其中所蘊含的英雄人物事跡,尤其是重大項目工程、著名科學家、企業家和學科中的“大先生”的事跡,并在教學實踐、科學實踐的環節中帶領學生觀摩學科“大工程”的建設,挖掘其中所蘊含的工匠精神、科學家精神、精益求精和開拓創新等精神,并深入挖掘學科發展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淵源,在專業知識的講解中融入進來,對學生進行潤物細無聲的感化教育。同時,根據學科所從事的工作類型,參考其他學科就業優勢,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培養其愛崗敬業、艱苦卓越的奮斗精神。
(二)? 打造國際化、世界一流的課程內容
針對當前交通安全課程內容理念較落后問題,本課程參考了世界一流高校的經驗做法,引入了最新的課程教育教學理念,加入了國際化相關內容,進一步提高了課程教學質量,正著力打造國際化、世界一流的課程內容。
1? 引入國際化課程內容
本課程內容的設計均面向國際化[5],立足前沿,放眼世界,課程內容結合最先進的國際研究成果,引領學生了解學科趨勢,展望學科未來。理論課程中,添加了國際交通安全評價與流程、安全監控與檢測、安全評價與規范、事故應急救援等相關內容的案例,播放相關視頻,并分析不同國家不同文化在交通安全認識上的差異性,培養學生國際化思維。實踐課程中,增加了不同國家在虛擬仿真技術、多媒體技術等多種現代化技術的實踐操作對比,同時整合和講授國際通用技術標準,使學生操作更規范、更符合國際標準。課程還向學生傳授國際人才的素質以及專業需求,為人才的國際化培養打下基礎。
2? 打造全英語課程
當前,本課程正著力建設全英語課程,英語課程的建設是拓寬學生國際化視野、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高素質人才的內在需要[6]。課程設計了全英文的課件,并在專業名詞處進行重點標記,教師采用漢語和英語進行“雙語”教學。在課堂中對學生設計了專業英語互動環節,并根據學生英語水平的不同,布置相應的專業英文學習報告,在最終考核中也相應地設計了專業內容相關的英語能力考核。通過專業與英語的共同學習,培養學生從宏觀的角度接受先進知識與理念,建立國際思維模式。
(三)? 打造現代化、多元化的全新課程形式
本課程對當前交通安全的授課形式進行了全面補充,對課程存在的瓶頸問題進行針對性的梳理、總結,對多種課程形式進行比較、選擇、融合后,結合課程本身特點和實際教學中的困難進行創新思考,將課程內容以多元的、適合課程實際的方式進行“線上+線下”的融合、“理論+實踐”的結合,以及翻轉課堂的形式呈現出來,以此來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力。
1? “線上+線下”融合的授課形式
本課程采用“線上+線下”充分融合的授課形式,線上線下各占課時數的50%,兩種形式有機結合、優勢互補,共同助力學生形成完備的知識體系。針對線上教學學生的專注力可能不如線下的情況,課程對已有教學課件和教學內容進行了全面革新,在課件中加入特殊顏色、特殊樣式的標記、圖片等元素,加強學生的記憶點,同時配以小視頻以及案例分析等形式讓教學過程更加多樣化。另外,課程利用無人機、攝像頭、毫米波雷達和激光雷達等多種現代化設備對交通安全工程現場或者測試基地進行拍攝,并利用虛擬仿真技術將拍攝素材進行加工處理,結合專業知識講解錄制網課,并上線慕課建立可循環的線上資源。
2? 虛實結合的課程形式
當前,眾多高校在交通安全的授課過程中大都重理論、輕實踐,學生存在理論知識超前而實踐能力滯后的不同步現象,而又考慮到交通現場實踐存在危險性高、試驗周期長、費用開銷大等現實難題。本課程利用Unity 3D軟件,結合真實工程案例開發了虛擬仿真系統[7-8]。該系統由仿真建模單元、駕駛行為分析單元、駕駛者生理現象輸出單元組成,另外系統中設置了多種天氣、多種場景,能夠滿足學生不同的實踐需求。通過進行模擬駕駛,學生能更直觀地理解課堂理論中的交通安全規則,在仿真系統中,學生也可以自主設計車輛運行軌跡和道路信息,為學生遵守交通安全和法律法規提供了良好示范。
3? 翻轉課堂授課形式
翻轉課程旨在以學生為中心[9],將傳統的教學模式由單純的傳授知識向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上轉變。翻轉課堂的教學時間主要是留給學生,使他們能充分參與到課堂中,在課堂上進行自我探究,或者與老師、同學進行交流探討,彌補自身知識的不足,增強對知識的認識。課堂采用搶答加分、教師評分、小組互評等多種形式進行評估,同時構建了“面對面”與“多媒體”教學平臺,在該平臺上學生可以資源學習、提交作業、線上探討等。同時,教師還可以利用平臺上的資料,了解學生情況,并與學生及時進行溝通,制定出有針對性的教學計劃。
(四)? 打造精品化、全面化的專業課教學體系
隨著交通課程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傳統的課程授課方式、課程評價體系已經不能滿足當前教學的實際需要。為了打造精品化、全面化的專業課教學體系,本課程進行了深入探索,對傳統教學體系進行了全面更新。
1? 差異化培養方案
本課程的輻射范圍較廣,道路與鐵道工程、巖土工程、交通規劃管理等專業的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都有參與,但由于學生的培養目標不同,課程分別針對不同專業、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了差異化培養方案。在專業上,針對每個專業的共性與個性,制定有差異、有針對性的培養計劃,在最終考核中注重課程與不同專業的結合。另外本課程對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培養也不同,對于碩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要求不高,更多注重的是學習科研的方法,以及實踐能力和工作技能的培養,并保證課程的參與性;對博士研究生更多的是設計開放課題,對課程的參與不過分要求,通過定期提交課程報告來掌握課程內容,培養方案更多注重創新意識、批判精神,以及學術能力的培養。
2? 校企協同授課模式
本課程積極邀請相關領域的企業人員進行聯合授課,將企業的工程案例和工地建設、企業家事跡引入課堂,以實踐案例豐富課堂內容,以企業家精神鼓舞學生,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并與企業合作,搭建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基地,學生可利用寒暑假時間、課余時間進行社會實踐和實驗數據調研,實踐期間,學生會擁有校外導師進行實踐指導,保證學生能切身實際地參與到交通安全工程的建設中,幫助學生學到更多實用的工作技能,提升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也為就業打下基礎。
3? 多元化評價體系
長期以來,教師對學生的評估主要是基于學生的期末成績,其評估結果必然受到教師經驗水平的影響,缺少了學習過程和綜合能力的評估,這也將制約素質教育的發展。基于此,本課程設計了多元化的評價體系,主要體現在考核體系的多元化和評價方式的多元化。課程設計了“平時考核+期末考核+實踐考核”相結合的考核體系。平時考核主要包括出勤率、課堂積極性、表達能力、小組任務;期末考核形式多樣,如實驗報告、任務考核、開放性課題考核和英文考核等;實踐考核主要是對虛擬仿真系統的操作能力、仿真數據的分析能力進行考核。另外,課程設計了“學生自評+學生互評+評價教師+教師評價”的多元化評價方式,不僅老師可以對學生學習情況進行評價,學生和學生之間也可以進行評價;另外,學生也能對老師的教學效果、授課方式進行評價,師生之間互相督促。
三? 結束語
交通安全課程建設以來,學院領導和其他老師均對課程的教學效果給予了積極評價,普遍反映教學內容新穎,連貫性強,思政元素與課程內容結合自然,教學理念先進,授課形式多元,評價體系全面。學生也能夠積極參與虛擬仿真實驗,通過實驗報告總結對專業學習、個人價值等方面的收獲與提升。這對其個人成長與參與社會工作提供了積極有益的引導,對職業理想構建、專業態度及精神培養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接下來,課程將持續探索,繼續優化,以服務學生為宗旨,以培養人才為目標,建設更具精品、更加智慧的國際一流課程。同時,課程也將繼續研發多場景、高保真、強實踐的國際一流虛擬仿真系統,服務更多交通類高校,滿足交通類專業學生的實踐需求,為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打下基礎。
參考文獻:
[1] 馬世棟.“雙一流”視野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研究[D].哈爾濱:黑龍江大學,2018.
[2] 曹衛東,劉樹堂,葛智,等.公路施工組織與概預算課程思政設計與教學[J].高教學刊,2022,8(15):115-118.
[3] 習近平: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J].旗幟,2019(4):5-7.
[4] 李娜娜,劉勇,王曉霞.信息技術與高校思政課教學的深度融合研究[J].高教學刊,2022,8(29):185-188.
[5] 李亞琪,李冬瑞,李可,等.高職院校國際化課程標準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黑龍江科學,2021,12(23):86-87.
[6] 曾祥斌,曹陳晨,鮮映霞.淺談國際化課程建設的幾點體會[J].教育教學論壇,2013(44):240-241.
[7] 唐優華,馬駟,鄧灼志,等.交通運輸虛擬仿真實驗教學平臺的設計與實現[J].實驗科學與技術,2016,14(1):211-214,222.
[8] 陳萍.構建虛擬仿真實驗平臺,探索創新人才培養模式[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1,28(3):277-280.
[9] 金虹,晏家月.“互聯網+”視角下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應用與探索[J].高教學刊,2022,8(29):103-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