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唯物辯證法具有育人和促教的雙重特質。文章將“聯系的觀點、發展的觀點、矛盾對立統一、質量互變規律、否定之否定、實踐觀、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等馬克思主義哲學中最基本的觀點、方法融入“土木工程測量”課程教學,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本課程的疑點、重點問題,培養學生探究本質的思維習慣、一分為二看問題的辯證思維和創新意識,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提升學生的專業學習能力和終身學習意識,形成科學的認識論和方法論,實現促教和育人的有效統一,推動構建以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為引領,課程與思政協同一致的工科專業思政工作新格局。
關鍵詞:“土木工程測量”;唯物辯證法;馬克思主義哲學;課程思政;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2.4?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2-4107(2024)06-00? -03
一、引言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極其重要的思政元素,揭示了客觀世界以及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有著比具體自然科學更獨特、更深刻的規律和理論的概括,以馬克思主義哲學引領課程思政建設,既是適應黨和國家發展之需,又為工科課程最大限度發揮其育人功能提供了理論支撐[1]。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指出,學會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創新課堂教學,給學生深刻的學習體驗,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學會正確的思維方法。唯物辯證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正確、全面認識社會和自然界的最重要的方法,其基本規律揭示了事物總體性全過程最普遍的本質關系[2]。如何立足實際,充分利用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來優化工科課程思政工作,培養全面發展、德才兼備的實用型人才,已成為新工科教育改革的必要課題。一些學者在工科專業課程教學中引入了唯物辯證法觀點[2-6],但是,目前尚未發現將唯物辯證法融入“工程測量課程”教學的研究。
土木工程測量是高等學校土木類專業一門必修的核心基礎課程[7],將具有促教和育人雙重特質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潤物細無聲”地融入課程教學[8],可引導學生將業已知曉的哲學原理、方法與測量學基本原理、方法、實踐相結合,訓練舉一反三的知識遷移思維,提升哲學思辨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在面對具體工程問題時能夠一分為二地客觀分析問題,提出具體的解決措施,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達到立德樹人的目的。
二、唯物辯證法基本特征在“土木工程測量”教學中的應用
(一)“事物是普遍聯系的”培養學生用聯系觀點把握知識重點
地形圖是工程測量實踐教學的最主要成果之一。一幅地圖包含的基本內容有數學要素、地理要素和整飾要素[9]。地圖本身就是物質世界的時空呈現,兼具科學性、實用性和藝術性[10]。地圖的數學基礎保證了其科學性;藝術性往往通過地圖符號實現,一方面,地圖符號是客觀世界實體的抽象化,另一方面,地圖符號來自于制圖者的主觀判斷和地圖概括。地形圖比例尺的選用取決于地圖的不同用途或性質,以及地圖表達的詳盡程度,每一種比例尺對地理要素的取舍也有詳細的規定,如地形圖上“房屋面積小于2mm2、房屋輪廓凸凹在圖上小于0.4mm時,可綜合取舍。[11]”因此,要繪制一幅準確的、詳細的、給人以美感的地圖,除需要外業數據采集人員鼎力合作,確保數據精度和質量以外,還和選取的控制點的位置、等級,比例尺、坐標格網大小、用途、布局和風格,地理要素的形狀、類型、范圍,以及制圖者自身的專業素養、經驗和色彩敏感性密不可分。
(二)用“發展的觀點”看測繪技術的變革
測繪儀器的發展也是一次測繪學的變革,測繪儀器是人類進行測繪實踐的工具,其性能和水平是測繪發展程度的標志。測繪儀器的發展依賴于生產工具和科學技術的發展,通過對測繪儀器的不斷創新與改進,進而推動測繪技術和方法推陳出新。測繪儀器是測量之本,其發展經歷了測繩、羅盤儀、游標經緯儀、鋼尺、光學水準儀、光學經緯儀、平板儀、電子經緯儀、測距儀、自動安平水準儀、數字水準儀、全站儀、GNSS及各種電子專用儀器。近年來,測繪新技術如雨后春筍蓬勃而出,北斗導航定位技術[12]、無人機傾斜攝影測量技術[13]、三維激光掃描技術、測量機器人等新技術正逐步走進“尋常百姓家”,新技術的應用對傳統的測量儀器和測量方法帶來了巨大的沖擊。現代工程的發展催生了測繪新技術的進步,新技術的涌現促進了現代工程的施工效率和質量,保證了工程建設的時效性和精確性,這些都要求高校教師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測繪新技術的變革,以時不待我的心態迎接新技術的挑戰,將測繪新技術融入日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三、唯物辯證法基本規律在“土木工程測量”教學中的應用
(一)矛盾的對立統一規律,培養學生一分為二看問題
地圖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生產和學習必不可少的科學工具。但是,地球太大,地圖太小,制圖時并不能把所有地物地貌符號都標繪在地圖上。一幅地圖信息表達越詳細就越貼近現實,然而,凡事過猶不及,在實際使用中,并不是要素越多就越好,有時候冗余的數據會掩蓋要表達的主題和重要信息。眾多表示對象和同一地點的多種屬性與地圖表示的清晰性之間存在著對立。因而,必須進行地圖概括,對地圖要素進行有選擇地取舍,“兼顧詳細性和清晰性的統一”[6]6。對于初學者來說,往往擔心地圖上表達信息不夠而不斷堆砌,造成信息荷載過大,“喧賓奪主”,最后給讀圖者造成困擾[10]。總之,圖形符號的“擁擠”會導致地圖“清晰性”下降,要保持地圖清晰性就必須對地圖“刪繁就簡,舍末逐本”[6]7。在滿足用途的前提下,地圖要既能詳盡準確地表征現實,又要在一定比例尺下,盡量把地理要素綜合簡化到層次分明、清晰易讀,還能通過地圖符號傳遞給使用者美的感受[10]。初學者要根據地圖用途、比例尺、數據質量一分為二地進行分析,不能片面認為制圖要素越詳細越好,也不能過分追求越清晰越好,應把握好詳細性和清晰性的“度”,并通過實踐不斷磨礪、反思。
(二)質量互變規律,培養學生腳踏實地重視量的積累
導線測量是建立平面控制網常用的一種方法,適用于地物分布比較復雜的建筑區、視線障礙比較多的隱蔽區和帶狀區域。導線測量外業工作主要是測角、量邊,每一測站都會存在對中、測角和測距誤差。測量時應嚴格按照測量規范進行校核,滿足精度要求方可遷站。如果每一測站對中、整平、觀測時都抱著差一點無所謂的態度,測量誤差就會累積,即使單一測站滿足精度要求,內業整體平差計算時也可能因為對中、測角和測距誤差的共同作用導致導線全長相對閉合差超限。正是一個個角度和距離“量”的積累最終導致角度閉合差和導線全長閉合差“質”的變化。要想獲得高“質”的結果,就要嚴格遵守測量規范,確保單一觀測“量”滿足精度要求。正所謂“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只有腳踏實地,提高每一測站角度、距離、高差測量精度,擯棄差一點無所謂的想法,經過若干個測站“量”的積累,才能實現導線全長相對閉合差的合規——質變。如果停止量變,哪怕只剩最后一個角度不合格,那也完不成測量平差計算。
(三)否定之否定規律,培養學生批判質疑意識和創新能力
隧道洞內呈狹長狀,洞內控制測量只能采用支導線的形式布設,隨開挖面的推進向前延伸。為了保證橫向貫通誤差不超限,應減少導線轉折角數,即導線邊應越長越好,但為了利用導線點進行方向監控,支導線又不能太長,所以,在布設地下導線時最好采用分級布設兩種導線——主控導線和施工導線。因為主控導線是選擇一部分施工導線點布設而成的,因此,只能在施工導線布設到一定程度時才能布設,即先敷設低等級支導線(施工導線)指示坑道掘進,待掘進一段距離后,再敷設精度較高的基本控制導線(主控導線)。兩種導線布設成跳點式,正如事物內部肯定和否定方面的相互斗爭,當隧道掘進距離不足以布設新的導線點時,施工導線居于主導地位,隧道的掘進處于量變過程中,對于施工導線而言,呈現相對靜止的狀態;當掘進距離不斷增大,為了檢核已敷設導線點的精度和穩定性,需要跳點式布設新的主導線點以減少測角數和增大導線邊長,如果用主導線點檢核施工導線點在誤差允許范圍內,就可以對已敷設的施工導線點做出留用還是廢棄的決斷,促使施工導線點自己否定自己。然后再以新布設的主導線點作為施工基準指導掘進方向,周而復始。正是施工導線和主導線的不斷地自我否定,才促使隧道不斷向前掘進,直到隧道貫通。隧道洞內平面控制測量采用“短邊控制長邊”,以施工導線點為基準掘進隧道“量”變到一定距離后,通過自我否定,促使新的主導線點生成,確保隧道有序掘進。該過程如果墨守成規,仍按照“先高級后低級”的原則布設導線,就無法正常開展工作。只有敢于打破傳統思路,勇敢地否定,多角度反思和質疑,大膽嘗試尋求新的解決之道,才能化腐朽為神奇,但這個過程并不是蠻干,每一步測量仍然遵循“步步有檢核”的原則,都是基于知識積累的理性判斷和辯證分析,始終貫穿著科學精神,勇敢、探險、追求真知,縝密細致,果斷推進,撥云見日,一舉成功。
四、實踐觀在“土木工程測量”教學中的應用
(一)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土木工程測量”課程客觀地存在著人能動地利用測繪儀器進行生產活動的問題,是貫徹“理論與實踐相統一”“學用結合”的主干課程[14]。課程教學采用“理論講授+課內實驗+集中實習”模式,其中課內實驗穿插在課堂教學中,以便理實結合、夯實基礎,熟悉測量儀器操作;而測量實習集中在野外實習基地完成,陌生而又新奇的測區環境和任務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新性,小組自主設計觀測路線,組員間團結協作觀測數據,再進行平差解算、繪制成圖、施工放樣等。由于實習基地真實再現了工程現場環境,按一線施工單位作業要求匯交成果,學生身臨其境、效果顯著,達到了綜合提升實踐能力的目的。學生通過理論學習獲得理性認識,并通過進一步實踐加深這一認識,這一過程同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要求不謀而合,以實踐經驗驅動知識再生產,為開展更廣闊的專業實踐、技術應用、培育創新精神打下基礎。
(二)尊重客觀規律,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測量是工程施工的眼睛,其精度的高低直接關系到工程的成敗。因此,測量工作容不得半點馬虎,必須遵循“由整體到局部、先控制后碎部、由高級到低級、步步有檢核”測量原則。只有在測區范圍內通盤考慮,先布設高等級控制點,再以這些點為基準進行低等級碎部點的測量工作,才可以減小誤差的積累,使測區內精度均勻,從而保證工程質量和安全。另外,任何測量項目都要遵守一定的測繪規范或標準,這些規范和標準對測繪儀器的選擇和使用、測繪人員的素質提出了嚴格的要求,規定了不同測繪任務需要采用的測量方法和詳細操作規程,以及數據處理的方法和流程,以確保測繪結果的精度和可靠性,為測繪人員提供了明確的行動指南,也為測繪成果質量提供了保障。只有堅持遵循測繪標準與規范,才能為社會發展提供更加可靠的測繪數據和信息,促進測繪行業的規范發展。例如具體到某個工程的測量工作,一定要結合施工單位測量專業人員的實際技術力量和業務水平、儀器配置、作業習慣等實際情況,在開工前根據工程特點和所處環境測量成果要求,依據測繪規范,確定首級控制點布設方案和使用的儀器設備,深入實地踏勘選點,擇優選擇最優解,具體分析作業中需要用到的作業方法和實施步驟。
五、結語
文章在“土木工程測量”課堂教學中融入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主要教學實踐包括在地形圖測繪中融入事物是普遍聯系的觀點、測繪儀器與時俱進的發展引領著測繪技術的革新、地球的“大”與地圖的“小”及地圖“清晰性”和“詳細性”的對立統一、導線測量中質量互變規律、隧道洞內控制測量中的否定觀、理實結合的實踐觀、具體到某個工程問題的具體分析,幫助學生加深對測量基本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厘清各知識點間的邏輯關系,促進思政大課堂對專業課的反饋作用,使“思政”和“課程”教學相得益彰,達到了顯性課程促教和隱性思政育人的目的,避免了割裂式思政[4]86。同時,有助于培養學生運用哲學思維方法分析工程問題,形成科學的認識論和方法論,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發揮育人和促教的雙重成效。
參考文獻
[1]林炫華,林曉輝,李少偉.馬克思主義哲學融入高職工科課程思政路徑研究與實踐[J].現代職業教育,2023(1):33-36.
[2]田維鋒,孫測世.唯物辯證法五大范疇在橋梁檢測與加固技術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高等建筑教育2020,29(4):109-116.
[3]張麗靜,趙魯濤,李娜.基于唯物辯證法的概率論與數理統計課程思政建設與實踐[J].大學數學,2022,38(2):51-65.
[4]鈕因堯,李春霞,孟凌華,等.滲入哲學思想的“醫用基礎化學”課程思政教學探索[J].化學教育(中英文),2023,44(16):81-86.
[5]鄭輝,易翔,唐西婭,等. 哲學思維在結構設計原理課程教學中的體現[J].高教學刊,2021(5):125-128.
[6]黃翌,汪云甲.辯證法在地圖學中滲透及促進學習遷移的探索[J].測繪與空間地理信息,2018,41(5):5-7.
[7]郭冰,孫小榮,吳杰. “慕課”背景下的工程測量教學改革思考[J].測繪通報,2017(3):145-148.
[8]朱大鵬,葉子航,唐煜森. “隧道工程”課程融入哲學思想的教學實踐研究[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2,76(2):16-17.
[9]索俊鋒.土木工程測量[M].北京:科學出版社,2023:221-224.
[10]程思聰,肖建華,馬祥元.地圖的哲學內涵及其作用探討[J].測繪地理信息,2021,46(1):127-129.
[1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 國家基本比例尺地圖圖式 第1部分:1:500 1:1000 1:2000地形圖圖式 [M]. 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 2017.
[12]羅艷,夏元平,劉榮,等. “攝影測量學”課程中的思政元素挖掘與實踐[J].測繪工程,2023,32(2):75-80.
[13]羅艷,劉榮,肖根如,等.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攝影測量學”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測繪工程,2022,31(5):75-80.
[14]索俊鋒.工程教育認證背景下土木工程測量實踐教學體系建設研究[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0,74(10):12-14.
編輯/王力
作者簡介:索俊鋒,男,副教授,國家注冊測繪師,研究方向為工程測量、“3S”集成及應用。
基金項目:西北民族大學重點扶持團隊“土木工程測量教學團隊”(2021XJFCTD-03);西北民族大學“測量實驗教學示范中心” (100144030105);西北民族大學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新工科背景下基于‘項目+學科競賽驅動的‘一核兩翼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2022XJJG-72);西北民族大學一流本科課程“土木工程測量”(2022YLKC-11);西北民族大學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土木工程測量”(2022KCSZKC-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