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魏氏傷科手法聯合特定電磁波治療儀治療膝骨關節炎患者的效果,并分析其對膝關節功能和生活質量的影響,為臨床提供參考。方法 選取2021年2月至2023年8月上海市靜安區中醫醫院接收的70例膝骨關節炎患者作為研究樣本,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35例,接受特定電磁波治療儀治療)和觀察組(35例,接受魏氏傷科手法聯合特定電磁波治療儀的綜合治療)。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炎癥因子[C反應蛋白(CRP)、白細胞介素(IL)-6和IL-1]水平、視覺模擬量表(VAS)疼痛評分、Lysholm 膝關節評分量表(LKSS)評分和簡明健康狀況調查問卷(SF-36)評分。結果 觀察組患者整體療效優于對照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均Plt;0.05)。治療后,兩組患者CRP、IL-6和IL-1水平均呈降低趨勢,且觀察組降低幅度大于對照組(均Plt;0.05)。治療后,兩組患者VAS疼痛評分呈降低趨勢,LKSS評分、SF-36評分均呈升高趨勢,且觀察組上述評分變化幅度均大于對照組(均Plt;0.05)。結論 魏氏傷科手法聯合特定電磁波治療儀治療膝骨關節炎患者的效果顯著,能夠降低疼痛程度,改善患者膝關節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關鍵詞】魏氏傷科手法;膝骨關節炎;膝關節功能;生活質量
【中圖分類號】R68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2665.2024.06.0111.03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4.06.037
膝骨關節炎是一種常見的膝關節疾病,以膝關節退行性病變為基礎,多見于中老年人,其主要癥狀包括膝關節疼痛、腫脹、僵硬和功能障礙等[1]。中醫學將該病歸為“痹癥”“骨痹”范疇,發病與年老體虛、氣血不足和肝腎虧損等原因有關,邪氣趁虛而入,氣機不暢,瘀血內阻,經脈受阻,筋骨失養,從而引發疼痛[2]。膝關節炎的中醫辨證分型中較為常見的有寒濕痹阻證、濕熱痹阻證和痰瘀阻絡證等。寒濕痹阻證是指由于寒濕邪氣侵襲,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出現肢體關節疼痛、重著、屈伸不利等癥狀。中醫針對寒濕痹阻證主要采取活血化瘀的治療方法,從而有效緩解膝骨關節炎病情,改善患者生活質量[3]。有研究表明,中醫外治療法在緩解膝關節疼痛和改善膝骨關節炎患者癥狀方面成效顯著[4]。魏氏傷科手法嚴格遵循中醫學基本理論,著重于調和氣血、疏通經絡、骨折整復和舒筋活血,治療過程中,強調因時因地制宜,注重個體差異,既突出手法治療的整體性,又強調針對性[5]。基于此,本研究探討魏氏傷科手法治療膝骨關節炎患者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1年2月至2023年8月上海市靜安區中醫醫院接收的70例膝骨關節炎患者作為研究樣本,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5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12例,女性23例;年齡39~70歲,平均年齡(55.21±9.35)歲;病程4~81個月,平均病程(40.51±10.05)個月。觀察組患者中男性11例,女性24例;年齡40~70歲,平均年齡(55.31±9.11)歲;病程4~80個月,平均病程(40.46±10.15)個月。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gt;0.05),組間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上海市靜安區中醫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⑴符合膝骨關節炎的西醫診斷標準[6];⑵符合寒濕痹阻證的中醫診斷標準[7](癥狀見膝關節劇痛,固定不移,遇寒痛甚,得熱痛減;重者關節屈伸不利,腰身重痛,胸脅脹悶,舌苔淡白,脈弦緊或沉遲);⑶Kellgren Lawrence分級[8]為Ⅰ~Ⅲ級。排除標準:⑴合并精神疾病或認知障礙者;⑵膝部有骨折史者;⑶合并嚴重感染者;⑷合并其他膝關節疾病者。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特定電磁波治療儀治療。將特定電磁波治療儀(蘇州醫療用品廠有限公司,蘇械注準20152090142,型號:TDP12-DL),功率為150~350 W,治療頭與皮膚的距離為30~50 cm,置于患膝痛點處進行治療,30 min/次,3次/周。觀察組患者給予魏氏傷科手法聯合特定電磁波治療儀進行治療。患者取平臥位,以拇指按揉髕骨周邊,緊抓其外側邊緣,提放3次。沿髕骨上下邊緣進行搓揉40次,后進行3次推擠動作,針對膝關節內側痛點,采用點揉手法,進行10次膝關節伸屈運動。按摩膝關節內外側10次。在患者轉為俯臥位后,醫者運用手法推動腘窩周邊,使用拇指彈撥股二頭肌、腘繩肌和腓腸肌的內外側頭,醫者以自上而下的方式揉按相關肌肉,并輕柔地拿捏腓腸肌腹部共計10次。隨后,指導患者進行膝關節的伸屈活動,重復10次。在完成這一系列手法治療后,患者接受電磁波治療,治療方法同對照組,3次/周。兩組患者均持續治療6周。
1.3 觀察指標 ⑴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痊愈:治療后,中醫證候積分下降≥95%,患者臨床癥狀(膝關節劇痛,固定不移,遇寒痛甚,得熱痛減)完全消失;顯效:治療后,70%≤中醫證候積分下降lt;95%,患者臨床癥狀明顯改善;有效:治療后,30%≤中醫證候積分下降lt;70%,患者臨床癥狀有所改善;無效:治療后,中醫證候積分減少lt;30%,患者臨床癥狀無改善或加重[7]。總有效率 =痊愈率+顯效率+有效率。⑵比較兩組患者炎癥因子水平。于治療前后采集兩組患者晨起空腹靜脈血5 mL,采用離心機以3 000 r/min轉速離心5 min(離心半徑為15 cm),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上海德孚生物醫療科技有限公司,滬械注準20212220078,型號:AS-650)檢測C反應蛋白(CRP)、白細胞介素(IL)-6和IL-1水平。⑶比較兩組患者視覺模擬量表(VAS)疼痛評分、Lysholm 膝關節評分量表(LKSS)評分和簡明健康狀況調查問卷(SF-36)評分。于治療前后采用VAS疼痛評分評價兩組患者疼痛情況,LKSS評分評價兩組患者膝關節運動功能,SF-36評分評價兩組患者生活質量。VAS疼痛評分最高為10分,評分越高表明疼痛感越劇烈[9];LKSS評分評估內容包括8個項目,總分最高100分,評分越高表明膝關節運動功能越好[10];SF-36評分最高分為100分,分數與患者生活質量成正比[11]。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比較采用秩和檢驗;計量資料以(x)表示,采用t檢驗。以Plt;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患者整體療效更優,總有效率更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CRP、IL-6和IL-1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gt;0.05);治療后,兩組患者CRP、IL-6和IL-1水平均呈降低趨勢,且觀察組降低幅度均大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VAS疼痛評分、LKSS評分和SF-36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各項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gt;0.05);治療后,兩組患者VAS疼痛評分呈降低趨勢,LKSS評分、SF-36評分均呈升高趨勢,且觀察組上述評分變化幅度均大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3。
3 討論
膝骨關節炎作為一種常見的退行性骨關節炎,主要發病于老年群體。發病原因多樣,包括年齡增長、活動量增加和創傷等,上述因素導致膝關節軟骨發生退行性病變,加劇膝關節軟骨磨損,使膝關節軟骨表面變得不平整。中醫認為,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病位在骨,其本在腎,其根本原因為腎精虧損,無法充分滋養骨髓,從而引發膝骨關節炎[12]。痹者在病機為經絡閉阻、氣血失和、氣血瘀結、痰瘀互結、正氣虧虛。由風、寒、濕之邪侵襲人體,或者勞損、外傷等因素,痹阻膝部經絡,氣血運行不暢,脈絡不通,不通則痛,故而為寒濕痹阻癥[13]。魏氏傷科手法專注于運用特定的手法技巧,旨在調整紊亂的經脈,使之恢復正常狀態,從而疏通經絡,達到骨正筋柔、氣血暢通的效果。
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患者整體療效更優,總有效率更高,這提示魏氏傷科手法聯合電磁波治療膝骨關節炎的效果顯著。魏氏傷科手法遵循“輕觸皮,重按骨,適度觸摸筋肌”的診療原則,治療手法則涵蓋正骨與理筋兩類,以從外至內的順序對患者體表皮膚、肌筋和骨骼進行探查,其中,正骨手法旨在矯正骨位,促進損傷愈合;理筋手法則旨在恢復筋絡的正常狀態,從而實現開通氣竅、引導血脈歸經的治療效果[14]。 電磁波治療膝骨關節炎是一種非侵入性的治療方法,通過電磁波對人體組織產生熱效應,從而緩解疼痛、改善關節功能。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患者CRP、IL-6和IL-1均呈降低趨勢,且觀察組降低幅度均大于對照組,這表明魏氏傷科手法聯合電磁波能有效緩解膝骨關節炎患者的炎癥反應。究其原因,魏氏傷科手法針對膝骨關節炎的病理特點,通過對關節周圍肌肉、韌帶和關節間隙的調整,有助于改善關節液循環,促進炎癥物質的吸收。同時,還能夠緩解關節軟骨的壓力,降低關節摩擦,從而減輕疼痛并降低炎癥因子水平[15]。電磁波還可以降低神經末梢的興奮性,從而減輕疼痛感。在電磁波治療的配合下,魏氏傷科手法可以更好地緩解膝骨關節炎患者的炎癥反應。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患者VAS疼痛評分呈降低趨勢,LKSS評分、SF-36評分均呈升高趨勢,且觀察組上述評分改善情況優于對照組,這提示魏氏傷科手法聯合電磁波可有效改善患者疼痛程度,恢復膝關節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分析原因,魏氏傷科手法通過對膝關節周圍肌肉、韌帶和關節囊等組織的松解和拉伸,促進膝關節周圍血液循環,減輕疼痛的同時提高局部組織修復能力,從而加速關節功能的恢復,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魏氏傷科手法聯合特定電磁波治療儀治療膝骨關節炎患者的療效顯著,能夠降低疼痛程度,改善患者膝關節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章曉云,曾浩,孟林.膝骨關節炎疼痛機制及治療研究進展[J].中國疼痛醫學雜志, 2023, 29(1): 50-58.
林嘉銘,全銳,董亞煒,等.《膝骨關節炎中醫診療專家共識(2015年版)》在膝骨關節炎研究中的應用現狀分析[J].中醫正骨, 2023, 35(7): 11-15, 29.
尹鵬開,侯德才.中醫治療膝骨關節炎研究進展[J].按摩與康復醫學, 2023, 14(5): 55-59.
高濤,袁冰華,韓君,等.基于經筋理論的中醫外治法對膝骨關節炎臨床效果的研究進展[J].中國療養醫學, 2023, 32(3): 262-265.
顏威,奚小冰,許勇,等. 魏氏傷科治療膝骨關節炎的經驗[J]. 現代中醫臨床, 2021, 28(1): 51-54.
中華醫學會骨科分會關節外科學組,吳階平醫學基金會骨科學專家委員會. 膝骨關節炎階梯治療專家共識(2018年版)[J/CD]. 中華關節外科雜志(電子版), 2019, 13(1): 124-130.
中華中醫藥學會骨傷科分會膝痹病(膝骨關節炎)臨床診療指南制定工作組.中醫骨傷科臨床診療指南·膝痹病(膝骨關節炎)[J].康復學報, 2019, 29(3): 1-7.
王強,茍海昕,曹月龍,等.膝骨關節炎X線分級與疼痛程度的相關性分析[J].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 2015, 23(6): 18-21.
孫兵,車曉明.視覺模擬評分法(VAS)[J].中華神經外科雜志, 2012, 28(6): 645.
黃樂春,胡惠民,梁宇翔.膝關節功能評分量表評述[J].中國醫藥科學, 2016, 6(13): 50-53.
楊小湜,王陽,李秀君,等. SF-36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評價[J]. 解剖科學進展, 2009, 15(4): 383-385.
劉靜,趙燕.基于中醫證型變化探究膝骨關節炎與肌骨超聲表現的相關性分析[J].罕少疾病雜志, 2023, 30(3): 72-73, 97.
湯心語,閆澤昊,夏子涵,等.內關改善膝骨關節炎疼痛程度的中醫理論基礎淺析[J].中國民間療法, 2023, 31(3): 1-4.
劉濤,張昊.魏氏傷科手法結合搽擦法治療膝骨關節炎臨床觀察[J].四川中醫, 2019, 37(12): 212-214.
陳朝蔚,陳剛,顧晶亮,等. 魏氏傷科手法治療膝骨關節炎療效及對軟骨退變影響[J]. 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 2021, 30(25): 2737-2740, 2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