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誠 李琳

摘要:研究以湖北美術學院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為實例,面對“新藝科”建設背景下的教學要求與挑戰(zhàn),結合BOPPPS教學模型與學習通智慧教學平臺,實施了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改革,提煉出一套貼合新時代美術類專業(yè)院校大學計算機基礎教育需求的教學模式。此教學模式有效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并增強了學生運用計算機相關技術進行實踐創(chuàng)作的創(chuàng)新能力,適應了“新藝科”建設的教學需求,教學改革效果顯著。
關鍵詞:新藝科;大學計算機基礎;混合式教學模式;BOPPPS教學模型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24)10-0162-03
0 引言
2020年11月3日,教育部發(fā)布了《新文科建設宣言》,致力于推動藝術學科的高質量、高標準發(fā)展,以實現(xiàn)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戰(zhàn)略目標。在“新文科”建設進程中,要求緊隨科技進步步伐,回應現(xiàn)實需求,提升文化自信[1]。2023年4月頒布的《新時代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基本要求》中闡明,計算機基礎課程已成為21世紀大學教育體系中的核心基石課程,是每一位大學生必須接受的基礎教育。更深層次看,作為融合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和素質教育的重要載體,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是一種融知識、能力與素質于一體的通識教育,更是新時代培養(yǎng)大學生理解和掌握新一代信息技術能力的賦能教育,其中,技術賦能是實現(xiàn)教育目標的關鍵途徑[2]。以上指導性意見對美術類院校計算機教育提出了全新要求。
隨著眾多新興技術的涌現(xiàn)引發(fā)了新一輪科技革命,人工智能、大數(shù)據(jù)、云計算、物聯(lián)網等技術已廣泛融入各個領域,對藝術創(chuàng)作和表達方式產生了深遠影響。傳統(tǒng)藝術表現(xiàn)形態(tài)已無法完全滿足現(xiàn)代社會需求,藝術與科技的跨界融合勢在必行。因此,技術賦能必將引領藝術學科新型培養(yǎng)模式的變革。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作為與新興技術緊密相連的必修科目,為學生后續(xù)課程及職業(yè)發(fā)展奠定了技術基礎,助力學生更好地適應藝術學科的新發(fā)展與新需求,在“新藝科”藝術人才培養(yǎng)體系中占據(jù)不可或缺的地位。在“新藝科”建設的大背景下,圍繞計算思維能力培養(yǎng)和新技術賦能,開展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改革,能夠有效推動創(chuàng)新型、復合型美術類人才的成長。
1 美術類院校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現(xiàn)狀
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作為非計算機專業(yè)學生的必修課程,由于學生來源各異,其計算機基礎知識與應用技能存在著顯著差距。部分學生已在高中階段接受了計算機基礎知識教育,而部分學生則對計算機操作相對陌生,甚至有個別學生因過度依賴手機和平板電腦而未曾接觸過傳統(tǒng)計算機。加之美術類院校學生普遍存在對理科知識興趣較低的現(xiàn)象,計算機知識基礎相對薄弱。據(jù)調查,大部分同學認為本課程知識點密集且更新速度快,部分內容具有一定學習難度,特別是在理解計算機軟硬件工作原理、應用軟件操作邏輯以及腳本編程等方面,不少學生感到應對乏力。
近年來,隨著高校減少課時的改革趨勢,湖北美術學院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課時由原來的64學時縮減至32學時,但與此同時,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使學生對新興技術的學習需求不僅未減少反而有所增加。受限于有限的課時,教師在教學中不得不壓縮教學內容,從而進一步加大了學習難度。此外,由于教學節(jié)奏加快,學生缺乏充足的時間鞏固練習,導致所學知識難以牢固掌握,更難以將所學應用于藝術創(chuàng)新的賦能之中。面對此挑戰(zhàn),教師除了精簡優(yōu)化課堂教學內容外,還需要轉變學生學習方式,將教學延伸至課外,通過精心設計課前與課后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由被動學習轉向主動自學。
根據(jù)對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的學情分析和教學現(xiàn)狀分析,為滿足新時期藝術院校學生對大學計算機教育的需求,推動應用型、復合型藝術人才的培養(yǎng),可以通過利用信息化教學平臺,采用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構建涵蓋“課前、課中、課后”全過程的立體化教學體系,從而有效提升學習效果和教學效率,更好地實現(xiàn)教學目標[3]。
2 BOPPPS 教學模型+學習通平臺的混合式教學總體思路
“新藝科”建設強調發(fā)掘新的研究對象,探尋新的研究范式,其核心在于藝術與技術的交融互補,以技術賦能藝術創(chuàng)新[1]。因此,對于美術類院校而言,新階段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關鍵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及新技術應用能力。本研究基于BOPPPS教學模型,借助超星學習通平臺,開展混合式教學改革。
2.1 BOPPPS 教學模型的應用
BOPPPS教學模型源自加拿大,是一種基于教育心理學認知理論的有效教學設計模型。該模型將教學過程劃分為6個相互銜接的階段:導入(Bridge-in) 、目標(Objective) 、前測(Pre-assessment) 、參與式學習(Participatory Learning) 、后測(Post-assessment) 和總結(Summary) 。通過應用BOPPPS教學模式,教師能夠將課堂內外教學過程無縫對接,使學生能夠隨時隨地進行自主學習。研究表明,BOPPPS教學模型能夠提高教學效果,體現(xiàn)在尊重學生主體地位、滿足多元化、個性化、智慧化學習需求、確立明確學習目標、強化教師對課堂的組織與管理以及通過科學的教學效果評價體系反映學習成效[4]。
2.2 學習通平臺的教學應用
本研究選擇了超星學習通作為線上教學平臺,配合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該平臺集成了豐富的功能模塊,如課程主頁、課件資源、輔導資料、視頻講解、作業(yè)庫、活動區(qū)、試題庫、在線考試和統(tǒng)計管理等。這些模塊為教師提供了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和學習資源,以支持學生的學習進程。其中,活動區(qū)是超星學習通平臺的一大特色,涵蓋了簽到、隨機點名、隨堂練習、主題討論、搶答、問卷調查、分組任務和投票等多種互動形式。這些互動活動既能增進學生與教師間的溝通交流,也有助于學生對課程內容的深入理解和掌握。在課前預習階段,教師可通過學習通平臺發(fā)布教學PPT和視頻素材,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奠定課程理解基礎。在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可利用平臺的互動功能,如隨堂練習,實時監(jiān)測和統(tǒng)計學生對特定知識點的掌握狀況,以便及時發(fā)現(xiàn)并解決問題。此外,平臺的討論功能可促進師生間的深度互動,提升學生的參與熱情和積極性。在章節(jié)測驗階段,教師通過平臺能夠即時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度和知識點掌握情況,便于針對性地查漏補缺[5]。
2.3 混合教學模式的教學活動設計
結合藝術院校學生特點,本研究基于學習通平臺構建了適用于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的BOPPPS混合式教學模式,教學活動流程如圖1所示。圖中將學習通平臺教學實踐劃分為5個關鍵環(huán)節(jié),明確了教師和學生在各個環(huán)節(jié)的任務,圍繞“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推進教學改革。各環(huán)節(jié)相互獨立又相互補充,共同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教學閉環(huán)。
3 BOPPPS 教學模型+學習通平臺的混合式教學改革實踐
數(shù)字圖像處理涵蓋了圖形圖像的基礎概念、顏色模式、圖像文件類型、Photoshop軟件操作以及AI繪畫技術等內容,是美術類院校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的核心章節(jié),同時也是大多數(shù)學生面臨的難點。本節(jié)以湖北美術學院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中數(shù)字圖像處理部分為例,按照5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闡述混合式教學改革的具體實踐。
3.1 基于網絡和自制資源的教學準備環(huán)節(jié)
在教學準備階段,教師應在學習通平臺上創(chuàng)建相應的課程和班級,將各班級學生的個人信息導入平臺,為后期的電子簽到、隨機點名提問及作業(yè)發(fā)布等活動提供便利。同時建立課程專屬QQ群,搭建起師生間課下交流的橋梁,利用群公告、群文件及群接龍等功能高效發(fā)布通知、分享文件及統(tǒng)計人員。對于教學資源庫的建設,盡管學習通平臺上已有諸多高校知名教師上傳的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資源,但這些資源大多依據(jù)綜合類院校的計算機基礎課程設計,不一定完全符合美術類院校的教學需求。對于與綜合類院校共性的教學內容,可以適度借鑒和引用;而對于體現(xiàn)美術類院校特色的教學內容,比如本節(jié)提及的數(shù)字圖像處理,特別是AI繪畫技術這類更新迅速的內容,則要求教師密切關注行業(yè)前沿動態(tài),及時更新教育資源,確保教學內容的時代性和預見性。此外,教師可以根據(jù)課程內容制作一系列認知型實驗的微課視頻,協(xié)助學生深入理解計算機基礎知識及其應用。最終,結合學習通平臺的互動功能,設計學生在課前、課中、課后的各階段學習任務。
3.2 基于預習任務的課前自主學習環(huán)節(jié)
導入階段旨在激發(fā)學生對課程主題的興趣,為后續(xù)學習做好鋪墊。學習目標清晰界定了學生通過本課程應達成的知識、能力和素養(yǎng)標準,為學生學習提供了明確方向[6]。前測則幫助學生識別自身存在的困惑點,使他們在課堂上能聚焦這些問題。在課前自主學習環(huán)節(jié),學生通過學習通平臺完成教師發(fā)布的圖文教程和微課視頻學習任務,掌握圖形圖像的基本特征,理解圖像分辨率與設備分辨率的關聯(lián),認識不同顏色模式如何表現(xiàn)色彩多樣性,熟悉圖像處理軟件Photoshop的基礎操作。教師通過學習通平臺的前測數(shù)據(jù)和QQ群反饋,實時掌握學生預習進度,據(jù)此及時調整教學重點。
3.3 基于學習通互動功能的課堂互動教學環(huán)節(jié)
參與式學習強調教師與學生及學生之間的互動,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作用[6]。學習通平臺集成了一系列互動工具。在課堂互動環(huán)節(jié),教師運用選人功能進行隨機提問,以此鞏固上節(jié)課所學知識,并將學生答題情況計入課堂表現(xiàn),作為形成性評價的一部分。相較于傳統(tǒng)點名方式,學習通的電子簽到功能可在短時間內完成全員考勤統(tǒng)計,節(jié)約寶貴的課堂時間。對于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如數(shù)字圖像處理中的圖層混合模式、直方圖、蒙版和通道等,教師通過案例解析和原理講解,設計相關思考題,并利用搶答功能激發(fā)學生興趣,提高課堂活躍度,培養(yǎng)學生的理解和反應速度。同時,借助隨堂練習功能,教師能實時了解學生對課堂知識點的掌握程度,明確下一步教學重點。
3.4 基于能力遞進原則的上機實踐環(huán)節(jié)
構建課程實踐內容時,遵循能力遞進培養(yǎng)的原則至關重要。首先是認知型實驗,要求學生對計算機基礎知識具備初步認知;進而通過設計型實驗,引導學生運用計算機解決實際問題,采用現(xiàn)有成熟解決方案;最后,通過創(chuàng)新型實驗,促使學生對問題進行更深入探究和創(chuàng)新性解決,應用新穎方法和思路[2]。例如,在海報設計實驗中,圖像合成前常常需要從原始素材中精準裁剪圖像,此時就需要運用通道摳圖技巧,而這一步驟的成功關鍵在于對圖像色階調整這一基本操作的掌握。因此,課前預習階段觀看認知型實驗微課,熟練掌握圖像處理基本操作,對于學生完成上機實踐環(huán)節(jié)的設計型實驗至關重要。教師可在學習通平臺上對學生的上機實踐作業(yè)進行批改、評分及點評。對于不合格的作業(yè),可退回并要求學生修正。這種模式有利于教師與學生間的交流,使得作業(yè)評價更為公正、透明,同時,學生也能及時了解到自己的作業(yè)狀況并根據(jù)教師反饋進行改進和完善。
3.5 基于復習和拓展的課后鞏固環(huán)節(jié)
后測有助于學生檢測自己對課程內容的掌握程度,發(fā)現(xiàn)疏漏并及時填補,對深化知識點理解具有重要作用。總結是對學習過程中知識的梳理、整合與鞏固的過程[6]。通過完成章節(jié)練習和參與創(chuàng)新性實踐活動,學生可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場景,從而深化對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這種綜合性應用訓練不僅能提升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思維能力,也有利于實現(xiàn)全面學習目標。例如,可以舉辦與時事熱點相關的主題海報設計比賽,通過評審和表彰優(yōu)秀作品,激勵學生進步。同時,對作品進行具體指導,幫助學生認識到自身的不足,并給出改進方向和建議。此外,推薦優(yōu)秀作品參加各級別的數(shù)字媒體設計競賽,為學生提供更大的發(fā)展空間和展示舞臺。通過“以賽促學,以賽促教”的方式,有力地提升了學生的數(shù)字媒體設計技能,鍛煉了他們的團隊合作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
4 改革課程評價體系
在引入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之前,課程評價體系主要包括平時成績、期中成績和期末成績三個部分。平時成績占比30%,主要基于考勤記錄和上機實踐作業(yè)進行評價。期中成績和期末成績分別占10% 和60%,采用閉卷機考的形式進行評估。然而,這種傳統(tǒng)的考核方式存在問題,如過于依賴期中期末考試成績,忽視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xiàn),同時也未能充分考查學生的創(chuàng)新和實踐能力。因此,我們對教學評價體系進行了改革,采取過程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使得課程成績評估更加科學、合理和多元化。
新的評價體系中,過程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各占50%。過程性評價包含考勤(10%) 、課堂表現(xiàn)(10%) 、上機實踐作業(yè)(10%) 、創(chuàng)新實踐作業(yè)(10%) 和學習通線上學習情況(10%) 等多個維度,旨在全面反映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的表現(xiàn),包括出勤率、課堂參與度、動手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和在線自學效果。總結性評價則以期末閉卷機考成績?yōu)闇?,占總成績?0%,用于有效測試學生對課程整體內容的掌握程度,并激勵他們在學習過程中不斷積累和運用知識。
通過這種教學改革,我們期望構建一個更為科學、合理且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更好地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這種考核方式不僅能夠全面考量學生的課程成績,更能激發(fā)學生自主、積極地學習,增強其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5 結束語
從實際的教學改革實施效果來看,將BOPPPS教學模型與學習通平臺融合形成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在響應“新藝科”建設背景下的大學計算機教育需求方面表現(xiàn)出良好的適應性。這種教學模式不僅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更能有效提升他們運用計算機相關技術進行實踐創(chuàng)新的能力。BOPPPS教學模型保證了教學內容的有效傳授和學生高參與度的學習過程,而學習通平臺作為一種在線學習工具,憑借其強大的互動功能和即時反饋機制,極大地促進了課堂內外師生間的互動。
參考文獻:
[1] 顧亞奇,張旭.新文科建設中的“新藝科”之思[N].中國社會科學報,2021-01-08.
[2] 教育部高等學校大學計算機課程教學指導委員.新時代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課程基本要求[M].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
[3] 李湘梅,龔沛曾,楊志強,等.多媒體技術與應用課程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實踐[J].計算機教育,2021(5):28-31,35.
[4] 伊翠娟.基于有效教學理論實施高校課堂教學評價[J].中國成人教育,2018(21):96-99.
[5] 賀元香,張云,史寶明.基于超星學習通平臺的“1+X” 混合式課堂教學模式研究:以《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為例[J].蘭州文理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9,33(6): 113-116.
[6] 朱志慧.基于BOPPPS的“數(shù)字媒體” 課程思政探究[J].教育教學論壇,2022(22):33-36.
【通聯(lián)編輯:唐一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