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佶
摘 要:作為我國教育體系的重大改革,“三新”備受關注,在“三新”的現實背景下,高中數學教學要求、內容、形式及策略都產生了明顯的變化。教師需要從新課標、新教材、新高考著手,理性分析“三新”對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標準,加快教學轉型步伐并改進教學方法,緊跟時代發展的進程,將更多新思想和時代色彩注入高中數學課堂,全面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本文立足于“三新”背景深入分析高中數學課堂教學轉型對策和教學方法改進對策,以期為“三新”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全面落地提供理論借鑒。
關鍵詞:“三新”背景;高中數學;教學轉型;教學方法;改進實踐
在“三新”背景下,高中數學教師需要堅持創新導向,深度剖析新教材,依托教材組織開展課內外教學活動,精心創設教學情境,逐步優化教學模式,結合學生的個體差異開展層次化教學活動,實現因材施教。在此基礎上,教師還需要從講述方法、提問方法以及備課方法著手,積極改進傳統的教學模式,在多措并舉中探索現代化的教學路徑,確保高中數學教學能夠更上一個臺階。
一、“三新”背景
教育領域中的“三新”主要是指新課標、新教材及新高考,是我國改革教育體系的關鍵舉措,對高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三新”改革理念高度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及個體差異性,以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和核心素養為目標。教師需要主動踐行及貫徹“三新”教育改革理念,優化教學模式,改革教學方法,適當調整自身的教學方法,主動承擔起教書育人的責任重擔。讓學生能夠保持較強的學習自主性和自覺性,保質保量地完成學習任務。對于高中數學這門重難點學科來說,“三新”教育改革理念的踐行和滲透面臨重重阻力,教師應講究方式方法,加大氣力,從教學轉型以及教學方法改進著手,結合基本學情、教情和育人目標整合多種教學對策,真正實現對癥下藥[1]。
二、“三新”背景下高中數學課堂教學轉型對策
(一)依托教材,踐行正確的教材觀
作為高中數學課堂教學的重要參照,教材的導向作用不容忽略。在“三新”背景下,數學教材結構、教材內容、考查內容產生了明顯的變化,新教材反映了學生的差異化需求,涉及選修課程、選擇性必修課程以及必修課程的多元教材,十分注重知識的應用性和體系性,體現了培養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新要求。教師需要結合高中數學新教材的基本特征主動踐行正確的教材觀,全面把握新教材,靈活調整教學方法和思路,實現對癥下藥。首先,教師需要轉變固有的教學理念,在現代化教材觀的指導下調整教學思路,堅持實事求是。學生的中心地位不容忽略,在應用新教材時,教師需要做好摸底工作,了解學生的學習能力、知識基礎,適當取舍、整合及增補教材內容,滿足學生的學習訴求和認知期待,發展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其次,教師應實事求是,及時更新教學思想,在新課標新理念的驅動下開展教學實踐活動,深度分析教材所體現的課程標準,以新教材為載體,自覺參與應用新教材的培訓工作,深入了解新教材的編寫意圖及應用建議,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工作。再次,教師需要結合新教材的具體變化優化教學方法,打造活力課堂。新課標反復強調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要求教師協調和平衡教與學的關系,高度重視學生的自主學習,嘗試利用多種方式拓寬學生的視野,比如情境教學法、單元整體教學法。教師可以靈活駕馭信息技術,提升課堂教學質量,打造可視化課堂,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真正成為數學學習的主人。比如:在引導學生學習“函數的概念與性質”這一單元知識時,舊教材以學習函數及映射的抽象概念為主導,學生的認知能力和邏輯思維水平較為有限,對函數意義的理解不夠透徹和全面,存在抵觸情緒。新教材的編排方式有所變化,單元主題更加鮮明,教師則可以結合新教材單元教學要求引導學生分析數學抽象知識,在確保學生進入學習狀態后靈活滲透邏輯推理,將數學建模與數學運算相結合,科學劃分及重組教材內容,安排好課時,讓學生能夠了解單元學習的基本內容,逐步形成數學思維。最后,教師需要依托新教材開展單元整體教學活動,深度鉆研教材,明確學習過程、學習目標、評價任務以及作業和檢測,讓學生能夠主動反思、自主總結,全面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經驗豐富的教師依托新教材設計課程內容,從多個渠道整合數學文化,全面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讓學生能夠深入感受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
(二)創建情境,優化數學教學模式
為了打造品質課堂,優化教學模式,教師需要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能夠身臨其境深入感受數學的奧秘,重拾數學學習的自信心,保持較強的學習自主性和自覺性,在求知欲的驅動下認真探索新知。情境教學法符合“三新”背景下高中數學課堂教學轉型的基本要求,能夠活躍課堂氣氛,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實現抽象數學知識的直觀展現,學生更易于理解和接受。教師只需要扮演學習顧問的角色,鼓勵學生認真求索,逐步構建完善的知識體系,實現高效學習及快速吸收。因此,在“三新”背景下轉型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時,教師首先應創設直觀生動的教學情境,羅列教學重難點知識,采取形象化、直觀化的教學方式進行授課。游戲情境及故事情境對學生的吸引力比較足,教師可以結合重難點知識導入正課內容,利用教學情境激活學生思維,調動學生的學習能動性,激發學生的探究欲,營造自由寬松、和諧友愛的高考學習氛圍。其次,在深度剖析教學難點時,教師應密切關注學生的學習表現和身心發展動態,采取動畫情境引導學生探索數學知識規律,拉近學生與數學知識的距離,避免學生游離于課堂之外。比如:教師可以采取三維動畫的形式講解幾何圖形,讓學生能夠順利進入數學情境,主動分析學科知識的奧秘,感悟數學知識的魅力,逐步形成自主探究能力。最后,在課堂結束時教師可以繪制思維導圖,創設圖文并茂的教學情境,充分發揮思維導圖系統化、可視化的教學優勢,引導學生自主總結和提煉基礎知識及重難點知識,強化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加快數學課堂教學轉型,確保學生能夠在數學情境中認真探索新知,逐步習得數學學習的基本要領。
(三)以生為本,開展層次化教學活動
學生是一個單獨的個體,學習基礎、學習能力及知識體系各有不同,盡管在高中階段,學生需要接受統一的知識教育和引導,學習相同的知識內容,但是學生的學習表現和學習情況存在明顯的差異。“三新”教育改革理念要求教師堅持因材施教的教育準則,深度剖析新教材和新高考,結合層次分明的高考試題開展差異化教學活動,確保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能夠落實到位,全面滿足學生的認知期待,促進學生的個性化成長及發展。首先,教師需要結合“三新”改革理念中新高考的教學要求深度分析多層次以及高落差的試題編排規律,立足于新高考對數學型人才的選拔要求靈活調整教學節奏和方向,理性分析學生在數學綜合素養上的差異,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高度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性。結合基本學情和教情設置層次化教學方案,組織開展針對性的教學活動,確保同層次、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夠有所提升和頓悟。其次,教師需要全面調查及分析學生的基本學情,了解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學習能力,做好摸底工作,站在理性客觀的視角劃分學生層次,比如將學生劃分為初級、中級、高級三個層次,同時結合學生的具體表現靈活調整層次,讓學生能夠擁有向上流動的機會。在劃分層次后,教師需要結合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訴求制定多樣教學策略和方案。初級層次學生的學習基礎比較薄弱,存在認知障礙和思維局限,教師應以指導學生學習數學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主導,讓學生能夠轉變固有的認知;中級層次學生的學習基礎相對較為扎實,但是對高階知識的理解不夠深刻,教師則應著重鍛煉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提升學生的思維水平;高級層次學生的學習能力較強,知識吸收速度較快,能夠出色完成學習任務,教師應以帶領學生深度拓展核心知識,拓寬學生視野為目標,確保學生實現低階思維向高階思維的順利過渡。這種分層次、有目的、有計劃的教學活動能夠體現教育公平,全面發展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培養學生的思維邏輯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三、“三新”背景下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方法改進對策
(一)講述方法的改進
在主動改進教學方法時,教師需要加強自主反思及總結提升,理性分析個人在教書育人工作中的具體表現,重新定位自身的多元角色,確保個人的教學方法能夠在復雜多變的外部環境中站穩腳跟,全面踐行“三新”教育改革理念。首先,教師需要抓住有利時機,深入淺出地講解數學知識,激活學生的思維。在正式授課前,教師需要做好充分的準備,了解現階段學生的認知期待和學習訴求,提煉教學重難點,整合多種知識講授形式,精心甄選講述內容,確保所選擇的授課模式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自主探究、深度學習。講述方案的精心設計不容忽略,教師應密切關注學生的課內外表現,分析學生的興趣愛好、思維層次和最近發展區,保障講述方案的嚴謹性、有效性和科學性,提升整體的課堂講授質量和效果。其次,教師應高度關注講述教學方法的邏輯性。數學是典型的理科,邏輯性、實踐性、抽象性較強,知識結構嚴謹完善。為了彰顯數學課程的本質屬性,教師需要確保個人的邏輯思維連貫嚴謹,做到前后貫穿及結構緊湊,嘗試多種講述方式及策略。讓學生能夠快速吸收和消化數學知識,理順不同知識點之間的邏輯關系,構建完善的知識框架和體系,實現高效學習。再次,教師需要全面了解學生的知識儲備和學習能力,針對性地講解數學知識,靈活變換教學形式。結合學生的學習基礎以及知識積累科學制定課堂教授方案,確保學生能夠快速理解和消化所學知識,不再一知半解。最后,教師需要高度關注語言講述方式和表達技巧。傳統說教式的教學模式極大挫傷了學生的學習熱情,違背了“三新”改革的初衷,教師需要理性分析不同講授形式對教學效果的重要影響,深度分析和對比多種語言表達形式的優劣,確保所選擇的語言表達形式能夠迅速吸引學生的眼球,提升整體的課堂教學質量。在綜合對比多種表達方式的同時,教師還需要高度關注語言呈現的標準性、清晰性、條理性和邏輯性,適當融入趣味化元素。讓學生能夠放松身心,保持較強的學習興趣和動機。
(二)提問方法的改進
課堂提問非常有必要,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讓學生在問題的驅動下主動跟上課堂節奏,出色完成學習任務。“三新”改革要求教師結合新課標、新教材和新高考所帶來的具體變化靈活調整教學方法,從提問教學方法著手,全面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為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形成助力。首先,教師需要培養學生的主動發問意識。在提問前,教師應了解學生的知識水平,鼓勵學生主動發問,打造多維互動課堂,充分發揮提問教學的優勢。為了避免學生天馬行空地提問,教師需要整合多種提問引導方式,促使學生深度思考、大膽探究,嘗試通過激勵的形式引導學生勇敢發問,主動向教師或同學請教,及時表揚表現出色的學生。比如:教師可以設置發問次數,通過有意義的提問來給予學生獎勵,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探究意識和思考能動性,提升提問教學的質量和水準。其次,教師需要設計高質量、高水準的問題,在提問前深度剖析數學重難點,將核心知識融入問題中,精準把握問題難易度,設計難易適中的問題,避免問題過難而打消學生的學習熱情,問題過于簡單而提不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合理劃分問題梯度來引導學生認真求索。最后,教師需要精準把握提問時機,理順教學流程和思路,深度分析數學課程的教學特征。
(三)備課方法的改進
充分的課前準備有助于教師靈活把握教學節奏,實現高效教學。“三新”改革理念要求教師主動參與集體備課,實現群策群力,深入感受群體的智慧,逐步提升教研質量和教學質量,促進教師個人的專業成長及發展。對此,教師需要主動改進備課方法,跳出自己的小世界,積極與優秀同行交流及聯系。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教師個人對新教材的把握和理解較為有限,難免會出現認知上的偏差,有的教師因教學經驗不足而走入“死胡同”,最終導致新教材的運用不夠理想。對此,教師需要積極參與學校組織的集體備課及集體調研活動,主動與同行碰撞思維、交流經驗,綻放出更多的智慧火花,靈活駕馭新教材,認真組織開展數學教學實踐活動。在“三新”改革的現實背景下,新教材、新課標的運用越來越頻繁和深入,學校也設置了備課組和教研組,要求教師以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為目標,深度鉆研新課程標準,做好備課工作。教師則可以主動在教研組和備課組中綜合對比及分析新舊教材,認真梳理教學思路,了解新教材的具體變化并細化教材中的單元主題,明確新教材內容實施的具體流程,轉變傳統的備課模式。不再過多關注知識點的簡單講解,而是精心設計梯度型問題,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學習期待創設與單元主題相契合的情境,讓學生能夠深入體驗數學學習的全過程[2]。
結束語
綜上所述,基于“三新”的高中數學課堂教學轉型及教師教學方法改進非常有必要,時間跨度較大,教師需要整合多種教學對策,從教材著手,深度剖析新教材的具體變化,精心創設多樣教學情境,促進教學模式的優化升級,組織開展個性化、差異化、層次化教學活動,實現因材施教。在改進講述方法、提問方法以及備課方法的同時全面加快高中數學教學改革進程,激活學生的思維,讓學生能夠愛上數學,實現樂學善學。
參考文獻
[1]茍潤龍.“三新”背景下高中數學課堂教學轉型及教師行為改進策略[J].數理天地(高中版),2023(15):52-54.
[2]羅艷.新課改背景下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有效策略研究[J].考試周刊,2014(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