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旭 謝夏娣
摘要:具身理論可以為“仁德課堂”提供系統的、可操作的指導。“仁德課堂”中的“仁德”重視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的情感體驗、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優秀文化的熏陶、教學方法的創新性。師生主體與環境融合、認知體驗與身體活動協同、身體參與和教學情境交互,才能助力構建“仁德課堂”。研究認為,具身理論下的“仁德課堂”要以立德樹人為核心,把握學生和教師兩條主線,遵循精題、精講、精練三原則,推動“慈、愛、和、美”四大元素融入,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通過感官調動、創設情境、動態學習、協作共生等具身教學路徑,優化“仁德課堂”。
關鍵詞:“仁德課堂”;具身認知;立德樹人;具身教學;高中語文;課程思政;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4)14-0061-04
基金項目:本文系廣東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仁德教育:現代化視域下教育理念的范式變革”(項目編號:2017ZQJK029)的研究成果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語文教育雖然經歷了多輪課程改革,但有時仍然存在“知識本位”問題和“機械訓練至上”問題。尤其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部分教師為提升高考升學率而進行大量的習題訓練和知識灌輸,缺少對動態知識的建構,忽視對文本思想的挖掘和情感價值觀的把握。這樣的教學在育人方面是欠缺的,難以發揮課程思政的重要作用。因此,要推動普通高中教育深度變革,就要構建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和正確價值觀的新型教學模式。“仁德課堂”作為一種教育探索和嘗試,能夠利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升學生的人文修養,更好地落實語文教學目標。
“仁德課堂”與仁德教育均來源于孔子的仁德思想,孔子的“仁”不僅是一種思想學說,更是一個完整的道德體系[1]。孔子把“仁”作為儒家最高道德規范,提出的“仁”關注人內在的道德情感,是一種道德情感上的快樂和道德修養上的愉悅,是具有是非、善惡價值標準的“德”,仁德的培養主要通過道德教育[2]。筆者認為,“仁德課堂”中的“仁德”不僅是思想和價值觀的輸出,而且重視教學過程中的情感體驗、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優秀文化的熏陶、教學方法的創新性[3]。高中語文教學中諸多要素交互作用,才能發揮“仁德課堂”磨礪身心、端正德行的功能。具身教學的基礎是具身認知理論,具身認知理論有具身性、情境性、生成性等特點,強調身體是認知的主體,要將身體置于教學的中心地位[4]。具身教學要厘清“仁德課堂”與具身認知的契合點。學習內容與認知主體所處的情境,學習過程中主體身體的活動參與,身體感知體驗等方式與認知對象和環境的交互等要素內在契合,才能有效構建“仁德課堂”[5]。具身性可以發揮身體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情境性可以使教學內容與現實需求更加貼合,生成性則可以促進師生有效互動。“仁德課堂”以立德樹人為目的,以語文課堂為陣地,在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基礎上,遵循精題、精講、精練原則,融入“慈、愛、和、美”四大元素,并在具身化教學中形成具有正確價值取向的教學內容及創新性的教學方法。
在具身理論視角下,“仁德課堂”中的“仁德”認知活動是主體身體、心智和環境三者合力作用下的產物。“仁德課堂”的結構體系包括一個核心、兩條主線、三項原則、四大元素。
1.一個核心
“仁德課堂”的核心是立德樹人,包含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情感聯系、教學方法與教學內容的育人取向以及教學實踐活動的價值觀引導等多個方面,各方面有效銜接,形成育人合力,才能有效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從師生角度來看,一是教師所傳遞的價值觀要對學生起正確的導向作用,二是教師要言傳身教地教育引導學生。從教學要素來看,一是教學內容應蘊含豐富的德育資源,二是教學情境的有效創設。在課堂中,當育人合力的作用發揮出來之后,學生的道德品質和價值取向才能得以有效培養。教師應加強對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正確引導,注重教學內容的教育價值,發揮語文課程的熏陶感染作用,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人文素養。“仁德課堂”融會貫通各教學要素,是落實立德樹人目標的重要實踐,能夠使語文核心素養培養與立德樹人深度融合。
2.兩條主線
“仁德課堂”作為具有人文性、情感性的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要關注學生和教師兩條主線。第一,要關注學生的主體地位。按照“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教學的本質是學生個體的認識活動,學生是認識活動的主體,有極大的主觀能動性[6]。每個學習個體都具備“主動性”和“能動性”,個體隨著自身知識信息的接收、歸納、整合,其知識的探索和建構也隨之發生,由此課堂就成為一個知識不斷建構、交融的平臺。教師在教學中要關注學生的原有認知水平、價值觀教育,引導學生進行有意義的學習。第二,要重視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會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指導和適度干預,從這個意義上也可以把“仁德課堂”看作一個潛移默化的育人過程,而這個育人過程重視“身體確證師生的主體性”,促進學生正確道德價值觀的形成。在育人過程中,法國哲學家、思想家梅洛·龐蒂揭示了主體的意識內容是通過身體獲得的體驗,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促進主體身體的充分參與。我國學者許雙成、楊曉平則解釋了“身體確證師生的主體性”,一方面教學通過身體確證學生的主體性,學生則通過身體介入教學情境,另一方面教學通過身體確證教師的主體性,教師則通過身體認識和理解學生,切身感悟學生在教學中的體驗和感受[7]。“仁德課堂”正是通過“身體確證師生的主體性”來激活教學價值。
3.三項原則
一是精題的原則。教學中的各種問題之間具有交叉性,因而要設計核心問題和關鍵任務以驅動學生學習。二是精講的原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盡管會依據教學目標和學情,針對教材重難點進行精辟的講解,但“仁德課堂”最重要的教育價值在于讓學生自主領悟、感受優秀文化的精神內涵。三是精練的原則。作為精題的鞏固,“仁德課堂”中的練習是典型精要的,教師需要精選有內涵的練習內容,精心設計有針對性的練習方式,為學生創設自由獨立的思考空間。三項原則不僅對教學設計有要求,對教學實踐也有一定的要求,能夠促進學生高效學習。“精準教學”的研究者葉立軍認為,教師的教學活動應基于對教學內容的精準理解和對學習活動的精準設計[8]。精題、精講、精練的實質既是對原有教學模式的突破和創新,也是適應新課程的必要之舉。
4.四大元素
四大元素即“慈、愛、和、美”,其中“慈”是注重學生的學習體驗,“愛”是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是營造融洽友愛的氛圍,“美”是注重審美創造。教師應擔當起引導者的角色,提供真實有效的素材,讓學生在親歷中體驗學習,激活學生的生命價值和審美創造意識。而學生自身也應該發揮自主性,在融洽的氛圍中體驗優秀文化,實現對優秀文化的內化和遷移應用,同時對教師的教學行為給予積極的回應,在師生交流中建立緊密聯系,在合作探究中融洽師生關系,與教師成為友好交流溝通、共同學習成長的良師益友。“仁德課堂”的四大元素旨在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一方面,要處理好身體與認知之間的關系。“仁德課堂”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生活經歷、審美感受、道德品質,注重培養學生參與學習的能力,使學習不僅僅是知識習得過程,更是身體、認知與環境動態交互的綜合性活動。另一方面,主體需要處理好與其他客體的關系。按照梅洛·龐蒂的觀點,人是通過身體與客觀世界發生作用的,人的意識內容是通過身體獲得的體驗,即對自我的體驗、客體的體驗與對他人的體驗[9]。主體的身體與環境存在密切聯系,在“仁德課堂”中教師需要充分把握這種聯系,達到具身轉向的教學效果。
“仁德課堂”的結構體系體現了仁德思想與高中語文課堂的融合,上述四個部分是有機統一的。立德樹人是仁德思想融入語文教學活動的關鍵所在,主要體現在師生之間的情感聯結及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上。四部分的邏輯關系,恰好是教學場域中教學活動從目標到主體再到教學實踐有序推進的過程。
1.感官調動路徑
高中語文教學只有充分調動身體參與,引導學生多感官共同參與學習,發揮感官效應,增強身體的體驗感,才能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知識的生成,感受優秀文化的熏陶,進而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生成。教師應抓住身體感官的活動特征,選擇能調動手眼口等感官的教學手段,以教學目標為出發點設計具有啟發性、趣味性的感官活動,刺激學生多個感官,主要包括利用肢體動作強化語言表達效果、利用表情傳情達意、視聽說結合、情境表演等身體活動。以郁達夫的《故都的秋》為例,教師在教學中要強化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受,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語言文字審美創造。要重視學生的“讀”,通過播放優美的音頻、教師示范朗讀及學生反復誦讀等方式,讓學生體會語言文字的美,感受南、北方秋天不同的美。同時,教師還可以利用視頻調動學生的多重感官,使其充分體驗作者筆下的秋色、秋味,或引導學生進行習作或口頭表達,描繪自己眼中的秋天。在品味故都之秋的“悲涼美”的過程中,學生能收獲更多的審美體驗和文化理解。又如,教學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時,教師可以利用身體動作對其內容進行闡釋解讀。講解“尋夢”之后的段落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放歌”“我揮一揮衣袖”等內容做相應的動作,使學生沉浸在如畫的詩意中。身體的參與有利于學生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使學生的審美意識、語言能力等得到提升。解放身體,入情入境入心,品味詩歌的畫面美、音樂美,聲情并茂地表達自我,可以使學生細膩地感受詩歌的藝術美。另外,常見的感官調動方式還有客觀環境的調節,即通過創設與活動相適應的課堂環境和心理環境來強化身體的感受,如教室的冷暖、班級的氛圍等。
2.創設情境路徑
情境本身具有生動、直觀的特點,能夠使學生在情境中獲得知識。情境的實感、實境是教師在課堂上為學生搭建的獲取知識和體驗的橋梁。創設教學情境,發揮其應有的教學功能,有助于學生形成具身的學習經驗,幫助學生在情境中獲得知識經驗和身體體驗,最后回歸生活實踐。仍以《故都的秋》教學為例,教師要抓住文本的意境,創設情境。自古文人多悲秋,教師可以先列舉古人筆下的秋,然后帶領學生探究郁達夫散文中別有一番滋味的秋。接著,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秋院、秋槐、秋蟬、秋雨、秋果五幅秋景圖,借助音樂伴奏創設詩意的情境,讓學生欣賞故都的秋天之美,感悟故都秋天的“清、靜、悲涼”之特點,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熱愛生活、熱愛祖國的思想情感,感受作者的家國情懷。同時,教師還可以運用優美的語言創設詩意的教學情境,讓學生通過詩意的語言表達獲得審美享受和情感升華,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而情境的真實感可以帶給學生更真實、更生動的感受,讓學生產生如臨其境之感。例如,教學《念奴嬌·赤壁懷古》一課時,教師可以一邊播放音頻伴奏以鼓開場,一邊讓學生誦讀,讓學生仿佛置身于戰場,從而更好地理解文本。分析“亂”“穿”“驚”“卷”這些重點文字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讓學生借助視覺和聽覺充分感受景觀的雄渾壯闊,喚醒學生的身心體驗,讓學生“穿越”千百年體會作者熱愛祖國山河、對歷史人物的敬仰之情。
3.動態學習路徑
教師、學生、文本三者在教學過程中不斷衍生意外和陌生的雙邊互動,教師如果能夠準確捕捉到課堂教學中的“意外”,并進行恰當的引導,就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以李仁甫老師執教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為例,在品讀鑒賞詩歌時,有學生提出“喂馬,劈柴,周游世界”并非世俗的生活這一觀點,李老師連用“推翻”“創新”來肯定這個“意外”,并抓住這個美麗的“意外”,賦予它神奇的功能———打開海子精神世界大門的鑰匙,即喂馬、劈柴、周游世界,是自由美好的理想生活。在課堂上的兩次創作練習中,李老師“用詩意喚醒詩意,用文字誘引文字”,讓學生自由仿寫“喂馬,劈柴,周游世界”,重新尋找意象,比如從“汲泉,越嶺”,到“暮舟,云影”“竹杖,蓑衣”等等。接著,李老師又轉換視角,說:假如你也有一所房子,會讓它面朝哪里?學生從一開始的“面朝山林,竹葉翩飛”到后來想象非凡的“面朝沙漠,金色如火”。這一次次的想象和表達,動態生成了創造力和想象力[10]。針對文本中的三個“愿你”和一個“我只愿”,李老師順勢引導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啟發學生理解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李老師巧妙地抓住課堂上的“意外”,讓學生發散思維,促進語言運用,在動態學習的過程中自然而然促進了知識和情感的生成。可見,教師、學生、文本各方面都被激活后,能夠促進具身性的仁德教育的生成。
4.協作共生路徑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和學生共同組成課堂。學生是價值觀教育感知、體驗和落實的主體,教師利用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充分調動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接受和理解價值觀教育相關內容。在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指導學生之間的協作,促進學生之間的語言交流、思維碰撞,形成多元交融的學習共同體,將課堂引向培養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的語文教學方向。以《念奴嬌·赤壁懷古》一課為例,針對作者發出的看似消極的“人生如夢”的感嘆,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作者到底持何種人生態度,讓學生在小組合作探討、匯報中獲得多重理解。除了口頭語言的表達與交流外,學生還可以通過書面語言進行交流互動。在交流互動的過程中,小組成員可以根據學習任務分工合作,總結古詩詞學習的方法,包括但不局限于思維導圖、表格等。在小組成員交流互動的基礎上,教師要及時予以指導,從而實現師生、生生之間的協作共生。
綜上所述,基于具身理論來指導和深化“仁德課堂”,不僅可以拓寬高中語文教學的路徑,還可以改進語文課堂教學實踐。具身理論視角下的“仁德課堂”要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核心,把握學生和教師兩條主線,遵循精題、精講、精練三原則,推動“慈、愛、和、美”四大元素融入,運用感官調動、創設情境、動態學習、協作共生等路徑有效構建“仁德課堂”。
參考文獻:
[1]王京香.孔子仁學思想對現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J].管子學刊,2016(02):88-90.
[2]許金哲.“仁德”與“玄德”之同質異向———先秦孔子與老子“德”觀念發微[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48(01):46-56.
[3]張旭.仁德教育:新時代立德樹人的新范式探索[J].中國教育學刊, 2019(10):96-97+103.
[4]曹周天.具身認知理論引領下的有效教學變革[J].當代教育與文化,2021,13(01):40-44.
[5]胡翰林,沈書生.從預設模仿到交互生成:作品制作課程開展的具身轉向[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23,24(02):43-47.
[6]陳婷婷.學生主體活動的教學論審視[J].當代教育科學,2020(04): 18-23.
[7]許雙成,楊曉平.具身教學范式下的身體與教學[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48(06):128-134.
[8]葉立軍,王思凱.精準教學的內涵特征及實施策略[J].教學與管理, 2022(04):86-89.
[9]焦彩珍.具身認知理論的教學論意義[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57(04):36-44.
[10]吳春來.教師喜愛的36堂名師語文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173-178.
DiscussontheStructuralSystemandTeachingPathof"Benevdence,Righteousness and Morality Classroo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mbodiment Theory
Zhang Xu1, Xie Xiadi2
(1.Guangdong Province, Lianjiang City, Lianjiang Middle School,Lianjiang 524400, China; 2.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Lingnan Normal University, Zhanjiang 524000,China)
Abstract: Embodiment theory can provide systematic and actionable guidance for the "Benevdence,Righteousness and Morality Classroom". "Benevdence,Righteousness and Morality" in the "Benevdence,Righteousness and Morality Classroom" emphasizes the emotional experience in the process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teaching content, the influence of excellent culture, and the innovation of teaching methods. The integration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with the environment, the coordination of cognitive experience and physical activities, and the interaction of physical participation and teaching situations can help build a "Benevdence,Righteousness and Morality Classroom". Research suggests that under the embodied theory, the "Benevdence,Righteousness and Morality Classroom" should focus on cultivating virtue and nurturing people, grasp the two main lines of students and teachers, follow the three principles of precision, precision, and refinement, and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the four elements of "kindness, love, harmony, and beauty". Teachers can optimize the "Benevdence, Righteousness and Morality Classroom" through embodied teaching paths such as sensory stimulation, situational creation, dynamic learning, and collaborative coexistence in teaching.
Key words: "Benevdence,Righteousness and Morality Classroom"; embodied cognition;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 embodied teaching;seniormiddleschoolChineselanguage;curriculumideologicaland politicaleducation;corecompetenc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