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昕
摘 要 以項目化形式開展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實踐,提供支架式過程指導,創設真實的任務情境,設計多元的任務路徑,構建過程化的評價體系,使教師有“法”、學習有“趣”、教學有“效”,實現項目化驅動綜合學習,助推學生語文能力提升。
關鍵詞 項目化? 綜合性學習? 意義? 實踐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指出,綜合性學習主要體現為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溝通、書本學習與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綜合性學習有利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開展項目化綜合性學習,目前還存在教師經驗不足、學生缺少實踐、實施過程隨意、評價方式不當等問題。為此需要進一步認識項目化綜合性學習的意義,積極開展項目化綜合性學習實踐,積累經驗,提高項目化綜合性學習效率。
一、項目化綜合性學習的意義
項目化學習是素養導向課程改革的有效應對之舉,對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的開展具有積極意義。
1.構建問題驅動、項目串聯的模式,使教師有“法”
統編初中語文教科書綜合性學習在主題的整體布局上設置了三條線索:傳統文化類、語文生活類、社會現實類。讓學生既能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又能養成從生活中學習語文的習慣,同時能養成關注社會、關注現實的公民意識。綜合性學習的項目化就是以一個驅動型問題引領、一系列項目串聯以便更好地實現學習目標的過程。根據綜合性學習主題類別的不同,在項目的設計與執行過程中側重點也有所區別。例如,傳統文化類的綜合性學習,需要設計更多項目強化學生關于資料的收集、整理、研讀、分析等方面的語文能力;語文生活類的綜合性學習,在關注人文性特點的同時體現工具性意義,需要設計實用性強的項目序列以凸顯語文在日常生活中的價值;社會現實類的綜合性學習,重在提升學生的辯證思維,以語文活動助力公民意識的培養。
2.實現基于學生立場的自主探究,使學習有“趣”
項目的驅動性問題和學習目標應由教師基于學生學情擬定,激發學生完成項目目標的動力。學生始終是項目主體負責人,隨時置身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之下,同時具有決定問題、活動、成果的權利。將語文綜合性學習落實到問題驅動、學生主導、資源融合、全程評價的系列項目里,可以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這一板塊的相關內容,從而對以后的學習作出相應的規劃,在更真實的實踐活動中提升語文素養??捎行Ц纳颇壳熬C合性學習存在的形式單一、過程隨意、評價缺失等問題,把“既定的教材”變為“豐富的學材”,把“課堂的學習”變為“成長的體驗”,把“書本的知識”變為“生活的能力”。
3.通過情境式問題落實雙減,使教學有“效”
經過多年的課改實踐,綜合性學習的基本特點已然明晰:共同發展聽、說、讀、寫等方面能力,能夠使學生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有助于學生將課堂上所學習的知識與生活實踐結合起來,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統編初中語文教科書綜合性學習在整體規劃及具體設計上都體現了這樣的共識。這與項目化學習基于真實情境,明確具體的任務導向,以實際項目為基礎,跨學科地進行自主探究、實踐學習的要求是相同的。在當前“雙減”背景下,綜合性學習的項目化要以學生為本,有效提升學生在現實生活中解決實際問題的水平,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培養學生的關鍵能力和核心素養,并在實踐中做到“借助課本,走出課本,超越課本”。
二、項目化綜合性學習的實踐
目前關于項目化學習的研究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初中語文學科相關的文獻中,針對名著教學、大單元教學的探討較多,針對綜合性學習的研究較少。曹琳(2021)、崔恩娟(2021)等研究者認為綜合性學習是將語文學習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的一座橋梁,充分肯定了綜合性學習對學生綜合素養的巨大提升作用。張晶桐(2021)、張正榮(2021)等研究者提出,要以陶行知“教學做合一”理念為指導,將學生實踐落實到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中。李長征(2021)、胡來定(2021)等研究者指出,在綜合性學習的過程中不可只注重“綜合性”而忽略“語文性”,導致教學流于形式,造成“非語文”“泛語文”的不良局面。這些研究對于更好落實綜合性學習的教學提供了許多思路和范例,但依然不足以解決教師經驗不足、學生缺少實踐、實施過程隨意、評價方式不當等多方面的問題。如何以項目驅動綜合性學習的開展,以實踐助推學生能力的提升,需要更進一步的實踐探索。
1.以生為本——提供支架式的過程指導
(1)賦予學生權力
在項目化綜合性學習的過程中,要讓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學習,使學生成為項目化學習的主動參與者和實踐者。教師應充分考慮項目的可行性,在教學過程中給予學生必要的引導,適時地給予反饋與評價。即使學生決策出錯也無妨,因為學生的錯誤也是一種寶貴的教育資源,有利于解決存在的問題。
(2)預測學生需求
在項目化綜合性學習的過程中,教師應及時預測學生需求。例如在進行逆向設計時,教師可為學生提供真實的成功案例,幫助學生分析項目包含的關鍵要素。在搜集資料環節,教師可以教會學生自己去查找資料,盡可能獨立整理完成復雜任務所需要用到的資源。通過多種不同的信息渠道,幫助和指導學生辨識與整合信息,讓學生提升思維能力,以便學生能夠更好地完成項目活動。
(3)引導項目實施
項目化學習中比較核心的就是設計驅動性問題,圍繞綜合學習主題,教師可將任務型問題貫穿于連續調研內容之中,并由此產生子問題,保證學生始終處于項目實施的主線之上,指導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自主探究,解決問題。
2.以終為始——創設真實的任務情境
(1)指向興趣的真實項目
綜合性學習的項目設計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學情和參與熱情,創設與真實世界緊密聯系的學習任務,將學生“能做的事”“想做的事”“要做的事”整合到一個項目中來,讓學生能自由選擇并發揮特長,并在持續努力下出色完成任務。例如,在開展“文學部落”綜合性學習時,組織學生布置“三味書屋”作為班級文學角,思考“文學角需要包含哪些功能”“本班現有哪些可用的文學閱讀資源”“還想增加哪些特色功能”“后期如何持續維護文學角的有效運行”等問題。
(2)基于結果的逆向設計
項目化學習要具有一定的邏輯性,具有“目標—實踐—成果—評價”的一致性。課堂教學過程中設計項目化學習的時候,應注重“以終為始”,根據預先設定的成果和目標評價進行教學設計。這種逆向設計在項目化學習開始之初就能夠明確學習所要達成的目標、學生所要實現的成長,有助于項目化學習設計與實施的科學性。例如,在開展“天下國家”綜合性學習時,為實現“培養愛國精神”的目標,逆向設計“愛心人物故事會”“愛國詩詞朗誦會”“愛國名言展示會”等項目活動,最終逐步形成項目成果。
(3)學生主導的角色設計
綜合性學習的具體項目一般由小組團隊合作完成。學生可根據自身優勢自行決定各自在團隊中所承擔的角色并通力合作。這既是一個自我認知的機會,也考驗學生的人際相處和團隊協作能力。當學生親歷項目設計并主導項目任務時,他們會更客觀地評價同伴,更有效地聚焦與自身高度相關的有意義學習。例如,在開展“倡導低碳生活”綜合性學習時,教師引導學生合作完成一次主題宣傳活動。在這個項目中,學生可根據自身興趣和特長,承擔資料搜集、數據統計、文稿撰寫、物料設計、現場宣講、媒體宣傳等不同任務,在合作中共同推進項目。
3.以鏈導探——設計多元的任務路徑
(1)資源整合的路徑
項目啟動初始,學生要搜集相關資料為后續活動奠定基礎。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要搜集網絡資料和紙質資料,對實地調研、參觀走訪等實踐活動的可行性進行評估,通過對可用資料的整合梳理確保有足夠的資源保障項目的順利實施。
(2)任務分解的路徑
項目實施的關鍵在于設計綜合性學習的完整方案,構建序列化的活動實施框架。根據項目的驅動性任務,明確項目成果要素,創設角色任務。任務分解的路徑應由學生主導策劃,任務形式可以豐富多樣,彼此之間應有極強的邏輯關聯。
(3)成果展示的路徑
項目式學習以開放式、高品質的成果收尾,使學生能更好地了解基本內容,并深化研究過程。項目式學習成果并非短時間內就可以完成的,而是隨任務而不斷改變。通過多元化的展示,學生能夠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更多的成就感、滿足感和儀式感,將實踐和理論知識結合起來。
4.以評促學——構建過程化的評價體系
(1)評價的主要依據
課程標準針對綜合性學習有這樣的評價建議:著眼于學生在綜合性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如是否能積極參與活動,是否能主動提出問題,還有搜集整理材料、綜合運用語文知識探究問題、展示與交流學習成果等方面的情況。因此,公開成果及其呈現過程中的各類學習實踐是評價標準制定的主要依據。
(2)評價的制定規則
評價應伴隨整個項目化學習始終。評價的重點包括項目的確立、活動設計的合理性與科學性、合理利用課程資源。評價的目的是要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效果。在項目開始的初期,當對最后的結果有了基本的認識之后,教師與學生可以集思廣益、共同設計出項目評價量表,這樣就可以讓全體學生都能更好地理解這個標準,同時能夠更好地監督執行這個標準。
(3)評價的價值作用
評價是進行項目化學習的一個重要部分,從即時搜集、分析與利用數據三個方面進行評價,可精確改善項目化學習與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公認的表現評價和評分指南在一定程度上能為教師和學生提供比較明確、連貫的目標。將即時評估和表現性評估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學生在與其他同學的交流溝通、碰撞中迸發出思維的火花,在遷移發散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案,能促進學生高階思維的發展。
綜上所述,初中語文教學中實施項目化綜合性學習,教師要深刻認識項目化綜合性學習的意義,積極開展項目化綜合性學習實踐,切實為學生提供支架式的過程指導,合理創設真實的任務情境,設計多元的項目任務路徑,構建過程化的評價體系,不斷積累經驗,總結方法,確保項目化綜合性學習取得實效,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全面發展。
[作者通聯:浙江義烏市繡湖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