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睿
〔摘? ? 要〕? 隨著教學改革的持續推進,在現代化小學科學教學中倡導教師應該緊跟課標要求,圍繞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要求,對大單元教學進行創新改革,提升科學教學質量。其中,探究實踐素養是小學科學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求學生應該具有一定的科學思維,并借助合理的方法對科學知識、科學規律等展開探究,提高科學學習能力。本文從確立大單元教學目標、落實大單元教學和開展大單元教學評價三個方面對新課標視域下指向探究實踐素養的小學科學大單元教學展開研究,旨在從多個層面,提高小學科學大單元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 小學科學;探究實踐素養;大單元教學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 (2024)? 15? ? 091-093
科學是一門具有探究性和實踐性的學科,體現了自然科學與人們生活之間的關系,對學生科學精神、科學思維、探究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的意義。在指向小學科學探究實踐素養的科學教學中,教師應該緊跟課標要求,從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角度出發,分析學生探究實踐能力的現狀,確立合理的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促進學生在單元學習中獲得持續的進步。筆者依據多年小學科學教學經驗,認為教師應該立足課程知識的特點,從教學目標、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三個方面展開研究,讓教學目標貼合學生實情、讓教學方法滿足學生學習需求、讓教學評價反饋真實的教學質量,促進小學科學大單元教學的有效實施。為此,筆者展開如下論述,供大家學習參考。
一、確立大單元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大單元教學的核心,也是推動大單元教學有效實施的關鍵要素。在備課階段,教師應該緊跟課標要求,從小學科學探究實踐素養的內涵出發,圍繞學生的實際學情以及單元知識結構,確立合理的單元教學目標,充分發揮其導向作用,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
科學觀念素養目標:了解植物根、莖、葉、花和果實各個構成部分的特征以及對植物生長的作用。
科學思維素養目標:能夠講述植物各個部位的作用過程,如根的作用過程、莖的運輸水分過程、葉的蒸騰作用等等。
探究實踐素養目標:能夠運用實驗材料,通過實驗方法探究植物各個部位的作用,如探究根的作用實驗、探究莖的運輸水分實驗、探究葉的蒸騰作用實驗等等,并在探究過程中掌握實驗流程和實驗方法,體會科學實驗的樂趣和價值意義。
態度責任素養目標:樹立保護植物的意識;認識植物生命的多樣性;對植物充滿探究興趣。
在上述教學目標中,教師針對小學科學核心素養的幾大要素進行目標設計,不僅貼合新課標的要求,同時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在探究實踐素養目標中,本單元教學重點引導學生認識植物各個部位的功能作用以及通過實驗去驗證其作用發生的過程,從而掌握實驗探究的方法,促進學生形成科學精神,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二、落實大單元教學
在上述教學目標的引領下,教師應該在教學的各個環節融入科學探究,指向探究實踐素養,落實大單元教學。為此,教師可以從如下方面展開嘗試。
(一)趣設情境,啟發學生探究意識
在小學階段,大部分學生缺少對事物的推理和探究意識,難以從科學的角度分析事物的本質和存在價值。因此,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認識科學現象的存在,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從而啟發學生的探究意識。
例如,在教學三年級上冊“植物的身體”這一單元時,在《植物的根》這一課時教學中,教師可以從生活中尋找各種植物的根,如鳳仙花的根、菠菜的根、大蔥的根等等,通過圖片和視頻的方式將這些“根”的形態展示給學生,并創設情境,比如:“同學們,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植物,這些植物有著形態各異的根,接下來請大家用自己的語言來形容一下這些根的樣子?想象一下這些根對植物有什么作用?如果沒有根,植物還能生長嗎?”基于這樣的情境,教師引導學生對植物的根展開話題討論,并鼓勵各個小組分享自己的探究成果。如有的小組提出“根可以起到固定植物的作用,如大樹的根非常深,所以大樹不容易被風吹倒”;有的小組提出“根可以吸收土壤里的水分和營養物質,保證植物的生長所需”。在學生發言后,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描述根的形態,認識根對植物生命的重要性。這樣的情境創設,不僅可以將新課知識引入課堂,而且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在匯總時向學生滲透探究思維,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促進大單元教學的有效實施。
(二)合作探究,培養學生探究思維
合作探究是小學科學教學中常用的一種教學方法,旨在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課程中的某一話題或者某一知識展開探究性學習,鼓勵學生合作交流、思想碰撞,從而在探究過程中加深對課程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的探究思維。因此,在小學科學大單元教學中,教師可以指向學生的探究實踐素養,組織學生開展合作探究活動,并要求學生在探究中學思結合、多說多做,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內驅力,營造積極活躍的課堂學習氛圍,促進教學效果的提升。
例如,在教學三年級上冊“植物的身體”這一單元時,在《植物的莖》這一課時教學中,為了讓學生了解“莖”對植物生長的作用,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對“莖”展開合作探究。
話題引出:教師引出話題“莖”對植物的生長有何作用?
小組猜想:莖負責植物身體內部水分的傳輸,將根吸收的水分傳輸到葉和花中;莖就像是植物的“血管”,負責將植物生長所需的營養物質、水分等輸送到植物全身。
合作探究:制定一個方案,用來探究“莖”的作用。由學生自由討論,制定研究方案。
方案一,取一段植物的莖,發現莖末端的葉子和花朵等在離開植物體后會枯萎,證明莖對植物的生長具有一定的作用。
方案二,將莖進行橫切和縱切,切開以后,?用放大鏡仔細觀察是否存在傳輸水分和營養物質的“血管”,若有,則能夠證明植物的莖的功能。
方案三,觀察不同植物的莖,通過橫切和縱切的方式,觀察莖的內部構造是否存在不同。觀察同一植物不同位置的莖,通過橫切和縱切的方式,觀察莖的內部構造是否相同。
得出結論:通過合作探究的過程,能夠看出在植物的莖內確實有“管子”可以把植物根部吸收的水分傳輸到葉子里去,當然也可以傳送到花、果實等部分。這些“管子”的科學名稱是“導管”。
通過這樣的教學過程,在學生交流、討論中,合作共商可以很好地發揮小組的智慧,大膽給出探究方案,學生的思維此時非?;钴S,課堂的主動權也在學生手中,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增強學生的探究興趣,從而培養學生的探究思維,促進學生科學探究實踐素養的提升。
(三)實驗體驗,提高學生探究能力
在科學教學中,科學實驗重點引導學生通過動手操作,體會科學知識的形成過程以及實際應用,引導學生在實驗中發現科學探究的樂趣,從而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因此,在小學科學大單元教學中,為了培養學生的探究實踐素養,組織學生展開實驗體驗是必不可少的。
例如,在教學三年級上冊“植物的身體”這一單元時,在《葉的蒸騰作用》課時教學中,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針對“葉的蒸騰作用”展開實驗研究。在該實驗中,教師首先引導學生認識實驗材料和器材,包括盆栽綠葉植物、兩個透明塑料袋、皮筋、熱水、玻璃杯、鑷子等等。隨后,教師組織學生按照實驗步驟依次完成實驗。
步驟一,將植物的兩根枝條上分別套上兩個塑料袋,其中一根枝條上的葉全部摘掉,另一根枝條保留葉子。
步驟二,將兩個塑料袋扎緊后,把植物放在太陽下。
步驟三,觀察塑料袋的變化。
基于上述實驗步驟,學生觀察到帶葉子的枝條塑料袋內壁上有許多小水珠,沒有葉的枝條塑料袋內則沒有水珠。
教師提出驅動性的問題:塑料袋是密封的,內壁上的小水珠是怎么來的?學生猜測:植物通過葉排出水分,葉的表面可能有類似的小孔。塑料袋上的小水珠,可能是植物體內的水吸收了周圍的熱,變成水蒸氣從葉上的某些小孔跑出來,遇冷凝結形成的。
隨后,教師組織學生再次用實驗驗證自己的猜想,通過將葉子放在熱水中,觀察葉子表面出現的小氣泡,感知氣孔的存在。另外,教師也可以展示顯微鏡下菠菜葉的氣孔圖,引導學生更加直觀地觀察葉子的氣孔,從而理解蒸騰作用。
通過這樣的實驗操作過程,引導學生近距離觀察葉片的蒸騰作用,理解葉子對植物生長的意義,同時鍛煉學生的動手實驗能力,促進學生探究實踐素養的提升。
(四)融入生活,促進學生素養發展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除了課堂上的探究學習,教師還可以為學生布置生活實踐任務,鼓勵學生在生活中利用生活材料,對科學知識進行探究驗證,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例如,在教學三年級上冊“植物的身體”這一單元時,在《葉的蒸騰作用》課時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探究葉片正面和背面氣孔數量的多少”的課下實踐任務。在該實踐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基于課堂實驗所學的知識,自主設計實驗方案,并拍攝實驗過程,記錄下實驗觀察的現象,并在完成作業后與同伴分享自己的課后探究發現。如有的學生將葉片垂直放在熱水中,能夠明顯看出葉片背面產生的氣泡比正面多,這樣的實驗發現證明了葉片背面的氣孔比正面要多。這樣的課下實踐,不僅豐富了學生課后作業的內容,同時促進了學生的知識遷移,用課堂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從而促進學生探究實踐素養的提升。
三、開展大單元教學評價
在小學科學大單元教學中,教學評價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通過評價不僅可以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同時能夠在評價中指導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因此,教師可以以評價為契機,向學生滲透探究思維,并借助多維度的評價方式,提高學生的探究興趣,促進學生探究實踐核心素養的發展。
例如,在教學三年級上冊“植物的身體”這一單元的時候,教師可以采用學生自評、小組互評兩種方式對課堂教學過程進行評價。如學生自評環節,教師可以通過調查問卷、課堂記錄的方式鼓勵學生分享自己的學習收獲、學習中遇到的問題等等。教師針對學生的自評結果進行分析,并指導學生掌握科學探究的正確方法,促使學生沉浸于課堂探究中。再如小組互評環節,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對小組成員的學習積極性、合作能力、探究能力、思維敏捷性等等方面進行評價,從而發現小組合作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教師可以針對學生互評的結果在小組探究過程中予以指導,幫助學生攻克學習障礙,更加積極自主地參與探究學習,促進學生探究實踐核心素養的提升。
綜上所述,區別于單個課時的教學,大單元教學更加看重教學過程的完整性和連貫性,需要教師從單元主題出發,設立單元學習總目標和課時學習小目標,同時根據學生的實際學情選擇科學合適的教學方法,并做好階段性教學評價工作,促進大單元教學的有效落實。為此,在指向學生探究實踐素養的小學科學大單元教學中,教師應該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從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需求出發,確立合理的教學目標;并通過創設情境、合作探究、實驗體驗、實踐融入的方式,啟發學生探究意識,培養學生探究思維,提高學生探究能力,促進學生探究實踐素養的提升。總之,教師要關注學生的真實發展需求,讓大單元教學為學生發展服務,從而真正地發揮大單元教學的育人意義。
參考文獻
[1]何振鋒.基于單元整體教學理念的小學科學教學設計與實施[J].小學生(下旬),2024(1):31-33.
[2]倪媛.核心素養背景下小學科學大單元教學設計策略研究[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3(12):117-119.
[3]楊洪燕.基于大單元教學的小學科學實踐研究[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3(21):109-111.
[4]梁東紅.指向核心素養的小學科學大單元教學實施路徑[J].中小學教材教學,2023(5):7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