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春
〔摘? ? 要〕? 《小學教育專業師范生教師職業能力標準(試行)》指出,教學實踐能力包括學會教學設計、實施課程教學。2022年5月,教育部發布《關于加強小學科學教師培養的通知》,要求加強科學教育類專業師范生的培養,從而提高我國的科學教育水平。加強科學教育師范生小學科學教材分析能力,是落實教育部該通知精神的一項具體體現,也是讓其學會小學科學教學設計和實施小學科學課程教學的前提和保證。本文就小學科學教材分析的理論依據、教材分析的層次以及分析的內容等進行闡述,最后,結合案例提出培養科學教育師范生小學科學教材分析能力的建議。
〔關鍵詞〕? 小學科學;師范生;教材分析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 (2024)? 16? ? 079-081
教育部印發的《小學教育專業師范生教師職業能力標準(試行)》指出,教學實踐能力包括學會教學設計、實施課程教學。教育部發布的《關于加強小學科學教師培養的通知》要求,加強科學教育類專業師范生的培養,從而提高我國的科學教育水平。因此,加強科學教育專業師范生“科學教學的設計和科學教學的實施”能力,既是對小學科學教育專業師范生的基本職業能力要求,也是加強小學科學教師培養的具體體現。要培養好這兩種能力,對小學科學教材進行分析是前提,是基礎,也是關鍵。本文就粗淺地談談科學教育專業師范生小學科學教材分析能力培養的問題。
一、小學科學教材和小學科學教材分析
2001年,我國啟動新一輪課程改革,科學課替代了自然課,科學課程標準替代了自然教學大綱,課程目標由“傳授自然科學知識”發展為“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核心素養”。改革20多年來,科學課程標準也經歷了2001年、2017年和2022年3次修訂。2022年版的《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以下簡稱“科學課標”)對小學和初中科學課程一體化地進行架構。依據科學課標,現行小學科學教材有教科版、粵教版等多個版本。它們是科學教學和科學學習的依據和載體,教師通過認真分析教材,能準確把握教學目標,抓住教學重點、難點,從而有效進行教學設計、實施課堂教學。
那么,什么是小學科學教材分析呢?小學科學教材分析是指小學科學教師在科學教育、教學的相關理論指導下,依據科學課標,結合學生學情,對小學科學教材的編寫意圖、內容、結構等進行挖掘、加工的過程。
二、如何分析小學科學教材
科學教育專業師范生作為未來的科學教師,掌握小學科學教材分析的模式、內容和方法,是其未來順利入職小學科學教學的前提和保障。那么如何進行小學科學教材分析呢?
(一)分析的依據
依據科學課標進行小學科學教材分析。科學課標從總體上對小學科學課程的性質、理念、目標、內容、學業質量、課程實施等方面全方位、具體地進行了界定,而科學教材是依據科學課標進行編寫的,是課標的具體體現和呈現載體。因此,在進行教材分析之前,需認真研討科學課標,在理解課程的“基礎性、實踐性和綜合性”基礎上,本著“面向全體學生、加強探究實踐”等理念,結合核心概念,思考如何通過科學課教學,幫助學生形成科學觀念等核心素養。
依據科學教育的相關理論進行小學科學教材分析。科學教育的相關理論基礎可以為準確分析科學教材提供理論支撐和方法論,如探究式教學理論可以幫助學生挖掘教材體系背后隱含的科學方法因素,從而使教材分析不停留于教學內容的淺層分析,而是在縱向上進行深層分析,挖掘出科學課程在核心素養方面的建構,凸顯其獨有的育人功能。
依據學生學情進行小學科學教材分析。學生是學習科學課程的主體,不同地區、不同年齡、不同年級的學生生活經驗不同,原有認知等各異,他們在學習中對新知識的同化和順應過程也不相同。因此,結合學生的學情進行教材分析,就能更有效地設計教學,準備教學材料,從而更好地實施課程教學,把握教學目標。
(二)分析的層次和內容
要準確分析小學科學教材,科學教育專業師范生需從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次,按照整體、單元、主題進行剝洋蔥式的分析訓練。
什么是宏觀分析呢?宏觀分析是基于科學課標,從整體上了解全套教材的時代背景、內容體系、各部分內容的層級架構和進階設計。2022年修訂的科學課標強調要發揮小學科學課程的育人功能,落實立德樹人目標,全面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目前在用的教科版科學教材緊緊圍繞物質世界、生命世界、地球與宇宙、技術與工程四個領域,按照螺旋上升的原則從1年級到6年級進階安排教學內容。
什么是中觀分析呢?中觀分析是指單元教材分析,分析教材單元與課標的關系、單元知識結構、編排意圖和與相同領域內其他單元間的關系等。例如,教科版小學科學五年級上冊“地球表面的變化”單元中觀分析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本單元教材與科學課標的關系。該單元承載的核心概念是“10.地球系統,11.人類活動與環境”。其內容要求主要有水循環、巖石與土壤、地球內部圈層和地殼運動、自然災害等。
本單元與“地球與宇宙領域”以及其他單元的關系。首先,和該單元主題相關的單元有“我們的地球家園”(二年級上冊),“太陽、地球和月球”(三年級下冊),“巖石和土壤”(四年級下冊),“環境和我們”(五年級下冊)以及“地球的運動”(六年級上冊)。其次,在學習本單元之前,學生已經建構了“地球家園有什么,地球——水的星球,巖石和土壤”等相關觀念。最后,通過本單元的學習,為后續“地球——宇宙的奇跡,我們的地球模型”的學習奠定基礎。
本單元教材編排體系和知識結構。本單元教材有以下學習主題:地球的表面;地球的結構;地震的成因及作用;火山噴發的成因及作用;風的作用;水的作用。教材體系總體上按照總—分—總的方式進行編排。主題1是單元起始課,主要幫助學生整體認知地球表面的地形,并猜測形成原因;主題2是讓學生對地球內部結構及狀態有初步認知,為主題3和主題4的學習做鋪墊;主題3和主題4分別從地震和火山的成因及作用入手,幫助學生建構來自地球內部的作用給地球表面帶來的變化;主題5和主題6根據風和水的作用幫助學生建構來自地球外部的作用給地球表面帶來的變化;最后是主題總結,驗證主題1的猜測,提升學生對關于地球表面變化形成原因的認知。其知識結構如下圖。
什么是微觀分析呢?微觀分析是對教材主題的內容體系、重點難點、編排意圖、地位作用等進行分析。例如,對“地球表面的變化”單元中的主題“1.地球的表面”微觀分析如下。
內容體系。本主題教材按照“聚集—探索—研討”的路線進行編排。以談話導入的方式聚集研究的問題:地球表面是什么樣子的?是什么力量使地球變成了現在的樣子?接著安排探索活動:1.觀察世界地形圖,描述地球表面的樣子。2.認識陸地的地形地貌,了解我國地形地貌特點。3.觀察5種典型地形圖片,填寫地形地貌特點及可能的成因。最后研討“地球表面的地形及其特點和影響地形變化的因素”兩個問題。
編排邏輯及意圖。根據對教材內容進行分析不難發現,本主題的編排邏輯是地球全貌—陸地地形地貌—典型地形地貌—猜想變化原因。其意圖是引導學生按照從整體到局部的順序進行觀察,發現地球表面有多種不同地形,根據不同地形的特點對其形成原因進行猜想,提出自己的假設。
方法因素。根據教材呈現的主要形式,挖掘教材背后的方法因素。本主題教材呈現的元素有圖、表、人物對話等。旨在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描述、比較、分析、猜想、假設等多種科學方法的學習。
三、科學教育專業師范生小學科學教材分析能力的培養建議
科學教育專業師范生作為未來我國小學科學教師隊伍的主力軍,其小學科學教材分析能力如何,將會直接影響教學設計能力和模擬課堂教學效果,進而影響我國小學科學教學的整體質量。因此,師范院校科學教育專業要利用好相關課程的教學,切實培養學生進行小學科學教材分析的能力,從而提升其將來入職小學成為科學教師的就業競爭力。
課前分小組準備單元教材分析。按7~8人一組將全班分成若干個小組,每個小組選擇一個小學科學教材單元,分別進行單元中觀分析和主題微觀分析,并撰寫分析報告和展示PPT。
課堂集中訓練單元教材分析。課堂上按照小組展示匯報的方式進行單元教材分析,其他學生結合科學課標和教材,聽取匯報,做好筆記,進而養成能從整體到局部把握教材的內容層次、重點和難點的能力,為后續進行教學設計奠定基礎。
課后進行教學設計訓練。根據科學課標和教材分析,每位學生通過反思、總結,進一步厘清教材的內容體系,再結合教學設計的編寫訓練,將教材分析能力轉化為教學設計能力,為后續課堂教學的實施做好準備。
參考文獻
[1]林長春.小學科學課程標準與教材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S].北京:教材(2022)2號,202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