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仁 王利 趙昊彤 高水源
摘 要:江蘇省近幾年新能源領域政策密集發布,光伏產業已成為江蘇優勢產業,新型儲能和氫能產業被省政策確立為成長型未來產業。政策的持續支持及新能源產業快速發展帶動產品技術性能不斷提升,然而行業發展中普遍存在市場賽道擁擠、利潤空間收窄、技術迭代快速、監管和技術標準不健全等壓力,已實現較高國際化程度的產品還面臨貿易保護主義等壓力。本文主要探究江蘇省光伏、新型儲能、氫能產業發展現狀、技術趨勢和主要挑戰,匯總新能源產業創新發展總體機制。在此基礎上,文章建議相關部門從加強頂層設計、推動行業有序發展、布局更具成長性的前沿技術、拓展新能源產品應用場景、健全市場化能源交易機制、完善監管和技術標準等方面對新能源產業不同領域給予針對性支持。
關鍵詞:江蘇;新能源產業;優勢產業;創新發展機制;光伏產業;新型儲能
本文索引:胡仁,王利,趙昊彤,等.<變量 2>[J].中國商論,2024(10):-135.
中圖分類號:F276.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4)05(b)--06
江蘇對新能源產業支持已持續較長時期。近年隨著雙碳國家戰略及后續一系列方案性政策發布,各省紛紛加碼新能源產業,推動新能源市場擴張、加速一些新興領域市場化的同時,也吸引大量資本進入,在部分產業領域造成市場賽道擁擠和產能過剩壓力,推動企業研發創新同時也加速行業洗牌,此外還使新能源產業一些固有問題更加突出。這種產業環境塑造著江蘇新能源產業創新發展機制。
江蘇新能源產業創新發展領域研究普遍指出技術引進、人才引育、企業數字化轉型、政府技術研發財政支持在提升新能源產品(如光伏電池、儲能電池)性能、可靠性等方面的重要作用[1]。以往研究還指出,江蘇新能源產業存在的問題和挑戰,如一些科研院所主導的技術研發與企業實際需求存在脫節,部分產業領域(如氫燃料電池)對海外設備和部件依賴較大未能在省內形成完整產業鏈,政府對新能源產品市場(如儲能電池市場)依然缺乏完善的技術標準和管理辦法[2]。然而以往研究對江蘇新能源產業創新發展整體機制關注不足,且較少結合近年市場現狀和產業創新發展機制對江蘇新能源產業不同賽道面臨的發展挑戰進行全面分析[3]。
本文主要關注江蘇光伏、新型儲能和氫能產業發展現狀、挑戰及創新發展總體機制,最后為更好推動江蘇新能源產業創新發展提出建議。
1 產業發展總體現狀
江蘇新能源產業創新發展機制需先對產業發展現狀和趨勢形成清晰認識。江蘇新能源產業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新型電力和新能源裝備是六大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之一。根據《2023胡潤中國新能源產業集聚度城市榜》,江蘇十三市有10城進入全國前50,蘇州和常州進入全國前五。蘇州和常州已形成涵蓋發電、儲能、輸送、應用各環節的產業生態閉環。江蘇新能源產業2022年營收超5000億元,創造利潤超300億元,形成營收20億元以上新能源企業36家,其中光伏領域20家,鋰電領域10家。隨著產業發展及新能源產品技術性能的提升,風、光發電度電成本將全面低于化石能源發電。2023年6月,江蘇新增發電能力中,光伏發電占77.47%。新能源發電并網不斷推動以數字、智能、網聯為特征的新型電力系統,儲能和算力在新型電力系統中得到快速應用。“十四五”時期,江蘇規劃增加風光裝機30.69GW,增加儲能裝機2.6GW。隨著構建高比例新能源的新型電力系統成為政府能源事業的重要任務,以鋰電、氫能等儲能技術為特征的新型儲能成為業界矚目的新能源產業創新發展新增長極[4]。
本文將分別探討江蘇光伏、新型儲能、氫能產業創新發展特點。
2 光伏
2.1 發展歷程
光伏產業發展不管從搶占新能源科技高地還是從實現能源自給角度講,對江蘇都有天然必要性。江蘇2022年社會用電量較2013年增長49.29%,用電缺口增長146.6%。然而江蘇有較好光伏資源條件,屬光伏三類資源區,每平方米太陽能年理論儲量1130~1530kWh。
光伏產業在江蘇20余年發展也受到政府持續支持。2000年,施正榮在無錫政府支持下實現企業無錫尚德納斯達克上市,雖企業最后破產,但對江蘇光伏產業帶動巨大。2011年前,江蘇光伏產業基本處于原材料、核心裝備、工藝技術“三頭在外”的困局。隨著我國光伏產業工藝優化、效率提升、產品創新,2012年歐美對中國光伏產品實施“雙反”調查,我國果斷支持光伏產業。2011—2020年總體是政府大力支持,光伏產業迅速擴張階段。2020—2023年,江蘇省級層面延續了持續支持的態度,密集出臺光伏相關政策20余條,涉及成立產業強鏈工作專班、核心技術研發、光伏應用推廣、光伏發電并網、綠電市場交易、分布式光伏系統建設等方面,但政府對光伏發電財政補貼正大規模取消,光伏產業逐步進入市場驅動階段。隨著光伏裝機增長,新能源消納和綠電交易成為重要議題,江蘇省政府也出臺針對政策推進光儲發展及智能電網構建[5]。
2.2 發展現狀
2022年,江蘇光伏制造企業450余家,相關上市企業55家,規上光伏企業總營收6159.24億元,占全國約44%;硅片產量114.67GW,占全國約32%;電池片產量124.91GW,占全國約39%;組件產量127.58GW,占全國約44%。江蘇光伏上市公司遍布硅片(如弘元綠能)、電池(如億晶光電)、組件(如天合光能)、逆變器(如固德威技術)等環節,且均為各領域頭部企業。江蘇光伏產業總體已形成全流程產業鏈及較完善研發創新鏈。江蘇光伏產業集中在鹽城、常州、蘇州、無錫,這四市2022年規上光伏企業營收分別達1148.19億元、883.33億元、878.13億元、818.20億元。光伏頭部企業繼續加大對江蘇投入,如天合光能在宿遷追加到280億元投資,阿特斯在揚州持續投資150億元。
產業增長推動光伏產品裝機和銷售。2022年,江蘇新增光伏發電裝機容量5.93GW。截至2023年8月底,江蘇累計光伏裝機33.18GW。此外,2022年江蘇光伏產品出口達190億美元,省內龍頭企業積極布局海外市場,江蘇是全球光伏產業競爭力最強的地區之一[6]。
2.3 技術發展
光伏電池在光伏產業處于核心地位。近些年,提高光伏電池光電轉化效率一直是光伏產業發展的重點。江蘇從生產BSF型電池,到轉向P型電池,再到布局N型電池,轉化效率從約20%升至25%。2020年,光伏在我國實現平價上網。2023年,光伏在我國成為僅次于煤電的第二大電源。
目前,光伏電池進入關鍵技術轉型期。隨著2022年N型高效電池走出實驗室,江蘇10余家光伏上市企業入局N型電池產線和技術。2022年,我國新增N型TOPCon電池產能較上年增長近7倍,其中江蘇新增產能約占42.76%。常州天合光能自2011年25次打破光伏電池效率世界紀錄,并于2022年底在其宿遷生產基地實現N型i-TOPCon電池下線。隨著光伏組件大廠布局N型電池產能,產業鏈上下游也被帶動。
為保障光伏技術發展,江蘇2023年2月發布《關于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的實施方案》,提出加快研發N型TOPCon、HJT等電池類型。具體支持措施包括研發費用扣除、用地用能支持、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轉型升級專項資金、人才補貼等。現實中的支持案例有江蘇銀行為支持中來光電在泰州建設N型電池產能設立了一項新能源產業基金,并為其定制融資方案[7]。
2.4 發展挑戰
首先,江蘇光伏產業國際化水平較高,因此面臨國際市場中的發展阻力。2018年,美國通過201和301法案,對我國光伏產品加征保護性關稅,稅率達25%。2021年,美國出臺強迫勞動法案,根據對“中國企業規避美國政府制裁令”的調查,對自一些東南亞國家進口的光伏產品加征關稅。2022年,歐盟發布多條反強迫勞動相關政策,允許海關對我國出口光伏產品進行合規審查和主動扣留,極大增加了我國光伏產品出口歐盟的風險。2022年,印度對光伏電池和組件征收基礎關稅,稅率分布達25%和40%。總體上,以歐美國家為首的國際市場持續對我國光伏產品出口制造不同程度的阻礙。
其次,以歐美為首的發達國家將逐步對進口產品實施綠色認證,缺乏碳標識的產品將被限制進口。雖然光伏產品先天具有低碳屬性,但我國碳排放管理體系建設依然處于初步階段,缺乏實現國際互認的統一標準,碳足跡排查也成為光伏企業巨大的管理負擔。
最后,國際貿易中的阻力將加大國內光伏企業壓力。2021年后,國內光伏行業加速產能投資,硅片、電池片、組件產能過剩壓力不斷積累。2023年,光伏產業鏈各環節都在釋放產能,國內多晶硅料產能在2024年預計達452萬噸,在60%開工率基礎上就意味超800GW光伏組件年產出,而全球年需求預計僅為600GW水平,因此光伏企業在可預見的未來將承受較大訂單壓力。產能過剩壓力將推動光伏組件價格下行。2023年央企招標中就出現N型和P型組件價格低至約1元/瓦,形成市場價格持續走低預期。組件價格持續處于1元水平意味著大量企業要在虧損或極低利潤中競爭,這將加速先進技術淘汰落后技術。大量P型組件產線有可能面臨淘汰,加大光伏企業投資風險同時,也推動了光伏大廠完成市場整合[8]。
3 新型儲能
3.1 發展環境
新型儲能是各級政府普遍重視的新能源產業發展高地。我國《“十四五”新型儲能發展實施方案》將其定義為新型電力系統建設和能源綠色轉型重要裝備和技術基礎。本文主要關注江蘇電化學儲能產業。與光伏相同,江蘇發展儲能產業具有先天必要性。在區外來電和新能源裝機持續增長趨勢下,系統調峰和新能源電力消納成為重大挑戰。以光伏、風電為代表的新能源發電一般具有隨機性和不穩定性,發電特性難以對接負荷特性,這就需要高功率密度的新型儲能收集多余電力,輔助電力系統調節。此外,新型儲能產業也具極大戰略意義和增長空間,因而得到行業普遍重視。2023年上半年,我國新增電力儲能裝機規模同比增長44%,儲能電池產量同比增長超一倍。
與光伏產業不同,江蘇培育儲能產業只有不到十年。近三年,江蘇密集發布新型儲能相關政策,如《江蘇省“十四五”新型儲能發展實施方案》《關于加快推動我省新型儲能項目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最新政策中,新型儲能越來越多與光伏聯系起來,成為光伏項目實現電力消納和調峰的重要措施。目前,儲能項目已能合法接入公用電網及電力調度自動化系統。地方政策層面,江蘇儲能產業發展核心地區,如蘇州、無錫、常州都于近年為儲能設施裝機提供了補貼,大力發展新型儲能。
3.2 發展現狀
近年來,江蘇通過加強政策扶持推動儲能行業從產業化初期進入大規模應用。2022年上半年,江蘇鋰電產業產值同比上升84.6%,接近1200億元。2022年,江蘇新型儲能產業營收達全國38.1%,集聚產業鏈重點企業超180家。儲能產業發展和光伏產業的不同在于,鋰電與電動汽車行業龍頭企業大多不是由江蘇培育,龍頭企業通常是被江蘇制造業集群優勢吸引才在江蘇集聚。江蘇在正負極材料、電解液、隔膜、制造裝備、測試認證等環節都集聚一批國內龍頭,形成較完整產業鏈,尤其在動力電池領域,吸引了全國市場占比前十企業中的8家落戶江蘇,發展出世界級動力電池制造集群。目前,江蘇規劃鋰鹽產能超6萬噸,三元材料及前驅體產能超80萬噸,磷酸鐵鋰及前驅體產能超10萬噸,負極材料產能超30萬噸,電解液產能超70萬噸,動力及儲能電池產能超680GWh。江蘇鋰電產業基地分布廣泛,呈多點布局。據不完全統計,江蘇鋰電產業基地最多城市為常州(19座)、南京(9座)、鹽城(9座)、無錫(8座)、南通(7座)、蘇州(6座)。產業的高度集聚離不開儲能領域各級創新平臺支撐,這包括16家省級及以上科研機構,50余家省級及以上企業技術研發中心。研發創新平臺對產業的帶動從常州溧陽動力電池產業發展就可看出。溧陽在中科院物理研究中心、天目湖先進儲能技術研究院等平臺支持下實現2022年動力電池出貨量約達全國15%。儲能產業發展推動江蘇新型儲能裝機快速增長,鋰電池和電動汽車出口也受到帶動[9]。
3.3 發展趨勢
以鋰電為代表的電化學儲能近年總體表現以下幾點趨勢。(1)隨著碳酸鋰價格回落,電芯產能提升、生產工藝進步、壽命增長,儲能電池成本呈明顯下降趨勢,在未來有望實現平價儲能,并實現電池壽命達到光伏組件水平。(2)加快推動新一代電池技術研發成為政府和業界共識,儲能系統的比能、集成能力、智慧化水平等指標將持續提升。(3)新型儲能商業化應用將被不斷推廣,且新型商業模式將不斷涌現。江蘇省政府規劃同時推動電源側、電網側和用戶側新型儲能。儲能行業逐漸從強制配儲向更靈活的容量租賃轉變,共享儲能成為行業發展新業態,儲能租賃也將推動儲能定價市場化。(4)其他類型儲能技術,如鈉離子電池、氫儲能、飛輪儲能、重力儲能也得到推進,江蘇儲能技術向多元化發展[10]。
3.4 發展挑戰
近年來,隨著新型儲能發展潛力不斷展現,全國一二線城市普遍加大對儲能產業支持和投入,資本和企業大量進入。全國鋰電行業頭部企業,如億緯鋰能、孚能科技、贛鋒鋰業,普遍進行擴產。另外與儲能相關的一些大型光伏企業和動力電池企業也大量進入儲能行業。根據英國《金融時報》數據,截至2023年上半年,中國有近11萬家儲能企業,比三年前數量增長超一倍,且近一半企業在2022年后注冊成立。資本涌入和產能擴張加大了產能過剩壓力,大量江蘇儲能企業遭遇訂單萎縮。根據高工產研數據,2023年一季度,我國儲能電池產能利用率低于50%。伴隨產能過剩壓力是部分儲能鋰電池成交價格下跌至0.6元/Wh以下,為儲能企業帶來較大成本壓力。價格下行有利于具有規模、技術和資本優勢的大型電池企業。大型企業通過下探中低端市場和打價格戰擴大市場份額,擠壓二三梯隊企業。企業過于追求低價和壓縮成本可能會為儲能電池應用帶來安全隱患。雖然儲能電池價格下降,但儲能行業商業模式并不完善,制約著儲能電池合理應用。2021年后,我國部分省市發布政策要求風力和光伏電站項目配備儲能設施以輔助電力消納,然而應用中配套儲能較多存在配而不用現象,難以獲得收益,極大影響風光電站投資回報。因此在儲能電池應用端應盡快探索成熟的商業應用模式[11]。
4 氫能
4.1 發展環境
近年來,國家層面對氫能產業持大力支持態度,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城市群政策為氫燃料電池汽車應用提供了專項資金,并推動加氫站等氫能基礎設施建設。目前,我國建成加氫站351座,全球居首。全國氫能產業快速發展形勢下,江蘇近年發布一系列涉氫政策,如2019年《江蘇省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發展行動規劃》,2021年《江蘇省“十四五”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3年擬成立江蘇省氫燃料電池汽車標準化技術委員會。2023年11月,江蘇省政府提出構建“10+X”未來產業體系,氫能是獨立于新型儲能的另一優先發展成長型未來產業。江蘇具有發展氫能產業良好條件。首先,江蘇年工業副產氫約90萬噸。其次,江蘇風光發電裝機快速增長,未消納的光電、風電可用來電解水制氫。全國各級政策支持也持續推動氫能技術進步,加速氫能產業化。
4.2 發展現狀
截至2023年1月底,江蘇共有氫能相關企業約300家,全國第二,僅次于廣東省。江蘇在氫氣制備與儲運領域有約14家重點企業,在氫能裝備制造領域有約8家重點企業,在加氫站設備制造和運營領域有約7家重點企業,在氫燃料電池汽車制造(含氫燃料電池及核心部件制造)領域有約38家重點企業。總體上,江蘇具有涵蓋氫氣制、儲、運、加、用各環節較完整氫能與燃料電池汽車產業鏈,以及相對雄厚的產業基礎,形成了如弗爾賽、江蘇清能、國富氫能等一批行業龍頭,在產業鏈核心環節形成一定的技術積累。江蘇氫能產業基地主要分布在蘇州(張家港、常熟)、南通(如皋)、無錫和南京,尤其蘇州和南通已形成較完備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基礎[12]。
4.3 對創新的支持
氫能產業總體處于商業化和產業化初期,終端產品尚不成熟,對技術迭代有較大需求。目前,江蘇圍繞氫能形成了較密集的技術研發創新平臺,如江蘇省氫能及燃料電池汽車產業創新聯盟、江蘇省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研究中心、江蘇省氫能技術創新中心、江蘇氫能產業院士協同創新中心、清華大學—張家港氫能與先進鋰電技術聯合研究中心等,此外還有十數家重點氫能企業研發創新中心,如張家港氫云新能源研究院,以及一批在建研發中心和技術服務平臺。江蘇省政府對重點氫能技術研發方向做了規劃,涉及海水制氫等清潔能源制氫技術、液氫制儲運技術、制儲氫裝備及關鍵零部件等領域。
氫能產業可持續發展需要應用市場充分發展,目前江蘇為推動氫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采取項目制補貼,項目由車輛運營或制造企業組織申報。為便利氫能產品應用,江蘇各市對加氫站或城市供氫體系建設均給予一定財政支持。目前,氫能公交車、物流車已在蘇州、無錫、南通運營,是氫能示范應用主要場景[13]。
4.4 發展挑戰
目前,氫能產品在世界范圍應用推廣相對乏力。2023年前7個月,氫燃料電池汽車全球銷量9619輛,同比降低9.6%。對于我國,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城市群政策帶動的訂單釋放較為有限。江蘇氫燃料電池汽車保有量僅400余輛,且應用面較窄。世界范圍氫燃料電池汽車應用受阻主要原因在于用車成本過高和配套設施不足。在國內,氫燃料電池汽車成本為同等性能傳統能源汽車成本2~3倍。氫能汽車購入后,國家補貼要2年后才發放。另外,國內各省加氫站數量普遍過少,且加氫站建設存在多重阻礙。由于氫氣的危化品性質,江蘇加氫站建設審批流程不夠明確,存在多部門交叉監管現象,且審批周期通常較長。此外,國內加氫站建設成本過高,一般為美、日等發達國家同類型加氫站建設成本4倍左右。
江蘇乃至我國氫能汽車及加氫站成本過高背后重要原因是核心技術和原材料受控于國外公司,氫能產業鏈存在較多卡脖子環節。氫燃料電池核心為電堆,電堆關鍵部件和原材料,如質子交換膜、催化劑、碳紙、膜電極、氫氣循環泵等,在國內普遍缺乏產業化能力,較依賴進口。氫燃料電池汽車使用的減壓閥也存在這種困境,一輛汽車減壓閥成本普遍接近10萬元,極大推高用車成本。諸多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同時,江蘇與北京、上海、廣東相比缺乏規模較大、技術實力較強的龍頭企業,對產業鏈難以形成協調和帶動。由于市場規模不足、技術研發難度大、專業人才缺乏,江蘇氫能企業普遍研發投入不足,一些骨干企業也處于產業鏈低端環節[14]。
5 創新發展機制及優化對策
5.1 創新發展主要機制
在新能源領域,江蘇主要布局涵蓋基礎研究、技術研發、創新策源、成果轉化、產業孵化、科技金融、應用拉動、生態打造等環節的產業創新鏈。根據以上幾節對光伏、儲能和氫能領域探討,江蘇新能源產業創新發展主要機制可歸結為以下幾點。
(1)要素支持。政府部門對不同發展階段的新能源細分領域提供針對性要素支持,主要政策工具包括新能源產品消費補貼,新能源項目財政補貼,面向新能源產業重點領域的專項資金,企業研發支出稅前加計扣除,針對固定資產折舊、高新技術企業、技術轉讓等的稅費減免,針對重點產業領域的人才、土地、用能等支持,科研和驗證數據開放共享。
(2)金融支持。相關部門對新能源產業創新發展金融支持措施大體可分為政策性金融和商業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工具涉及產業母基金、產業天使基金等。商業性金融包括商業銀行、公募私募等社會資本為科技型企業或企業研發提供的金融支持。截至2023年一季度,江蘇銀行綠色融資超4000億元。其他商業性金融機構近年也通過多種途徑支持綠色產業。例如,面向科技企業的“創業江蘇”科技創業大賽就是一個讓省科技廳和投融資機構篩選優秀團隊進行支持的平臺。
(3)創新平臺。江蘇省通過建設產業技術研究中心、產業創新中心等平臺推動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并為新能源企業提供各種專業服務。“十四五”時期,江蘇擬建10所未來產業研究院、未來技術學院等平臺。對于一些重點創新平臺,如蘇州實驗室、太湖實驗室,江蘇省還推動其探究新能源前沿領域重大學術問題。另外,江蘇省還支持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共建技術創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平臺,以盤活社會各界創新資源。
(4)人才引育。江蘇省通過“頂尖人才支持計劃”“雙創計劃”“333工程”等渠道引進高層次科技人才和創新創業人才。此外,江蘇還通過在蘇高校的未來技術學院、未來產業研究院等平臺設置新能源重點領域相關學科加強對高層次人才和團隊培養。
(5)產業孵化。江蘇首先注重前沿領域創新型企業、行業領軍企業培育。其次注重技術轉移機構建設,推動技術成果流入企業。再次,江蘇為推動前沿領域產業孵化,支持建設概念驗證中心和驗證場景,以加強可靠性驗證等專業服務。最后,江蘇還支持南京、蘇州承建未來產業先導區,推動前沿產業成長壯大。
(6)產業協同。江蘇注重推動新能源產業上下游以及新能源產業與其他相關產業(如電力、物流)融通發展形成合力。江蘇推動加強長三角以及跨區域科技創新合作及創新資源互補。為提高新能源產業國際化程度,江蘇還注重推動本地企業與海外企業、科研機構建立技術研發、人才交流等廣泛合作。
5.2 創新發展對策建議
本文基于江蘇新能源產業創新發展機制,以及光伏、新型儲能和氫能產業發展挑戰分別為這三個產業更好創新發展提出建議。
對于江蘇光伏產業,第一,建議相關部門加強頂層設計和產業協同,由于行業普遍存在產能過剩和價格下行壓力,相關部門應避免各地市重復建設,有序淘汰落后產能,同時維持光伏產品價格相對穩定,加強支持前沿技術研發和產業落地,加強對HJT、HBC、鈣鈦礦等新興領域重視,關注更具成長性的光伏方向,以應用新興技術的頭部項目帶動輔耗材市場增長。第二,建議相關部門加快推動光伏項目與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興信息技術結合,提高光伏項目數字化、智能化程度,同時加快探索光伏產品應用場景,推動在海面、荒漠、鄉村、建筑一體化等場景進行光伏產品應用,為光伏產品創造更多市場,同時明確頂層監管權責。第三,建議推動建設分布式智能電網,健全適應光伏發電不穩定性的市場化電力交易機制,使分布式光伏發電能得到更充分利用,另外加快建設新能源電力消納市場并完善綠電綠證體系。第四,針對光伏行業人才短缺現狀,本文建議支持光伏龍頭企業與相關院校合作,探索訂單式人才培養,推動對接行業需求的光伏人才供給。第五,鑒于江蘇光伏企業較高的國際化水平,建議相關部門支持企業推行中國光伏產業標準,提高國際市場話語權,同時形成對接國際市場碳認證要求的標準體系。
對于江蘇新型儲能產業,第一,鑒于儲能產業與光伏產業類似的產能過剩風險,本文建議相關部門避免各地市重復建設,推動各地儲能產業錯位發展協同并進,并維持儲能產品價格相對穩定。第二,建議繼續加大前沿儲能技術研發投入,推動建立更開放共享的儲能技術研發創新平臺,鼓勵企業與科研機構共同參與研發,另外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形成更成熟完善的技術轉移市場。儲能系統涉及光伏、電力、新能源汽車等眾多領域,本文建議相關部門搭建產業合作平臺,鼓勵企業跨界合作,共同建設應用場景,共享驗證數據。第三,鑒于電池設計仿真軟件對電池設計制造的重要作用,以及江蘇儲能產業的數據資源優勢,建議出臺政策支持電池設計仿真軟件開發,推動數據資源向相關軟件企業開放,以期未來更好實現仿真驗證與制造工藝協同。第四,相關部門在儲能系統設計、產品制造、系統集成等方面,聯合相關企業和科研院所,制定更完善的標準體系和質量控制體系,并積極參與國際標準編制,搶占全球儲能產業話語權。第五,鑒于普遍存在的儲能系統利用率較低問題,本文建議推進共享儲能電站商業模式,建立健全電力容量市場,另外加強應用智能電源管理系統以優化能源調度。第六,在價格戰壓力下,企業壓縮成本可能會形成一些產品安全隱患,建議相關部門在儲能項目驗收中明確驗收技術標準,并完善定期檢查和故障排除機制。
對于江蘇氫能產業,第一,鑒于氫能產業依然處于市場化、產業化初期,技術自主研發依然是行業發展主旋律,建議相關部門在市場格局定型前聚焦產業關鍵環節,通過行業協會或產業聯盟整合創新資源集中力量進行突破,提高氫能產業鏈國產化率。第二,本文建議相關部門重點關注氫燃料電池核心部件和原材料(如碳紙、催化劑、雙極板)產業化和國產替代,以整車生產帶動產業鏈上下游,支持產品性能提升。第三,鑒于目前氫能產品并未實現規模化生產和市場應用,本文建議相關部門擴大氫能產品示范應用規模和廣度,助推企業實現批量生產。氫能行業的一系列問題,如產品成本過高、加氫設施不足、氫能技術不成熟,一定程度都可歸因于氫能應用過于局限。氫能一系列潛在應用場景,如氫冶金、氫儲能、熱電聯供、氫能無人機,還有待探索開發。第四,由于氫能產業發展尚處初期,加氫站行政管理還需進一步優化。建議相關部門加強頂層設計,統一各地市加氫站管理辦法、技術標準、安全管理標準和審批流程,形成更成熟健全的監管體系,另外鼓勵社會資本進入加氫站建設運營,推動形成更成熟可持續的盈利模式。
6 結語
本文梳理了江蘇光伏、新型儲能、氫能產業發展的現狀、趨勢和挑戰,總結了新能源產業創新發展總體機制,并為產業更好發展提出對策建議。江蘇光伏、儲能和氫能產業雖處不同發展階段,但相關企業近年普遍面臨較大市場競爭壓力,且技術迭代快速,行業洗牌頻繁,因此維持較強技術研發能力,在關鍵領域把握技術優勢對于企業生存尤為重要[15],也是相關部門應支持的重點。此外,新能源應用目前在一些領域仍存在商業模式和管理標準方面的不完善,如光儲充一體化電站及加氫站運營管理,需要相關部門推動各地市形成統一完善的審批管理辦法。
參考文獻
孔悅,王云松,焦宇靖,等.政府補貼對新能源企業綠色創新影響研究: 基于古諾競爭視角[J].經濟問題探索,2021(6):71-81.
占華,后夢婷,檀菲菲.智能化發展對中國企業綠色創新的影響: 基于新能源產業上市公司的證據[J].資源科學,2022(5): 984-993.
王海,尹俊雅.地方產業政策與行業創新發展: 來自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文本的經驗證據[J].財經研究,2021(5):64-78.
袁杰.新能源產業集聚度城市50強:深圳上海領跑,江蘇占1/5[EB/OL].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3539870. 2023-06-20.
孫廣彬,曹軼群,李征.我國光伏行業可持續發展實施策略初探[EB/OL].https://guangfu.bjx.com.cn/news/20231112/1342733.shtml.2023-11-12.
中商產業研究院.2023年江蘇省光伏產業鏈、布局、現狀、重點企業分析[EB/OL].https://www.askci.com/20231013/164726269718684035042387.shtml.2023-10-13.
李汶卓.光伏技術的研究和市場形勢[J].計算機產品與流通,2023 (3):90-91,116.
中國江蘇網.從光伏產業看江蘇的世界聚合力[EB/OL].https://economy.jschina.com.cn/gdxw/202310/t20231008_3295794. shtml. 2023-10-08.
林伯強,謝永靖.中國能源低碳轉型與儲能產業的發展[J].廣東社會科學,2023(5):17-26,286.
袁媛.新一代鋰電儲能的瓶頸分析[J].現代雷達,2021(7):92-93.
新能源產業家.至少一半儲能企業,熬不過這次的產能危機了[EB/OL].https://new.qq.com/rain/a/20230927A065D400. 2023-09-27.
張敏,林江剛,劉榮峰,等.江蘇氫能產業化發展現狀及對策建議分析[J].當代化工研究,2022(13):177-179.
高璇,張華,徐平平,等.基于專利和商標數據的江蘇氫能創新態勢及發展對策研究[J].新能源科技,2023(2):1-6.
涂遠東,張婧欣,戴遠哲.大力布局氫能產業新賽道[J].群眾,2023(12):23-24.
王思茵,何宏慶.數字金融助推新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優勢、困境、對策[J].中國商論,2023(14):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