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毅?賀衛東
摘 要 初中語文預習作業對于教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據筆者調查,不少教師對預習作業設計的認識普遍有誤區,缺乏差異化和深度評價,更是存在將“布置”與“設計”混淆、用“對錯”簡化“評價”、以“數量”犧牲“質量”、以“統一”覆蓋“個性”等認識誤區。
關鍵詞 “雙減”政策? 預習作業? 認識誤區? 創新設計
語文預習作業的本質是一個系統,包括作業設計、作業布置、作業批改、作業評價等環節。預習作業的設計與反饋一直是困擾學生和教師的難題。對此,筆者根據語文預習作業的特性設計了調查問卷。調查問卷共設計16題,收到930份有效問卷,涉及陜西省西安愛知中學、西安市經開第一中學、西安國際港務區鐵一中陸港高級中學、西咸新區第二初級中學、西安大興初級中學、銅川第二中學等學校,探訪語文教師30余人,調查結果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一、語文預習作業的特性
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是統一的,從培養核心素養出發,把握四個方面整體交融的特點,設定教學目標時既有所側重,又融為一體。注意在識字與寫字、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的過程中,整體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盵1]這說明教師應要求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對文本進行細致分析,在預習中記錄自身所思考的問題,在課堂教學中進行針對性提問。具體來說,教師設計課程需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增強預習作業的豐富性
好的預習作業有助于學生提高自主探究的水平和拓展性思維能力,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在預習作業中,字詞處理、文章理解、流暢誦讀等基礎性內容僅用于考核關鍵性指標,而非全部內容。預習作業的內容不僅要包括學科識記和理解的知識性作業,還應包括以能力發展為主的實踐性、項目式的活動性作業。教師設計預習作業時,要豐富形式,探索實施單元類作業、專題類作業、體驗式作業、自主式作業、合作類作業、創智類作業、游戲式作業、實踐類作業、探究類作業、跨學科作業、想象類作業等多種作業形式和分層作業,探索有效作業設計,提升育人效果,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2.善用預習作業的評價性
“評價不僅是對有效作業設計的保障,也是評判學生表現和發現學生問題的主要依據”[2]。預習作業必須做到有布置、有檢查、有評價。教師要善于利用課堂評價對學生的預習狀況進行適當性考核,建立反饋機制,幫助學生提升信心,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興趣。教師應針對考核情況梳理出共性和個性的問題,有針對性地給予學生點撥和釋疑,而不是只給出對錯和等級的評定; 應用賞識的眼光和心態去評價學生的預習作業,給予學生激勵性反饋,發揮預習作業評價的激勵、引導、交流等功能,在學生心目中產生強烈的震驚,產生良好的學習習慣[3]。
3.強調預習作業的指導性
預習作業不只是學生單方面的完成,教師也應在其中發揮重要的指導作用。教師應明確預習的目標和任務,提供預習的方法和策略,幫助學生高效地開展預習活動。根據預習作業的完成情況,教師可以了解學生的學習難點和疑點,從而在課堂上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和指導。通過強化預習作業的指導性,教師可以更好地引導學生進行深入學習,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
4.突出預習作業的差異性
由于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能力和學習興趣等方面存在差異,因此,預習作業的設計也應存在差異性。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不同難度、不同形式的預習作業,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教師還應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特長,選擇適合自己的預習內容和方式,讓預習作業真正成為學生個性化學習的一部分。通過突出預習作業的差異性,教師可以更好地關注學生的學習需求和發展,促進全體學生共同進步。
5.注重預習作業的拓展性
預習作業不應局限于課本內容,還應具有一定的拓展性。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學習需求,設計一些與課本內容相關但更具挑戰性的預習任務,如課外閱讀、資料搜集、社會調查等。這些拓展性的預習作業可以幫助學生更全面地了解相關知識,拓寬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拓展性的預習作業還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為課堂教學注入新的活力和動力。總之,注重預習作業的拓展性,教師可以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二、語文預習作業設計現狀及優化建議
在調查中,筆者發現當前教師設計的預習作業形式過于單一,主要集中在字詞抄寫、課文朗讀、學案或練習冊完成等傳統形式上,而更具創意和實踐性的小練筆、探索問題、實踐活動等形式則鮮少出現。調查數據顯示,僅有13.01%的教師會布置分層作業,39.46%的教師則從未嘗試過。這反映了部分教師在教學理念上仍受傳統束縛,對預習作業的重要性和特性認識不足,導致其設計往往流于形式,缺乏針對性和深度。接下來,筆者將以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預習作業設計為例,闡述如何深化語文預習作業設計,讓語文預習作業發揮應有的作用。
對學生而言,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不僅是初中語文學習的起點,更是他們適應新環境、培養新習慣的關鍵時刻。因此,語文教師需要格外重視這一階段的作業設計,通過精心策劃和評價,幫助學生樹立信心,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觀念,為學生的初中語文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1.以“設計”取代“布置”
筆者調查發現,語文預習作業存在形式單一、缺乏變化和針對性等普遍性問題。部分教師設計的預習作業缺少對于文章個體的精確化考核指標和更具引導性的文章預習題目;部分教師則將作業重點放在生字詞的記憶和細節性操練上。這些設計不僅不會讓學生對語文本身和課文本身產生進階性的認知,而且會對學生的長遠學習和積極性培養產生負面影響,從而難以讓學生的語文能力素養有實質性的認知提升?!洞骸纷鳛槌踔姓Z文的經典之作,在學生的預習和教師的講授方面有著高標準。為確保學生能在字順文從的基礎上進行創意表達,教師需精細設計預習計劃。對于文中的生動字詞,教師可引導學生在預習時進行勾畫與積累,例如,挑選課后“讀讀寫寫”中的五個詞語編寫150字的語段。此舉旨在讓學生理解字義后,再創設情境準確運用。相較于孤立的字詞學習,如此更能引導學生分享對優美詞句的感悟,并針對性地解答疑難字詞。整個過程約20分鐘,既符合“雙減”政策,又能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文本,強化情感共鳴,提升語文素養。教學《雨的四季》時,教師可設計生字詞的自主預習作業,并要求學生通過課堂分組競賽考核。這種團隊競爭方式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避免對個體造成過大壓力。此外,對于文本誦讀和文章主旨的考核,教師同樣可采用小組競賽和課堂展示等形式,評價學生的字詞掌握和文章理解程度。這種集體化學習有助于增強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升其學習效率。
2.以“評價”取代“對錯”
筆者調查發現,部分教師對于預習作業的評價反饋并不重視,僅僅是粗略審閱,多采用學生批改及集體講評的形式。語文教師有必要對促進學習的評價理念投入更多的關注與熱情,并以此為基礎開展相應的評價,有效實現“教—學—評”一體化[4]。教師應利用各種語文學習資源與實踐機會創設學習情景,引導學生在多樣的日常生活場景和社會實踐活動中學習語言文字的運用。以七年級第一單元為例,學生在學習該單元的課文時,應著重品讀課文中豐富多彩的景物描寫,激發對大自然、對人生的熱愛之情。文本閱讀要著眼審美意識提升,改善審美認知與判斷[5]。教師應指導學生運用朗讀、誦讀等方法學習課文,體會文中的思想感情,感受文學作品的獨特魅力。教師可以布置課前預習誦讀課文的作業,并創新誦讀形式:利用互聯網資源,要求學生進行配樂誦讀錄音,并將音頻發布在班級或個人微信公眾號、喜馬拉雅、央視云聽等平臺上;在課堂教學中設立“朗讀者”環節,鼓勵學生展示自己的配樂朗讀成果,并進行多元評價。這種新穎的學習方式將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他們的朗讀能力和自信心。
3.以“質量”取代“數量”
作業是學生在課堂教學時間之外完成的一種智力或技能活動。筆者調查發現,部分教師僅按部就班地要求學生重復性抄寫字詞和誦讀文本,忽視在預習過程中學生基于自我思辨能力對教學的正向反饋。這樣的語文預習作業設計沒有從生活的實際出發,沒有創設相應的學習情景,缺乏挑戰性,不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探究力?!八急嫘蚤喿x與表達”學習任務群的目標是“引導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通過整體感知和聯想想象,感受文學語言和形象的獨特魅力”[6]。為了更有效地達成教學目標,教師在設計作業時應圍繞多元化的學習主題,精心構建閱讀情境。這些情境可以涵蓋“壯麗山河”的頌歌、“春夏秋冬”的輪回,乃至“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愿景。根據這些豐富多彩的主題開展文學思辨閱讀和創意表達活動,能激勵學生結合閱讀內容與生活體驗,積極參與討論,大膽闡發個人見解。以《春》的作業設計為例,在第二課時的預習中,教師可要求學生回顧比喻修辭,并選取文中片段創作獨特的比喻句,再設計朗讀方式以展現意境。課堂上,學生將展示作品并接受同伴在創意和表現力兩方面的評價。此舉旨在通過實踐提升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和審美素養,鼓勵他們在閱讀和表達中積極投入,挖掘并表達個性化的文學感悟,進而提升思辨性閱讀和表達能力。
4.以“個性”取代“統一”
在語文預習作業的設計中,部分教師為了批改和評價的便利,常常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布置預習作業,這種做法忽視了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學習需求,既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可能阻礙他們的個性化發展。為了改善這一狀況,教師在設計預習作業時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個性差異,分類指導,設計多元的作業形式和層次。例如,在《濟南的冬天》的預習作業中,教師可以要求學生選擇熟悉的季節進行創作,運用修辭手法表現季節特點,并鼓勵他們查找相關背景信息,豐富知識和經驗。課堂上,學生可以在小組內交流作品,互相提出修改建議。這樣的設計更能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引導他們將學習與實際生活相結合,通過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提升語文素養和綜合能力。
[本文系陜西師范大學教師發展學院、陜西教師發展研究院2022年研究生創新基金資助項目“初中語文經典誦讀的實踐研究”(項目編號:2022YJBYB014)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6]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44 、26.
[2] 羅建河、諶舒山.“雙減”背景下作業設計:理據與路徑[J],當代教育科學,2022(4):52-60.
[3] 趙光福.初中語文課前預習有效指導策略的研究[J],新課程,2019(2):8.
[4] 譚 霞.走向“促進學習的評價”——《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倡導的教師評價觀[J],語文建設,2022(10):8-12.
[5] 賀衛東、朱慧穎.文學文本的解讀與建構[J],語文建設,2023(1):32-36.
[作者通聯:郝 毅,西安愛知中學;
賀衛東,陜西教師發展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