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樂曲《黃河鋼琴協奏曲》原取材于一首抗日戰爭時期的救亡歌曲《黃河大合唱》,于1969年由殷承宗、儲望華、劉莊、盛禮洪、石叔誠和許斐星六人共同重新譜曲改編為協奏曲。此文主要為對雙鋼琴版的《黃河》第一樂章《黃河船夫曲》的作品結構和演奏、藝術性等方面進行探討與分析。
[關鍵詞] 民族;雙鋼琴;《黃河船夫曲》;演奏
[中圖分類號] J647.4? ?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2233(2024)05-0135-03
一、創作背景與歷史底蘊
(一)創作背景
《黃河大合唱》由光未然作詞,冼星海作曲。1938年9月,武漢淪陷后,光未然在從陜西宜川縣的壺口一帶東渡黃河流域,在深入呂梁山抗戰據點的路上親身見證了黃河船夫們與狂風惡浪搏斗的情景,并聽見了高亢、悠揚的船工號子。在1938年1月,冼星海聽完了光未然撰寫的朗誦詩《黃河吟》后,著手寫作《黃河大合唱》。在3月31日,順利完成了《黃河大合唱》的作曲,以中華民族的搖籃黃河為背景,用音樂的方式講述了中華民族頑強不撓、奮發向上的民族精神。
《黃河鋼琴協奏曲》取材于抗日戰爭時期的反戰救亡音樂《黃河大合唱》,由殷承宗、儲望華、劉莊、盛禮洪、石叔誠和許斐星六人共同努力修改完善而成的協奏曲。這部鋼琴協奏曲在整體制作構思中充分運用了西方古典鋼琴協奏曲的某些表現手法,在曲式結構上又融入了船夫號子等中國民間傳統音樂元素,不僅在當時的國內引起強烈反響,而且因其史詩般的結構,華麗的技法,豐富的層次,恢宏的意境,使其成為世界音樂史上更具重要影響力的中國協奏曲。雙鋼琴版本的《黃河》改編自《黃河鋼琴協奏曲》,由兩架鋼琴交替共同演奏,分別扮演不同的角色,用兩架鋼琴的演奏去替代原先的大量的管弦樂演奏,有著屬于其自己的獨特魅力。
(二)歷史底蘊
雙鋼琴演繹的《黃河》在眾多的《黃河》曲中,占有著重要的位置,其最為重要的歷史底蘊是它將中華民族所經歷磨難與斗爭以鋼琴演奏的形式表達出來,在鋼琴曲中上下跑動的音符如同那奔騰的黃河之水,訴說著命運的跌宕起伏,以其精湛的技藝、華美的旋律,更以其深刻的歷史意義,激蕩著人們的心靈。無論是其藝術價值還是文化價值,《黃河鋼琴協奏曲》都堪稱中華民族的瑰寶。它以優美的旋律、深刻的內涵和動人的情感,成為中國音樂史上的經典之作。無數觀眾在聆聽這部作品時,無不為其所展現的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和勤勞善良的人民所感動。因此我們不能僅僅把它當作一首鋼琴作品,更應該看到其所蘊含的歷史底蘊。
二、音樂結構與作品分析
《黃河船夫曲》是《黃河鋼琴協奏曲》中的第一樂章。由表1可知,此樂章為回旋曲式,即以一個主要旋律為基礎,反復穿插多個次要旋律,形成一種循環往復的效果,所以其結構也如表一所示。全曲自始至終由D大調貫通,展現出一種宏大、莊重的氣氛。同時,該樂章主要在五聲音階(C-D-E-G-A)上展現了典型的中國式旋律表現,讓人感受到濃郁的中國風情[1]。此外,在這首曲子中,船夫號子作為一種中國民間傳統音樂元素被巧妙地融入其中,使得這首曲子更具有中國特色和民間風情。曲子主要圍繞著這個主題元素去發展延伸,讓人在欣賞音樂的同時,也能夠領略到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
在雙鋼琴譜的起始部分,第二鋼琴以獨奏形式首先呈示,直至第十六小節,第一鋼琴接過獨奏任務。[2]在A樂段中,左手的震音彈奏與右手的連續半音階進行相結合,營造出一種緊張而激動的氛圍。以“P”開始的樂章,為整首曲目奠定了基本的情緒基調,迅速由寧靜轉入緊張,生動展現出黃河的波濤洶涌和岸邊風浪翻滾的壯麗景象。此段中,大量運用不協和音程和變化音,描繪出一種既緊張又充滿神秘氣氛的場景。在B、A1樂段中,短暫的“劃呦”旋律出現后,緊接著是一連串琶音進行,象征著船工們在黃河邊目睹的奔騰之景。主旋律的進入使得樂曲情緒愈發激昂,仿佛能聽見那有力的口號聲,看見船工們與海浪搏斗的情景。B1樂段中再次出現“劃呦”的旋律。在C樂段中,節奏型發生改變,第一鋼琴與第二鋼琴的節奏融合,更加突顯了黃河波濤起伏的景象以及船工們齊心協力的情景。在A2樂段中,后面的樂句主要運用左手導七和弦、右手屬七和弦的和聲進行。演奏形式轉變為下行的柱式和弦轉位連接加三十二分音符跑動,直至最后一段右手演奏的上行四度音程構成的音階。這一段的演奏與開頭的獨奏部分相比,增加了許多新的音程及和弦演奏技巧,并將整個第一樂章推向高潮。隨著柔和旋律的出現,樂曲進入D樂段。第一鋼琴的旋律取自總譜中的長笛、雙簧管、琵琶等旋律聲部,而第二鋼琴則進行總譜中低聲部的伴奏織體,呈現出船員們過河的堅定信念[3]。最后,樂曲進入尾聲部分,隨著最后的琶音進行和和弦進行,音樂走向結束,也象征著船員們終于到達了勝利的彼岸。
在第一樂章《黃河船夫之歌》中,整部樂章都是情感連貫的,不但有西方傳統風格突出、強化和輪回的敘事過程,也同時反映出中國特色的審美情調,而且體現了鋼琴協奏曲與其主題思想結合的特色,從而沒有陷入傳統范式的誤區,也走出自己特有的方式。整首曲子通過不同的旋律、節奏和織體,表現出了船夫們在面對風浪和困境時的情感變化。并且巧妙地利用鋼琴的音色特點,通過彈奏技巧和音量的控制,表現出黃河船夫們的堅韌和決心。同時,用鋼琴一些特殊的音型去模擬風浪的聲音和船夫們劃船的劃水聲等,使得整首曲子更加生動、形象。而利用回旋曲式不斷再現主樂句,用船夫號角貫穿整首樂曲充分地展示了船夫面對驚濤駭浪與其決一死搏的畫面,深刻刻畫了黃河上船夫們不怕困難的民族氣概,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堅毅與頑強的精神[1]。
表1《黃河船夫曲》曲式結構
三、雙鋼琴演奏要點與樂曲演奏要點
(一)雙鋼琴演奏要點
鋼琴擁有著寬廣的音域、豐富和多樣風格的美妙聲音表現和極其卓越的藝術表現力,使其能夠作為獨奏、演奏、合奏和伴奏的樂器。這種由兩架鋼琴協同彈奏的形式,經過了雙方演奏家的通力與合作,重新詮釋了一首音樂的總體架構與音樂內容,在音樂的表現中比獨奏更能發揮出獨特的如音樂般的聲學效應,使鋼琴的藝術表達更為豐富復雜多彩和廣闊。但是,兩個人同時演繹一首鋼琴作品時,對比獨奏,雙鋼琴演奏時會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問題。因為在鋼琴獨奏時,表演者能夠通過自身對整個樂曲的認識、樂曲過程中細微的情緒變化、氣息變化和起伏,再加上自身的技巧來處理旋律,但在雙鋼琴演奏中,雙方的節拍往往不能夠一致,特別是在初次合作,由于雙方既不了解對方的彈奏習慣,又不熟悉對方的音樂素質和音樂知識水平,相互之間往往不能夠形成協調,容易產生節奏感的變化差別,這樣容易導致兩人的合作信心遭到一定的消磨。并且兩架鋼琴不同于鋼琴和其他樂器的合作,在鋼琴作為協奏和伴奏時,有的情況下節奏準確度有些許差別并不影響整體效果。比如一個擊弦樂器和拉弦樂器發音時間相差一點點不會在聽覺和審美方面造成明顯不舒服的感覺,而在兩架鋼琴同時演奏時,由于同是擊弦樂器,在演奏同一時間發音的兩個音或和弦時出現了前后兩個落點,也就是節奏方面稍稍有一點偏差,聽者的感受就會很不舒服。
而且,兩臺琴的姿勢相反,使演奏者看不到對方的手,也無法根據手的速度和動作協調對方的呼吸和節奏。因此,在學習雙鋼琴作品時,雙方都需要掌握較好的技術。所以,為了雙鋼琴演奏的順利進行,有著很多的需求。
1.一首雙鋼作品的演奏的呈現,是兩位演奏者共同努力的結果。兩位演奏者間的默契,也是保持以這種演奏方式順利進行的重要因素,挑選適當的伙伴十分關鍵。因為每個人的鋼琴學識和鋼琴水平都不相同,加上每個人對樂曲的認識各有千秋,所以應盡可能挑選一些技術方面相對相近的朋友來合作,最好在藝術修養方面彼此認可,相互的性格最好也能契合。并且在合作時兩位演奏者要一起去分析作品,對作品中的節奏、氣口、演奏方法等能有一個規劃,盡量去保持同一個平面上,有利于后期更好的合作。
2.在雙鋼琴演奏之前,通常需要進行單獨的練習,以熟悉各自的演奏部分。然而,在此期間,我們不能僅限于常規的練習方式。為了更好地了解另一位演奏者的譜面,我們需要熟悉對方的旋律和節奏。為此,我們可以簡單地彈奏和哼唱對方的旋律,以便更好地掌握整首曲子的細節。通過這樣的練習方式,我們可以在后續的配合中更加得心應手,對整個曲目有更深入的了解。
3.在雙鋼琴的演奏時,我們不僅要關注彈的部分,更要時刻保持聽覺的警覺。在彈奏過程中,不同于鋼琴獨奏主要關注于自身彈奏的內容與聆聽自己演奏的聲音音色,而在雙鋼琴演奏中,我們還需要去時刻注意另一位演奏者的演奏聲部。通過不斷地配合與設計,互相去調整,做好聲部之間的處理,節奏的對位,使音色與聲部之間的融合更加和諧,使聽感也更加飽滿。所以在合作練習的過程我們更需要去關注同伴演奏聲部的節奏、力度、分句、呼吸的氣口等,這樣會有利于各自聲部融合的效果,更能將曲子所想表達的內容與情感給展現出來。
4.在雙鋼琴的擺放與選擇方面,有以下幾點需要特別注意。首先,兩架質量相似的鋼琴是順利進行合作演奏的重要物質前提。為了確保演奏效果更加和諧、音色更為接近,最好選擇同為立式鋼琴或同為三角鋼琴。這樣可以避免因鋼琴類型不同而產生的聲音大小和音色上的差異,有助于演奏者更好地協同演奏。
其次,擺放兩架鋼琴時,它們的相對位置需要呈現“對立式”。這意味著兩架鋼琴應該面對面放置,這樣演奏者可以更好地關注對方的演奏情況,及時調整自己的演奏,以達到更加完美的合作效果。同時,“對立式”的擺放也有助于演奏者更好地傾聽對方的聲音,感受對方的演奏情感,增強彼此之間的默契與配合。
在實際操作中,還可以根據房間的布局和大小來適當調整兩架鋼琴的位置。但無論如何,保證兩架鋼琴的質量相似和位置相對接近是非常重要的。同時,還需要注意保持鋼琴的良好狀態和調整好鋼琴的音準,以保證演奏效果更加完美。
(二)樂曲演奏要點
總體來說,這首曲子的第一鋼琴部分在難度上超過了第二鋼琴部分。其中涉及的大量音階、琶音和半音階進行需要演奏者具備清晰且準確的演奏技巧。此外,曲目中出現的6連音、9連音、13連音和14連音等復雜節奏要求演奏者具備高超的對位能力,不僅要保持音樂線條的平滑性和連續性,還要確保每個音符的時值平均分布。
在這首雙鋼琴《黃河船夫曲》中,開頭的演奏是二鋼和一鋼輪流獨奏。曲子以“P”的開始,最好左手能做到貼鍵演奏,不踩踏板,將開頭的寧靜控制在最佳的狀態,隨后逐漸加入踏板并且手臂的力量也要逐漸加入,進入“ff”的樂段,展現出此樂段的澎湃。后面右手部分被大量的音階跑動和琶音的進行,需要演奏者保持手指的輕盈跑動。二鋼左手低音部的演奏需要有較強的基本功,因為有大量的震音演奏,對手部要求是較高的,這樣才能保證音樂節奏的均勻,避免混亂。開頭部分的旋律強弱變化如波浪一樣,不斷起伏,演奏者需要去注意音樂所想展現的內容,從而更好地做出情感的變化。
在樂曲的第十六節中,左手演奏D大調導七和弦琶音,右手演奏屬七和弦琶音,最后樂句結束在屬七和弦上。雙手不同和弦的分解琶音,以及快速的三十二音符運行和不同八度的過渡,在后面部分也有大量的連音音型,都是鋼琴演奏技巧和難度的展示[4]。因此,演奏者需要以較慢的速度練習,并在平時練習時使用節拍器。在我們演奏曲子中的音階與琶音時,利用手腕運動牽引手指的運動,不只關注于手指的單獨發力,并且注意旋律方向的傾向感和手指的移動位置。例如在進行大拇指的穿指演奏時,為配合手型,需要轉動手腕,在手腕的帶動中,保證手指力量,確保演奏時候的均勻性、連貫性。
在樂曲的八十四小節中,左右大量的和弦與八度交替,需要我們演奏時保證手部的松弛,避免出現肌肉僵硬,阻礙曲子的旋律進行。同樣也需要注意樂曲旋律的進行,不能只注意到和弦與八度的彈奏,更應該去關注旋律橫向的進行。在后面進入較為抒情的小節后,我們需要注意改變音色,從而使音樂的表現更有對比感,使樂曲的色彩更加豐富。
全曲的節奏與速度變化較多,從快速變到慢又回到原速。這對于演奏者來說是一個較大的難題,二者要如何在速度變化的小節上做到統一,整齊。好比尾聲階段的開頭從“a tempo”的開始,一鋼與二鋼能否同時進入是較難把握的,在每拍都是強拍的節奏中協調好一鋼與二鋼的關系,將曲子推向高潮。并且一鋼和二鋼在樂曲的進行中一些對位是較有難度的,一些突然的加速和緩慢更是需要二者之間對于譜面的熟練和與對方的配合。
結? ?語
總之,雙鋼琴版本的《黃河》在眾多的《黃河》樂曲中,占有著重要的位置。在日常生活中,一些大型作品的演奏成本是很大的,而雙鋼琴改編可以讓更多優秀曲子登上更多的舞臺。就像這首雙鋼《黃河船夫曲》,使更多的人見到了記載著中華民族過往命運和中華民族文化精神的中國樂曲,讓我們重新發現了由這種深沉的民族精神與愛國激情所組成的中國歌曲的靈魂內核,也體會了中華民族不怕艱苦、不怕困難、奮發向上的時代精神。
參考文獻:
[1] 馮會.鋼琴協奏曲《黃河》的藝術特征分析[J].北方音樂,2015,35(08):150-151.
[2] 周潤靜.鋼琴協奏曲《黃河》的創作特點與曲式分析[J].內蒙古教育學院學報,2000(S1):106-108.
[3] 周夢怡.鋼琴協奏曲《黃河》雙鋼琴演奏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8.
[4] 吳珊.探析《黃河》鋼琴協奏曲的音樂特征與演奏詮釋[D].上海師范大學,2019.
(責任編輯:莊? ?唯)
[收稿日期] 2023-12-28
[作者簡介] 郭梓成(2003—? ),男,福建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本科學生。(福州? 35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