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靖
【摘 要】本文從重構教材內容、革新教育目標、創新教學手段、改革反饋模式四個方面,詳細討論大單元視域下小學音樂教學內容的運用策略。
【關鍵詞】小學音樂 大單元教學 教學內容 教學研究
音樂教學內容包括教學主題、教學目標、教學方法、學習任務等。教學內容是開展音樂教學的主要憑依,課堂中的所有過程等,幾乎都是依靠教學內容而實現的。從大單元視域出發革新音樂教學內容,打造別具一格的學習體驗情境,不僅能改變學生的學習現狀,優化他們的學習效果,同時也能讓他們深刻體會到音樂的魅力與價值,這對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有著重要的意義。所以,深度剖析大單元教學理念,運用多元策略進行教學,營造出嶄新的課堂面貌,是擺在音樂教師面前的重中之重。在此,筆者提出幾點大單元教學的實施策略,以期能夠優化音樂教學內容。
一、重構教材內容,設計教學內容體系
在大單元視域之下,重構教學內容,讓知識點一目了然地呈現在學生的面前,不僅有利于他們吸收相關知識,同時也能改善學生的學習狀態。大單元視域下的音樂教學內容可以整合為人文素養滲透、具體情境或項目探究方法、音樂學科知識和技能、音樂學科觀念等。
以人教版三年級上冊《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小號手之歌》,及三年級下冊《共產兒童團歌》《我是人民的小騎兵》《歌唱二小放牛郎》為例,這些歌曲都屬于我國的經典紅歌,歌頌的是愛國主義情懷,在人文素養方面可謂異曲同工。因此,教師可以將這些紅歌歸類在一個大單元內,并確立主題“紅色經典伴我成長”。在教學期間,教師可以圍繞這些歌曲的創作年代、歷史背景等進行講解,以此讓學生更直觀地了解歌曲所傳遞的思想情懷。而且,不同的曲目還能讓學生感受到不同地區、不同年代的青少年所展現出的家國情懷與愛國主義思想,由此讓學生獲得情感上的共鳴。總之,紅色歌曲在旋律和節奏上的共同點在于其簡潔性、感染力、民族風格、鮮明有力的節奏等,這些特點使得紅色歌曲在歷史上起到了重要的宣傳和教育作用,因此,大單元教學中,教師可通過整體性思維整合教材,促進學生把握知識脈絡,確保學習方法的一致性和可遷移性,從而提升教學效果,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當然,雖然這些歌曲被放置于一個大單元體系當中,但在重構教學內容的基礎上,如何規范地設計課時,合理分配教學內容和時間,使學習過程更加平衡和高效,還需要教師在后續的研究中做進一步思考。
二、革新教育目標,突出整體性的發展原則
目標作為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也要隨著教學內容的重構而發生相應的改變。而且,隨著教學內容的深入,目標的指向性也會愈發明確,這就給小學生的音樂學習提供了良好的幫助。
例如,在“紅色經典伴我成長”的主題教學中,由于教學內容結構是以人文素養滲透為主導,所以教學的目標可以確立為三點:(1)學生能在欣賞中熟悉歌詞、旋律及節拍等,并總結紅色歌曲的特點;(2)學生能演唱單元內每一首歌曲所傳遞的內容和思想,并了解它們背后的故事;(3)能分析如何在歌唱中體現歌曲所傳遞的思想內涵。三個目標雖然各有指向,但整體來講依然是向家國情懷、青春朝氣、積極向上等理念靠攏。所以,不論是在欣賞、思考和學唱的某個環節里,學生都能更好地感受歌曲所滲透的人文思想,由此讓學生從機械式地唱、跳和欣賞,演變為主動地思考、探索和分析。
另外,為了促使學生更好地達到目標要求,教師還可以將教學目標進一步細化,酌情設計合作學習小組,采取“搭橋式”教學策略,即引導能力強的學生輔助能力弱的學生完成學習目標。例如,教師要做好小組建立與角色分配,確保每個學生都有機會體驗自己擅長的角色,提升對紅色歌曲的認知和理解。當然,小學生畢竟能力有限,他們在圍繞目標展開體驗時難免會遇到各式各樣的障礙與難題。針對該情況,教師一方面要分析問題產生的根源,另一方面要立足學情尋找合理的解決方案,由此讓大單元視域下的音樂教學更科學、更合理,更符合小學生發展與成長的需求。
三、創新教學手段,構建多樣課堂體驗情境
在大單元視域下開展音樂教學時,教師應做到教學手段的多樣化,課堂活動的多元化,這樣才能更好地豐富學生的體驗,從而促進他們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
以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歡騰的節日”為例,為加強學生對不同民族曲風的理解,筆者依據學情整合了以下教學方法:首先,以情境教學法引出《快樂的潑水節》《火把節之夜》等曲目的視頻,讓學生在視聽結合的多重體驗中漸入佳境,點燃學習的興趣。其次,以任務驅動法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并間接穿插小組合作學習模式,以此提高學生的探究效率。譬如,筆者設計任務“梳理各個曲目在節奏、節拍等方面的差異,總結各民族的音樂風格”,以此解放學生的雙手和大腦,突出他們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并為其核心素養的提升埋下伏筆。從課堂活動多元化的角度來看,筆者分別融入了合作學習、柯達伊手勢、舞蹈創編、音樂游戲等,以此讓學生在不同的活動情境中,更扎實、更深入地理解知識。例如,柯達伊手勢能促進學生對作品節奏、節拍的感知與理解,而舞蹈創編活動的介入,則能讓學生在理解節拍、節奏的基礎上,更靈活地運用它們。當然,學生才是課堂的主體,所以在架構多元化、多樣性的教學手段及課堂活動時,教師也要適當地聆聽學生的想法,由此啟迪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和思考意識。
四、改變反饋模式,搭建結構化的評價機制
評價是教學活動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是幫助學生查缺補漏、反饋學情的主要手段。在大單元視域下,針對教學內容改變評價機制,讓其呈現出結構化與科學化的特征,無疑是其中的一個重要方面。
目前,筆者所制訂的評價模式主要是以互聯網作為支點,以人文素養滲透、具體情境或項目探究方法、音樂學科知識和技能、音樂學科觀念等作為方向,由此確保學生在接受點評時,能夠更充分地了解自身的不足與短板。在借助柯達伊手勢感受“歡騰的節日”中的樂曲風格時,筆者發現一位學生總是存在慢拍或搶拍的情況。究其根由,主要是因為他的聽辨能力較差。所以,筆者在“學科技能”這一欄標注紅色感嘆號,示意他應該做好改正、提高工作。此外,筆者鼓勵學生記錄自己的練習歷程和進步,定期進行自我評價和反思。學生平日里也能看到教師在網絡平臺中給予自己的評價。該評價機制與家長微信群關聯,所以學生隨時可以利用父母的手機登錄平臺,了解教師對自己的評價,以及所給出的學習建議。這樣一來,便間接實現了教學上的一對一,也提升了家庭教育的質量,使得教育過程更加高效。
總而言之,大單元理念的落實不僅改變了學生以往碎片化學習的現狀,更幫助其構建起了完整的認知結構。它不僅促進了學生的音樂核心素養,同時也改變了他們對音樂學習的看法。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學生個體間能力參差不齊,所以在學的過程中難免會存在兩極分化的現象。因此,教師要適當地引入分層機制,以此確保教學符合每一位學生的發展需要,讓教學兼顧學生整體。
(作者單位:福建省平潭麒麟小學)
參考文獻
[1]程元元.學科核心素養下的小學音樂課程大單元教學設計[J].學園,2022,15(34):16-18.
[2]黃琳瓏.核心素養下的小學音樂大單元教學[J].文理導航,2023(21):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