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佳?秦清榮?李紅梅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教學長期呈現相互分離的現象。相互間的融合嚴重不足,導致育人實效和預期存在較大差距。學科交叉背景下,加強各學科間的聯系,充分引入在線開放課程設計,促進課程思政的建設已是必然之趨,這對于推進教育數字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各高校都需充分認知課程思政的發展邏輯,依托信息化技術手段,積極探索切實可行的課程思政建設路徑,突破學科間的界限,實現學生的全方位培養。但從如今的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實況來看,還存在一定的不足,使得課程思政價值難以充分展現出來。基于此,本文對學科交叉背景下高校課程思政的發展邏輯進行探究,指出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不足之處,提出高校課程思政的建設路徑。
關鍵詞:學科交叉;高校;課程思政;在線開放課程;發展邏輯
引言
社會不斷發展過程中,人們對學科的認知也在不斷發生變化,學科的獨立或融合處于持續演變的狀態。視野日漸擴大的同時,學科的人為分離也將逐步消失,只有加強學科融合建設,才可為一流大學建設做好鋪墊。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社會經濟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各高校已愈發注重新技術的應用,加快了教育數字化、信息化建設腳步,積極開展在線開放課程建設工作,但在多元價值觀交融之下,大大影響了中國夢的實現進程。因此,對課程思政教育的要求不斷提升。學科交叉背景下,教育理論體系不斷發展,跨學科整合已是必然之趨,其可促進學科的創新發展。新時代的教育工作者需結合學科性質,基于新教育理念之上,開展課程思政建設工作,用以解決課程思政存在的問題,推動課程思政價值的充分展現。
一、學科交叉背景下高校課程思政的發展邏輯
高校思政課和專業課都肩負著育人的使命,若要確保兩者的融合實效,就必須充分認知其發展邏輯,否則無法發揮課程思政應有的價值。
(一)教師獨立作戰發展為團結協作
思政課程教師隊伍包含思政教師、輔導員,成員相對單一,由于和專業課教師交流甚少,教育工作開展過程中基本是獨立作戰。課程思政教師隊伍主要包含專業課教師、專家學者,這些人員的加入,使得思政教育隊伍不斷壯大,隊伍的實力得以提升,加強思政教師和專業課教師交流協作,改變獨立作戰的局面[1]。同時,專業課教師負責思政教育工作,可和思政教師協同聯動,形成強大的育人合力,為學生的知識獲取與價值觀塑造提供良好助力。
(二)理論知識講授發展為注重價值引領
在思政教育工作中,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都肩負著德育重任,然而,由于思政基礎影響以及專業課授課目標的約束,使得專業課教師教授的德育內容和思政教師教授的會存在差異。思政課程強調傳授理論知識,其的理論性較強,注重馬克思主義觀點、立場的學習,意味著馬克思主義理論是經過實踐驗證的真理。而課程思政是以育人作為基準點,為立德樹人任務服務,因而課程思政對專業倫理的傳播更為重視,以價值引領為核心。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注重正能量的傳遞,讓學生的思想不斷發生變化,潛移默化中形成正確觀念。
(三)教師主導發展為學生為主體的模式
高校思政課一直以來授課方式相對單一,采用的基本是大班授課模式,學生在課堂中抬頭率偏低,師生間的互動嚴重不足,教育效果和預期差距較大。而課程思政不同于思政課程,其注重凸顯學生主體地位,強調探索多元組織模式,促進思政育人效果的提升。首先,以學生自主選課為主要形式。全校學生可結合個人的興趣自主報名,選擇想要學習的課程,學生在面對感興趣的內容,自然會有更為充足的學習動力,也會隨之提升教學成效。其次,轉變大班授課的模式,而是優質的授課教師隊伍開展專題沙龍,使得所有學生都可接受良好的教育。最后,課堂主題選擇突破單一專業限制,更多地探討大學生感興趣的文化研究、價值觀確立等內容,有效強化思政教育引導作用,讓學生掌握更多主動權,更為積極參與到學習中。
二、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存在的問題
近些年,各高校都在積極開展課程思政建設工作,但具體建設過程中還存在較多的不足,導致課程思政實效無法最大限度發揮出來。尤其是新時代背景下,各種先進技術層出不窮,高校也在著手落實在線開放課程建設工作,由此也提升對課程思政建設要求,使得課程思政的實施面臨更大的挑戰。通過對各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實況進行分析,總結出下述幾個常見問題:
(一)課程思政開展過程把握不到位
當下仍有不少高校沿用傳統教學模式,并未將思政教育和專業課教學緊密連接,認為思政教育只歸于思政教師負責,專業課程教學在此方面無法發揮有效作用。教育要求不斷改變的新時代下,一直沿用舊觀念自然是不行的。如今有很多高校的課程思政,基本是浮于形式、應付了事[2]。如在某經濟學知識教授過程中,任課教師直接將國家經濟政策引入課堂中,看似是在宣傳國家政策,實則難以發揮開啟心智、塑造正確觀念的作用,這不符合課程思政的建設要求。主要原因是授課教師對思政教育認知不夠深入,對課程思政也存在錯誤認知,繼而在課程思政實施時課程內容設計不夠課程,以及教學過程的把控不到位,使得課程思政實施效果差強人意。
(二)課程思政教育過于形式化
課程思政建設的主要意義在于拉近思政課和專業課的距離,消除各自為政的問題。如今高校在課程思政實施過程中,尚未深入挖掘專業課程的歷史起源、發展歷程,難以激發學生對國家一路發展的艱辛形成認同感。同時,高校專業課教師尚未參與系統性的思政知識學習,課程思政設計時無法將專業課和思政內容有機融合,頂層設計工作開展不到位,尚未打造切實可行的落實機制,導致課程思政過于形式化,難以發揮應有的作用。
(三)專業課和思政教育融合不夠深入
課程思政本就強調將專業課和思政內容融合,在具體融合時應當是自然過渡的,而不是隨意將思政內容引入到專業課程教學中。高校專業課程中很多是涉及數理工程的,注重邏輯性,強調知識在課堂中的精準傳達。思政教育與之不同,其更為注重感性,除了需要嚴謹準確外,還應有濃郁的情感色彩。即講清思想理念、講明道理,讓學生引發情感共鳴,樹立正確觀念,并將理念外化成自身的行為。如何讓專業課和思政內容協調統一,讓學生明確學習的目的與目標,真正積極學習,是課程思政應著重關注的問題[3]。但從如今的課程思政建設實況來看,這些問題并沒有妥善處理,意味著對課程思政教育本質并未深入理解。如今高校課程思政基本上都是在教學中植入黨的歷史、馬克思主義思想,整體的融合過于牽強、膚淺,此種嫁接形式很難讓學生獲得良好的學習體驗,思想引領效用微乎其微。
(四)課程思政教學評價體系尚不完善
課程思政若要實現持續發展,完善的教學評價體系是必不可少的。通過打造完善的評價體系,可為課程思政建設成效進行衡量,也可依據此對現有的課程思政體系進行改良。課程思政建設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任務,這是一項需要長期實踐與調整的工作,需要不斷地更新,加強過程管理,而評價機制在其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評價機制可對課程思政建設工作提供有效引導,為其持續發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動力。但如今大部分高校尚未針對課程思政建設完善的評價體系,顯然和課程思政評價需求不相匹配。
三、學科交叉背景下高校課程思政建設路徑
現如今,學科交叉發展已是必然之趨,更是課程思政實踐的著力點與突破點。因此,必須緊密結合理論研究和實踐要求,積極探索基于學科交叉要求之上的課程思政建設路徑,由此打造切實可行的課程思政教育體系。
(一)始終秉承思政課程的核心價值觀
課程思政的關鍵點依然是思政,秉承正確的思想觀念,是思政內容和其他學科交叉的基礎要求,核心在于鞏固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思政理論教學或是實踐工作的開展都需要馬克思主義思想提供指導,因而在具體實踐過程中,應始終遵從馬克思主義的要求,綜合應用多學科理論,堅定自身的政治立場,消除學科交叉中出現的去政治化問題,反對以學科交叉來弱化思政教育導向功能的行為。與此同時,在各國文化交流愈發密切的大背景下,需始終遵從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深入分析各理論的背景及前提假設,杜絕任何違背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觀點融入課程思政中。
(二)充分利用多學科交叉資源
課程思政本就具有交叉特性,在多學科知識吸收方面有著獨特優勢,但此優勢是需要通過核心價值觀、創新思維方式來形成的,并非原本就存在的。首先,應注重其他學科的理論和概念的有效吸收。課程思政實踐過程中,應通過深入了解各學科的基本概念、理論框架,基于此進行合理延伸。例如,課程思政實施過程中,融入哲學學科內容,就應具備哲學思維,對哲學相關問題有清晰地理解,并巧妙融入思政領域,促進學生通過沉思哲學堅定自身的理想信念,利用哲學概念來探索意識形態領域[4]。其次,其他學科研究方法應合理融入其中。各學科都是基于自身的特性之上來研究社會問題,課程思政必須對各學科研究方式形成清晰的認知,才可提升課程思政的嚴謹性,消除說教性的弊端。最后,注重利用論壇、在線討論等渠道開展在線教學,促使學生在虛擬空間中展開學科知識交流。此外,應積極引入數據分析和人工智能技術,大力推進在線課程建設,對學生的課程思政學習過程進行智能化管理和個性的推薦,這有助于提高課堂學習效果,促使學生更好地將自身所學與社會問題相聯系。
(三)注重挖掘專業課中的德育元素
很多高校專業課程中都潛藏著豐富的德育元素,但在以往教師都不注重這些元素的挖掘,使得專業課程和思政教育被割裂。毋庸置疑,課程的質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課程開發的深廣度,因而高校在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中,不可過于形式化,而應注重建設質量,保障課程的深廣度。課程思政具體開發建設時,應注重專業課潛藏的德育元素的深入挖掘,在授課過程中巧妙地應用專業課的德育元素,讓其和專業課知識緊密銜接,使得學生可切實理解與認同傳遞的思想觀念。因此,專業課教師需結合學科知識來確定德育主題,并靈活應用教學工具與方法,促進德育內容和專業知識融合,從而更好地達成育人目標。
(四)全力打造課程思政教師隊伍
課程思政的實施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能力水平,因而必須加強思政課和專業課教師的協作,積極打造一支優秀的課程思政教師隊伍。首先,思政課教師需要注重觀念的更新,應積極創新教學方法,提升專業素養,為專業課教師提供有效的指導,加強相互間的協作配合。其次,思政教師和專業課教師需要緊密配合,通過定期交流分享彼此的經驗,共同探索課程思政實施過程遇到的難題,并通過集思廣益來解決各項難題。最后,定期開展全體教師的培訓工作,安排課程思政建立領域的專家學者到校開設講座,鼓勵教師們積極參與,敢于表達自身的看法。還可安排教師到外參與各類培訓與競賽活動,不斷提升自身的實踐能力,積累豐富的課程思政建設經驗,為日后的實踐工作開展做好鋪墊。
(五)注重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課程思政實則是在知識教學中融入德育內容。專業課教師在課程思政建設時,應轉變以往單一灌輸的教學模式,注重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更多地參與到課程思政工作中。在傳統教育模式之下,學生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在課堂中的重要性被忽略,在課程思政建設中沿用此觀點必然是不合適的。學生對課程的認可度,學生知識掌握程度,都是課程思政成效的重要衡量指標。課程思政實施過程中,若學生參與不足,師生間的配合不到位,便很難將課程思政的效果持續呈現出來。所以,激發學生課程思政參與動力,就應注重課程教學形式的不斷創新,如組織學生圍繞著某個知識點開展辯論比賽,讓學生在課堂中更具參與感,給予學生更多的自主性,可更好地鞏固課程思政的實施效果。
(六)積極建構研究體系和研究范式
學科交叉背景下,需要構建科學完善的思政教育體系,才可使得課程思政在新形勢下獲得良好發展,逐步形成研究體系與研究范式[5]。需要注意的是,遵從思政學科的內在要求,穩步推進研究體系與范式的建構,否則很難推動課程思政的體系化發展。首先,應基于現實問題開展研究工作。課程思政建設目的在于引導大學生遵從馬克思主義思想理念,面對各領域各學科的問題時,都可站在正確的立場來分析與解決問題,提升問題的解決效率。所以,研究范式應以問題為導向,從而明確研究領域,提升研究工作開展的針對性。其次,需要對學科邊界有清晰的認知,還需形成強烈的學科交叉意識。課程思政體系建設過程中,本就需要注重清晰認知學科邊界,基于各學科有效對話的情況下,保持各學科原本的屬性,由此在課程思政實踐中促進各學科的深入融合,為課程思政的穩步發展提供良好助力。
結語
綜上所述,課程思政是推動立德樹人目標順利實現的關鍵,各高校都應深入認識課程思政的重要性,并積極開展課程思政建設與優化工作,確保將課程思政的育人價值最大限度展現出來。但從各高校如今的課程思政建設實況來看,還存在思政課程和專業課程融合不夠深入、課程思政實施過于形式化、課程思政評價體系不夠完善等問題,這些都阻礙了課程思政作用的發揮。學科交叉背景下,各高校更應深入認知課程思政建設的不足,加強課程思政教師隊伍的建設,采取有效的方式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程思政活動,注重專業課程中潛藏的德育元素挖掘,充分利用多學科交叉資源,積極探索切實可行的課程思政創新路徑,充分發揮各專業課程的思政教育作用。
本文系濱州市2023年度社會科學規劃課題項目名稱《職業教育在線開放課程的建設與應用研究一以《人體解剖學》為例》(項目編號:23-ZJZX-048)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朱影.新文科背景下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價值邏輯與實踐向度[J].內蒙古社會科學,2023,44(3):191-197.
[2]徐飛,方亮,黃世煒.學科交叉融合視角下課程思政的理論進路[J].北京教育(普教版),2023(2):49-51.
[3]李雅.工程教育認證背景下經濟學課程教學改革與探索——以紡織工程專業”世界經濟概論”課程為例[J].山東紡織經濟,2023,40(4):43-47.
[4]易繡光,鄒榮,徐東明,等.新工科背景下”思政+創新創業+專業”三位一體化工類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與實踐[J].江西化工,2023,39(4):106-109.
[5]陳志剛,王傳濤,姚圣卓,等.新工科背景下面向創新人才培養的課程建設改革與實踐[J].裝備制造技術,2023(8):114-116.
(作者單位:濱州職業學院)
(責任編輯: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