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玲
摘要:培育和弘揚工匠精神是時代呼聲,是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的必由之路。高職院校作為培養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的關鍵課程,旨在培養擔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從理論理性維度來考察,教育目標的一致性、教學內容的契合性、教學價值的相通性為兩者融合奠定了可能性、可行性、可欲性的基礎;從工具理性角度來審視,新時代發展目標決定了兩者融合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緊迫性;從實踐理性向度來思考,需從教育理念、制度、文化構筑兩者融合的有效路徑。
關鍵詞:工匠精神;高職院校思政課;有效融合
中圖分類號:G641?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672-6359(2024)02-0065-09
縱觀中華民族文明史,工匠精神源遠流長。中國共產黨歷來重視工匠精神的弘揚和培育,進入新時代更是賦予工匠精神新的內涵,并將其納入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2019年9月,習近平對我國技能選手在第45屆世界技能大賽上取得佳績作出重要指示:“要在全社會弘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1]黨的二十大報告對此作出戰略部署:努力培養造就更多大師……大國工匠、高技術人才。[2]工匠精神是職業教育的靈魂,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把工匠精神嵌入到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中,實現兩者有效融合,更加有利于實現立德樹人和德技并修兩大育人目標。
一、理論理性:工匠精神的時代內涵及其與思政課的有效耦合
“工匠”一詞歷史悠久,目前所見年代最早的手工業技術文獻《考工記》曰:“知者創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謂之工。”在我國古代,工匠是指“掌握一門手藝并以此為生的人”,分為“官匠”和“民匠”。工匠精神蘊含于工匠們的勞作之中,展現的是一種制造態度和價值追求。隨著人類社會從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的歷史性變遷,工匠精神也隨之豐富與發展,被賦予時代新意涵。
(一)賦值:工匠精神的新時代內涵
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進程中,一代代中華先人們以“技進乎道、超然達觀”的職業信念,在不辭辛勞的生產勞作中,沉淀出以“尚巧、求精和道技合一”為內涵的傳統工匠精神。中國共產黨成立后就自覺承擔著“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任務和使命。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開創的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使我國成為名符其實的“制造大國”,工匠精神的內涵也在拓展與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自覺踐行“兩個結合”,立足于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對中華傳統工匠精神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從“執著專注、精益求精、一絲不茍、追求卓越”[3]四個方面賦予工匠精神新的時代內涵。從理論理性層面來看,工匠精神新的時代內涵充分體現出對匠魂、匠心、匠力和匠品的追求與培育。
1.執著專注、一絲不茍的“匠魂”
傳統工匠精神強調切磋琢磨的做事態度。孔子主張“事思敬,執事敬,修己以敬”,告誡我們做事要謙遜恭敬、嚴肅認真;韓非子的“慎易以避難,敬細以遠大”,告訴我們要耐心堅守,不能投機取巧。“天下大事,必作于細”。我國古代工匠們深諳“失之毫厘,謬以千里”的道理,非常注重細節,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及崗位兢兢業業、認真負責,并通過這種潛移默化的職業專注和嚴謹淬煉心性。這要求我們要全神貫注地精練技能、打磨技藝,輸出品質趨于極致的產品,從而獲得職業認同感和榮譽感,實現自身的人生價值。積極心理學家、“心流”概念的提出者米哈里·齊克森米哈里認為,全神貫注可以產生最佳的心流體驗:意識與動作融合,不知不覺完全投入到了行動中;下意識地自我掌控,滿足周圍環境要求;行動明確,反饋及時且一致;內在目的性,自我的陶醉與滿足。[4]全神貫注體現出來的是強烈的職業榮譽感和責任感。
習近平總書記將工匠精神概括為“執著專注、一絲不茍”。這意味著要形塑“擇一事終一生”的匠魂,為工匠精神注入時代內涵。“匠魂”是指工匠們對本職工作的敬畏入魂,將全部心血都投入到工作之中,灌注于“魂魄”之中,達到人與物合一境界,是一位工匠內在品質的靈魂所在。[5]執著專注、一絲不茍的匠魂,糅合了崇高的使命感和職業倫理精神,是工匠們敬業擔當、嚴謹細致、求真務實的精神體現,鍥而不舍、傾注畢生精力去研究去探索同一件事情,具體體現為心無旁騖、嚴謹專注地傾情投入和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矢志不渝、堅定執著的責任擔當。
2.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匠心”
“匠心”來源于傳統工匠們切磋琢磨的做事態度。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里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表現的就是工匠們在切割、打磨、雕刻玉器時尚巧達善的價值追求。《核舟記》中,“技亦靈怪”的奇巧之人王叔遠“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讓人看罷對古代雕刻藝術的精美絕倫贊嘆不已。“爐火純青”一詞正是源自冶煉鍛造,而后泛指技藝達到了純熟完美、精湛高超的境界。“鍥而不舍、金石可鏤”的求精態度和不懈追求促進了工匠審美志趣的形成,鞭策著工匠們在其專業領域追求極致。“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旨在構筑匠心境界。從字面意思來看,匠心更多地強調把事情做到極致完美,盡力將產品品質從99%打造到99.99%的做事風格,“匠心重點強調工匠在產品細節、服務過程等方面所具備的極致追求”。[6]進入新時代,科技的“高精尖”使得生產不斷向著精細化和高端制造方向發展,宣告了品質精造時代的來臨。要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必須大力培養和弘揚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匠心品質,實現從中國制造到中國精造的轉變,為人民提供高質的產品和優質的服務。
3.勇于開拓、大膽創新的“匠力”
匠力是指工匠在工作上積極進取、開拓創新的精神。創新是人類發展的靈魂,是國家和民族發展的不竭動力,也是工匠精神的關鍵點。創新精神體現為工匠們勇于創立新事物,不斷追求新知,敢于探索新規律、新方法的品質。進入新時代,我國的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轉變,人們對產品服務的需求也在持續升級。“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7]要達到這個目標,就需要把我國從制造大國變成制造強國。培育勞動者創新精進的精神與品質,才能更好應對市場變化,才能在國際競爭中處于有利地位,即“變則通,通則久”。新時代“工匠精神”大力提倡立足于傳統基礎上的創新,工匠們具有創新意識和創造力,敢為人先,敢于冒險的勇氣和自信,探索新知的好奇心和挑戰權威的批判精神,吐故納新、與時俱進,不斷探索新的技術和方法,不斷實現精進和提高產品質量和服務水平,打造有生命、有靈魂的產品,滿足新時代社會發展和人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持續推動社會不斷向前發展。
4.愛崗敬業、團結協作的“匠品”
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之后,黨中央就注重宣傳、培養社會主義勞動者奉行“干一行、愛一行”的精神品質,愛崗敬業的精神元素開始注入工匠精神之中。所謂“愛崗”,就是熱愛本職工作;所謂“敬業”,就是對本職工作認真負責。
愛崗與敬業是新時代工匠精神內涵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新時代工匠精神之源是愛崗,對自己所從事的崗位、所做的事有一種強烈的熱愛,才能在工作中將這種熱愛轉變成對產品質量孜孜不倦的追求。敬業則是新時代工匠精神的道德基石。正是有了對于職業的敬畏,才會產生對職業的責任感與擔當意識,才會遵守職業道德,做一位有道德、有品行的新時代工匠。團結協同是保障。要重誠信、講合作、守契約、促和諧,分工合作、協作共贏,從而取得更高的職業成就,實現人生價值。隨著產業分工的日益細化、生產技術的不斷革新、需求側要求的不斷提高,很多情況下勞動者“單兵作戰”無法適應新形勢的要求,必須通過不同領域、不同技術的協同合作來完成生產高質量安全的產品。
(二)嵌入:工匠精神和高職院校思政課的有效耦合
大力培育和弘揚新時代工匠精神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時代要求,需要從學生抓起。教育目標上的一致性、教學內容上的契合性、教育價值上的相通性,為將工匠精神嵌入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提供了可能性、可行性。
1.目標同向同行:工匠精神與思政課教育相互滲透的可能性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思政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思政課的教學目標是立德樹人,引導學生立志成才,幫助其樹立正確的職業倫理,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使其在未來的道路上走得更遠。工匠精神本身蘊含著職業素養、職業態度和職業道德等規范因素的教育與馴化,是每一個從業人員理應遵守的價值準則,反映了職業道德和操守。工匠精神與思政課的教學目標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決定了工匠精神融入高職院校思政課具有可能性,有助于全面提高人才的素質,進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質量。因而,工匠精神的培養是高職院校實現立德樹人任務的需要,也是高職院校發展的本質需求。
工匠精神和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的目標一致性主要體現在社會觀、人生觀和職業觀三個方面。就社會觀層面而言,是讓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觀,把握國家的發展進程,熱愛祖國、熱愛人民,把國家和社會發展根本目標,作為自己職業規劃的出發點;學會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立場和方法來分析問題和解決現實社會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樹立正確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為國家和社會發展作出貢獻。在人生觀層面上,是讓大學生明確人生的目的和根本意義,樹立正確的幸福觀、生死觀、苦樂觀、榮辱觀、戀愛觀等,明白人為什么而活著、該怎樣做人、該怎樣走人生道路,學會處理學習、工作、事業、前途、友誼、愛情、榮辱等問題。在職業觀層面上,要求大學生能夠產生高度的職業認同,要干一行專一行,始終保持定力與韌性,在工作崗位上勤勤懇懇、執著專注,不斷完善技能技藝,成為德藝雙馨的職業人,為社會貢獻力量。
2.內容同頻共振:工匠精神與思政課教學相互融合的可行性
高職院校思政課的教學內容包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職業道德、法治意識、社會責任意識和個人誠信意識等,旨在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對大學生進行社會責任與公民意識的培育。工匠精神與思政課的教學內容同頻共振,決定了工匠精神融入高職院校思政課具有可行性。
思政課作為新時代高職院校思政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其目的在于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與接班人。思政課不僅傳授基本理論知識,還要承擔價值引領作用,“堅持價值性和知識性相統一”,把價值觀念融入知識的傳授之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核,是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共產主義信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心的重要體現。工匠精神與堅定理想信念教育具有相融性。堅定理想信念是思政課的重要內容,引導學生堅定理想信念是思政課的重要任務。工匠精神要想培養出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等品質,就必須要有堅定的信仰和信念。堅定的信念和信心為工匠精神的形成打下堅實的基礎。工匠精神,是信念信心堅定的具體表現和延伸。另外,工匠精神和恪守職業道德是統一的。作為高職院校的大學生,在校期間除了要努力掌握技術技能,還要具備相應的職業道德。《思想道德與法治》課中“恪守職業道德”的內容要求回答了學生在未來走上工作崗位時應該遵守職業道德,這與工匠精神在內容上高度契合。
3.價值相融相通:工匠精神與思政課教學有效契合的可欲性
教學價值,是指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和具體的教學環境中教學主體與教學客體之間的一種關系。這種關系的形成依賴于教學主體的實踐活動。教學價值是具體的,在不同的社會歷史背景下、不同的教學環境中呈現出不同的指向。工匠精神內容的價值屬性與思政課教學內容的價值相融相通,決定工匠精神與思政課教學有效契合具有可欲性。
一是工匠精神具有育人價值。工匠精神不僅對從業者自身的技術、技藝有較高的要求,還包含著對從業人員品質精神的重視。工匠精神外在表現為師徒之間技能的傳授,內在體現為師徒之間職業精神的傳承,包括教導從業者遵守職業道德、遵守行業規定等,寓“教”與“育”于一體。二是工匠精神具有價值導向。工匠精神倡導愛崗敬業,無私奉獻,旨在激勵從業者在技能上突破完善,在品質上追求精益求精。三是工匠精神具有獨特的規范價值。工匠精神是從業人員的一種職業態度、職業道德和內心的信仰,用來自覺規范、約束自身的言行。
二、工具理性:工匠精神融入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緊迫性
大力弘揚和培育工匠精神是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需要。從工具理性來看,將工匠精神嵌入思政課教學之中,對高校教育教學、大學生成長成才、社會發展、民族復興來說,具有強烈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緊迫性。
(一)融入工匠精神是高職院校思政課立德樹人的內在要求
思政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對學生進行職業教育是高職院校思政課立德樹人的重要內容。就高職院校的職業教育內容而言,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傳授大學生專業的職業技能,培育大學生們掌握一定的技術,以便日后更好地融入工作崗位,這是當前大多數高職院校都重點培養的方面;二是培育大學生的職業精神。職業精神是由多重要素構成的,包括職業態度、職業責任、職業良心、職業紀律、職業信譽等多方面。“工匠精神是職業精神的核心內容”。[8]就思政課的教育職責來說,高職院校思政課培養的是“德”“技”并重的大學生,即除了重視對大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還應該注重對大學生職業精神的養成。而工匠精神就是培養大學生“德”素養的重要體現,這就要求高職院校思政課在教學中融入工匠精神,促進大學生職業技能和職業精神的相融相通。
工匠精神能夠促進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的改革創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工匠精神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的生動體現”,[9]蘊含改革創新的強大動力。而高職院校思政課從授課主題的選取、教學內容的取舍、教學案例的選擇、再到教學工具的使用等,都是在不斷更新的。工匠精神會在潛移默化中進一步激發高職院校思政課的創新動力,從而促進思政課更好地發揮立德樹人的作用。
(二)融入工匠精神是促進學生個人成長的客觀需要
目前的高職院校學生以“00后”為主力軍,他們充滿活力、樂于探索、敢于表達,能夠充分展現自我。高職院校更注重對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而對學生職業精神的培育相對不足。工匠精神不僅是對產品精益求精的追求,還包括富有創新創造精神和吃苦耐勞品質。所以,將工匠精神融入思政課對學生成長十分必要。
首先,融入工匠精神有助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從業者不僅要有一技之長,也要有良好的職業素養。而工匠精神所蘊含的愛崗敬業、尊師重道、團結協作等內容,反映的是社會道德的要求,有助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其次,融入工匠精神有助于提高大學生的競爭力。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10]高職院校應加強對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幫助學生樹立職業精神意識和精益求精的態度,增加個人的核心競爭力。最后,工匠精神能夠增加大學生的自我認同。“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11]人的生存發展離不開社會大環境,而工匠精神作為手工業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精神產物,有著明確的指向,是對從業者社會身份的認同。工匠精神能夠無形之中增加大學生的自我認同感,有利于學生的成長成才,為學生未來職業發展增添助力。
(三)融入工匠精神是推動社會轉型發展的現實需要
在強國建設新征程中,我國的經濟發展還有不少提升空間,還存在較大的潛力。為了更好地激發經濟發展的活力,要堅持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持續升級產業結構和轉變發展方式,推動中國由制造大國轉向制造強國。以執著專注、精益求精、一絲不茍、追求卓越為內涵的工匠精神則適應了時代的訴求,是推動社會轉型發展的不竭精神動力。
一方面,在高職院校思政課中融入工匠精神有利于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產業結構升級。我國產業發展尚存在供給端與需求端不匹配的情況:就供給端而言,部分產品服務的質量與安全處于中低端,產能過剩使企業自身的生存發展受到了束縛;就需求端而言,低端重復的產品無法滿足消費者的需求。要解決需求和供給之間的現實矛盾,就必須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而解決矛盾的關鍵就是要提升供給產品服務的質量和安全,滿足多樣化的、高層次的需求。工匠精神能夠促使從業者不斷提高自身技藝,提高創新能力,對調整國家產業結構起著重要作用,是一個國家發展中高端制造的重要“軟件”支撐。因此,為更好地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業者要時刻秉持工匠精神,在崗位上盡心盡力,以精益求精的追求不斷提升產品質量,促進產品轉型升級,提高產品核心競爭力。
另一方面,培育工匠精神可以弘揚工匠文化,在社會形成有利于經濟發展的良好職業風尚。規范從業者的行為,在全社會形成良好的職業風尚,除了利用法律進行約束之外,還需要在精神層面培育和弘揚工匠精神,用工匠精神引導廣大從業者嚴格要求產品質量,鼓勵廣大勞動者通過踏踏實實的勞動實現自我價值,自覺提升專業能力與素質,從而形成崇尚勞動、愛崗敬業的社會風尚。
(四)融入工匠精神是實現民族復興的必然選擇
中國夢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夢想,不僅需要經濟實力提高的硬件支持,也離不開文化軟實力的軟件支撐。工匠精神作為第一批納入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偉大精神,是中國精神和優秀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上的講話中明確指出,工匠精神“是鼓舞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風雨無阻、勇敢前進的強大精神動力。”[12]工匠精神,體現著中國人民不怕困難、自強不息的精神品格,反映中華兒女追求卓越、執著專注的精神品質。對于一個國家的發展來說,必須精益管理、崇尚一流,才能實現國家富強;對于一個民族的發展而言,必須發揚優良傳統,重視文化的傳承,才能實現民族振興;對于個人而言,必須自覺踐行工匠精神,遵守職業道德、職業規范,在工作崗位上精益求精、勇于創新,才能更好地實現自身價值,獲得幸福。培育和弘揚工匠精神,可以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展,提升文化軟實力,助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三、實踐理性:工匠精神融入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的路徑選擇
2019年6月,《教育部關于職業院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訂與實施工作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要“強化學生職業素養養成和專業技術積累,將專業精神、職業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13]高職院校思政課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如何將工匠精神融入高職院校思政課,把大學生培養成為高技能人才、大國工匠,是其重要責任。工匠精神融入高職院校思政課是一項系統工程,從實踐理性來看,需要從教育理念、制度、文化等維度構筑有效實現路徑。
(一)以工匠精神為引領,打造思政課教師隊伍
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師作為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引路人,作為培育和弘揚工匠精神的主力軍,是“先進文化的傳播者、黨執政的堅定支持者、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14]其一言一行影響著工匠精神融入高職院校思政課教育的效果。因此,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師不僅要成為一名傳播者,將工匠精神的起源、內涵、意義教授給學生,還要成為一名工匠精神的踐行者,以身作則踐行工匠精神,給學生樹立好的榜樣。
1.轉變教育理念,重視工匠精神的培育和弘揚。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關鍵在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15]要改革和完善對思政課教師隊伍的培養方案,提升思政課教師在集體備課和日常教學中對工匠精神的重視程度。一方面,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師要主動學習優秀工匠的敬業精神,通過深入企業一線,在與從業者不斷接觸中增強對工匠精神的重視,學習工匠們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的職業精神,學習他們專注堅持、一心一意的工作態度。另一方面,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師要開展工匠精神專題教學。開展工匠精神的專題教學能夠凝聚教學資源,使教師集思廣益,共同打磨教學內容。思政課教師們要遵循“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的邏輯理路進行集體備課研討,撰寫教案,制作課件,提升教學實效。
2.以身作則,以工匠精神嚴格要求自我。思政課教師作為大學生學習的榜樣,教師的言行都影響著學生的認知和行為,一位時刻踐行工匠精神的思政課教師更能向學生傳遞工匠精神的價值。思政課的教學和工匠精神的養成,都需要時間進行積淀。思政課教師必須牢固樹立新時代的工匠理念,堅持以學生為本,像優秀工匠一樣對授課內容進行反復打磨,以不斷完善授課內容,爭取呈現出高質量思政課程。同時,思政課教師也要學會運用新媒體教學,創新教學手段與教學理念,身體力行踐行工匠精神,為學生做好榜樣示范。
(二)以工匠精神為核心,創新思政課教學主渠道
高職院校思政課是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載體。一是優化思政課內容設計,突出工匠精神教育方向。要優化思政課教學內容,將培育工匠精神納入課程標準。在備課過程中,思政課教師要深入挖掘關于工匠精神的知識,如工匠精神典型案例、先進事例,整合相關知識,構建起屬于自己的工匠精神知識體系。在授課過程中,教師要重點講授馬克思主義勞動觀、職業觀,使學生對勞動形成全面系統的認識,引導學生深入認識勞動的本質與價值。
二是豐富思政課教學形式,拓展工匠精神實施路徑。一是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補充。將理論轉化為實踐的重要渠道就是勞動實踐,理論只有放在實踐中才能得到檢驗。在思政課教學中,要設置實踐教學,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二是要形成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育人合力。學校、家庭和社會都是培育學生工匠精神的核心主體,三個主體具有相同的責任與使命。家長要培育孩子的工匠精神意識,把勞動培養與日常生活相結合,為孩子創造在家勞動的實踐機會。同時,家長也要堅持言傳身教,通過自己的言行為學生樹立工匠榜樣。在社會層面,要匯聚社會資源,發揮社會各界力量,通過組織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公益勞動等,為大學生勞動實踐提供平臺。
三是完善思政課培養模式,推動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提出,“要把統籌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作為一項重要工程,推動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16]大學是培育學生工匠精神的主要階段,但也必須重視工匠精神在中小學時期的培育。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一個持續的過程,精神的傳遞、能力的提高、道德的養成,需要長期的培育。在一體化推進中,要根據不同年齡段學生的認知水平、實際需求等來設置教學內容、選取教學方法。中小學偏向職業道德習慣的養成,而大學則以提高專業技能、培養工匠職業精神為重點。通過各階段連續性教育,形成大學、中學、小學各學段思政課螺旋式上升的思政課建設大格局。
(三)以工匠精神為指導,發揮課程思政協同育人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17]要貫徹落實“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的要求,充分發揮課程的隱性教育作用,進一步推動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同向同行、有機結合。
首先,從理論教育層面來說,將工匠精神融入其他院系的專業課理論教學中。除了學習思想政治理論課,專業課程也是培育學生工匠精神的重要載體,在培育工匠精神中起著十分重要的育人作用。因此,思政課教師要與其他專業課教師通力合作,結合院校專業課教學的內容和特點,挖掘其中相關思政元素,設計課程思政教學方案,完善課程思政教學體系,讓學生們在接受專業課教學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接受工匠精神影響。其次,從實踐教育層面來說,將工匠精神融入其他院系的專業課實踐。不同于普通本科院校,高職院校更側重于對學生技能的培養,因此在課程設置中會加入大量的專業實訓課程。工匠精神屬于理論層面的范疇,需要通過大量的實踐活動才能轉化為學生的職業素養,從外在的精神變成內在的思想,而開展的專業課實踐實訓則能夠有效地將工匠精神融進學生的頭腦里。鑒于此,專業課教師在給學生上實訓課程時,要注重帶領學生參與其中,引導學生在動手的過程中感悟“慢工出細活”的道理,在一次次的嘗試中體會精益求精的追求,在實際操作中踐行工匠精神。此外,專業課教師要定期開展專業技能實訓考核。在設置考核標準時,要將對學生工匠能力的考核融入其中。比如,在制作分數細則時,要重點突出對學生勞動技能的分數占比,要對考核結果優秀的同學進行一定獎勵,以激發其他學生的進取心。
(四)以工匠精神為基石,營造良好校園環境
人的行為影響著環境的變化,環境會改變人的言行。在高職院校中,工匠精神能否有效地融入思政課教學與校園環境密不可分。良好的校園環境包括校園文化環境、學生學習環境、宿舍氛圍、班級氛圍等適合工匠精神融入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的環境氛圍。
一是要構建良好的校園物質文化環境。校園物質文化環境的建立主要是以建筑、文字、圖片等實物的形式呈現。可以在教室、食堂、操場、校園文化墻等學生常去的地方張貼宣揚工匠精神的海報,播放視頻宣傳資料;甚至可以鼓勵學生發揮創造意識,親自參與勞動宣傳標語的設計工作等,從而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勞動價值觀念;也可以在校園的宣傳欄中介紹國家關于工匠型人才的方針政策以及各行業工匠人才的光榮事跡及心路歷程,讓高職院校大學生感受到大國工匠的勞動之美,領悟工匠精神的價值所在。
二是要在校園制度中體現工匠精神。校園制度對學生的言行具有一定的規范性與引導性。要完善校園文化、班級文化、宿舍文化等制度,突出對學生勞動精神的培養,如在校園制度中增加大力表彰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學生的條款,在班級制度中增加學生定期開展班級義務勞動的內容。
三是要打造校園實訓基地。要與企業建立密切聯系,主動了解企業相關崗位對從業人員職業精神方面的要求,在校園里合作建設實踐教學基地,讓學生能夠在校園里直接參與實踐,營造人人參與實踐的校園風氣。
四是要舉辦豐富多樣的校園實踐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豐富多彩的大學生科技文化節、職業技能大賽等,邀請專業評委對參賽作品進行專業評選,表彰優秀參賽選手,并對最后的比賽成果進行定點展示,讓工匠技能的價值得到充分展現。也可以通過舉辦工匠精神宣傳活動、工匠精神學習研討會、微視頻展播等,進一步傳播和弘揚工匠精神,激勵學生走技能強國之路。
四、結語
將工匠精神融入高職院校思想政治課教學,意在借助工匠精神的教育來給予大學生更全方位的指導和引領,不僅可以引導學生掌握更多的專業知識,而且能夠促進學生多元能力的發展。鑒于此,高職院校要秉承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原則,積極尋找思政課教學與工匠精神的有效契合點,將更多工匠精神的內容融入思政課教學當中,切實提高工匠精神的影響力和滲透力,讓大學生認識到工匠精神的重要價值和作用,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培育大學生的工匠精神。職業院校思想政治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及時轉變教學理念,完善教學體系,關注學生的學習體驗,從而以有效的方式構建高效的思想政治課堂,實現思想政治課與工匠精神的有效結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弘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激勵廣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N].人民日報,2019-09-24(1).
[2] [10]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1.33.
[3][9][12] 習近平.在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上的講話[R].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4.4.4.
[4] 李暢.心流體驗的研究綜述[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7(3).
[5] 任雪園,祁占勇.技術哲學視野下“工匠精神”的本質特性及其培育策略[J].職業技術教育,2017(4).
[6] 祁占勇,任雪園.扎根理論視域下工匠核心素養的理論模型與實踐邏輯[J].教育研究,2018(3).
[7] 習近平.在歐美同學會成立10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3-10-22.
[8] 張坤晶.論工匠精神培養與高職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J].職教通訊,2016(16).
[11]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5.
[13] 教育部關于職業院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訂與實施工作的指導意見[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moe_953/201906/t20190618_386287.html,2019-06-11.
[14]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EB/OL].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1801/t20180131_326144.html?eqid=c7730ca50000b90900000003642b9cd9,2018-01-20.
[15][16][17] 習近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J].求是,2020(17).
(責任編輯:何愛云)
Theoretical, Instrumental and Practical Rationality:? Triple Investigation of Craftsman Spirit embedded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XING Ling
(Nanjing Polytechnic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Nanjing 210046)
Abstract: Cultivating and promoting the spirit of craftsmanship is not only a clarion call from the times, but also the sole path towards transforming China from a manufacturing power to an innovative powerhouse. College courses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play a pivotal role in instilling moral education and cultivating skilled tal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oretical rationality, the common points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teaching content and shared values establishes the groundwork for integrating. Considering instrumental rationality, the development goals of the new era determine the significance, necessity and urgency of integrating. Approaching practical rationality necessitates constructing an effective path for integrating educational ideas, systems and cultures.
Keywords: Craftsman Spiri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Effective Fu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