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秋杭
摘 ?要:新課標明確提出高中地理課程的目標是培養學生地理實踐力、區域認知、綜合思維、人地協調觀這四個核心素養。為此,高考試題的設計也著重于對學生核心素養的考查。深度學習作為一種有效的學習方法,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和掌握地理原理,提升學生綜合思維能力,進而全面發展學生核心素養。深度學習的養成并非一蹴而就的過程,而是需要教師和學生雙方的共同努力和配合。文章從教師和學生兩個角度出發,探討了如何在教與學中實現深度學習,以期為高中地理教學的改革與發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參考。
關鍵詞:深度學習;高中地理教學;新課標
一、深度學習的內涵
深度學習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積極參與、全身心投入,并獲得健康發展的有意義的學習過程。這一過程強調學生的素養導向,聚焦引領性學習主題,展開具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學生通過參與和體驗式活動,不僅能掌握學科基礎知識和基本方法,還能體會學科基本思想,建構知識結構,理解并評判學習內容與過程。深度學習旨在培養學生利用綜合運用知識和方法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形成積極的內在學習動機、高級的社會性情感和正確的價值觀。對高中地理學科而言,深度學習是培養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為實現學生對高中地理的深度學習,教師必須重視激發學生對地理學科的興趣。
二、實現深度學習的教學策略
(一)創設情景,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教師構建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連的情境,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更加積極地參與地理教學活動。例如,在“農業的區位因素及其變化”這一節課中,教材簡要描述了農業生產的特點,如季節性和周期性。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記憶這些概念,教師可以設計一個與學生生活經驗緊密相關的情境:“莆田地區以其四大名果而著名,那么同學們,你們知道我們分別在哪個季節可以品嘗到這四大名果嗎?”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思考問題,學生很容易得出結論:“春季可以品嘗到枇杷,夏季是荔枝和龍眼的季節,而秋季則是柚子的豐收期。”隨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一步總結:這種在不同季節種植不同農作物的做法就體現了農業生產的季節性特點,而每年春季都能品嘗到新鮮的枇杷,這則體現了農作物生長的周期性特征。學生通過這種方式,不僅能深入理解課本知識,還能體會地理知識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系。
在引導學生進行自我體驗的過程中,有些學生可能會遇到認知上的沖突并提出一些問題,如:“為什么在春節期間參加宴會時也能吃到像龍眼這樣的夏季水果呢?”學生提出問題的過程正是他們主動思考和深度學習的體現。教師可以借此機會進一步設計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如:“除了能在冬季吃到夏季成熟的水果外,我們平時還能吃到很多反季節的蔬菜,這又是為什么呢?”通過層層遞進的問題設計,教師幫助學生逐步加深對“農業的區位因素及其變化”這一節課知識的理解與運用。需要注意的是,情境設計和問題設計應盡量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這樣不僅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應用地理知識,從而實現深度學習。
(二)設計活動,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地理學習
為了更有效地引導學生深度學習地理知識,教師應精心設計教學活動。以“人口遷移”這一課為例,教師可以策劃如下活動:教師指導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如前來莆田求學的大學生、在此務工的農民、來此旅游的東北老夫婦、因三峽工程移民至此的張先生以及攜帶家屬前來探親的年輕夫婦等。同時,設立一名學生擔任記者角色。教師可以創設一個元宵節的場景:現場熱鬧非凡,記者穿梭于人群中,對這些來自不同背景的人士進行采訪,探索他們選擇來莆的原因。采訪結束后,教師提出以下問題供學生思考:1. 根據課文內容,判斷哪些情況屬于人口遷移,哪些情況不屬于,并解釋原因;2. 分析這些人口遷移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此活動設計旨在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通過角色扮演與互動,不僅使學生深入理解人口遷移的概念,還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團隊合作精神,進而促進深度學習的發生。
此外,活動設計的形式可以靈活多樣,教師需要針對具體的教學內容,靈活選擇活動設計的形式。以土壤教學為例,教師可以通過實驗活動的形式進行教學,促進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的提升,并幫助學生實現深度學習。然而,考慮到大多數學生來自城市,對土壤的認知較為有限,這可能會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一定的困難。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教師可以針對性地設計實驗活動,以更好地實現課程目標。具體的實施策略如下:
活動一:通過觀察實驗,了解土壤的物質組成。
1. 加熱實驗:(1)將小部分的土壤樣本倒入燒杯,蓋上蓋子;(2)打開酒精燈瓶蓋,用火柴點燃酒精燈;(3)將點燃的酒精燈移入三腳架下方給燒杯加熱;(4)加熱約8分鐘后觀察樣本的變化。觀察:加熱前后,土壤樣本發生了哪些變化?2. 沉淀實驗:拿出裝有土壤樣本的一次性杯子,往里倒水至八分杯處,充分攪拌后,靜置幾分鐘。觀察:加水時,水面有何現象產生?靜置幾分鐘后,又有何現象產生?
活動二:觀察土壤樣本的顏色,了解土壤顏色的影響因素。
活動三:通過觀察實驗,了解不同質地土壤耕作性能的差異。
1. 用手指對三份土壤樣本分別進行研磨,對觸感進行比較,感受土壤的質地。2. 土壤滲水實驗:用量杯量取三份20ml的水,同時緩慢地倒入三份土壤樣本中,觀察水分下滲的速度差異,比較其透水性的差異。靜置幾分鐘,等水分不再下滴后,觀察下方塑料杯中的水量差異,比較其蓄水性的差異。根據觀察結果,推測三類土壤的耕作性能差異,完成如下表格。
學生親手進行實驗活動,細致地觀察了實驗現象,從而深入理解了土壤的構成、不同類型土壤的特質以及土壤形成的原理等關鍵知識。這一過程不僅鞏固了學生的地理理論知識,還鍛煉了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實驗本身就是一種深度學習的方式,它要求學生在操作中展現出科學嚴謹的態度。然而,由于實驗操作的復雜性和嚴謹性,某些小組在實驗過程中可能會遇到操作失誤或其他挑戰,導致未能獲得預期的實驗效果,甚至可能出現實驗結果偏差的情況。面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深入分析可能導致實驗結果差異的原因,在實踐中的反思與探究,進一步推動學生的深度學習。
三、實現深度學習的學習策略
為了在高中地理學科中實現深度學習,教師需要深入研讀課程標準,積極創設教學情景,并精心設計各類活動,以激發學生對地理學科的興趣和認同感,從而引導學生主動投入學習。同時,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也需積極轉變學習態度,不斷優化和改進地理學習方法,以適應深度學習的高要求。但如果學生的學習態度端正,但地理成績不是很理想,這可能與學生的學習方法有關,掌握好的學習方法可以事半功倍。
(一)勤讀圖,讀懂圖,做到圖不離手
地理知識的考查主要以區域為基礎,區域認知是地理的核心素養之一,所以學生在學習中“會讀圖、讀懂圖”也是實現深度學習的重要途徑。例如,2022福建高考試題中的第5題:下列土壤平均凍結期范圍中,對應陸地面積最大的是:
A. 120-150天 B. 150-180天
C. 210-240天 D. 310-340天
學生需從圖示中精確識別各結冰期的緯度范圍,并憑借對世界地理的熟悉度,迅速鎖定陸地面積最大所對應的緯度位置。此步驟完成后,問題將迎刃而解。本題目著重考查學生的區域認知能力,這是地理學習中不可或缺的核心素養之一。類似題型如2022年福建高考地理試卷中的第18題中,要求簡述某島嶼風向的季節性變化特征。為了準確解答此題,學生需依據島嶼的緯度位置(36°56',37°00'),判斷出該島嶼受盛行西風與副熱帶高氣壓帶的交替控制。在此基礎上,結合風頻圖的信息,學生能明確冬季主要盛行西北風(或偏西風、偏北風),從而完整描述出島嶼風向的季節性變化特點。由此可見,培養并提升學生的讀圖能力,對提高學生的區域認知能力具有顯著效果,同時也是地理學科深度學習的重要途徑。
(二)勤畫圖
繪圖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法,尤其在地理學科中,它能將復雜的地理過程和原理以直觀、形象的方式呈現出來。例如,大氣的受熱過程、熱力環流原理、水循環過程以及河流地貌的形成過程等,都可以通過繪圖來輔助理解。繪圖不僅有助于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地理現象和原理,還能促進學生在實際問題中的應用。以大氣受熱過程為例,通過繪制相關圖表,可以清晰地看到太陽輻射如何將能量傳遞給地面,以及地面如何通過地面輻射將能量傳遞給大氣。這樣的圖表還能幫助學生理解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以及對地面的保溫作用。下面以一道題目為例:“運用大氣受熱過程原理,分析屋頂綠化對緩解城市熱島效應的意義。”在解答此題時,學生可以通過繪圖來輔助思考。一方面,學生可以畫出綠地如何減弱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進而減弱地面輻射,使城市氣溫降低,從而減輕城市熱島效應。另一方面,學生還可以展示綠地如何吸收二氧化碳,減弱大氣對地面輻射的吸收能力,進而導致城市氣溫降低。
除了繪制地理過程圖,學生還應學會繪制思維導圖。思維導圖有助于學生對地理知識進行梳理和歸納,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從而提升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例如,在學習“土壤”這一課時,學生可以通過繪制思維導圖來整理和歸納相關知識,如圖1所示。
學生構建思維導圖可以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土壤這節課的知識要點包括土壤的組成、觀察土壤、成土因素和土壤功能與養護。在構建思維導圖的過程中,學生會發現土壤的組成與成土因素是有聯系的。比如,土壤組成中的礦物質來自巖石風化,而巖石風化的產物是成土母質。又如,土壤的有機質來源于生物的殘體,但是生物的吸收又會使有機質減少,所以生物對土壤有機質的影響具有兩面性。而氣候會通過影響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和水的淋溶作用影響土壤有機質的變化。通過思維導圖中各知識點的聯系,學生能理解熱帶雨林區土壤貧瘠原因以及我國東北地區黑土廣布的原因。因此,繪制思維導圖是實現深度學習的有效途徑,因為它要求學生進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從而建立起完整、系統的知識體系。
(三)參與地理實踐活動
深度學習的達成需要學生積極參與地理實踐活動,如實地考察、細致觀察、詳盡調查等,從而直接感知和理解地理事物與現象。例如,學生可以對月相變化、天氣轉變、四季更替、晝夜長短等現象進行觀察,并運用所學的地理概念與原理來解讀這些現象,實現對地理知識的深刻理解。此外,地理實踐也是發現問題的有效途徑。例如,學生通過實地調查,可以揭示城市化進程中產生的交通問題和環境問題等;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可以分析這些問題的成因,并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這一整合知識與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正是深度學習的體現。深度學習需要耐心與毅力,學生不可急于求成,而應保持持久的學習與探究熱情。
四、結語
在地理學習中,深度學習是實現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識的重要途徑。通過繪圖輔助理解、構建思維導圖以及參與地理實踐活動,學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地理現象和原理,構建起完整、系統的知識體系,并提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然而,深度學習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學生付出持續的努力和耐心。同時,教師也應積極引導學生參與深度學習,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幫助,共同推動地理教學的進步。
參考文獻:
[1]張小珍. 基于深度學習的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策略[J]. 試題與研究,2023(34):149-151.
[2]吳橋美. 指向深度學習的高中地理概念教學研究[J]. 新課程研究,2023(29):42-44.
[3]曹琪,李加林,劉偉龍,等. 深度學習理論指導下的高中地理混合式學習模式設計:以人教版“鄉村和城鎮空間結構”為例[J]. 地理教育,2022(S2):79-82.
(責任編輯:孫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