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小磊
摘 ?要:道德與法治課程因其自身具有的道德培育、法治啟蒙作用,已逐漸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在義務教育階段的課程體系中占據著重要位置。小學生受自身年齡、身心發展特征等因素的影響,在學習道德與法治這門知識內容相對枯燥、難懂的學科時,難免產生畏難情緒,因此及時實施情境教學這一具有趣味性和生動性的教學組織策略,促進課堂教學的創新發展顯得十分迫切和重要。文章以此為論題,闡述了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教學情境創設的方法,以期為一線教師深入開展相關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情境創設;教學策略
小學階段是學生人生成長以及價值觀念樹立的重要時期。教育者加強對這一時期學生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引導、促進學生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是教學的關注焦點所在。道德與法治作為旨在培養學生良好道德意識和法治素養的學科,在此背景下受到了廣泛關注。然而,觀察當前的道德與法治教學不難發現,教師往往依托教材刻板地設計教學活動,導致本就知識儲備和生活經驗不足的學生難以理解其中的內容,學生對該課程的學習難以提起興趣和熱情。而情境教學作為近年來在課堂上得到廣泛運用且收到不錯效果的教學方法,有著諸多優勢,為實現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創新教學提供了載體和依據。為此,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應深入探究運用情境教學優化課堂的策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其對教材的理解程度,為實現學生道德、法治素養的全面培養提供有力支持。
一、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創設教學情境的意義
由于小學生尚未形成完善的思維以及成熟的邏輯思考方式,因此他們在面對內容較為枯燥、難懂的道德與法治知識時,很容易產生畏難情緒。加上傳統灌輸式教學模式壓制下的課堂十分單調,因而教師從轉變教學模式入手,構建靈活、高效型的教學課堂很有必要。將情境創設教學引入道德與法治課堂中,能夠將單調的語言文字內容與真實、具象化的情境融合起來,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影響下產生學習的動力和熱情,對某些專有詞匯以及道德與法治相關知識理解得也更為透徹;學生在興致盎然的課堂學習過程中,能逐漸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端正的學習態度,這對學生今后更好地掌握道德與法治的相關知識極為有益。
此外,情境教學法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運用,能夠促進師生的互動和交流,使課堂教學目標得以輕松實現。傳統灌輸式的教學課堂多以教師單方面的講授為主,學生長期處在被動接受知識的過程中,不僅思維變得僵硬和固化,其自身的學習和發展空間也大受限。而情境創設模式下的課堂氛圍民主、和諧且便于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學生可以在教師的引領和指點之下,積極地投入到真實案例的思考、探究活動中,并結合具體、生活化的案例和情景,更好地感知道德與法治的相關理論知識,在實現反客為主的同時,進一步加深了對抽象知識內容的理解,建立了學習自信,培養了邏輯思考能力,整個課堂的教學環節和流程也變得更加順暢,因而情境創設是推動課堂教學目標高質量實現的有力武器。
二、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教學情境的創設策略
(一)結合現實生活,創設生活情境
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吸收狀況,在很大程度上受自身生活經驗、成長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在面對抽象理論知識的學習時,學生往往因為難以理解知識的深刻內涵而止步不前。而借助自身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社會閱歷,更好地理解所學知識是學生化解學習難點的重要途徑。對道德與法治這門與實際生活有著密切關聯的學科而言,教師通過創設生活情境的形式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記憶,不失為有效的方法。為此,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應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及其認知發展的需求出發,構建生活化的教學課堂,并通過構建充滿生活氣息課堂情境的形式不斷豐富和優化學生的學習體驗,不斷加強學生對知識的內化吸收以及提升課堂教學質量,為實現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健康、有序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以“這些事我來做”這部分內容為例。教師可以借助“家務”這一話題創設情境,首先讓學生結合自身的生活實際談談自己會做的家務有哪些,以及學會做家務有哪些好處等,學生則紛紛根據自己的生活實際暢所欲言,說出擦桌子、掃地、擦玻璃和做飯等家務。在學生熱火朝天的發言和討論聲中,教師可以順勢為學生創設“家務擂臺”,讓學生通過現場比拼的形式展現自己的家務技能,看看哪些學生是做家務的小能手。教師創設這種簡單明了且真實貼切的生活情境,能夠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家務的多樣性以及做家務的意義所在。這樣學生透過真實、鮮活的生活情境更好地理解了書本知識,道德與法治教學在與生活相銜接的過程中,也變得更加真實、生動。
(二)進行有效提問,創設問題情境
問題作為調節課堂氛圍且能引發師生互動的有效方式,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占據著重要位置。傳統單純灌輸式的教學課堂十分單調、乏味,難以起到激活學生思維的良好效果,因此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應通過創設有趣、有效問題情境的形式,引發學生對課堂的關注,讓學生在生動問題情境的帶動下,積極投入到對文本內容的探究中,并在深入思考以及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漸形成良好的思維能力和問題意識。由此,情境教學引發學生思考、優化氛圍的作用也充分展現了出來。
以“買東西的學問”這部分內容為例。首先,教師可以圍繞本課主題進行設問,讓學生談談自己是否有購物的經歷,以及如何在購物的過程中買到稱心如意的產品等,借此順勢引出本課的主題內容;同時讓學生結合題目進行思考,談談買東西需要注意什么,以及購物活動中蘊含著怎樣的學問,讓學生認識到買東西并非簡單的買與賣的活動,如商品質量的好壞、消費者如何自我保護等,這些都是購物時需要注意的問題。然后,教師可以繼續根據深入推進的教學內容設置問題,讓學生在層層設問的引導下逐漸掌握買東西的方法和技能,從而在今后購物時能夠更好地運用這些知識進行自我保護。如此,整個課堂氛圍在問題的帶動下變得更加緊張、刺激且生動,這對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具有重要意義。
(三)引入信息技術,創設直觀情境
教育信息化的迅猛發展以及“智慧教室”的搭建,使教學輔助工具發生了重大轉變。“電子書包、智慧白板”等新型教學輔助工具的出現,為課堂教學增添了無限的活力與魅力。因此教師借助這些多媒體設備以及網絡媒體資源創設直觀的信息化媒體情境,實現抽象知識的具象化轉變很有必要。為此情境教學模式下的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應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借此打造出一種視聽豐富、聲像俱佳的媒體教學情境,讓學生在這種多媒體營造的更為立體且有維度情境模式的吸引下產生積極學習的動力,道德與法治教學也因此得以化繁為簡,變得更加簡潔、高效化。
以“多姿多彩的民間藝術”這部分內容為例。教師可以在課堂導入環節播放與皮影戲這一民間藝術有關的視頻,展示和介紹該民間藝術的起源、表現形式等內容,讓學生通過觀看直觀視頻畫面充分了解到這一民間藝術的趣味性。之后,教師可以繼續給學生播放、介紹其他各種民間藝術的視頻,包括學生比較熟悉的東北秧歌、川劇變臉以及京韻大鼓等,將我國博大精深的民間藝術文化生動、直觀地展現出來,讓學生在享受視覺盛宴的同時接受民間藝術文化的熏陶。這樣便將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創建直觀、內容和形式豐富情境的優勢展現了出來,全面調動了學生學習興趣,提升了學生的認知理解水平。
以“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這部分內容為例。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公共場所怎樣才能建立良好的秩序。比如,在馬路上行駛時,人們需要遵守各項交通規則,除了基本的遵守交通信號燈指示之外,還包括行人要走斑馬線,車輛要禮讓行人等;此外,教師還可以利用視頻展示人們在乘坐公交車、地鐵等公共交通工具時應當遵守的規則,即有序排隊上下車、主動給弱勢群體讓座等。展示完這些基本的規則和秩序之外,教師還可以繼續利用多媒體展示不遵守公共秩序、造成社會混亂的行為,如亂闖紅燈造成交通事故的行為,在超市、社區等公共場所大聲喧嘩的行為……這些不文明行為給社會帶來了嚴重危害,應當嚴厲制止。教師利用多媒體將這些生活片段直觀、具象化地展現出來,能夠起到加深學生理解、記憶的良好效果,學生對所學知識也可以理解得更為深刻。
(四)實施小組合作,創設合作情境
合作情境是指通過提出話題或議題等形式引發學生的組內探究,讓學生以合作共贏的方式完成任務的教學情境。合作學習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較為常見,且在培養學生團結協作意識以及合作探究能力方面具有重要意義。為此,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應注重小組合作學習探究性活動的開展以及合作化學習情境的創設,促進合作探究性教學課堂的構建以及學生合作學習意識的萌發,讓學生在探討、交流以及思維碰撞的過程中開闊視野。由此,道德與法治課堂也將變得更加靈動鮮活、趣味無窮。
以“安全記心上”這部分內容為例。教師可以在遵循臨近或組內異質原則的基礎上,對學生進行分組,讓學生結合本課的知識內容探討常見的交通、游泳安全知識,以及在遇到危險時,如何用所學的安全常識進行自我求助等。為了更好地開展小組活動,教師可以任命組內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為小組長,由小組長負責管理和調控整個小組的秩序,同時鼓勵組內的成員積極發言。學生則能夠踴躍發言,紛紛說出常見的交通法規、不規范交通規則帶來的危害以及溺水的原因等。在良好互動探討氛圍的帶動下,整個課堂教學活動也有條不紊地開展。這在打破傳統灌輸式教學局面的同時構建了合作探究型教學課堂,為實現師生、生生的進一步交流和互動提供了重要助力。
以“我們的班規我們定”這部分內容為例。教師可以在充分了解學生實際學習情況的基礎上對學生進行分層,并以此為依據,按照不同層次學生的人數比例劃分學習小組,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探討班規在班級生活中發揮的重要作用、班規的制訂方式,并讓學生集思廣益,想出一些切實可行的班規。學生都能夠積極參與小組活動,課堂氛圍也隨之變得高漲起來。在此過程中,教師也可以通過巡視的方式了解學生組內學習和探究的效果。通過觀察不難發現,組內成員都互幫互助,及時、高效地完成了任務。之后,教師還應鼓勵各小組成員積極展示各自的合作學習效果,并根據各自的表現進行點評和總結。這樣便將合作學習帶動學生整體不斷進步的優勢展現了出來,達到了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教學目的。
(五)開展課外活動,創設實踐情境
道德與法治課程開設的目的和意義除了在于讓學生掌握道德、法治相關的基礎知識之外,還在于通過合理引導、教育的形式,梳理學生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和價值觀,使學生在養成文明有禮貌行為習慣的同時,形成熱愛集體、熱愛家鄉和祖國的良好情感,從而培養了學生的道德品質和法治意識。然而,這些目標單靠課堂上的教學難以實現。如果教師依據道德與法治課程其綜合實踐性較強的特征開展多種課外活動,就可以讓學生在參與豐富課外實踐活動的過程中,逐漸內化道德和法治素養。為此,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應通過創設實踐情境的形式拓展、延伸教學內容,實現課內外教學的巧妙銜接以及學生道德、法治素養的深化發展,由此,道德與法治課程全面育人的價值也能充分展現。
以“推翻帝制 民族覺醒”這部分內容為例。教師可以在完成課堂教學之后組織實踐活動,如開展以“研學紅色文化”為主題的實踐活動,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查詢、探究我國近現代革命史的發展進程,或通過走訪紀念場所的形式了解革命人物的優秀事跡,感受革命志士的愛國情懷和革命精神,樹立振興中華、不懈奮斗的志向。這使學生的道德素養在踐行多樣化活動的過程中得到內化,道德與法治課程引領人精神成長的作用也得到了全面體現。
三、結語
總之,情境教學在降低教材教學難度、強化課堂互動交流以及培育學生文明道德觀念方面具有顯著意義。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應深入探究,運用情境教學優化課堂模式的策略,促進生動、和諧課堂氛圍的構建以及學生認知理解能力的提升,為實現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可持續創新發展而努力。
參考文獻:
[1]胡珀. 情境教學在小學高年級道德與法治課法律板塊的應用[J]. 當代家庭教育,2022(07):160-162.
[2]王軍東.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情境教學的思考[J]. 學周刊,2022(04):83-84.
[3]黃楚茵. 例談小學道德與法治活動情境教學創設[J]. 新教育,2022(20):21-23.
[4]張英.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活動情境創設初探[J]. 課程教育研究,2019(20):56-57.
(責任編輯:石子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