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儒家“五常”教育是中華民族獨有的精神財富。在新時代要求之下,高職院校弘揚“仁、義、禮、智、信”為核心的教育觀具有重要意義,引領青年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責任感、使命感,也是實現中國夢的精神力量。弘揚儒家“五常”教育之下對新問題所作的探索與應對,尤其是傳統教育之下學生學習方式的變化,顛覆了以往僅從書本獲取知識的途徑。該文從學生出發剖析高職院校傳承弘揚儒家“五常”教育的對策。主要通過重視學團活動,與新媒體深度融合,以知促行、以行求知和完善評價機制等方式來激發學生興趣,提高學習能力,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整體素質,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有為青年。
關鍵詞:傳統文化;“五常”;“五常”教育;新問題;學生內驅力;途徑
中圖分類號:G632.0"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文章編號:2096-4110(2024)03(c)-0115-04
Inherit the \"Wu Chang\" Education, Stimulate Students' Drive
—Taking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s Examples
WANG Qingyue
(Hen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Agricultural, Zhengzhou Henan, 450000, China)
Abstract: The \"Five Chang\" education of Confucianism is a unique spiritual wealth of the Chinese nation. Under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new era,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promote education centered on \"benevolence, righteousness, propriety, intelligence, and trustworthiness\", leading young college students to establish correct values,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and sense of mission. It is also a spiritual force for realizing the Chinese Dream. Promoting the exploration and response to new problems under the \"Five Chang\" education of Confucianism, especially the changes in student learning methods under traditional education, has overturned the previous approach of only obtaining knowledge from books.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strategies of vocational colleges in inheriting and promoting the \"Five Chang\" education of Confucian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udents. The main methods to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and improve their learning ability are to attach importance to student group activities, deeply integrate with new media, promote action through knowledge, seek knowledge through action, and improve evaluation mechanisms. This enhances students' enthusiasm and subjective initiative in learning, enhances their overall quality, and cultivates promising young people for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Key words: Traditional culture; \"Wu Chang\"; \"Wu Chang\" education; New problems; Students drive; Approach
儒家“五常”教育是中華民族獨有的精神財富,是民族之魂。在新時代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背景下,高職院校關注“五常”教育在學生中的傳承和弘揚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剖析了高職院校傳承弘揚儒家“五常”教育的問題及對策。通過重視學團活動、與新媒體深度融合“以知促行,以行求知”和完善評價機制等方式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尋找提高學習能力的方法,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以期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
1 “五常”教育及其傳承意義
“五常”教育是以“仁、義、禮、智、信”為核心內容的儒家倫理思想教育。
“仁”是仁者愛人之意,從“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1]到“仁者愛人”(《論語·顏淵》),“仁”的含義由“孝”親情到“愛”別人,延伸到當下的愛國之情。
“義”是公正正義之意。從“敬長,義也”(《孟子·盡心上》)到“舍生而取義”[2](《孟子·告子上》),“義”的含義由“敬”長輩到道德之“義”,延伸到當下的民族大義。
“禮”是制度,文明之意。從“禮之用,和為貴”(《論語·學而》)到“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孟子·告子上》),“禮”的含義由制度規則到文明,延伸到當下的道德與素質,以文明禮儀引領公民素質。
“智”是智慧,學識淵博之人。從“是非之心,智也”(《孟子·公孫丑上》)到“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論語·衛靈公》),“智”的含義都是智慧、不惑,延伸義是明辨是非。
“信”是信仰,誠信之意。由宗教信仰之下演化出誠實守信。“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論語·學而》),“言必信,行必果”(《論語·子路》)等,在“信”的基礎上將德行中的“誠”結合起來,延伸為正心誠意、守信之義。
儒家“五常”教育的傳承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要求,在“仁、義、禮、智、信”的指引下,引導高職院校的學生用仁愛之心去侍奉長輩,培養他們對生命的敬畏感[3]。同時,用德義之心建立正確的價值觀,讓學生不僅具有忠誠勇敢的民族大義品質,還有團結協作的集體精神。用制度樹立正確的規則意識,用“恭敬心”作為自己接人待物的態度,提升道德素質,構建和諧校園。“智”是“五常”教育中最重要的部分,自古以來,國家棟梁皆為德才兼備之人,在培養學生時把教“智”變成教“德與才”,用智慧加品質去統籌“仁、義、禮、信”的發展。在實踐的路上,以“信”為引導,把認真做事、踏實做人的價值觀用“信”去踐行,把自己的責任感放在首位。
2 傳承“五常”教育面臨的新問題
當今信息化速度加快,各種價值觀涌入公眾視野。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5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6月,我國網民人均每周上網29.1小時[4]。數字化智能化工具帶來的體驗感,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打破了以往的學習方式,學校的傳統教育面臨著新問題,主要包括學生在智能化工具之下的自我約束力不強,學習積極性不高,“知”多而“行”少,目標感不強等。面對這些問題,我們應積極探析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方法和途徑。
3 儒家“五常”教育在高校中的傳承途徑
加強儒家“五常”文化在高職院校的傳承,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以學生為本,激發學生內驅力。主要有以下幾條路徑:重視學團活動;與新媒體深度融合;以知促行,以行求知,以知求德;完善評價機制。
3.1 重視學團活動
高校學生會和學生社團活動是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重要載體,在這一載體之下,重視學團活動,參與學生會管理和社團活動成了大學生主動學習、傳承文化和提升自身素養的有效途徑。
高職院校學生會是為廣大學生服務的重要學生團體,也是輔助學校管理的重要角色,更是傳承儒家“五常”教育最重要的力量,積極參與學生會管理是提升自身素養的重要途徑。校園中的文化傳承大多依靠教師的講授,但學生聽得多做得少,參與度低。學生會成員本身就是學生,他們大多積極向上,愿意提升自己能力、主動參與校園活動,同時他們中的大多數也擔任著班級的班委、團支書等職務,是整個班級中最活躍的一部分,也是掌握班級輿論的重要力量,在文化的傳承中應及時關注學生會的力量,共同促進學生的發展[5]。學生會活動是以學生為中心開展的活動,學生會活動主要有迎新晚會、愛國主義教育、志愿服務、元旦晚會等,這些活動豐富多彩、內容多樣、形式新穎。積極參與這些活動,一方面可以帶動整個寢室或者整個班級的氛圍,激發學生參與的興趣,鼓勵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其中。另一方面,這些活動的策劃、舉辦等環節,都需要學生會各部門進行溝通合作,合力完成。在活動的推進過程中,學生會成員大多都會遇到因溝通不到位導致場地沖突或者是統籌安排不協調等困難。這些經歷會成為他們寶貴的經驗,讓他們在不知不覺中提升自己的組織能力及人際交往能力。積極參與學生會管理,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開闊自己的視野,鍛煉自己的能力。
豐富多樣的學生社團也是傳承儒家“五常”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徑。高職院校的社團組織是大學生第二課堂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學生自發組織的群體活動。但社團也要在有組織、有紀律的前提下,在老師的指導下開展相關活動。社團是基于學生的興趣而設置的,社團指導老師要有豐富的知識儲備,組織學生開展日常社團活動。在開展社團活動時可結合校內校外多種資源,比如:結合當地養老院、居民社區等社會資源,帶領學生進行社會服務調查研究。在運動競技類社團中,指導教師可以組織社團和其他院校的同類社團組織競技比賽,讓學生在比賽中開闊眼界提升自身的能力。李開復在《做最好的自己》中說:“學校社團是微觀的社會,參與社團是步入社會前最好的磨練。在社團中你可以學到很多知識,也可以發揮到你的專業特長,更重要的是,你可以培養自己的團隊合作精神及領導才能。”[6]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中提高合作能力,進一步提升自身素養。
3.2 與新媒體深度融合
與新媒體的深度融合擴大儒家“五常”教育傳承的影響力,增強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目前網絡生活已經成了大學生學習與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5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79億人,網民人均每周上網為29.1小時。手機作為當今社會信息傳播的新媒介,大學生幾乎“人不離機”。在這一環境下,大學生處在碎片化的學習狀態,追求短而快的視頻化內容及吸引眼球的標題化的視覺印象,破壞了大腦皮層關于知識學習的生理機制。學生對傳統文化知識的學習興趣不高,這就要求處于互聯網之中的教育者必須及時作出調整,讓優秀網絡資源及時融入傳統文化教學和學生學習之中。
通過網絡途徑獲取知識,將新媒體與傳統學習方式深度融合,積極探索新媒體資源[7],把被動學習變為主動。一方面以班委為依托,參與創作發布班級每月主題海報,利用班級社群、學習通等平臺,通過設置“我也有話說”或者“快來發表一個占位置”等討論話題,結合儒家“五常”文化進行優秀案例的交流與學習。另一方面以學校學生會為宣傳主力,利用短視頻、微信公眾號、微博、小程序等網絡渠道定期發布、推廣貼合學生日常生活學習的內容。比如:在短視頻上創作推廣關于誠信考試、文明就餐、光盤行動、不帶吃食進教室等主題作品,鼓勵學生積極互動留言和參與社群打卡。把儒家“五常”文化用監督和養成習慣的方式,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學習中。利用小程序,將游戲闖關機制與傳統文化知識的識記相結合,用虛擬場景加深學生的體驗感,用“闖關成功”鼓勵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將獲得積分與課程評價成績相結合,再一次探索學習方式與新媒體的創新融合,促進學生發展。
3.3 以知促行,以行求知,以知求德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從明代思想家王陽明提出“知行合一”到毛澤東的《論認識和實踐的關系——知和行的關系》。知識的真正習得必須從“用”中來,從參與活動中來,從動手做事中來。在傳統文化教育中,必須用“以知促行,以行求知”作為大學生求學的理論基礎。淮南王劉安的《世說新語》中“德成智出,業廣惟勤……小勝靠智,大勝靠德”,指出德與知是相互促進的。高職院校學生在學習傳統文化知識的同時,應把“用”知識放在首位,把知識轉變為自身文化修養的一部分,用“德”來提升自我人生境界獲得真“知”。
以知促行。在傳統儒家“五常”教育中,從孔子“知之為知之”到王陽明“知是行之始”,指出“學”是第一位的,知道了學習是什么,這才是學習的開始。在當下網絡中出現的“躺平”“就這樣吧”等帶有消極人生態度的網絡新詞,其背后是“不知”的表現。高職院校的學生大多中學基礎知識薄弱,在當下專業分工的學習中,基礎知識的差距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求“知”。這體現在對傳統文化中蘊含的人生哲理的思考,進而對當下自我理想的追求,通過改變思想進而產生行動。大學生通過學習榜樣事跡,認識到學習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多向優秀學生靠近,把自己置身在優秀的環境中,用環境來影響自己的“知”。在具體的班級學習中,通過主動學習搜集代表性的優秀案例,提高日常生活中所蘊含的“五常”教育認識。
以行求知。真正的成是“行”,即“行是知之成”。高職院校學生改變自己認知的另一途徑是行動。用“行”化解自身所處環境中的焦慮感,消解“躺平”等消極的人生態度。在動手做事中去思考真正的“知”及自我追求。在“五常”教育中,要結合校園廣播站和文明宣傳欄等校內宣傳形式,通過微信公眾號動手編輯網絡文字,在老師的指導下鍛煉思維,進一步從“行”中求得真“知”。
以知求德。“知”與“行”都是成事的方法,學校的教育“大學之道,在明明德”,終點是培養學生的品德,即由小我到大我,真正看到愛國是什么,真正看到“少年強則中國強”的精神風貌。積極參與活動,將“知行合一”內化為自身行動的一種方式,用行動去體驗學習生活。由耳濡目染到真正行動,這樣才能看到“思想與大學生教育的內在邏輯理清理順,有助于更好地培養大學生的責任感,提高大學生的責任認知水平,使他們成為能夠自覺履行使命的德才兼備的群體”[8]。
3.4 完善評價機制
完善評價機制是高職院校加強“五常”教育、激發學生內驅力的保障。評價機制的設立是對學生學習效果的一種肯定。評價的核心在于促進發展[9]。評價機制主要包括評價目的、評價內容和評價結果。通過完善評價機制,激勵學生的自我成長。
評價目的是基于對學習本身的認可,激勵學生自我成長。學生本身具有差異性,不僅包括同一年級學生個體的差異性,也包括不同年級的差異。大一新生剛剛進入大學校園,對專業發展充滿信心,求知意愿強。畢業時,高職院校學生在升學與就業的選擇中再一次激發出自我成長的主動性。加強儒家“五常”教育的傳承是激發內驅力自我成長的必經之路。因此,評價目的要以激勵出自我成長的成長為導向,構建學生專業發展體系,重視學生日常行為習慣的養成,以評促學。
評價內容上要關注學生自身的全面發展[10],正確認識自身發展與成長成才的關系,強化自我發展,在實踐中提升自我追求,突出表現在學業成績優秀與積極參與課內外活動等實踐。在認真完成學業任務之外,能主動協助輔導員及班委工作,主動參與校內外社團等實踐活動。
評價結果要彰顯學生自我成長的價值與理想。激發學生內驅力的發展性評價是一個復雜的體系,涉及學生的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評價結果是學生內驅力的“定心丸”,要及時、具體地反饋給學生,激發他們自我成長的熱情,幫助學生調整和優化自我發展的方向與路徑。同時,根據學生的評價結果和自身實際,有針對性地關注學生,將發現的“問題”轉換成學生自我發展的新的成長點。
4 結束語
高職院校在新時代傳承以“仁、義、禮、智、信”為核心的“五常”教育,以學生為本剖析高職院校在傳承弘揚儒家“五常”教育的問題及對策。將數字化智能化教學工具應用于課堂,不斷探索校內外的實踐。通過加強學團活動,智能化工具與新媒體的深度融合,以知促行、以行求德,完善師生評價機制等方式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新時代的優秀青年,提高學生整體素質。
參考文獻
[1] 楊伯峻.孟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2.
[2] 毛佩奇,徐昌強.論語全集[M].李健,譯解.北京:煤炭工業出版社,2014.
[3] 孟凡春,黃明子.“以文化人”:提升當代大學生文化素養,教書育人[J].高教論壇,2017(4):25.
[4] 張莉,林朗月.算法平臺規訓下數字勞工分工精細化研究[J].新聞潮,2022(7):15.
[5] 王文山,周恩德.基于社團組織的大學生人文精神培育策略[J].廣西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20(9):22.
[6] 李開復.做最好的自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7] 陳祥龍.論孔子的“時”教[J].教師教育研究,2021(3):124.
[8] 王晗寧.“知行合一”視域下大學生責任教育探析[N].山西科技報,2023-07-31(A06).
[9] 武建軍,石昌遠,梁媛,等.基于道德領導理論的發展性輔導員工作評價[J].現代教育管理,2014(12):70-73.
[10]邱吉,楊秀婷.網絡新技術對青年價值觀形成的影響[J].思想政治教育,2021,40(4):54-62.
基金項目:河南省社科聯調研課題“高職院校傳承弘揚儒家‘五常’教育的對策研究”(項目編號:SKL-2023-269)。
作者簡介:王清月(1988,9-),女,河南鄭州人,本科,講師,研究方向:古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