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媛



【摘 要】課前演講活動是英語融合其他學科知識傳播中華文化,講好中國故事,實現學科育人的有效途徑。但由于時間緊、見效慢、壓力大、缺乏關鍵指導等原因,課前演講活動很難體現出育人效果。文章基于英語學科育人理念,通過在高一、高二階段開展課前演講活動,探索英語融合其他學科知識幫助學生提高英語語言素養的同時深化文化認知的實踐路徑,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關鍵詞】學科育人;中國故事;課前演講;立德樹人
一、引言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把以學科為本的英語課程定位為學科育人,強調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即注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突出學科育人價值[1]。英語教學不應局限于詞、句、篇的學習,更應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明確人生發展方向,通過自主建構和內化知識,逐步形成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具體來說,英語課程應幫助學生進一步學習和運用英語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發展跨文化交流能力,為他們學習其他學科知識、汲取世界文化精華、傳播中華文化創造良好的條件[2]1。
課前演講活動是英語融合其他學科知識傳播中華文化,講好中國故事,實現學科育人的有效途徑,能夠提高學生英語學科素養的同時深化文化認知,培養文化自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但由于高中階段學生時間緊、壓力大且活動效果見效慢、缺乏關鍵指導等原因,課前演講活動很難發揮出應有的價值,導致很多教師直接忽略或省去這一活動。本文以一次課前演講活動為例,探索一條幫助學生提升英語語言素養深化文化認知的路徑,不斷加深學生對祖國文化的理解,增強愛國情懷,堅定文化自信,實現英語學科育人目標。
二、課前演講活動的實施思路
(一)課前演講活動育人框架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旨在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等英語學科核心素養,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2]2。育人是英語課堂教學的本質功能。課前演講活動的育人功能主要體現在培養學生文化自信(家國情懷)、關鍵能力、跨學科融合、跨文化理解四個方面(如圖1)。
其中,文化自信(家國情懷)屬于品德要素,關鍵能力屬于能力要素,跨學科融合屬于知識要素,跨文化理解則由英語學科的特殊性決定。因為英語屬于印歐語系,是國際交流與合作的重要溝通工具,是思想與文化的重要載體[2]1,帶有文化價值的特定指向性,教師應引導學生正確理解各種文化的差異性和特殊性,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二)課前演講活動實施流程
課前演講活動適合在高一、高二階段開展。一方面,這一階段的學生已經累計掌握了2000—2100個單詞和一定數量的短語[2]21,具備一定的語法知識和英語表達能力;另一方面,他們還沒有迫在眉睫的高考壓力,有時間和精力對演講做充分準備。課前演講活動的開展應立足文化自信,結合單元主題和學生生活經歷,制訂出一個有條理、有步驟、有標準的實施流程(如圖2),幫助學生更好內化遷移所學知識,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培育中國情懷,堅定文化自信,逐步提升跨文化溝通能力、思辨能力、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2]2。
在實施過程中,有三個環節特別重要。一是“布置演講任務”。學習單元主題前,教師應及時列出與之相關的中國故事,但具體故事的選取由學生決定,以保證他們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做準備。二是“修改演講稿”。教師應認真細致地修改學生的演講稿并提供反饋,這既是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關鍵,也是保證演講稿正確方向和質量的關鍵。三是“評價演講”。評價應以充分肯定為主,既可以現場點評,也可以線上評價,讓學生充分獲得愉悅感和成就感。
三、課前演講活動實施路徑探析
(一)梳理教材主題,羅列中國故事
譯林版高中英語教材單元主題涉及面廣,涵蓋自然生態、災害防范、文學作品、科技進步、體育運動、現代人物、傳統節日、音樂美術、藝術發展等主題。這些主題可以從中國精神品質、中國發展變化和中國文化風俗三個方面進行歸納整合。筆者對高一、高二教材單元主題進行梳理,羅列出一系列與中國故事對應的主題供學生選擇(見表1)。
(二)提前布置任務,明確演講要求
譯林版高中英語教材是按照“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三大主題語境進行編排。以選擇性必修一Unit 3 The art of painting的課前演講活動為例,單元的主題語境是“人與社會”,宏觀主題是“中國文化風俗”,微觀主題是“繪畫藝術”,旨在幫助學生更多地了解中外繪畫知識,增強文化意識,提高藝術修養。在開展活動前一周,教師就可以布置演講任務,提供與單元主題相關的中國故事,并給出相關的提示(見表1)。
接著,師生共同制訂演講規則。這是確保活動能順利有效達成預期目標的保障,也是讓學生明確自己所扮演角色和承擔任務的關鍵。規則的制訂一般包括幾個方面:演講時間3—5分鐘,不宜過長;為保證演講質量,稿件內容須由教師把關;要求學生脫稿演講,個別有困難的學生可以酌情考慮半脫稿;課前將演講中出現的生詞列在黑板上,方便聽眾學習理解;可以制作PPT或視頻輔助演講,但不可喧賓奪主,削弱演講主體;PPT應僅列舉要點,視頻時長不超過30秒。學生演講順序可以按照學號或座位順序輪流進行,也可以用抽簽的方式進行。
(三)自選演講話題,獨立撰寫講稿
為緊扣單元主題,學生可以從教師擬定的一些關于中國文學、歷史、藝術、自然、地理等主題或提示中(見表1)選擇相關故事,也可以根據單元主題自選相關的中國故事。在一定單元主題范圍內自由選材,不僅能保證選材的針對性,避免隨意性,也能夠保證選材的自主性,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確定演講故事之后,學生就可以收集素材并撰寫演講稿。如果演講的話題是《洛神賦圖》,那么關于《洛神賦圖》相關的信息,如畫作的整體結構、畫家的創作手法、作品的創作背景、主題內涵以及重要的歷史價值等,都應該被搜集、篩選、整理、提煉出來,并用正確的目標語按照以一定的邏輯線串聯起來。
素材紛繁復雜,學生需要運用所學英語語言知識對散落的信息進行梳理加工、遣詞造句,重組再建形成一篇完整的演講稿。這個過程對學生的要求比較高且具有很大的挑戰性,因此需要將撰寫好的演講稿交給教師修改。修改應逐字逐句地推敲,引導學生潛移默化地關注故事的完整性、用詞的精準性、句式的多樣性、過渡的自然性以及句段的連貫性等,確保演講稿語言的準確性和價值導向的正確性。稿件確定之后,學生就可以熟讀稿件甚至背稿,為順利演講做好相關準備。
(四)脫稿實戰演講,師生多維點評
演講正式開始前,演講學生應該做好一系列準備工作:如果演講稿中出現生詞,就需要在預備鈴前把生詞抄寫在黑板上;如果有輔助工具PPT或視頻,課間應做好調試;整理好自己的儀表等。鈴聲一響,演講學生就按照事先確定好的順序依次上臺脫稿演講。非演講學生認真傾聽,并在演講結束后送出熱烈的掌聲,表示對演講者的肯定和鼓勵,增強演講者的信心;教師則全程錄像并掌控全班動態,隨時做出調整以保障演講活動的順利進行。
演講結束后,師生根據演講評價表(見表2)進行評價。評價應以鼓勵、肯定為主,使演講學生能夠以愉悅的心情接受表揚和建議,能夠自主反思、總結演講的經驗或不足,逐步提升演講水平。每月師生還可以評選出“演講之星”,頒發獎狀和獎品,并將優秀的演講作品發布到網絡平臺或匯編成冊,以便傳播和推廣。
四、結語
課前演講活動秉持在“做”中“學”,在體驗中學習、在實踐中運用、在遷移中創新的學習理念。“講好中國故事,堅定文化自信”主題演講活動能夠有效促進學生依托單元主題語境,融合不同學科知識,以一位位鮮活的人物,用一例例生動的故事,呈現真實、立體、全面的大國氣象。一方面,能夠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培養跨學科思維,有效提高英語語言的雙基能力和綜合運用能力。另一方面,能夠厚植優秀文化底蘊,促進學生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傳承并弘揚中華文化,向世界傳播中國聲音。
參考文獻:
[1]梅德明,王薔.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解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責任編輯:周彩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