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婷
關鍵詞: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興發感動”說
“興發感動”說作為一種詩歌批評理論,經葉嘉瑩的教學實踐,其廣闊的理論外延對古詩詞課堂提出了許多的要求。因而,結合“興發感動”說的“興”“發”“感動”三個維度,筆者提出該批評理論對小學低段古詩詞教學實踐的三點啟示,第一是創設情境,吟誦入詩;第二是文本細讀,解讀詩歌;第三是探索研討,感受生發。
葉嘉瑩認為,“興”的認識和理解要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作者,另一個則是讀者。就作者而言的“興”,是見物起興所引起的一種感發;就讀者而言的“興”,則是指讀者在閱讀時由詩可以興所引起的一種感發[1]。教師身為讀者,在自身感發之余,更需要承擔教學主導者的角色,幫助學生走進詩歌,感受詩歌意蘊,激發審美體驗。
教師在教學的開始,通過語言、音樂或圖像的方式,建立學生與文本的聯系,引導學生進入文學作品的情境中。古人留下了一種特殊的創設情境的寶藏,那就是吟誦。吟誦是古人依據平長仄短等吟誦規則進行讀書的方式。對于古人而言,吟誦并非一種表演,而是通過聲音與詩詞文及其作者對話的一種途徑。葉嘉瑩也認為,吟誦的目的不是為了給別人聽,而是為了讓自己的心靈與作品中詩人的心靈能借著吟誦的聲音和韻律達到更為深入、微妙、密切的交流和感應[2]。隨著古今漢語語音體系的變化,古人所采用的吟誦聲調至今已難考,目前流傳下來的吟誦調多是以師門、結社等團體口耳相傳的方式得以留存。其中的吟誦體系大體上可以分為普通話吟誦與方言吟誦,前者以葉嘉瑩、華鋒、陳琴等人為代表,后者主要是保留入聲的方言為主,如傳承分春館調的呂君愾、陳永正等人。教師可以根據自身特點,學習吟誦調,激發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如《登鸛雀樓》與《望廬山瀑布》教學時,若是直接跟學生講授前者押下平十一尤韻,吟誦起來意蘊深遠,意猶未盡,后者押上平十四寒韻,吟誦起來開闊上揚,學生必然難以理解。以吟誦的方式將學生代入情境,再佐之王之渙、李白創作背景,兩位詩人寫法各異,風格各異,體現在吟誦上的風貌自然也就不同了。教師要更好地運用吟誦的方式進行教學,必須掌握詩歌節奏、格律等知識,作為審美主體感受詩歌的音韻美,再充分理解詩歌藝術特色,才能帶著學生一窺古典文學世界的奧秘。
教師與學生身為讀者,需要分析并理解作者進行文學表達的因素,如意象、韻律以及結構,以此來探究作者所表達的內容與蘊含的思想感情。這種方式無疑是放大文本。面對低段學生,教師要把握文本的難度,避免過深過難的知識影響到學生的接受程度。同時要發揮學生的想象力,通過古詩配畫、課本劇等方式,充分發揮學生想象力。《登鸛雀樓》中描繪了詩人所見、所思之景,讓學生描述自己眼前所見之景,并在課后布置古詩配畫的任務。《絕句》中“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描繪了一幅清新美景,其中“鳴”用擬人的手法寫得鳥兒生動活潑。而三四句“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中“泊”蘊含了漂泊之意,“東吳”則指代的政治理想。詩歌表面上是生機之象,但隱含在外漂泊的失意與政治理想難以實現的感傷。因而在教學時,教師要結合學情,涉及詩歌表層與深層的含義時有所側重。
讀者是文學四要素之一,文學活動需要讀者的參與。葉嘉瑩對讀者進行詩歌鑒賞的要求也正契合古詩詞的教學實踐。“一個人欣賞詩歌,如果他的所得除了明白一首詩的詞句所能說明的有限意義之外,并沒有什么感受和生發,即便這個人所了解的事物沒有絲毫差別,但終究而言也只是一個刻舟求劍的愚子。[3]”葉嘉瑩強調了讀者感受、生發的價值。同時,葉嘉瑩還提出“創造性讀者”[4]這一概念。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要成為“創造性讀者”,可以從以下方式進行探索。首先是創造性活動,如課本劇、古詩新唱等,豐富學生的學習生活,激發學生自主學習活力。如《贈汪倫》讓學生分角色表演,既能引導學生融入詩歌,更能幫助學生理解到送別的不舍。其次是自主探索活動,以個人、小組、家庭為單位,鼓勵學生查閱資料,了解古詩詞創作背景、內容及其風格,提出自己的思考。如蘇軾《春江晚景》為何是“春江水暖鴨先知”,不能是其他動物嗎?以此為主題,引導學生理解詩人進行文學創作時的心態。最后是文學再創造活動。如古詩改寫為兒童詩。再如變換詩歌的詩體,七言古詩改為三言或者五言詩。如:
危天樓高恐百尺,手伸可摘亮星辰。不敢隨風高聲語,唯恐一驚天上人。——鄧凡
紅日出大光,伏流入汪洋。欲覽眾山小,高處霧茫茫。———趙紫菡
學生的優秀作品反映了部分學生在古詩詞教學中能夠充分展現自己語言表達能力與想象力。雖然目前不符合格律要求,但已有古詩詞的雛形。
綜上所述,經過理論與實踐證明,葉嘉瑩“興發感動”說在小學低段古詩詞教學的運用有其積極的效果。筆者也將進一步運用該學說,在小學低段開展相關教學研究有其積極意義,能夠不斷豐富自己的理論知識,不斷提高古詩詞素養,帶領學生感悟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參考文獻:
[1]葉嘉瑩.中國詞學的現代觀[M].長沙:岳麓書社,1990:90.
[2]葉嘉瑩.古典詩歌吟誦九講[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1.
[3]葉嘉瑩.我的詩詞道路[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43.
[4]葉嘉瑩.唐宋詞十七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495.
(作者單位:深圳市龍崗區南京師范大學附屬龍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