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麗
摘要:新課標背景下,對“單元整體”教學策略進行研討和分析,能促進學科知識的建構與整合、教學內容的統整與歸納、教學過程的優化與完善,推動新課標理念的落實。立足這一背景,文章概述語文“單元整體”教學的重要價值以及基本特征,著眼雙線結構、聚焦單元整體、立足學生需求、依據教學概況,從提煉大概念、細化小概念、統整任務群和設計評價單等方面,對基于新課標的語文“單元整體”教學策略進行探究,以明確“單元整體”教學要點,推動語文教學方式的變革與創新。
關鍵詞:新課標;小學語文;“單元整體”;教學策略;變革與創新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4)15-0117-04
統編版語文教材以單元為組織和呈現教學資源的主要形式,圍繞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兩條主線,設置課文、習作、語文園地、快樂讀書吧等多個版塊,融合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名著閱讀等多個語文教學項目。同時,統編版教材還根據學生特點,在一些單元中設置了相同的語文要素、提出不同的教學要求,加強了不同單元、不同冊序和不同年級之間的關聯,為“單元整體”教學提供了便利。基于統編版教材的特點,教師可從縱向和橫向兩個角度,尋找不同單元以及一個單元中各個教學版塊之間的關聯,創建“單元整體”教學模式,帶領學生開啟綜合化、探究化語文學習,提升學生語文綜合素養[1]。
“單元整體”教學立足學生的成長規律以及語文學科的本質,展開有方向、有質量的語文教學活動,始終將學生的需求放在首位,關注學生的成長與發展,強調理論與實踐、教師與學生的共生發展。
1.有助于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單元整體”教學轉變了傳統的教學方法,改變了各項教學內容平均用力的狀況。在實施“單元整體”教學時,教師會選取單元內最具代表性的課文進行精講精練,以此促進學生遷移、運用知識,取得觸類旁通的學習效果。具體來說,“單元整體”教學無論是目標的設定,還是內容的選擇,都呈現出聚合式、系統化特征。“單元整體”教學的有效實施,有助于提升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2.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培養學生語文能力是語文教學的核心任務。語文能力包括對字詞句、文段以及語篇的積累與感悟,識字寫字、閱讀、寫作等能力。而以“單元整體”作為語文教學的主要模式,可以促進語文能力訓練點的有機整合,為學生搭建聽說讀寫同步生長的平臺,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3.有助于推動教師的專業發展
“單元整體”教學,強調以學生為主體,要求教師明確學生的認知規律、了解他們的學情,并在此基礎上重構教學內容、創新教學形式、設計教學活動,這將充分考驗教師的專業能力。要想順利地實施“單元整體”教學,教師就要不斷地進行專業學習,了解語文教學的先進理念。由此可見,“單元整體”教學有助于推動教師的專業發展。
教師要明確“單元整體”教學的基本特征,以更好地落實“單元整體”教學理念[2]。總體而言,“單元整體”教學具有遞階性、關聯性以及重構性等基本特征。遞階性指的是不同單元以及同一單元中不同課時之間的層級順序,從整體上呈現一種由淺入深、由易至難的遞階特點。關聯性指的是單元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學習情境、學習任務以及學情等要素的互相關聯,只有呈現出深度關聯的特點,方可彰顯“單元整體”教學的作用。重構性指的是按照單元主題或核心知識點,對單元內容進行合理劃分和解構。只有重構單元內容,才能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
1.著眼雙線結構,提煉大概念
“單元整體”教學活動,要以大概念為引領。因此,提煉大概念是單元教學的基礎。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是統編版語文教材的雙線結構,它包含一個單元中所有學習內容的人文內涵、基礎知識,是語文核心素養和課程理念的具體表現形式。在提煉大概念時,教師應著眼雙線結構,將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作為主要線索,提煉一個具有概括性、統攝性的大概念,作為“單元整體”的支點[3]。如統編版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七單元,圍繞“世界風光”這一人文主題,選入了《威尼斯的小艇》《牧場之國》《金字塔》三篇課文。學生在通讀課文時,可以游覽世界風光,體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除了三篇課文外,本單元還包含“口語交際:我是小小講解員”“習作: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以及“語文園地”三個版塊。這些版塊從不同角度展現世界的自然風光和人文風光,意在讓學生以口語交際、書面寫作等形式,論述“人與自然”“人與世界”的關系。對“四季風光”這一大主題下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進行梳理,如下所示。一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自然):讀懂課文內容,體會文本的美感。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家鄉美景):關聯上下文語境以及真實生活經驗,把握課文重點詞語的含義。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自然風光):提煉關鍵語句,準確理解文段的意思,并掌握圍繞一個意思寫的方法。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自然之美):在閱讀的過程中發揮想象,還原課文中描繪的畫面,體會自然之美。推薦一個自然風光優美的地方,并根據自然景色的特點寫清楚推薦的理由。五年級上冊第七單元(四時景物皆成趣):把握靜態描寫和動態描寫的方法,能生動形象地描繪景物的變化;五年級下冊第七單元(世界風光):了解靜態描寫、動態描寫的表達效果。廣泛搜集資料,重點介紹一個地方。由上所示,“四季風光”這一主題統攝多個年級、多個冊序和多個單元的教學內容。根據以上內容,教師可立足統編版語文教材全貌,圍繞“四季風光”這個大主題以及各個單元的教學重點,提煉“單元整體”教學大概念“情感抒發的多樣形式”。可從縱向入手,圍繞單元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的雙線結構,對同一單元內的課文、習作、口語交際和語文園地等版塊進行梳理和整合,明確核心知識和教學要點,并從橫向入手,對相同主題下的不同單元進行建構,由此建設“大單元”教學體系。
2.聚焦單元整體,細化小概念
在大概念視域下,同一大主題下的眾多單元實現了融合與統一,零散的知識統整為一個整體,并形成相對完善的知識結構。而不同的年級、不同的單元,所對應的訓練要素有所不同,這就要求教師圍繞單元訓練要素,將抽象的大概念細化為具象的小概念,更好地落實語文要素,進而使學生在小概念的引領下更深層次地理解語文知識、更靈活地運用語文知識[4]。以五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為例,在“情感抒發的多樣形式”的大概念以及“世界風光”的單元主題的引領下,教師可結合教學內容、學生需求,細化三個小概念,并確立小概念所對應的學習目標,如下所示。小概念1,表現事物的方法———靜態描寫和動態描寫。對應學習目標:學會提取文本中的關鍵語句和段落,體會其中的靜態美和動態美,掌握靜態描寫和動態描寫的表達方法;邊朗讀邊想象,還原文本中的畫面,由此感受文本的靜態美和動態美;結合“閱讀鏈接”,明確課文的表達效果。小概念2,感受人與自然的和諧。對應學習目標:從現實生活出發,進一步感受人與自然的和諧。小概念3,搜集資料,創意表達。對應學習目標:從不同的途徑查閱資料,并針對性地篩選資料和整合資料,按照一定的順序、采用動靜結合的描寫手法,介紹一個地方。從以上小概念和其對應的學習目標來看,教師從“期望學生學會什么”到“學生的學習過程”,展開逆向教學設計,條理清晰地闡釋了第七單元整體教學思路。在大概念的統攝和引領下,教師結合學段要求、單元訓練要素以及單元教學內容,進一步細化小概念,并確立與之相對應的學習目標。這一舉措可以有效地完善“單元整體”教學體系,幫助學生建構梯度性和層遞性的知識框架,讓學生更扎實地掌握知識,實現學習效益的最大化。
3.立足學生需求,統整任務群
學生是課程教學的主體,是一切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單元整體”教學中,教師要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的需求為導向,結合學習內容、學習要素等多個要點,統整單元學習任務群,讓單元學習活動成為促進學生成長與發展的助推力,促使學生在參與單元學習活動過程中建構知識體系、完善認知結構[5]。以五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教學為例,教師可立足學生需求,結合第七單元的大概念和小概念,設計多樣化的學習任務,由此統整一個完整的學習任務群,將訓練要素融入學習任務群中。
任務一,批注閱讀,整體感知。依據第七單元的語文要素,教師要引領學生感知靜態描寫和動態描寫的寫作手法,讓他們在閱讀文本的過程中學習兩種描寫手法。基于這一需求,在“任務一”的設計中,教師可要求學生批注閱讀文本,以圈畫、標記為主要手段,提取文本中有關靜態描寫和動態描寫的語句,從整體感知文本的表達效果。任務具體內容如下:仿照示例形式,圈畫和標記《牧場之國》中有關靜態描寫和動態描寫的語句。示例:“極目遠眺,四周全是碧綠的絲絨般的草原和黑白兩色的花牛(靜態描寫)”,“黑色的豬群不停地呼嚕著,像是對什么表示贊許(動態描寫)”。
任務二,合理想象,還原畫面。在“任務一”的驅動下,學生能夠全面梳理課文中有關于靜態描寫和動態描寫的語句。在學生形成概念認知后,教師可引導他們合理想象和聯想,還原課文描繪的畫面,體會靜、動描寫的表達效果。為了達成以上目標,教師要優化學習任務,加強學習任務的啟發性和驅動性。在任務二的設計中,教師可要求學生從《威尼斯的小艇》《牧場之國》《金字塔》三篇課文中,任選一句或者一段內容,分析其表達方法,體會其表達效果,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合理聯想和想象,寫一段100字左右的評語。示例:“成千上萬的小雞,成群結隊的長毛山羊,在見不到一個人影的綠草地上,安閑地欣賞著這屬于它們自己的王國”,運用動態描寫的手法,借助擬人修辭方法,生動形象地展現了牧場上和諧統一的場面。借此任務,學生要結合課文中的相關語段,于朗讀的過程中展開合理想象,將語段內容轉化為一幅動靜交織的畫面,并以隨文寫作的方式,呈現想象的成果。在此過程中,學生既能提升想象能力、文本解讀能力,還能進一步提高審美素養和書面表達能力。
任務三,小組討論,研讀理論。為深化學生的認識、增強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教師可設計小組討論類學習任務,讓學生總結和概述靜態描寫和動態描寫的相關理論知識[6]。在任務三中,教師可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圍繞“什么是靜態描寫和動態描寫”這一話題展開討論,并按照下列形式,將討論的結果記錄下來。靜態描寫的概念:(),動態描寫的概念:(),靜態描寫和動態描寫的作用是()。學生根據自己的認知經驗和知識儲備,深入探討靜態描寫、動態描寫的基本概念,可掌握動靜交織的情感抒發方法。
任務四,關聯現實,創意表達。在“單元整體”教學中統整任務群時,教師要關聯現實生活,為學生設計實踐探索類學習任務,引領他們進行創意表達,讓他們將課內所學知識、方法和技能遷移到課外實踐活動中。以第七單元為例,教師可融合學生的現實體驗,設計下列任務:你曾去過哪些擁有美好的自然風光或者人文風光的地方?它或許是一座山,或許是一條河,還可能是家門口的一片綠草地,請結合自己的真實經歷,運用靜態描寫和動態描寫相結合的方法,描繪你所領略的自然風光或人文風光,并將你的主觀情感融入其中。學生要完成這一任務,就要將課內所學的情感抒發方法、語言組織方法應用到寫作實踐中,將所見、所感以文字的方式表達出來。這不僅能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還能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和創新思維。
任務五,篩選資料,領略風光。基于“單元整體”教學的實際要求和學生的學習需求,教師要立足整體視域,致力于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和實踐能力。為此,教師可設計綜合性學習任務,讓學生結合閱讀、寫作等學習體驗,展開綜合性、實踐性和系統性的學習活動。以第七單元內容為例,教師可組織學生搜集和篩選資料,讓他們集中領略自然世界和人文社會的美好風光。具體任務如下:世界上擁有無數的自然風光和人文風光,它們是大自然的寶貴財富,見證了人類發展的歷程。為了進一步了解人類發展的歷程,感受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統一,請你選擇一個世界文化遺產,如北京故宮、承德避暑山莊、敦煌莫高窟等,查閱相關資料,并按照一定的順序整合材料。在此基礎上,運用靜態描寫和動態描寫相結合的方法,寫一篇500字左右的作文,表達你的真實感悟和體會。在“任務五”的帶動下,學生著眼課內外內容,選擇一個感興趣的世界文化遺產,并廣泛查閱相關材料,按照時間、空間等順序,將有關材料組合起來,梳理寫作思路,運用不同的描寫手法,寫出世界文化遺產的特點,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
教師以學生的實際需求為導向,結合“單元整體”的教學要求,設計五項學習任務,能夠為學生的聽、說、讀、寫等各項學習活動提供方向。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生的學習能力、語文素養會得到有效提升。
4.依據教學概況,設計評價單
教學評價是語文“單元整體”教學的關鍵一環,是評估學生學習成果和能力發展的有效載體,教師應依據“單元整體”教學概況,巧妙地設計評價單、優化評價標準,進而科學合理地評價學生的學習活動,讓學生明確自己的薄弱點[7]。
比如,對應“任務五”,教師可設計“篩選資料,領略風光”學習任務評價單。其中,“材料搜集”的評價標準是“能夠依據主題搜集相關資料,并進行篩選”,“有序整理”的評價標準是“能夠按照一定的順序整理材料,條理清晰地介紹某一個世界文化遺產”,“動靜結合”的評價標準是“能夠巧妙地運用動靜結合的寫作手法”,“作文全貌”的評價標準是“能夠生動形象地進行介紹,整篇文章環環相扣、引人入勝”。以這一評價單為載體,教師要指導學生進行自評、互評,還要根據學生的評價結果展開精準點評,以此評判學生的“單元整體”學習成果[8]。
為了引領學生建構與整合學科知識、優化和完善學習過程,教師應從著眼雙線結構、聚焦單元整體、立足學生需求和依據教學情況等方面,利用提煉大概念、細化小概念、統整任務群和設計評價單等策略,實施語文“單元整體”教學。這不僅可以有效整合教學內容、提升語文教學水平,還可以推動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變革。“單元整體”教學,無須局限于某一種形式,教師應根據新課標理念、學生的真實需求,探索“單元整體”教學的多樣化策略和方法。
參考文獻:
[1]晉歡.新課標背景下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策略[J].天津教育,2023(30):110-112.
[2]王銘哲.小學語文新教材與大單元教學實踐研究[J].新教育,2022(32):41-42.
[3]張勝杰.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的策略與思考———以統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教學為例[J].山西教育,2023(10):21-22.
[4]陳明.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設計以及運用策略探究[J].吉林教育, 2022(30):85-87.
[5]沈燕.核心素養導向下的小學語文單元教學策略[J].天津教育, 2023(29):140-142.
[6]陳思佳,盛新鳳.從深度融合到走向開放———任務群理念下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路徑探索[J].江西教育,2023(18):30-33.
[7]譚梅,范月.推進多元統整,指向深度學習———探索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的有效路徑[J].四川教育,2023(10):26-27.
[8]丁敏.統編版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策略初探[J].貴州教育,2022(11):32-34.
Discuss on the Teaching Strategy of Chinese Language "Unit Integration" Based on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s
Zhao Li
(Peoples Primary School in Houchang Town, Weining County, Guizhou Province, Weining 553103, China)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discussing and analyzing the teaching strategy of "unit integration" can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and integration of subject knowledge, the integration and summarization of teaching content, the optimiz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process, and promo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concept. Based on this background, the article outlines the important value and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language "unit integration" teaching, focusing on the dual line structure, focusing on the unit as a whole, based on student needs, and based on teaching summaries,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Chinese language "unit integration" teaching strategy based on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from the aspects of extracting large concepts, refining small concepts, integrating task groups, and designing evaluation forms, in order to clarify the key points of "unit integration" teaching, and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on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s.
Key words: new curriculum standards; primary school Chinese language; "unit integration"; teaching strategies; change and innov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