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福建技術師范學院2023年本科教育教學改革項目(思想政治理論課專項)“勞動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研究”(項目編號:JG2023009)。
作者簡介:莊舒敏(1989—),女,碩士,福建技術師范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進入新時代,為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國內開始關注勞動教育相關問題,并制定大量的勞動教育相關政策和措施。將勞動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建設,這也是高校立德樹人的基礎任務和要求。持續推動高校課程改革工作的開展,更好地為實現兩個百年奮斗目標培養建設者和接班人。在具體實踐中,可以通過勞動教育課程化、思政課建設實踐化,實現兩者的緊密結合、深度融入。
關鍵詞:勞動教育;高校思政課;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4)15-0148-04
2019年8月,我國多部門聯合出臺《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其中就要求積極推動思想政治課程內容工作的開展,建立“系統開展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及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1]勞動教育屬于社會主義教育的核心內容,組織高校勞動教育相關工作過程中,需要考察學生勞動精神、習慣、質量等,便于學生保持參與實踐活動的積極性,使學生能做到吃苦耐勞,逐步培養更多德、智、體、美、勞的共產主義接班者。高校思想政治課程在本質上和勞動教育沒有太大差別,均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體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兩者的相互結合,能持續推動建設教育現代化強國的目標,對于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產生積極影響。
一、勞動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價值
(一)教育目標的一致性
隨著新時代的到來,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指引,國內開始重視勞動教育相關問題,同時出臺針對勞動教育的政策。學生需要掌握勞動精神相關信息,提升參與勞動的積極性,關注勞動教育工作也是目前中國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的關鍵組成部分,能持續提升國家人才素質。2020年我國出臺《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勞動教育的意見》,其中就高度肯定勞動教育對中國教育體系的作用。勞動教育在精神面貌、價值取向、技能水平等角度看,對人才的培養具有決定性的作用。此系列文件出臺,進一步確定勞動教育在教育結構的核心地位和戰略意義,同時為推進新時代勞動教育的發展指明了前進的方向與提供了可靠的政策支撐。
(二)教學內容的共通性
“勞動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勞動價值取向和勞動技能水平。”[2]馬克思對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有所論述,教育需要與生產勞動進行整合,進而為人的全面發展提供基礎。勞動教育的實踐性較為明顯,在開展外部活動過程中,需要掌握倫理和理論知識,并按照目標開展實踐活動,使學生能積極參與勞動鍛煉活動,幫助學生提升個人勞動水平。思政課是組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同時也是立德樹人根本目標下的基礎課程,因此思想政治老師需要面向全體學生執行勞動教育工作,雖然在實際過程中,部分大學生仍存在勞動意識淡薄、不樂意勞動、不思進取等情況,此種情況會影響到學生良好勞動素養和正確價值觀念的創建。思政課本身是學生進行勞動教育的關鍵路徑,將勞動教育融入其中,能強化學生的道德素養、理論認知,使學生能把握正確的方向、激發創新活力和主觀能動性,助力學生全面發展。
二、勞動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的原則
(一)堅持黨的教育方針
黨和國家高度關注大學生的勞動教育問題,首次提出實干興邦新社會實踐價值觀,觀念本身有著較強的實踐價值和理論價值,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勞動教育進行有效整合,使黨的教育方針持續落地和執行,并開創良好的勞動教育育人氛圍。大學生自身有著充沛的精神,良好的創新精神,是祖國未來發展、社會不斷進步的重要人才支持。推動大學生的成長成才,培養大學生深厚勞動情懷,提前做好勞動情感教育工作,重點提升大學生的愛國情懷,保持為人民服務的精神。此外,進一步確定黨和國家的發展需要,深入落實勞動教育理念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學生對勞動內涵有深入的理解。
(二)突出實踐育人導向
隨著新發展時代到來,持續拉動思政課程教育創新發展,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大幅提升,就必須將理論和實踐進行整合,重點突出教學內容的意義,評估學生關注問題和社會發展動態。高校思政教育理論性明顯,需要老師將深奧的學術知識和抽象知識進行結合,不能流于形式,還需要結合社會情況、黨內情況、國家情況等進行深度分析,使學生生活實踐、思維、理論知識整合,有效落實立德樹人的目標,為學生健康發展提供保障。思政教育開展時,需要做好實踐鍛煉、技能培訓等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水平、社會責任感,因此通過二者有效結合,能保持思想政治課程實踐性、理論性的協調性,動態分析思想政治課程的發展趨勢,保持思政教育實踐內容多樣性。
(三)培育高素質勞動者
在全新的發展態勢中,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有較好的發展效果,對社會成本、資源環境、經濟結構等方面也產生多層次的影響。為確保社會經濟能有序發展,培養大批敢于創新勞動者團隊,我黨和國家多次強調應該重點提高勞動者素質,培養有高素質、高質量的人才。勞動者素質對于社會發展和國家的發展有深遠意義和影響。高校需要創建敬業愛國、創新型、技能型的人才團隊。但是在建設新勞動團隊時需要關注基礎,重點提升學生的勞動技能、創新能力,堅持新的勞動精神,使學生發展成為“敢擔當、將風險”新勞動者,在勞動者技能持續成熟發展、知識豐富程度不斷提升、愛國情懷持續加強的前提下,有效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發展。
三、新時代勞動教育融入思政課的問題
從促進勞動教育和思想政治教學結合的角度看,需要關注教育規律相關問題,立足于“教育體系”“教育內容”的維度分析,積極探索思想政治和勞動教育在協同教學方式中的處理方案和思路。目前開展勞動教育相關工作時存在大量的問題,對勞動教育推進有直接的影響。
(一)融通共建機制尚未形成
勞動教育與思政課教學協同教育不能簡單判斷為理論一致,雙方有各自的教學目標和主張觀點。所以在開展教學時,要求客觀分析學生思想政治課程目標、內容方向、培育過程等,并且在勞動教育中需要保持深入探索和研究。然而,由于教師難以融通共建認知和理解,無法通過組織思想政治時評估勞動價值。不僅如此,教師也沒有客觀分析學生的教學特征,沒有合理判斷學生黨員勞動價值,最終勞動教育結果不盡如人意。結合人才培養方面分析,思政教育的價值引導功能、思想引導功能最為突出,但因為融通機制問題,導致勞動教育內容覆蓋、勞動教育內容滲透效果并不理想。
(二)勞動教育融入思政課的教育體系不完善
課堂教學能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提供基礎,所以需要綜合考慮新時代下學生發展規律、社會勞動現狀等,優化和調整教學模式,并匹配育人工作。反觀國內高校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并未全面履行教學體系的內容。從教學方法方面看,教師一般情況下確定理論教學的主導地位,此時學生的抵觸心理較為明顯,無法主動融入教學活動本身。從教學內容角度看,老師未保持勞動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更無法合理應用馬克思主義理論,進而導致學生在勞動價值和勞動關系方面缺乏系統性理解,并且因為勞動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內容上未能關聯,在這樣的背景下,將導致高校育人效果有所下降。
(三)實踐教學資源的匱乏
實踐教學在本質上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延展內容,要求學生通過持續的實踐產生感悟,通過參與實踐活動不斷吸收新知識。勞動教育與思政實踐教學在價值取向、教學內容方面保持一致性,能將雙方進行結合,但是在參與教學實踐中資源并不豐富。一方面,高校未合理使用教學資源,無法提升學生的勞動教育質量。另外一方面,由于學校并不具備以勞動精神為核心的教育思路,使勞動教育和思政教育結合效果欠佳。特別是在學校基礎設施不足、教育資源配套不足的前提下,更無法提升思政教育和勞動教育結合的效果。
四、新時代勞動教育融入思政課的策略
(一)樹立勞動觀念
首先,組織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活動,通過思想指引建立管理機制。馬克思主義在本質上屬于科學的世界觀,學生在掌握新知識后,將有利于研究勞動的內在意義,并組織更有效的勞動教育工作。
其次,把工匠精神、勞動精神、勞模精神進行結合,建立系統的人才培養思路。因為學生黨員能在群體中保持影響力,針對黨員開展培訓,能使勞動精神傳播更有效率。從實際方案看,通過外部邀請企業組織演講會、交流會等活動,提升活動的宣傳能力,同時每個活動可以搭配專門的主題,例如“堅定理想信念”等,從而提升活動吸引力。
最后,積極創建價值指引系統,在世界產業鏈革命、社會經濟高速發展、黨和國家積極推進創新布局的今天,大眾創業等成為國家全新的戰略。創新創業從本質上分析都屬于創造性勞動,所以不僅能豐富勞動成果和過程,同時保留了“或然性特征”的特性,存在潛在風險的威脅,使學生創新發展產生限制性。因此在推動勞動教育、思想政治教學相結合的過程中,需要分析學生的實際需要,幫助學生客觀分析創業風險,并培養學生精準的創業理念,使其通過自己的努力不斷創造價值,并且發展成為國家所需要的人才。
(二)完善勞動教育體系
2018年國家出臺《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基本要求》,其中明確表明:“開展本科和專科的思想政治理論實踐課程,學生在參與課程實踐后將取得對應的學分,同時還能結合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時間成果獲取對應分值。”[3]新時代的發展趨勢下,做好勞動教育工作,就需要考慮學生的發展規律、社會勞動發展趨勢等,應用專題教學、啟發教學、探究教學等方法參與勞動活動的方案設計,同時創建更完善的教學系統。首先,參與思想政治教學時,教師應需要分別從價值認可、情感認可角度分析,不斷調整學生的個人勞動態度、勞動理念等,使學生制定更健康的發展理念,做好學生勞動教育的道德指引工作。引導學生深入探索《就業促進法》《勞動合同法》相關的內容,使學生能理解勞動義務,并且提升對勞動知識的認知水平。
其次,立足于馬克思主義精神與基礎理論,使學生理解勞動關系相關的價值。此外,積極推動市場結構、勞動供求關系教育的建設,使學生保持更客觀、更健康的就業發展思路。最后,評估國內勞動教育不同時期的發展特征,研究勞動和教育對應的教學策略,保持勞動價值、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結合,使學生能深入探索和掌握社會主義建設的內容,總結社會主義和創造勞動等概念的關系,引導學生主動進入國家建設活動中,提升學生的榮譽感、責任感等,這對推動學生健康發展有積極影響。
(三)整合教學資源
勞動教育和思想政治在參與實踐教學中,有著較強的一致性特點,但是在實踐過程中,需要對教學資源保持關注度,這將是勞動教育和思想政治結合的基礎。高校在實施資源共享、資源互通的過程中,要求把思想政治教學、勞動教育等內容進行整合,以此確保勞動教育對思想政治教學工作產生良好的作用。首先,創建更完善的勞動精神教育資源體系,提升勞動教育的針對性。在新時代的發展趨勢下,高校應該主動深入探索開展關于工匠精神、勞動楷模精神等主題活動,常見活動方式包括學術交流會議、知識講座等,通過系列活動能在學生內心建立模范效應,利用勞動精神的方法推動學生朝著專業化的趨勢發展,幫助學生建立長期成長的基礎。其次,高校需要統籌教育資源開發工作,使勞動教育在思想政治教學中發揮更好的作用。最后,創建校園實踐教學機構,定期組織勞動教育基地建設工作,收案例、問題、項目為前提,吸引學生進入實際的場景中進行學習,使學生做到愛崗敬業、自律自強,利用勞動教育、思想政治教學等方法完善職業定位管理,主動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工作。從思想政治實踐教學的角度看,授課教師需要關注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能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提升學生的動手實踐水平,使其知、情、意、行保持協調和統一,積極推動“為祖國培養一代又一代勤于勞動、善于勞動的高素質勞動者”目標的落地。[4]不僅如此,在進行實踐教學資源整合時,應該建設專業化的團隊,使企業專家主動投身于思想政治教育和勞動教育相結合的工作中,幫助學生更好掌握勞動知識、了解勞動理論。[5]
五、結語
勞動教育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中有核心的地位,樹立勞動觀念、完善勞動教育體系、整合教育資源,對于高校提升學生勞動素養有著積極意義。[6]高校在實施人才培養活動時,需要深刻意識到勞動教育在學生全面發展中的意義,將勞動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課程進行結合,堅持黨的教育方針、突出實踐育人導向、培育高素質勞動者,積極推動全面的勞動教育體系創建,并形成全新的“五育并舉”育人體系。
參考文獻:
[1] 中辦國辦印發《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N]. 光明日報,2019-08-15(01).
[2]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N]. 人民日報,2020-03-27(01).
[3] 教育部關于印發《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基本要求》的通知[EB/OL]. (2018-04-13). http://m.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1804/t20180424_334099.html.
[4] 習近平在烏魯木齊接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先進代表人物,向全國廣大勞動者致以“五一節”問候[N]. 人民日報,2014- 05-01(01).
[5] 時夢,盧義忠. 在高校思政課中融入勞動教育的教學探究——以“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為例[J]. 皖西學院學報,2022,38(03):33-37.
[6] 段溥,李能華,劉於清. 勞動教育融入高中與大學思政課教學一體化建設研究[J]. 現代農村科技,2022(06):95-97.
(薦稿人:陳飛,福建技術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陳華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