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燕 黃月勇 姚達秋
摘 要:《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的頒布出臺,為家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提供了新的契機。經過調查發現,鄉鎮普通高中的家庭教育狀況普遍不太樂觀,主要存在以下困境:家長的文化素質整體偏低,觀念上不夠重視;家長認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是時間有沖突無法參與;家長獲得家庭教育的方式多為線上碎片化推送和咨詢朋友等,自己主動學習系統知識較少。對此,筆者經過調查研究和實踐探索,提出以下對策:一是開設系統的線上家庭教育知識講座,讓更多的家長了解學生和科學養育;二是家庭教育的內容要貼合高中生的階段特征,給予家長有針對性的指導;三是家庭教育指導的形式多樣化,調動家長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家校協同同頻共振,成為教育的合伙人。
關鍵詞:家庭教育指導;普通高中;現狀;對策
【中圖分類號】G6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539(2024)03-0014-03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課堂。家庭對孩子成長的作用是巨大的[1]。《論語·述而篇》中就講到,“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強調家庭教育要先“立德”后“強志”再“謀生”,這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中開篇“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相符[2]。
《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的出臺標志著我國基本形成“大家庭教育”聯動系統,揭開了我國新時代家庭教育新篇章。在政策的引導下,各地家庭教育指導中心如雨后春筍,為校家社協同助力學生成長提供新的契機。但是在具體落地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3]。例如存在“多頭共管”,權責界定不清晰;家長的意識不到位,重智輕德,家教方法不當;社會力量參與不足等。
增城位于廣州的城鄉結合部,經濟發展不均衡,家庭教育指導發展水平也較為滯后,以往的研究也多集中于義務教育階段。為了更好地開展本區域高中的家庭教育指導工作,本研究擬通過問卷調查區域內高中家庭教育現狀并提出針對性的建議。
(一)調查對象
調查對象為廣州市增城區四所鄉鎮普通高中家長。這四所高中生源層次偏后,從每個學校每個年級隨機抽取4個班的學生家長參與調查。其中高一、高二、高三人數分別為1134人、1218人、936人,合計3288位學生家長參與了調查。參與調查的學生多為二孩或以上家庭,戶籍所在地多為農村,月收入水平多為5000元以下(詳細見表1)。

(二)調查方法
課題組編寫了一份《鄉鎮高中家庭教育情況調查問卷》,問卷通過“問卷星”進行施測。為了更真實地了解情況,調查問卷采用匿名的形式。
(一)家長文化水平整體偏低
通過對學生家長學歷調查,發現鄉鎮高中學生父母的學歷整體偏低,近一半都沒有上過高中(詳見表2)。他們對高中的學科知識了解甚少,自然也難以給學生以輔導。通過了解家長在家庭教育中的困惑可以看出,絕大部分家長對于高中孩子的家庭教育存在或多或少的困難,表現出力不從心的狀態(詳見表3)。這和家長自身學歷水平自然有關系,但更重要的是家長缺乏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和科學的家庭教育方法,所以區域內高中家長亟須得到科學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導。


(二)高中階段親子溝通不理想
一方面高中生進入自我同一性的建設時期,初步形成世界觀人生觀,獨立性增強,覺得不被父母理解,叛逆心理回避與父母溝通;另一方面很多父母常用說教的方式與孩子談話,不能接納孩子的情緒,導致溝通錯位。通過調研發現,將近60%的家長希望學習到親子關系促進策略和技巧(詳見表4)。

(三)家長獲得家庭教育知識方式多樣化且片段化
從調查可以看出,50.91%的家長通過微信公眾號獲得家庭教育知識,其次是長輩或者朋輩經驗、電視(40.66%)、請教老師(25.4%)等,而參與系統家庭教育專題培訓課程,或通過書本學習相關知識的家長較少(詳見表5)。

(四)家長參與家庭教育指導的時間精力有限
很多家長表示自己不能參與家校活動的原因為工作與活動安排較為沖突,可以理解為愿意參加活動,但是如果兩者發生沖突,只好舍棄,也有部分因為路途較為遙遠不便參加(詳見表6),家長期望的家庭教育活動頻率為一學期一次。
結合以上的調查報告,從學校的角度,對鄉鎮高中開展家庭教育指導工作提出幾點建議。
第一,學校是家庭教育的主陣地,占據主導地位,也是家長最為信任的教育主體,學校應該主動承擔起本校家庭教育的主要職責,將家庭教育指導工作納入學校發展規劃,負責落實[4]。同時,學校教師的家庭教育指導水平亟待提升,特別是年輕教師,需要定期參加專業的家庭教育培訓,學習到前沿理論和最新方法,并將知識融合到實際工作中,更好地指導家長。
第二,鑒于學生家長學歷水平和家長的迫切需要,開設系統的家庭教育指導專項課程。課程可以采用線上和線下兩種形式開展,尤其是線上課程,可以打破時間、距離限制,讓家長根據自己的時間彈性學習,可行性較強。學校的家庭教育指導內容包含高中生的學習特點、心理特點,選科指導,親子溝通等,另外還可以開設個性化指導方案,對有特殊需求的家長提供一對一的服務,點對點指導家長提升家庭教育的責任意識,更好地理解和引導孩子。
第三,學校在家庭教育的形式上,可以讓家長成為家庭教育的生力軍,打破傳統的“老師講、家長聽”的家長會模式。學校可以搭建平臺讓家長參與,如邀請不同職業的家長現身說法講述自己的職業閱歷,利用自己職業優勢為學生展示各行各業精彩內容;或者舉行家長沙龍,每期設定一個家庭教育主題,由家長進行溝通和深入探討。
第四,學校要樹立合作意識,積極發掘家庭與社會的家庭教育資源,協同共育。學校可以組織家長和家委會參與學校發展規劃和與學生相關的決策制定。另外學校還要充分利用社區等社會資源,可將社區對于未成年人的宣傳引入學校開展,如法制、安全教育,特殊節日宣傳等。

家庭教育事關民族和國家的未來,學校推進家庭教育指導服務是新發展階段學校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的重要任務[5]。鄉鎮高中要牢牢樹立“立德樹人”的思想,營造良好的協作環境,不唯分數論,關注學生的心理品質,將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真正落到實處。
(責任編輯:陳娟)
[1]陳鶴琴.家庭教育[M].修訂版.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32
[2]吳萍,李曉晴.中小學生家庭教育的現狀、困境及對策研究———基于大連市的調查[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5):83-90.
[3]王雅琴.《家庭教育促進法》實施背景下家校協同育人研究[J].寧夏教育2022(5):10-11.
[4]周慧,劉若星.伍建清.學校開展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的理念、原則與路徑[J].教學與管理,2023(07):11-14.
[6]張小婷.我國家庭教育實施困境及對策[J].研究黑龍江教師發展學院學報.2022(10):67-70
[5]趙秀麗,石雨生.《家庭教育促進法》視域下家庭教育問題研究[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3,45(2):7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