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宜

自2019年5月加入北京一零一中教育集團之后,一零一中石油分校(下稱“石油分校”)正由外至內悄然發生變化。學校大門旁矗立起一座白色的雕塑,寓意“百尺竿頭,更進一步”。這也是北京一零一中學的校訓,象征著“由勝利走向更大勝利”的永不自滿的精神。在區教委及一零一中教育集團的支持下,石油分校的操場、籃球場、排球場跑道、地面也進行了換新改造。為了與總校的視覺保持一致,學校將教學樓外立面也刷成了灰色。
在北京一零一中學校長熊永昌看來,當前的教育改革要求學校基于核心素養重構育人模式和教育生態,使教育向有利于學生繼續學習和終身發展的方向回歸。石油分校在一零一總校的教育理念基礎上,最終確立了“倡全人教育,育擔當人才”的辦學理念,致力于培養具有“鐵人與擔當”精神,兼具有創新和國際化視野的綜合性人才。
作為從總校派到石油分校的執行校長,萬錫茂在一零一中學工作二十年形成的育人和管理理念在這五年里得到了最大程度的發揮。對于自己的定位,他更傾向于一個服務者角色,“一方面結合石油分校的具體情況,將集團的戰略大方向落到實處;另一方面,為學校的整體發展進行合理的資源配置和后勤服務。同時,對一線教師和管理團隊充分信任和授權,這很重要。”
五年來,石油分校在總校課程體系的基礎上,融入了本校“把學生放在最中央”的育人理念,構建了“鐵人擔當”課程體系,并發展了自己獨特的小語種和勞動課程體系;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取得了重大突破;在師資建設方面,石油分校與總校開展“種子教師計劃”,石油分校骨干教師比例大幅提升。
“三層八維”的課程體系:激發學科興趣
3月末的一天,在石油分校的多功能活動廳,一場圍繞“短視頻的風靡對青少年身心健康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的辯論賽正在緊張激烈地進行。在四十分鐘的時間里,正方從擴展視野、滿足社交、有利于價值觀塑造等三個方向來“蓋樓”,反方則認為短視頻的推送機制容易讓青少年上癮沉迷、內容良莠不齊,并試圖在價值觀導向方面推倒對方的“樓”。無論對辯手,還是觀眾來說,這都是一次沉浸式的高階思維體驗。
在高中樓201實驗室,一場關于“好吃的細菌”的試吃會正在進行,很多人好奇地品嘗了同學們自制的面包、饅頭、包子、腐乳、米酒、酸奶這些發酵食品……
自2021年起,每年3月份春意盎然時,學校會舉辦為期兩周的學科文化節。將知識內存外化為豐富有趣的學科實踐,在協作中碰撞,在互動中啟發興趣、激發深度思考,這樣的實踐活動是學校對“教育隨處發生”理念的闡釋。“真正的課堂是沒有邊際的,它可能在實驗室、在鐵人廣場,也可能在小菜園、在屬于你自己的那片空間。”教學副校長李淼說,“和學習相比,在實踐中解決問題才是最難的,學科文化節的創立初衷是以知促行,以行求知。”
學科文化節也是石油分校課程體系的一部分。五年來,石油分校在集團“擔當”課程體系的影響下,構建了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核心的“鐵人擔當”課程體系,涵蓋“三層八維”。“三層”指向課程深度的進階性,包括基礎能力課程、拓展融通類課程、實踐創新類課程。學科文化節即是拓展融通類課程的一部分,旨在促進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科實踐能力。
“八維”,旨在跨越學科邊界,以適應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即從八個維度開設校本課程,涵蓋數學與邏輯、語言與文學、科學與技術、人文與社會等八個方面的課程群,意在讓每個學生從中找到個人的自主發展空間。
在語言與文學這一維度下,學校依托北京語言大學的資源,形成了涵蓋法語、日語、韓語、德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等的多語種課程體系,其中“法語特色項目課程”最受學生歡迎,已建成了從初一至高三的一體化課程體系。到目前為止,學校有近20%的同學接受過專業的法語授課。2024年,全北京市以法語替代英語科目參加高考的學生中,近40%的學生出自石油分校。
創新培優課程:培養探究性的科研能力
2023年中考總成績650分的張晨(化名),是石油分校創新項目的學生。他說:“如果說普通課程的學習是奠定基礎,那么創新課程的學習讓我蛻變,化繭成蝶。”張晨提到的“創新課程”,是“三層”課程體系里的實踐創新類課程項目,面向有專長和有創新能力的學生,通過參與各類實驗項目,培養他們的科學精神與研究能力。
初中創新項目的開設,一方面源于“要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的國家需求,另一方面出于學校生源的巨大變化。隨著近幾年小升初招生政策的調整,以及石油分校附近高校和研究所林立的地理優勢,許多具有天賦和能力突出的孩子通過搖號劃片的方式進入石油分校。針對這些普通課程難以“喂飽”的學生,學校在基礎課程的基礎上,為他們構建了“室內課題探究+戶外生態探索+專項學術研究”的進階式創新課程,利用每日課后服務時間和周末實施。
創新項目開設了“科學盒子”等主題實驗課程。在一堂“科學盒子”物理課上,學生們通過搭建蝴蝶模型,模擬風洞實驗,引導學生探究風速、攻角對蝴蝶飛行的影響。除此之外,學校還以社團形式支持這些有創新能力的學生,開設了編程、人工智能和氣象社團等,以更多元的方式發掘他們的潛力,培養他們的動手能力和探究性學習的能力。
對思維能力的訓練也是創新班著力的方向。讓初三學生高杰(化名)印象深刻的是一堂道法課。老師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展示了憲法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演變過程,而且通過對比的方式分析不同國家的憲法制度,“老師用關聯和對比的教學方式,使我更深刻地了解了憲法的重要性”。
除了本校和總校的優秀教師投入該項目,學校還聘請了校外機構的金牌教師授課。在評價方式上,實行師生互評。在評價體系中表現不佳的教師,可能會自動退出。“老師們備課時壓力都很大,”李淼笑道,“平時需要備半天的課,現在為了達到創新課程的目標,至少需要兩天的時間。”
高中階段的科創培優課程,是由中科院科研團隊設計和主導。“從講座、開題、實驗研究,到撰寫論文或報告、項目答辯,科研人員會帶領學生在一年內走完整個科研流程”,李淼介紹。例如,在“以廚余垃圾制作水培蔬菜”這一項目中,學生們將廚余垃圾煮沸的溶液作為標準溶液,設置了不同濃度的溶液對照組,對黃豆芽、小白菜和空心菜三種蔬菜進行水培試驗,結論表明,2%濃度的培養液最適合蔬菜培育。這一項目最終獲得海淀區中小學生科技競賽金鵬科技論壇高中組第一名、海淀區科技大賽三等獎的成績。
在課程中創新能力格外突出的學生有機會進入總校的英才學院進行貫通培養。英才學院通過跨學科、混齡學習的方式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和創新能力,對接國家強基計劃,也是對未來教育新模式的一種探索。截至目前,石油分校累計有數十名學生參與英才學院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理、科技等學科的深度學習。
勞動課程體系:讓教育回歸生活
“超級蘑菇公司”的發起人是初二年級的3名學生。在老師引導下,他們確定了“蘑菇在校園中種植獲得財富的成本和收益”的研究課題,擬策劃一家集蘑菇生產、加工、銷售于一體的“公司”。生產部門的同學向學校申請了一塊蘑菇栽種用地,播撒了蘑菇種子;預見到蘑菇采摘之后將出現無產品可售的情況,宣傳部和營銷部聯合開發了蘑菇IP的周邊,比如蘑菇鑰匙扣、包裝袋、文件夾、扇子等生活用品,拉長了產品鏈。在這一勞動實踐課程中,學生需要突破固定思維,調動生物學知識,以及IP策劃、統籌規劃、商業運營、組織協作等各方面的能力,對任何人來說都是全新的挑戰。像“超級蘑菇公司”這樣,以學生為主體,讓知識與生活融合,在學習實踐中激發人的內在成長的課程,也正是總校“生態·智慧”教育理念的具體闡釋。
鐵人廣場的背面,是學校的教學綜合樓。從一層大廳進入,會有很多有趣的發現。大廳右邊的芳香莖咖啡館,左邊角落里的誠信水站、小熊銀行,都由學生們自主運營和管理。基于很多學生反映上完體育課后想喝涼水的需求,學校幫助學生成立了誠信水站:水站無人監管,學生誠信取水,水站所得收益循環利用。但水站在實際運營過程中,一度陷入入不敷出的窘境。后來運營同學在水站布置了攝影頭,起到監督和約束的作用。學生們每次取水的過程都是一次與心靈的對話,也是一次有關誠信的自我教育實踐。
石油分校還有一門極具特色的勞動課程——食育食堂。其創建的靈感,來自隨班就讀的學生。特教老師意識到,通過雙手來感知世界,可能是這些學生最能接受的方式。于是,學校改造現有學習空間,創設了食育食堂,邀請食堂的面點師傅共同參與食育課程研發。小萌(化名)是一名身體和精神有殘疾的隨班就讀學生,剛升入初中時表現出了強烈的適應障礙,但在食育課堂,他能與普通同學一起享受手作的樂趣,并且在共同勞動中不知不覺地改善了和同學的關系。如今已經升入初三的小萌,曾經到校的第一件事就是到教學綜合樓八層的執行校長辦公室,與校長下一盤象棋。“他來到這里其實是一個心理疏導的過程。我會跟他聊天,辦公室如果有小禮物,我會送給他作為鼓勵,他就很高興地回去上課。”萬錫茂笑道。
無論是誠信水站,還是食育食堂,都是石油分校德育課程體系里“行遠”課程的一部分。除了“行遠”課程,學校還創建了篤志、領航、志誠、啟賦等課程,包括開闊眼界的名家講堂、身處實地的主題研學、多樣化的校園職業體驗、幫助學生順利度過青春期的心理沙龍、學生自主籌劃和實施的施光南藝術節等,旨在鼓勵學生自主發展,在團隊協作、服務他人的過程中塑造自己“鐵人擔當”的品格,實現全人教育。
與總校骨干教師結對子,共教研
作為海淀區高中英語學科總督學,孔繁華老師每天早上7點準時到石油分校。她每天的工作從一節節的公開課和對全校六個備課組的悉心指導開始。北京市數學學科帶頭人田媛老師來到石油分校之后,曾一年帶5位徒弟。這兩位正高級、市特級教師的加盟,形成了漣漪效應,大大增強了石油分校的教研氛圍和水平。
2021年,石油分校啟動了與一零一中總校教師“一對一”結對子的“種子教師計劃”——總校的骨干教師與分校的種子教師結為師徒關系,師傅從教學理念和課堂實踐層面引導和培養徒弟。剛剛獲得北京市“學生喜愛的班主任”榮譽稱號的英語組教師董妍的師傅是總校英語組的紀志杰老師。師傅以學生為課堂主體的理念深刻影響了她,“他通過多種方式調動學生,比如提供有邏輯的問題鏈、解析實例,鼓勵學生提出疑問,以保證學生在課堂上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數學組教師劉新,在師傅崔健的引領下,積極開設公開課,邀請全組教師來聽評課,共同討論教學中的問題。
“種子教師計劃”實施三年以來,教師們的教學教研熱情高漲,骨干教師隊伍日漸壯大。在2022年海淀區學科帶頭人和骨干教師的評選中,學校骨干隊伍人數增長40%,目前學校骨干教師人數占專任教師人數的近半數。
加入集團化辦學五年以來,石油分校的整體社會滿意度和家長滿意度得到很大提升,這讓萬錫茂感覺到欣慰,“我們學校的家長八成以上是碩博士,很多人是科研工作者,他們對學校有很高的期待。所以我告訴老師們,我們能做的,就是真正將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放在第一位。”
作為學校的精神標識,鐵人王進喜的雕像仍然矗立在校園的中心地帶。崇尚賢達誠信、堅毅自律的“鐵人精神”,與一零一中學推崇的為國家民族、為全人類承擔責任的“擔當精神”融合而成的“鐵人擔當”精神,成為一零一中石油分校新的文化內核和標識。從某種程度上看,鐵人精神澆筑內在品質,擔當精神更指向外在責任的承擔,兩者內外交融、相互著力,亦是一個平衡自洽、能迸發無限可能的整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