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盈 張進良
摘要:智慧校園是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高度融合發展而產生的數字校園的高級發展階段,中學生具備較強的數字能力是實現智慧校園發展的前提。智慧校園背景下中學生的數字能力表現為數字信息加工能力、數字服務理解能力、數字應用創建能力、數字安全規范能力和數字創新實踐能力。智慧校園背景下學校可采取以下策略提升中學生的數字能力:消弭數字鴻溝,培養學生數字習慣;規避數字噪音,提升學生數字思維;注重教育宣傳,規范學生數字行為;推動數字連接,實現學生數字創新。
關鍵詞智慧校園;中學生;數字能力;提升策略
中圖分類號G4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5995(2024)02009103
一、智慧校園特征
智慧校園以基礎設備和工具技術為支撐,通過與互聯網和物聯網將人、物、資源、服務等高度結合,把全生命周期服務線與碎片化場景微服務相結合,以有序的數字校園狀態提供智慧化應用和服務。各類基礎設施和應用服務形成了智慧教學環境、智慧教學資源、智慧校園管理、智慧校園服務的整體生態格局。總體而言,智慧校園呈現出以下幾方面的特征。
(一)泛在互聯的虛實空間
基礎設施建設成熟、網絡帶寬傳輸高速、網絡安全體系完備、支撐平臺能力強大奠定了智慧校園互聯互通的基礎,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虛擬現實等數字技術的普及進一步深化了學生交往的智慧聯通。智慧教學空間、教學硬軟件、應用智慧教學生態系統的建設和完善,為師生提供了各種智慧終端的互聯互通。一卡通管理、人臉識別等業務數據系統,實現了智慧校園用戶與各業務場景的連接。在線課堂、網絡資源、VR教學、虛擬仿真課堂等,滿足學生在校內外全時空、多場景學習需求,讓學生能快速接入學校的泛在學習環境中。智慧校園App、公眾號等移動化建設,將師生與校園連接更加緊密。
(二)共享賦能的數字基建
統一數據中心是智慧校園的核心,其按照標準體系將管理數據進行自動采集、匯聚和關聯,有效解決了“數據孤島”問題。成績數據、考勤數據、食堂數據、圖書數據、位置信息數據、校園活動狀態數據等匯聚到統一數據中心。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與建模,就會形成諸如學情分析、學業預警等學生畫像,從而促進實現干預更及時、管理更規范、評價更客觀和決策更科學。此外,數據的共建共享,不僅能提升學校治理能力與決策能力,還有助于形成國家宏觀調控、社會廣泛參與、學校智慧管理的格局,讓數據開放服務和制度管理體系更加完善。
(三)海量資源的公共平臺
云技術發展催生了大量的精品課程、教學微課、課件資源等。這些數字化教學資源面向師生開放,推動了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廣泛運用,促進了網絡教學、移動教學與實體教學的融合。學校數字圖書館為師生提供豐富的數字化圖書資源,滿足師生基本的數字化資源需求。人工智能、區塊鏈、5G等技術的廣泛應用,帶來新型全媒體教學資源。數字孿生、虛擬現實、ChatGPT等促使問題和知識描述更加多元,相比普通教學資源更有趣、更直觀。以算法為背景的智慧校園教育平臺,根據學生的個人偏好特點設定學習路徑、推送學習資源,提升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四)服務融合的生態系統
“以人為本,面向服務”是智慧校園建設的理念,構建智慧校園是為了更好為學校師生提供用戶服務。智慧校園根據師生個性化需求精準定制流程設計,在架構上呈現出“微服務大智慧”。從內容生產到消息觸達,持續的、動態的、全周期的內容流轉,讓智慧校園更具生命力。智慧校園以開放統一的業務標準,促進人工智能與教育深度融合,實現全業務、全要素、全流程、全領域的數字化和人本化融合服務,有效落實“師生少跑腿、數據多跑路”、“為師生辦實事”的服務理念。
二、智慧校園下學生數字能力構成要素
作為工具性數字校園走向智慧化校園的承載者和體驗者, 中學生具備較強的數字能力是實現智慧校園發展的前提。《提升全民數字素養與技能行動綱要》提出數字素養和技能是數字社會公民學習、工作、生活應具備的數字獲取、制作、使用、交互、分享、創新、安全保護、倫理道德等一系列素質和能力的集合。有研究者認為數字素養包括五大素養域,即信息域、交流域、內容創建域、安全意識域、問題解決域。基于此,筆者認為,智慧校園下中學生的數字能力表現為數字信息加工能力、數字服務理解能力、數字創建應用能力、數字安全規范能力和數字創新實踐能力。
(一)數字信息加工能力
在智慧校園中,教學內容、學習資源以高清視頻、虛擬仿真資源、圖片、音頻、電子文檔等多種形式涌向學生,智慧教室、多媒體設備、實訓環境、應用終端等都成為信息傳播媒介,知識傳播由傳播者主導的教育傳達向接收者的知識體驗轉換。這要求學生具備較強的數字信息加工能力,能夠快速在開放的、海量的、碎片化的數字化信息中高效獲取、辨別分析、整合理解、做出判斷、開展行動。
(二)數字服務理解能力
學生依托應用平臺實現與智慧校園的接觸,并通過不同情境的微服務開展校園學習生活,實現與同學、教師之間的溝通與互動。基于此,學生數字服務理解能力具體表現為對數字化應用服務及優勢特點有充分了解,能通過引導完成數字應用服務的基本操作,清楚描述出現的問題狀況,善于使用數字化服務開展校園學習和生活,對智慧校園建設有正確的認識和合理評價。
(三)數字應用創建能力
數字工具、平臺等各類模塊的服務供給讓智慧校園的內容變得豐富。例如,在線協作、數據收集、統計分析、信息檢索等常用應用操作,方便學生開展自主學習、知識管理和社會活動。這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數字應用創建能力。數字應用創建能力是學生使用數字化應用促進個人自我管理和知識優化更新,賦能創新創業活動、科技競賽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等,并形成個體特色學習心理品質的一種數字能力。
(四)數字安全規范能力
智慧校園匯聚了學校的各類數據,并流轉于各項業務的認證、服務、應用等領域。在數據融會貫通的背景下,個體基本信息和行為數據容易被套用,學校數據也面臨泄露隱患和入侵風險。數字安全規范能力要求學生具備警惕的數字安全意識,能正確厘清智慧校園應用、服務、流程邊界,甄別服務中的冒充服務、詐騙信息,分辨不合理的數據收集和動態驗證。此外,學生還要了解網絡、數據、隱私等相關法律規范,合法接入和使用數字化及網絡服務,避免出現違法行為并及時勸阻他人的違法行為。
(五)數字創新實踐能力
數字創新實踐能力是高階的數字素養。在未來社會,人們在熟練掌握信息化知識和技能的前提下,需要具備深刻的數字化關聯解決學習和生活問題的意識及能力,能靈活將它與課業學習相結合、與科學研究相結合、與團隊協同相結合、與個人成長相結合,并通過基礎數字技能實現思維提升,促進其他專業領域協同創新,在智慧城市、數字地球等發展中貢獻智慧力量。因此,數字創新實踐能力是智慧校園下學生應具備的一種數字能力。
三、智慧校園下中學生數字能力提升策略
(一)消弭數字鴻溝,培養學生的數字習慣
數字鴻溝是數字領域的不公平現象,體現在智慧校園中就是學生在應用數字技術開展信息加工時存在的能力差距,進而可能演化為影響個體發展的思維差異。智慧校園建設要關注學生中的數字鴻溝,構建全方位的數字育人氛圍,將提高學生數字能力作為建設性目標和強制性條件,如學生掌握一定的數字技巧是順利完成學業的必要條件等,從而幫助學生在使用和實踐過程中提升數字能力。
學校應通過低門檻、易掌握、強相關、多元化的智慧服務引導學生養成數字化習慣,縮減學生校園社會網絡連接、信息獲取、辦事效率的差異。例如,學校可以借助智慧校園消息平臺,針對性開展學生數字信息檢索和獲取能力的培訓,著力提高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提升學生過濾、分析、加工信息的數字化素養。學校還可以借助智慧校園資訊平臺,定期開展數字能力線上宣傳、講座、競賽等活動,從而促進學生在實踐中形成數字能力。
(二)規避數字噪音,提升學生數字思維
智慧教學環境開放靈活、信息傳播渠道形式多樣,導致傳播權力自由化和分散化,促使傳播內容呈現高冗余、多噪音、易隱蔽特點,進而出現了信息數量爆炸增長、信息質量參差不齊、信息內容泛濫分散等問題。對此,學校要引導學生理解數字化服務的底層邏輯,了解數字噪音的一般規律,主動轉變傳統學習方式,做數字信息傳播過程中的“巡視員”、數字信息接受過程中的“質檢員”。
第一,加強信息資源共建共享和傳播力度。學校要合理建設和布局平臺資源,提高館藏資源的開放度和豐富度,讓智慧圖書館、智慧教育平臺上的優質資源充斥學生的網絡環境;要通過反復傳播和強調吸引學生上網注意力,引導學生將更多上網時間分配于在線學習。第二,提高資源的流通率、利用率。學校要充分利用云存儲、網盤、云計算等,打通數字資源分享和存儲渠道,讓媒體素材、課件視頻、案例資料等得到高效推廣和廣泛訪問,從而實現數字噪音的規避。第三,做好對學生的教育引導。智慧校園中的大量推送信息往往通過各種渠道分發,學校要指導學生在碎片化、多渠道的信息中快速定位官方信息,逐漸形成對官方信息的辨別和提煉能力。
(三)注重教育宣傳,規范學生數字行為
智慧校園將現實校園虛擬化,虛擬化的校園空間具有倫理秩序缺少監管、個人信息被過度暴露、各種意識形態碰撞交鋒等問題,導致網絡道德失范頻發、數字信息安全形勢嚴峻、心理健康出現認知困境,數字安全出現內憂外患的形勢。學校要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虛擬空間,提高學生數字安全意識,將防范意識、行為規范作為數字能力培育的重點。
學校要重視學生的數字安全知識和心理狀態,把對學生開展數字安全宣傳教育作為智慧校園建設的常規性工作。例如,學校可以利用智慧校園在線學習平臺、網站宣傳平臺等開展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典型案例警示教育,引導學生明辨數字化中的權利與義務,防范學生被利用、被欺騙、被勒索,規避網絡侵權、網絡盜用等數字化違法行為。此外,教師和學生是教育的一體兩面,高數字化素養的教師才能教育出具有高數字化素養的學生。因此,教師要將數字法規、數字安全、數字倫理、數字社會責任等作為教育內容,引導學生遵守數字道德、規范數字行為、形成數字安全意識。
(四)推動數字連接,實現學生數字創新
在智慧校園建設中,學校應以發展的眼光來培養學生,利用各種數字化技術手段開展數字化教學,促進學生具備高階思維和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關注學生自主學習、實踐創新、職業能力等核心素養的發展。例如,在智慧校園環境下,學校應引導學生與學生、教師、資源之間進行有效連接,形成互聯關系網絡促進復雜系統學習的良好局面,從而促進學生以有效交往和協作互動開展創新創造活動。在此基礎上,學校應通過頂層設計系統變革教育教學方式和機制,以AI智能教學、仿真教學、體驗式教學、實踐式教學、互動式教學等加強學生數字能力的培養,鼓勵學生運用數字技術開展創造性學習活動。此外,學校還應提高學生數字化學習、運用等方面的效能感,強化學生的數字化行動,教育引導學生積極投身數字專業領域,服務國家的重大戰略和創新工程,在提升全民數字能力工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李盈 ?張進良,湖南科技大學網絡信息中心 ?湖南科技大學教育學院,湖南 湘潭 411100)
參考文獻:
楊萍,姚宇翔,史貝貝,等.智慧校園建設研究綜述.現代教育技術,2019(1):1824.
中共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辦公室.提升全民數字素養與技能行動綱要.(20211105).http://www.cac.gov.cn/202111/05/c_1637708867754305.html,20211105.
任友群,隨曉筱,劉新陽.歐盟數字素養框架研究.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4(5):312.
周海濤,朱元嘉.提升大學生數字素養的創新路徑.中國電化教育,2023(5):4955.
裴英竹.大學生數字素養及其培養策略.社會科學家,2022(9):128133.
李璐,王運武.高校智慧校園評價指標體系研究.現代教育技術,2020(5):8793.
責任編輯:謝先成
讀者熱線:02767863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