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導下,整本書閱讀被視為一種重要的教學形態,旨在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思維能力、審美情感以及文化理解能力。整本書閱讀強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對整本文學作品進行深入的閱讀和理解,從而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文學鑒賞能力。其中,思維可視化所具備的工具屬性,使其在整本書閱讀教學中展現出良好的適應性,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梳理整本書的主要內容,理清人物關系,把握故事情節,理解文本主題。基于此,分析思維可視化視角在整本書閱讀教學中的意義,以及當前小學高學段語文整本書閱讀教學面臨的困境,提出可嘗試以思維可視化的方法開展整本書閱讀教學實踐,以進一步提升語文閱讀教學的質量。
關鍵詞:思維可視化;小學高學段;語文教學;整本書閱讀
作者簡介:魏環君(1983—),女,江蘇省南京外國語學校仙林分校小學部。
思維可視化是一種將思維過程以視覺化的方式呈現的方法,它通過圖示、圖像和其他視覺工具,幫助個體更好地理解和組織信息。在教育領域,思維可視化被廣泛應用于各種教學活動中,尤其是在閱讀教學中,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要求學生完整地閱讀一本書,全面理解作者的意圖、文本的結構、人物的性格發展、情節的推進以及主題的深化等,以便分析和理解文本的深層含義。因此,在整本書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使用思維可視化工具,幫助學生對整本書的結構有一個宏觀的認識,在提升閱讀效率的同時為深入閱讀打下基礎。
一、思維可視化對整本書閱讀教學的意義
(一)喚醒學生心中的文學種子
與傳統的閱讀教學相比,基于思維可視化的整本書閱讀,無論是在閱讀教學的方式上,還是在閱讀內容的結構上,均呈現新的特點。目前,隨著信息時代的發展與變革,學生的閱讀習慣及渠道產生了變化,推行思維可視化的整本書閱讀,本質上屬于學科教育的回歸。閱讀本身屬于“慢藝術”的范疇,強調學生對于閱讀的感悟,而整本書閱讀改變了以往短篇“快餐式”的閱讀體驗,要求學生堅持閱讀整本書,這不僅是對耐心與毅力的考驗,更是對閱讀教學的進階[1]。思維可視化視角下的整本書閱讀賦予閱讀教學深刻意義,引領學生在完整的故事脈絡中產生對文學作品的興趣,激勵學生完成閱讀“長跑”,在培養良好閱讀習慣的同時,喚醒學生心中的文學種子。
(二)挖掘文本背后的整體結構
思維可視化有別于傳統的教學策略,能夠幫助學生將文本中的信息進行組織和連接,采取立體圖片或圖像的方式,揭示文本內在的聯系和結構,從而更好地理解整本書的框架和作者的構思。事實上,這種方式不僅改變了乏味的“沉默式”閱讀,而且能夠借助生動的閱讀形態,引領學生理解閱讀背后的價值。另外,思維可視化下的整本書閱讀可以全面記錄學生的閱讀數據,利用數字化技術呈現閱讀的過程,從而構建更為完善的閱讀教學結構,超越以往“平面化”的閱讀教學模式。
(三)適當減輕學生的閱讀壓力
受制于年齡、思維、能力等,小學生閱讀整本書往往具有一定的挑戰。特別是小學生愛玩的天性,讓他們難以沉浸在閱讀中,閱讀壓力較大,因此容易使整本書閱讀“半途而廢”。而在思維可視化視角下,整本書閱讀將更加科學、新穎和有趣。針對整本書閱讀信息量大、內容復雜的問題,思維可視化工具將幫助學生更好地組織和分析信息,促進學生展開深度閱讀,更好地把握整本書的主旨和細節,從而減輕閱讀壓力[2]。
二、小學高學段語文整本書閱讀教學面臨的
困境
(一)完成整本書閱讀,但未“吃透”
部分小學生只是簡單地完成閱讀任務,沒有深入理解和消化書中的內容,導致對作品的理解停留在表面。具體而言,整本書閱讀側重于文本章節、主線故事、人物特點、情節穿插等內容。受到課堂教學時長及內容的限制,在開展整本書閱讀教學時,教師難以從宏觀上掌握學生整本書閱讀的進展,對學生個體的閱讀情況不夠了解。而且由于整本書閱讀需要較長的時間,小學生容易喪失耐心,導致對整本書閱讀“草草了事”,無法“吃透”閱讀內容。
(二)教學方法重“量”輕“質”
由于新課標對小學高年級閱讀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生的閱讀量大幅增加,這對于學生而言具有巨大的挑戰。為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滿足于“堆量”,缺乏對學生閱讀情況的考量以及對整本書閱讀的評價,一味追求新課標要求的閱讀量。事實上,這種重“量”輕“質”的教學方法,難以長久地維系學生的閱讀興趣,甚至會產生適得其反的效果,阻礙學生整本書閱讀能力的提升。
(三)應試導向下的“夾縫生存”
所謂應試導向,指過度依賴于以往的教學經驗,對學生的評價局限于“唯數量論”“唯任務論”“唯分數論”。語文整本書閱讀教學具有一定的創新性,加之在思維可視化的不斷嘗試下,本來應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但受到應試思維的影響,整體的教學進展及教學創新遇到阻礙,教師及學生難以獲得突破。比如,部分教師只是對文本的個別問題進行深究,沒有進行整本書閱讀教學,導致學生仍然處于單篇閱讀的“圍城”。
三、思維可視化視角下小學高學段整本書閱讀教學實踐
(一)理解核心,抓住整本書閱讀的“整”字
在思維可視化視角下,小學高學段整本書閱讀教學的核心在于,通過可視化的方法和工具,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整本書的內容、結構和深層次的意義,同時也促進學生思維發展和認知深化[3]。抓住整本書閱讀的“整”字,意味著要理解“整本書作為一個整體,它的主旨、情節、人物、主題和寫作技巧等元素是如何相互關聯的”。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理解整本書閱讀教學的核心,利用思維導圖、最佳摘記、媒體說書等方式,實現思維可視化,引領學生感受整本書閱讀的樂趣。
以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5課《草船借箭》的教學為例,該篇文本選自名著《三國演義》,教師在教學中可以該篇文本為引,利用閱讀教學任務的延伸機制,鼓勵學生進行整本書閱讀。當然,教師應考慮學生的能力,選擇兒童版、簡化版、漫畫版等,使學生大概了解原著的故事情節。利用這種方式進行教學,能夠有效降低閱讀難度。另外,思維可視化的另一個優勢在于,在整本書閱讀教學的基礎上,可以借助直觀的思維導圖,讓學生對整本書進行明確劃分,通過不同板塊、不同故事的組合,深化對內容的理解。
(二)重視批注,體現整本書閱讀的“引”字
閱讀批注屬于一種有效的反饋方式,能夠實現與閱讀素材的“對話”,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及興趣[4]。具體而言,在閱讀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注意書中的重點句子、段落和觀點,并建立一個閱讀框架,包括作品的基本信息、主要角色、情節發展和主題思想等,在做批注時,學生可以圍繞這個框架來添加細節和自己的思考。
一方面,利用“符號式”批注,勾勒文本的重點。批注是整本書閱讀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可以使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比如,根據批注的目的和內容,選擇合適的符號,如使用波浪線“~”
來標記關鍵的句子或段落,使用星號“*”來標注重要的觀點或概念,使用圓圈“○”來圈出需要特別注意的詞或短語。需要注意的是,要在整本書中統一批注符號,當回顧批注時就可以快速地識別出重要的信息。同時,批注應該是簡潔的,要直接指向文本中的關鍵點,避免過多的解釋或個人意見,保持批注的客觀性和準確性。
另一方面,利用“文本式”批注,凝聚筆尖思維。在整本書閱讀的過程中,應鼓勵學生提出問題,無論是關于文本內容、作者意圖還是文本結構的問題,均可以引發學生思考。比如,對一些細枝末節的問題進行批注,可以使閱讀的內容得到拓展和延伸,增強整本書閱讀的效果。在此過程中,學生可以對文本中的關鍵概念、觀點或寫作技巧進行分析和評價,提高批判性思維能力,進而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圖。
(三)圖像引領,突出整本書閱讀的“視”字
圖像是思維可視化的核心元素,利用思維導圖、概念圖、流程圖等視覺工具,可以幫助學生捕捉和整理信息,將抽象的文字內容轉化為直觀的圖像信息,加深理解和記憶[5]。由此可見,在小學高年級整本書閱讀教學中,“視”字起到關鍵性的作用,也是整本書閱讀教學應遵循的核心之一。而如何在“視”字上做好文章,仍需要進一步探究。
第一,暢通文脈,發散思維。整本書閱讀與單篇閱讀相比,其內容更豐富、時間跨度更大、投入精力更多,因此要求學生必須具備一定的宏觀思維。即在整本書閱讀的過程中,既能夠理清文本的脈絡,又能夠發散思維進行分析,從而深刻領會文本的內涵及結構。比如,在《三國演義》整本書閱讀中,教師可以強調“三國鼎立”的主題,并結合圖片、視頻、歷史事件等素材,為學生直觀呈現國家地理位置、故事情節、代表人物等,讓學生根據圖示在閱讀中一一對應,以引導其進行知識遷移。
第二,解析人物,聚合思維。聚合思維是一種將各種不同來源、不同領域的思想、觀點、信息等聚合起來,進行綜合性思考和創新的過程,這與整本書閱讀的特點相契合。在思維可視化的視角下,強調整本書閱讀的“視”字,無疑需要從中挖掘更豐富的信息,利用思維導圖對故事人物進行刻畫,以激發學生對閱讀的興趣,如呂布的威猛、關羽的忠義等,通過人物的性格引領故事情節。同時,組織學生進行互動交流和討論,讓學生在小組或全班范圍內分享自己的閱讀心得,以促進學生之間的思維碰撞,產生更多的新觀點。
(四)數據助力,凸顯整本書閱讀的“新”字
伴隨著“智慧教學”理念的誕生,豐富多樣的教學模式應運而生。同樣,思維可視化視角下的小學高學段整本書閱讀教學也應通過數據助力,凸顯整本書閱讀的新穎、新奇、創新。
首先,利用數據分析工具了解學生的閱讀偏好、認知水平和學習進度,為學生推薦適合其閱讀水平的書籍,這種個性化的推薦可以幫助學生找到新穎有趣的閱讀材料。其次,鼓勵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繪制思維導圖,將書中的重要概念、情節發展和人物關系等,以導圖的方式呈現,形成新的思維模式。同時,利用數據平臺記錄學生的閱讀過程和思考過程,鼓勵學生進行交互式學習,如在線討論、問答等,讓學生在分享和互動中產生新的見解。通過數據平臺收集學生的閱讀反饋,了解學生的閱讀體驗和教學效果,以便教師及時調整教學策略,為學生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再次,利用數據分析工具將閱讀內容與其他學科知識進行融合,為學生提供跨領域的閱讀材料,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比如,在教學《祖父的園子》時,可以利用數據資源平臺向學生即時推送《呼蘭河傳》,幫助學生由“單篇閱讀”向“整本書閱讀”過渡。最后,鼓勵學生利用可視化工具,如動畫、漫畫、PPT等,展示自己的閱讀成果和創作思路,這樣的展示可以提高閱讀的趣味性和創新性,打造師生互動的整本書閱讀場景。
結語
綜上所述,在思維可視化視角下,小學高學段語文整本書閱讀教學的探索和實踐,為我們帶來了許多啟示。思維可視化能夠有效將新穎、新奇的元素逐步融入整本書閱讀教學之中,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和思維能力。同時,教師要及時了解學生的閱讀情況,從而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調整和指導。此外,跨學科融合和可視化展示有助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更好地理解和表達,進而提高他們的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楊菊花.基于思維可視化的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教學策略探究[J].新課程研究,2023(23):49-51.
[2]高輝.思維可視化工具在整本書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科普童話,2023(40):13-15.
[3]裘海昕.以思維可視化系列工具為載體的整本書閱讀教學策略[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1(14):55-56.
[4]夏愛萍.“思維可視化”在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教學中的運用研究[J].情感讀本,2021(32):108-110.
[5]汪家燕.讀寫融通:指向有深度的整本書閱讀教學實踐探索[J].小學教學研究,2023(7):7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