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江蘇省無錫市第一中學深入開展“普通高中融合式課程思政的實踐探索”項目研究。通過明晰育人目標,挖掘學科教學中的思政元素;注重全學科協同,構建課程思政融通課程體系;項目課題融匯,打造課程思政研究平臺;多元師資融合,提升課程思政教學能力;堅持物型育人,打造浸潤式學習環境等方式方法,提升學生的道德品質,發展學生的必備品格,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促進課程思政在基礎教育教學中落地生根,使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落到實處。
【關鍵詞】普通高中;課程思政;融合育人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24)15-0067-03
【作者簡介】朱晴怡,江蘇省無錫市第一中學(江蘇無錫,214031)黨委書記,正高級教師,江蘇省政治特級教師,江蘇省首批“蘇教名家”培養對象,江蘇省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專家指導委員會委員。
2022年,教育部頒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新時代中小學思政課建設的意見》指出:“要準確把握各門學科育人目標,將課程思政有機融入各類課程教學,深入實施跨學科綜合育人。”課程思政是指在各學科課程中,充分利用好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努力發掘課程本身所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堅持有機融合的原則,在系統科學地進行知識講授的過程中,有意識地開展理論傳播、思想引領、價值引導、精神塑造和情感激發的教育方式。
江蘇省無錫市第一中學(以下簡稱“無錫一中”)以融合育人作為方式方法,從課程、師資、項目等多種融合維度探索課程思政的育人路徑,形成了“一中心三融合八維度”課程思政育人框架。“一中心”即圍繞“培養具有‘求進品格的時代新人”這一育人目標展開實踐探索;“三融合”指從課程融通、師資融合、項目融匯等方面,探索課程思政與學科教學的有機結合;“八維度”即提煉政治認同、家國情懷、科學精神、文化自信、法治意識、國家安全、生態文明和新發展理念等八個方面的課程思政元素。
一、明晰育人目標,提煉課程思政元素
基于校史、已有基礎和培育時代新人的要求,學校確立了學校新時代育人目標,即培養具有“胸懷天下、敢為人先、文理綜融、個性舒張”的“求進”品格的時代新人。其中,“胸懷天下”指向堅定理想信念,強化責任擔當;“敢為人先”指向培養創新能力,發揚進取精神;“文理綜融”指向提升學生人文底蘊,培養科學素養;“個性舒張”指向練就強健體魄,涵養優美和樂的情感。學校育人目標注重學生“求進”品格的發展,并將其與思維的培養、能力的養成融為一體,從而更有效地賦能時代新人培養。
實施課程思政,要明確課程思政的元素。課程思政元素簡潔概括并體現了本學科課程思政的主要內容與育人價值,具有上位性和引領性。學校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學科本質理解等維度挖掘提煉課程思政元素,最終在政治認同、家國情懷等八個維度提煉各學科共性的課程思政元素,將其融入日常教學中,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政治教育。與此同時,學校引導各學科組結合學科特色,在上述共性元素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本學科特有的課程思政元素。
二、協同所有學科,構建課程思政融通課程
課程思政實施是一項系統工程,學校注重頂層設計,從全局謀劃,強化全學科協同思政育人。所謂全學科協同有以下兩層意思,一是所有學科都開展課程思政研究,每一門學科都兼具知識和育人屬性,都有其獨到的思政育人價值;二是跨學科協同開展課程思政,思政育人元素具有跨學科性,因此學校積極開展跨界課堂建設,以實現“1+1>2”的育人效果。
在各學科課程思政方面,學校引導各學科組以教科書為抓手,了解其編排特點和編寫意圖,基于單元和章節分析思政元素的分布情況,充分挖掘教科書中蘊含的思政育人內容和資源;將思政內容細化到各學科教學目標中,根據思政目標確定學科思政育人要求和教學方法,厘清人文學科、科學學科、藝術學科、體育學科各自具有的思政功能;通過教師研討課、示范課等方式開發典型思政育人優質教學課例;研制《學校各學科課程思政育人指南》,幫助教師高質量開展課程思政教學。
在跨學科課程思政方面,學校積極開展跨界課堂建設,打破學科壁壘,既融合各學科核心素養,又融合課程思政元素,突破高中階段跨學科教學瓶頸。如圍繞“偉長樓里憶偉長”“喜看稻菽千重浪”等主題開設了思政、語文、歷史、地理、音樂等人文類的跨界課堂,注重融合政治認同、家國情懷、國家安全、文化自信等課程思政維度;圍繞“智能手機創意項目開發”“基于環境科學與工程的‘雙碳研究”“化學能源小車”等主題,開設了理工類跨界課堂,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促使其關注生態文明,形成新發展理念。
三、融匯項目課題,打造課程思政研究平臺
學校構建了由八大內涵建設項目和八大省級課題項目組成的研究平臺,積極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學校將“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家國情懷,厚植辯證思維觀,夯實科學人文素養”等作為價值意蘊,在國家課程、校本課程等方面進行實踐探索,設計多樣化的學生課外活動,拓展校內外育人資源,形成“價值意蘊—課程實踐—學生活動—資源拓展”創新路徑,充分發揮課程思政元素的育人價值。
以江蘇省“文化自信·江南文脈”課程基地為例,學校充分挖掘江南文脈精神內核,構建課程體系,整合文化資源,聯動學校與社會,通過人文類跨界課堂和文化類項目學習實現教與學方式的變革,促進地域文脈與課程教學深度融合,增強學生對文化的理解力、認同感、踐行力和創新力,堅定高中生的文化自信。
四、融合多元師資,提升課程思政教學能力
學校通過組建研究共同體等方式,培育教師的課程思政意識,提升其課程思政教學能力。學校通過組建首批江蘇省“四有”好教師重點培育團隊“融合·求進”好教師團隊,通過開展“學科思政育人元素挖掘”“學科思政育人課堂開展”“學科思政育人教與學方式探索”等主題研修活動,帶動教師在學科教學中聚焦價值導向、文化傳承、品德養成及科學精神培育等,探索思政元素與課堂教學的緊密融合之路。同時,學校將課程思政納入學科組日常教研活動,作為學科教研的重要主題,從目標、內容、資源等維度展開研討,針對實施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研究解決方案。
在融合校外師資力量方面,學校建立了包括教研機構人員、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專家、科學家、科技工作者、優秀校友和家長志愿者等在內的課程專家庫,作為學校課程思政教師的有效補充,共同推動課程思政的實施。如在生涯規劃課程方面,通過家長志愿者、知名校友職業分享會,實現班班有生涯導師、月月有生涯主題報告,讓學生深度了解不同職業的現狀和未來發展的趨勢,樹立以國家需要為導向的職業理想。學校還建立了多個校外實踐基地,定期組織開展教師研修活動。如學校與食品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共建“博士工作站”,邀請一流科學家來校交流,教師在親身感受科學家的研究歷程、人格魅力和科學精神的過程中,自身的課程思政教學意識和能力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加強。
五、建設物型課程,打造浸潤式學習環境
學校建設了“課程思政研究所”“江南文脈館”“無錫一中歷史博物館”“科學課程實踐基地”等場所,為學生提供了更加廣闊的課程思政學習空間。紅色鈴聲、紅色書籍等思政育人元素在校園里流動,于潤物無聲之中發揮育人作用。學校充分利用本地資源,與惠山古鎮等建立文化研學基地、與無錫第一支部黨建基地建立紅色教育基地、與無錫市圖書館等建立研學教育基地等,定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增強學生的直接體驗和切身感悟。同時,學校積極搭建具有推送和互動兩大功能的數字化資源平臺,將精品微課、融合課、校本選修課、經典書籍和影視作品等資源,通過平臺及時地推送給每一位學生。線上互動平臺專門開設“思政微論壇”“思政問答”等欄目,在教師的組織下,學生就社會熱點、時事新聞開展討論和交流。
普通高中融合式課程思政項目實施以來,取得了顯著成效。從學校層面來說,更新了育人理念,拓展了育人空間和路徑,創新了育人機制,全學科課程思政成為常態,立德樹人通過課程思政真正落到實處。學校先后獲評全國文明校園、江蘇省思政育人特色學校、江蘇省首批“四有”好教師重點培育團隊等榮譽,成功舉辦全國首屆“指向融合育人的課程思政”研討會,“三師融合課堂”等學校探索實踐經驗在全市乃至全國產生重大影響。在教師發展方面,解決了課堂教學中將課程思政與學科教學簡單嫁接的問題,改變了課堂教學盲目“貼標簽”的現狀,教師課程思政融合教學能力得到切實提升,一大批課例在教育部和省、市級精品課評比中獲獎,近20篇論文在省級以上期刊發表,出版多本專著。項目實施最重要的成效是顯著促進了學生品格發展和健康成長,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與學科素養得到同步發展,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中思想道德和政治素養發展水平進一步提升。下階段,學校將繼續深度挖掘課程思政的價值內涵,探索知行合一的研究機制,全面推進普通高中課程思政建設,努力培養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