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婷婷 薛彤
摘? 要? 備課是教師開展教學工作的前提。傳統備課往往離不開三要素,即備學生、備教材、備教法。新課改背景下,語文教師備課除了備學生、備教材、備教法外,還要備手段、備問題、備作業。語文教師備好課不僅可以減少教學過程中的不確定感,增加自信心和安全感,還可以減少教學的盲目性和隨意性。
關鍵詞? 語文教師;備課;新課改;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5995(2024)04-0045-03
教學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活動。為了使教學活動順利進行,并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在進行教學活動之前,教師要進行必要的備課。“備課是整個教學過程的總策劃和總設計,它關系到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表達著教師的創新思想,體現著教師全新的教育觀。”[1]教師在課前備課既可以減少教學過程中的不確定感,增加自信心和安全感,又可以減少教學的盲目性和隨意性。傳統備課往往離不開三要素,即備學生、備教材、備教法。教學理念的發展和教學技術的更新,不但賦予了傳統備課三要素新的含義,還開拓了備課的思路。《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提出“設計富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支持作用”[2],因此語文備課除了備學生、備教材、備教法,還要備手段、備問題、備作業。本文從學生、教材、教法、手段、問題、作業等方面談談語文教師如何進行高質量的備課。
一、備學生
備課主要是備教材,但是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看,光備教材是不夠的,因為在教學過程中,“教”和“學”是緊密交織在一起的。學生的“學”通過教師的“教”起作用,教師的“教”是為了學生的“學”。所以,語文教師在備課時首先要考慮學生的因素,了解學生的水平和需求,即要備學生。只有“教”和“學”相輔相成,教學才能有效,教學質量才能提高。筆者認為,在備學生上,語文教師需要做到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摸清學生情況。語文教師既要從靜態角度了解學生,又要從動態角度熟悉學生。靜態角度主要包括班級學生構成、智能結構、學習情況、興趣愛好、對語文學習的態度等,動態角度主要是及時掌握學生在各方面的進步和變化,如語文學習進退情況、作業完成情況、心理情緒變化等。語文教師要全面掌握以上信息,就必須經常與班主任及其他任課教師進行溝通和交流,并將這些信息納入到備課之中。語文教師提前有所準備,教學才能有的放矢。
二是找準教學起點。技術的飛速發展為學生打開了廣闊的學習渠道,許多課本上尚未涉及的知識,學生可能已經清楚了,教師認為很簡單的不用教的知識,學生可能不會。因此,語文教師要緊密跟進時代的發展步伐,遵循學生的思維特點設計教學,通過對學情的了解,確定哪些知識是需要重點探究的,哪些知識可以略講甚至不講,從而更好地把握教學起點,有針對性地設計、實施教學。
三是明確發展目標。教學目標是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是教學的靈魂。作為語文教師,是不是僅僅滿足于將制定好的教學目標一一落實就萬事大吉了呢?恐怕問題不是這么簡單。一節真正有效的課,要著眼于學生潛能的開發和思維的發展,強調內化過程,實現教師的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學習目標、發展目標協調一致。因此,語文教師在備課中要思考這樣一個核心點:這節課,我將使學生在哪些知識點、能力點、情感態度價值觀上有所發展?學生的發展目標越清晰,教學成功的概率就越高。
二、備教材
教材是教師備課的依據,是教學的出發點。教師在備課時對教材內容進行精選、加工和處理,就是我們常說的“備教材”。教材內容和學生水平之間有一定的差距,教師的作用就是縮小兩者之間的差距,使教材難度符合學生的心理發展水平。那么,語文教師在備課時應該怎樣處理教材呢?
一是要抓住“重點”。重點即教學內容的主干部分,它是學生必須學習并要掌握的東西。在備課時,語文教師必須詳盡掌握重點內容,并在課堂上將這些內容進行詳盡講解。例如,詩歌教學備課的重點要放在學生形象思維的塑造上,散文教學的重點要放在培養學生的思想情感表達上,小說教學的重點要放在人物特征的把握上。同時,在教學重點內容時,語文教師需要注重教學過程中的活動環節和教學方法設計,激活學生的注意力,保持積極的思維狀態,從而幫助學生實現對教學內容的理解與接受。
二是要解決“難點”。難點通常與重點相疊,即重點亦是難點或多是難點,但難點并不完全就是重點。有些教學內容,學生理解起來有困難,雖不是重點內容,但卻是難點。筆者認為,既然是難點,語文教師就應該要想辦法去解決。尤其是學生提到了或觸及到了的知識難點,語文教師千萬不要放過。在備課中考慮難點,是為了在教學中減少“教學障礙”。一旦在課堂內難點得不到有效迅速的解決,就會影響正常的教學進度。例如,在《木蘭辭》一文中,木蘭替父從軍,他人雖與木蘭“同行十二年”,卻“不知木蘭是女郎”。學生對此可能會提問:“老師,木蘭行軍打仗十多年,難道就不會被人發現是女性嗎?”對于這樣的問題,語文教師在課前就應該有充足的思想準備,否則就可能會造成教學活動的“短路”。
值得注意的是,在備課時,無論是已經教過很多遍的課文,還是剛入選教材的新課文,語文教師都要以“第一次讀”的心態去仔細研讀文本,從而獲得新鮮的感受。有了自己的研讀感受和心得后,語文教師應參考相關的資料,在備課時突出教材的新意與深意。另外,語文教師還需要大膽一些,跳出教材限制,對教材進行合理的取舍,這樣才能更好地突出重點和難點。
三、備教法
教育學家巴班斯基說過:“每一種教法都是相對辯證的,它們既有優點,又有缺點。”[3]這就是說,每種教法都能有效地解決某些問題,而對另一些問題則無效。教學有教學的藝術,同樣一門課程,有人教的倍受學生歡迎,有人教的卻寡而無味,這與是否會“教”有很大關系。所以,在備學生、備教材的基礎上,語文教師還要根據學生的認識規律,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語文教材一般是按照語文知識本身的邏輯系統編排的,不能完全照顧到每一個學生的實際情況。如果語文教師照本宣科,有的學生就接受不了。采用好的教學方法,不僅能使學生牢固掌握知識,還能使學生學會掌握知識的方式。所以,在備課的時候,語文教師需要確定哪些知識需要講解,哪些知識需要學生自己探究,同時還需要預設學生在探究中可能存在的問題,采取何種方法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從而實現深度教學,提升備課水平。
例如,教學《魚我所欲也》時,筆者先用了情境教學法,從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對話先賢進行導入,接著讓學生用實踐法,通過查閱工具書和借助課后注釋,把難以理解的字詞句加上注釋翻譯,完成說文解字的任務。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索,只有極個別地方理解的不夠準確,筆者對此一一進行糾正和補充。由于本文是一篇議論文,筆者引導學生繪制論證思路的思維導圖,幫助學生實現對文章思路的梳理。然后,筆者要求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成果匯報,并采取四級制對學生的成果進行評價,具體包括
思路是否完整、順序是否準確、內容是否簡潔、表達是否流暢等。最后,筆者再讓學生回歸文本,理清論證的思路,體會孟子的雄辯藝術。
四、備手段
教學手段是教學過程的重要要素,與教學方法一樣,是有效教學的必要條件。[4]隨著教育信息技術的發展,教學手段也隨之發生巨大變化,現代教學手段種類繁多、數量巨大,不僅有圖片、文字、聲音、影片,還有動畫、視頻等,極大地豐富了課堂教學的形式。因此,語文教師在備課中要本著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的原則,合理使用現代化教學手段來創設情境并突破教學重點和難點,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例如,《說和做——記聞一多先生的言行片段》在該單元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主要展示了聞一多先生對于文學事業和革命事業的兩種獨特態度:作為學者,他是“出世”的,作為革命家,他是“入世”的,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其實有一個精神核心——愛國情和使命感。這對于引導學生“學習名人精神,爭做優秀人才”,以此確立自己的人生目標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初一學生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語文教師應對他們進行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教育。于是,筆者在備課時就設計了播放《最后一次演講》視頻環節。在教學時,學生的情感受到感染,甚至有些學生看到聞一多先生被特務暗殺時,還留下了淚水。這一情境創設對后面的學習起到了推動的作用。
五、備問題
備問題是備課中不可缺少的一環。通過教師提問、學生回答的方式引導學生理解詞義、練習句型和復述課文,是語文教學的重要方式。備課不備問題,上課就容易出問題。語文教師帶著問題教,學生帶著問題學,教學效果就會事半功倍。但是,問題不能由語文教師在課上隨機提出,而要根據教材內容、學生實際等事先設計好。也就是說,問題的設計主要來源于兩個方面:
一是問題來源于對教材的鉆研。在備課時,語文教師要多關注教材中的單元提示和要求,以及每篇課文的提示和要求,準確把握編者的編寫意圖,從而設計針對性的問題。比如,備課蒲松齡的《狼》時,筆者從單元的整體語境出發,確立了該文本在單元乃至整冊教材中的定位,找出有價值的問題作為課堂交流的主軸。作者為什么要寫這個故事?編者把這篇文章放在這個單元中有什么目的?這些問題容易激起學生的探究欲,活躍學生的思維。此外,在備課中,筆者還設計了讓學在課外閱讀蒲松齡的另外兩篇關于狼的文章,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本篇文章的學習主題。
二是問題來源于師生的交流。學生不是知識的容器,而是知識的主動建構者,他們通常帶著問題走進課堂。在備課時,語文教師要走近學生,多與學生溝通交流,了解學生對知識存在的疑惑,這樣才能使教學更有針對性,讓課堂更高效。例如,在備課《散步》一文時,筆者通過設計調查問卷,了解學生關于以下問題的認識:你有沒有陪父母散過步?如果有,大概是什么時候外出散步?散步過程中有沒有發生一些難忘的事情?這些問題能引導學生搜尋自己的記憶,并把出現的新問題展示出來。對此,筆者結合學生產生的新問題對本文內容進行重構,對教學方式方法進行精心設計,在課堂上通過啟發的方式引導學生逐一解決問題,實現對文本背后反映的情感的深刻理解。
六、備作業
作業是課堂教學活動的延伸和擴展,是學生深入理解、鞏固所學知識的重要手段,是學生把知識轉化成技能技巧的必經途徑,是加強實踐性環節的重要措施。“用少量、優質的作業幫助學生獲得典型而深刻的學習體驗”是新課標的明確要求。所以在備課時,語文教師應充分考慮如何通過作業讓學生學會、練好。語文教師在作業設計時要注意做到選題典型性、擬題針對性、對生激勵性、溫故時效性、評價及時性,能夠針對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教學目的和單元教學要求,選擇典型的題目,做到及時發布、及時批閱、及時反饋,從而幫助學生達到鞏固知識、提升能力的目的。
例如,筆者在備課鄭振鐸的《貓》一文時,在兩個課時中都進行了作業設計。在第一課時中,筆者設計了規范書寫的作業,要求學生采用互評的方式在課堂集中展示。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學生學寫規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書寫的速度,體會書法審美價值,有助于培養學生“文化自信”“審美創造”等語文核心素養。第二課時的作業設計包括三個選項:“愛故事的你”,講述三只貓的遭遇,通過視頻或者音頻形式提交;“愛畫畫的你”,勾畫文本中描寫貓的語句,描繪出自己心中的貓,通過圖片提交;“愛辯論的你”,用第一人稱,代表第三只貓,為自己辯護,通過文本提交。這三項作業不僅能全面檢驗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還能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更加清晰地把握文章脈絡,梳理情感思路,把握文章中心,表達自己心得。尤其是“畫貓”這樣的趣味型作業,不僅減輕了學生在接受新知識過程中的負擔,還激發起學生對語文學習的濃厚興趣,讓學生愛上寫作業,愛上學語文!
(侯婷婷,淮北市烈山區實驗中學,安徽 淮北 235000;薛彤,淮北市烈山區教育局教研室,安徽 淮北 235000)
參考文獻:
[1] 吳永軍.新課程備課新思維[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176.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3.
[3] 汪麗梅.知識觀變革 教學方法改革的內在推動力[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79.
[4] 安玉杰.減負背景下中學語文教師如何提高備課質量[J].語文新讀寫,2021(10):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