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晴 陳政 祁惠 陶闖 劉益民
摘 要:文章在回顧總結國內外數字經濟產業發展水平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建設情況基礎之上,構建湖南省數字經濟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價模型,進一步闡述經濟高質量發展背景下湖南省數字經濟的現狀、問題與特征分析,并在此基礎上確定湖南省數字經濟的關鍵點和最佳實踐路徑。不僅有利于深化對湖南省數字經濟賦能區域發展的認知,提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最佳路徑,可以為相關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提供參考,具有很強的實際意義。
關鍵詞:數字經濟 高質量發展 熵權法 實踐路徑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4)05-117-03
一、湖南省數字經濟水平評價指標體系與測度模型構建
數字經濟水平測度指標體系中互聯網普及率、相關從業人員狀況、相關產出狀況以及移動互聯網用戶數等四項指標所對應的真實內容分別為百人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戶數、計算機服務與軟件業從業人員與城鎮單位從業人員之比、人均電信業務總量以及百人移動互聯網用戶數。通過熵權法,將上述5指標進行標準化處理后再做降維處理,得到綜合得分。
本文采用熵權法對湖南省數字經濟水平進行評估,具體模型如下:
在正規化過程中,要明確指標大小的含義。單個經濟指標值越大,對制度體系的發展呈正向影響態勢,采用正向指標計算方法[1][2]:
Xij=
單個經濟指標值越大,對制度體系越好,采用負向指標計算方法,即:
Xij=
其中maxXj為所有年份中指標值的最大值,minXij為所有年份中指標值的最小值,Xij為正規化之后的指標值。[3][4]
計算第i年的第j項指標值所占的比重,使用ωij表示,其中ωij=
計算指標信息熵及冗余度。定義指標的信息熵為ej,
ej=-ωij*lnωij
冗余度為dj:dj=1-ej;m為要評價的年數。
根據信息嫡冗余度計算指標的權重ρj=
得到每個指標在總評分中的權重之后,則單個制度指標在第i年的評分就可以通過其權重ρj與指標j的正規化值乘積得到,得到j項指標在i年的分值Sij=ρjXij
根據上述模型,計算出各項指標權重如表1。
將上文論述的五類指標近十年的數據按照表1計算的權重得出綜合得分如表2所示:
二、經濟高質量發展背景下湖南省數字經濟的現狀
將由評估指標體系構建的模型所得出的數字經濟發展綜合得分情況匯成折線圖1可以看出,伴隨著近幾年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和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建設等基礎設施建設,湖南省數字經濟發展逐年改善,從2011年0.097增長至0.591。根據折線圖斜率(數字經濟綜合得分增長率)可以看出,自2016年起,數字經濟飛速增長,并且有持續向上的趨勢。數字經濟飛速發展,新業態新模式如雨后春筍般相繼涌出,數字經濟發揮著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引擎的重要作用。當前,數字技術正加速融合滲透實體經濟,數字經濟和其他產業融合進一步發展,增強了經濟發展空間。
數字經濟規模的擴大給經濟發展注入了新動能。伴隨著傳統產業數字轉數字技術,科學、醫療、農業、城市管理方面都有了創新性地整合運用。例如,在剛剛過去的公共突發重大事件中,移動健康APP,電子健康記錄等技術的出現,給臨床管理的優化與完善提供了新機遇;在農業方面通過精確的農業和自動化深刻的影響著傳統的農耕模式,同時湖南省也抓住數字應用契機,在交通能源水和廢物系統等領域不斷挖掘數字創新的潛力來改善自己的規劃和決策。從百姓日常生活到火熱的工業生產一線,數字經濟已滲透進方方面面,成為湖南省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泛在動能與最大增量。
三、經濟高質量發展背景下湖南省數字經濟的問題
(一)數字經濟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的能級有待提升
隨著數字經濟在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升級方面顯現出日益重要的作用時,也暴露出一定的弊端,例如:數字經濟發展進程中出現了向第三、二、一產業逆向滲透等特點,意味著當第三產業中的數字經濟已經進入飛速發展階段的時候,數字經濟在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的應用還遠遠很小,如何使得數字經濟在我國第一二三產業中得到相對平衡的發展是我們需要解決的重中之重;農業作為我國的第一產業,數字經濟的滲透率偏低。服務業作為我國的第三產業,數字經濟滲透率是三大產業中最高的。自數字經濟這一概念提出后,中國各大城市響應號召,積極推擠數字經濟應用從而進入數字經濟高速發展時代,隨著數字經濟在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升級方面顯現出日益重要的作用時,也暴露出一定的弊端。2020年,中國服務業數字經濟滲透率為40.7%,相比2019年增加了2.9個百分點,相比2016年增加了11.1個百分點,中國服務業數字經濟占行業增加值比重不斷提高。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服務業數字化轉型愈加升級,互聯網醫療、在線教育、協同辦公需求持續火熱。數字技術豐富了服務業的場景,數字化將推動服務業縱深發展。[5]
(二)創新發展受阻,數字人才面臨結構性短缺
美國對中興和華為的制裁警示著人們,一個國家如果想要徹底實現數字經濟的長遠發展,那么核心技術、裝備與標準就不能受制于人,這是數字經濟發展中最潛在的問題。伴隨著各產業數字經濟轉型的實施逐步加深,相關技術得到越來越廣泛的運用,勞動力市場對數字人才的需求進一步擴大。原因如下:首先,由于我國數字經濟與發達國家相比仍處于發展初期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探索階段數字頂尖人才匱乏,遠遠無法滿足當前階段數字經濟融合產業的發展需求;其次,數字人才大多集中在傳統的信息通信基礎產業,新興的大數據等領域的數字技術人才供應不充分;最后,要培養一批高素質的人才需要比較長的周期,現在我國還沒有形成一個比較完備的數字人才教育培訓系統,所以造成數字人才供需缺口愈來愈大。
(三)局部過熱現象突出,放大實體經濟風險
數字經濟包含著大部分實體經濟,實體經濟又與數字經濟相結合。但是這二者之間如何完美融合,融合的“尺度”不好就會出現適得其反的結果。從2016年至2020年,我國農業數字經濟滲透率雖然呈現出上升的趨勢,但從整體看上升幅度受限。2020年,我國農業滲透率為8.9%,同比上漲0.7個百分點。工業作為我國的第二產業,數字經濟滲透率處于中等水平。從2016年至2020年,我國工業數字經濟滲透率不斷增長,與第一產業相比滲透率較高。2020年,我國工業數字經濟滲透率為21.0%,相比2019年上漲了2.9個百分點,相比 2016年上漲了4.2個百分點。[6]
(四)數字經濟發展市場秩序需要治理
數字技術快速發展,給經濟社會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數字經濟同時也是一把雙刃劍,給我們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新的難題。傳統經濟活動懸而未決的難題在數字經濟時代,數字經濟時代猶如一把放大鏡將這些問題進一步放大。新出現的問題和原本在傳統經濟時代就存在已久的“老大難”問題相互交織,相互疊加,使得市場秩序的治理難上加難。
四、湖南省數字經濟發展的關鍵及最佳路徑
(一)聚焦數字化生產力靶向,沿著核心技術創新及應用路徑推進演化
在數字經濟的帶動下,創新發展有了一定的進步,但也面臨著較多的挑戰。一是創新要素供給質量不高、高水平人才匱乏。科技投入的結構不盡合理,基礎研究的投資力度不夠。多數開創性的研究都側重于基礎研究領域。二是核心與關鍵技術創新的缺失威脅著產業鏈與供應鏈的安全。實現核心技術的創新主要有兩點:第一,建立健全產權保護制度通過知識產權利益分享機制這一紐帶,引導和扶持市場主體知識產權創造與利用,推動創新成果知識產權化。以及加快創新薄弱環節與領域立法進程、修訂與創新導向不相適應的法規文件、取消限制創新的制度規定、建立全面配套的精細化法治保障體系等。二是建設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優良、素質優良的創新人才隊伍,激發各類人才創新活力和潛力。形成“政府—產業—高校”三位一體的創新合作格局,最大限度延伸“科研創新—人才培養—成果轉化”的創新發展鏈,通過政用產學研模式推動關鍵技術創新成果轉化。
(二)聚焦數字產業輻射力靶向,沿著數字平臺建設路徑推進演化
數字化平臺建設是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的重要載體。以數字經濟為引領,破除阻礙要素自由流動的制度壁壘,優化要素的配置結構,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是加快產業融通發展,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前提。在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發展下,專業分工更細、供需匹配更準確、數據體量和規模經濟同步提升、市場服務和公共服務互相滲透。因此,數據成為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與高效配置的關鍵。數據是無形的,看不見,摸不著,要想讓其具象化,必須借助外部載體。數字平臺是數字經濟的創新結果,是平臺經濟的微觀表現。
(三)聚焦數字技術產業化靶向,沿著新興數字技術轉化路徑推進演化
工業革命之前的幾千年里,世界經濟主要受人口數量的影響,工業革命后,科學技術的發展極大地加快了世界經濟的發展,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物聯網、5G、區塊鏈、云計算等數字新技術正以驚人的速度向各行各業滲透并改變著各行各業。我們對本輪變革的認識是:大數據是全新生產資料,人工智能、云計算和邊緣計算是全新生產力,5G和物聯網則是信息世界的全新載體,區塊鏈正建構著全新的生產關系,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日益深入地結合在一起,人類文明、社會和經濟都在加速發生著變化,可以將這輪巨變理解成數字經濟的興起。
(四)聚焦產業數字化靶向,沿著數字技術賦能路徑推進演化
數字科技賦能的過程,大致有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的主要工作是科技定位。大多數企業認為所謂科技賦能只是滿足技術升級的需求,其實不然,企業的科技定位很有可能是“重新革命”。比如沃爾瑪公司的原來定位是零售服務商,而現在的定位是科技公司。第二個階段的工作是建立數字系統。一旦企業的技術需求確立,就要建立一套數字化系統,相應的資源要能夠匹配的上,資源一般有幾類:技術項目、專業人才、培育資金。一個項目要想做成,除了企業方作為主導方,還應該有中介機構來幫助做大量的分析和匹配工作,然后將資源整合在一起,形成具體的解決方案。在第二階段,會形成聯合立項開發方案,成立專門的部門制定授權方案,進行專有技術購買。甚至幾方共同合作來組建新的項目公司。第三階段的工作是數字化創新。這個工作是非常綜合的,通過持續不斷的技術挖掘,并應用在商業場景中,不斷地解決商業痛點,改善運營流程,進而形成一個可持續的科技創新生態系統。
[基金項目: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一般項目《長江經濟帶數字經濟發展水平綜合測度與優化提升研究》(編號:23C0661);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項目優秀青年課題《長江經濟帶數字經濟發展不平衡測度及其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效應研究》(編號:2022B0863);衡陽市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湖南省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測度及提升對策研究》(編號:2023 B[I]006)。]
參考文獻
[1] 王軍,鄒廣平,石先進.制度變遷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影響——基于VAR模型的實證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13(3):70-82.
[2] 臧慧怡,奚冠.微時代背景下智慧小城鎮建設發展模式的思考——以江蘇省鹽城市大豐區為例[J].科技廣場,2016(8):115-119.
[3] 韓民春,張霄.數字貿易賦能制造業出口產品升級——基于技術復雜度視角的研究[J].工業技術經濟,2023,42(2):106-114.
[4] 崔寅,何亞欣.中國投資、消費與出口協調發展評價——基于1978年~2019年的數據分析[J].城市,2021(12):18-28.
[5] 姚國章.加快服務業數字化轉型的路徑選擇[J].群眾,2022(14):51-52.
[6] 王帥.數字經濟對區域綠色發展的影響研究[D].蘭州:蘭州大學,2022.
(作者單位:1.湖南交通工程學院財務處 湖南衡陽 421001;2.湖南工學院商學院 湖南衡陽 421001;3.湖南工學院智能制造與機械工程學院 湖南衡陽 421002;4.湖南工學院商學院 湖南衡陽 421002;5.湖南交通工程學院招生就業處 湖南衡陽 421001)
[作者簡介:胡雪晴(1993—),女,湖南衡陽人,湖南交通工程學院財務處講師,主要研究方向:區域經濟與財務管理;陳政(1988—),男,湖南常寧人,湖南工學院商學院講師、碩士,主要研究方向:應用數學與信息工程;祁惠(1987—),女,湖南衡陽人,湖南工學院智能制造與機械工程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區域經濟與高等教育;陶闖(2002—),男,江蘇泗陽人,湖南工學院商學院金融工程專業;※通訊作者:劉益民(1994—),男,湖南湘潭人,湖南交通工程學院招生就業處,實驗師,研究方向為信息工程與高等教育。]
(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