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簡介:趙建麗,1973年生,本科,高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初中語文教學、科技教育等。
摘 要:注重啟發式、互動式、探究式教學是新時代基礎教育課堂教學改革的必然要求。崇左市江州區第一初級中學開展“136”生本課堂教學模式的實踐研究,在課堂教學中突出學生主體,狠抓課前、課中、課后三個教學環節,把課堂教學規范為六個步驟推進,有效提升了課堂教學質量。
關鍵詞:“136”生本課堂;小學教育;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4)10-0008-03
中共中央、國務院2019年印發的《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強調“強化課堂主陣地作用,切實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并就“優化教學方式”提出了“堅持教學相長,注重啟發式、互動式、探究式教學,教師課前要指導學生做好預習,課上要講清重點難點、知識體系,引導學生主動思考、積極提問、自主探究”等要求。近年來,崇左市江州區第一初級中學(以下簡稱我校)結合具體教情、生情,堅持把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放在辦學工作重要位置,強化課堂主陣地作用,探索構建“136”生本特色課堂教學模式(以下簡稱“136”生本課堂),經過不斷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136”生本課堂的內涵和理念
建構主義強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認為學習是學習者基于原有知識經驗生成意義、建構理解的過程,常常是在社會文化互動中完成的。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教師就要突出互動性,促使學生在合作互動中自主完成各種任務,提升教學效果[1]。“136”生本課堂是以問題為導向、以知識為線索、以小組合作活動為過程、以學生能力提高為目的的有效課堂;核心是課堂教學由知識立意轉為能力立意,體現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以核心素養發展為導向,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
“1”指的是突出一個主體,即課堂教學要突出學生這個主體,變教師機械地教和學生被動地學為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教和學生主動地學。“3”指的是狠抓三個環節。一是課前充分準備,即教師制訂問題清單、制作課件,學生課前預習并完成問題清單;二是課中有效實施,即教師依據教學目標完成教學計劃,學生達成學習目標、完成學習任務;三是課后鞏固提高,即教師對這節課進行教學反思以提高自己,學生課后完成作業并形成思維導圖。“6”指的是把握六個步驟,即課堂教學按照“情境導入—導案學習—討論探究—展示點評—點撥提升—反思檢測”六步推進。根據教學內容、課型和課堂教學的實際情況,教師可以對這六個步驟循環使用、選擇使用或交叉使用。
“136”生本課堂倡導“卓然而立,越而勝己”的教育理念。“卓然而立”要求培養的學生必須品行修養出眾,學習成績優異;“越而勝己”,要求用愛心點亮每個學生心中的夢想,讓學生發揮自己最大的潛能,不斷超越自己,做最好的自己,讓優秀成為一種習慣。為此,教師應為學生把好人生的“總開關”,扣好人生的第一顆“扣子”。
“136”生本課堂強調構建新型的師生關系,這種新型的師生關系具有三個特點。一是仁愛。愛是教育的靈魂,新時代師德要求教師有仁愛之心。高爾基說:“誰愛孩子,孩子就愛誰。只有愛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孔子曰:“恭寬信敏惠。恭而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恭,惠則足以使人。”二是民主。教師幫助學生從學會到會學,達到從“扶”到“放”的過程,實現“授之于漁”的目標。三是期待。羅森塔爾效應(教師期望效應)認為,教師對學生的殷切期望往往能收到預期甚至超出預期的效果,鼓勵、期盼的動作、語言、眼神等,會使學生感受到教師的期望,并以此影響學生的自我觀念、成就動機和抱負水平。
二、“136”生本課堂的構建路徑
(一)認真培訓,提升執行力
培訓是“136”生本課堂順利推行的前提。我校教導處、科研處和各教研組把培訓作為首要任務,讓學校教師認真學習、真正領會模式的理念及教學步驟,從而提升教師的教學執行力。在教學過程中,課題成員經常開展聽課評課活動,不斷探索“136”生本課堂教學的操作過程、策略、原則,使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
同時,我校積極借助外部教育資源,反復探索建構“136”生本課堂的可行性、構建原則和策略,不斷提升教師的執行力。2019年,廣西名校工程的名校校長一行46人來到我校聽取匯報課,走進課堂聽課評課,然后會診“136”生本課堂實施的各個環節。校長們肯定優點,指出需要改進的地方,讓我校教師受益匪淺。廣西名師“國培”班的老師曾三次到我校聽課,召開座談會,使我校教師進一步堅定了實施“136”生本課堂的信心。2019—2021年,我校與防城港市第一中學、橫州中學開展交流合作,探討教學改革模式,我校教師從中取長補短,進一步完善了“136”生本課堂。
(二)強調導學,一課一案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任何的學習并非完全獨立存在,每個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理解新事物,因此教育不是灌輸,而是基于學生已有經驗的建構。我校堅持以學生為主、導學為先的教學思想,由學校科研處組織教研團隊編寫課前的導學資料,落實一課一學案,并讓學生自主提前預習、自主學習。
“136”生本課堂強調“先學后教”,課堂教學特別強調四個環節:導學自學—夯實基礎—交流討論—教師指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課堂生成情況,及時修改教學設計,突出教學重點和難點。為此,我校成立各學科導學案編寫組,集中學校各科骨干教師,編制各科問題導學案,為“136”生本課堂的實施提供保障。學校各年級備課組則采取多種措施,按照“136”生本課堂關于集體備課和個人備課的有關要求,切實落實好集體備課和個人備課的各個環節,確保集體備課和個人備課的高效。
為推動“136”生本課堂實驗,我校還把教師編寫的“學案”裝訂成冊,整理教師的教學論文、教學反思、教學案例、教學視頻、教師及學生的獲獎情況并編輯成冊,從而形成教學資源,為構建資源庫做準備。
(三)科學組建小組,合作提升能力
《禮記》云:“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136”生本課堂主張“先學后教”,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但并不是主張單打獨斗式地學習,而是要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開展合作學習、深度學習,提升團隊協作能力。
合作學習最為關鍵的環節是學習小組的科學組建。為此,應該重點做到以下幾點。首先,堅持均衡原則,即在學生成績、能力水平、課外活動方面,各小組力量保持均衡,男女生比例要適當,從而便于學生互相幫助和深入交流,利于每個小組進行充分討論、競爭,由此獲得積極的學習效果。其次,堅持階段性調試的原則,即小組組建后并不是固定不變的,在必要的情況下可做適當調整,包括學習組長、組員、組規和學習小組目標的調整,以保證小組活動的可持續性,形成更加有力的公平競爭機制,從而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成就感。再次,為小組命名。教師要圍繞學校的辦學理念,引導學生設計一個積極、富有創意的響亮的組名。組長要帶領小組進行思考和討論,認真思考小組的名稱和口號,體現團隊的奮斗目標。最后,建立合理的小組評價機制。每周由小組進行自評,每月由班主任、科任老師做小結評價,期末進行綜合考評,并將這些評價作為評比“學習之星”“三好學生”的主要依據,從而充分激發學習小組的積極性和競爭意識,讓學生獲得成就感、滿足好勝心。
(四)多管齊下,持續發展
如何讓“136”生本課堂實現有效、持續發展?我校教導處、科研處和各教研組結合實際,不斷探討和實踐,制定出了科學合理的對策。一是通過“展示課”起引領作用;二是召開經驗交流會、開展“同課異構”活動,由實驗教師總結經驗,起到指導作用;三是通過“過關課”檢查各學科教師落實“136”生本課堂情況,由校領導、學科組長負責評課,指出不足,幫助教師成長;四是通過組織校級研討課、課堂教學比賽、同課異構比賽、為幫扶學校送教下鄉、集團內學校經驗交流會與專題培訓等多種形式,不斷提高教師的業務研究水平,努力改進實踐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追求課堂教學的“優質高效”;五是運用相關理論進行案例分析,發現規律,揭示特性,獲得可資借鑒的結論,以不斷完善“136”生本課堂,從而真正提高教師的專業能力和素養。
三、“136”生本課堂的案例呈現
“136”生本課堂強調在實踐中改進和優化,并依據各學科特點靈活應用。以語文七年級上冊《天上的街市》的學習任務單為例。針對學生學習中注意力容易分散、在眾多學習資源中容易迷失等問題,教師需要設計目標難易程度不同的學習任務單、問題清單,并制作相關課件,引導學生根據不同的學習目標選擇合適的學習任務,在完成問題清單的同時完成自我評價,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
按照“136”生本課堂理念,可以明確《天上的街市》如下教學重難點:一是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詩歌;二是品味詩句,體會意境,理解詩中聯想和想象的作用;三是感悟詩歌的主旨。同時,明確這篇課文的如下預習任務。(1)認準讀音,有感情地朗讀詩歌。(2)了解有關牛郎織女的故事,查閱郭沫若的生平簡介和詩歌的創作背景。(3)闡釋概念。①聯想——由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關的人或事物,由某概念而引起其他相關的概念;②想象——人腦對記憶中的表象進行改造并創造新形象的過程,往往是先有由他人引發的聯想,再在聯想基礎上展開想象;③二者區別:聯想,即眼前看得見,一般現實中存在;想象,即腦海里出現的物或景象,現實中存在或不存在。
明確了教學重難點及課前預習任務后,教師按照“136”生本課堂理念導入課堂(略),設計了以下學習任務。
【學習任務一】吟讀詩歌,感知詩歌的節奏與音韻之美
1.自由朗讀《天上的街市》,說說你體會到的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是什么?在朗讀時怎樣通過節奏、重音的處理讀出這種感情?
2.小組賽讀、個人比讀、全班齊讀。
3.師生點評(參照表1的朗讀評價量規)。
表1 朗讀評價量規
[評價內容 字音 節奏 重音 情感 精神面貌 評價標準 發音標準、吐字清晰 停頓準確、語速適當 關鍵詞語重讀、輕重處理適當 情感到位、聲情并茂 自然大方、精神飽滿,適當使用面部表情及肢體語言 ]
【學習任務二】賞讀詩歌,體味詩歌的意境之美
1.詩歌描寫了哪些意象,營造了一個怎樣的意境?(小組合作探究)運用了什么樣的藝術手法來表現?
2.詩歌的主旨是什么?
3.詩中哪些詞語表明詩人對自由的向往和對理想社會的企盼之情?
【學習任務三】怡情拓文,寫一寫心中所想,展示點評
師:同學們剛進入中學,對我們的未來應該有很多想說的話,請大家拿起手中的筆,把自己的愿望寫下來吧。
【推薦的學習資源】認識意象和意境、聯想和想象的異同
意象是客觀物象經過作者獨特的情感活動而創造出來的一種藝術形象,是主觀的“意”和客觀的“象”的結合。意境指文藝作品或自然景象中所表現出來的情調和境界。
表2 聯想和想象的區別
[詞類 定義 區別 聯想 從某一事物想到與之有一定聯系的另一事物 眼前看得見,存在→存在 想象 在原有的感性形象基礎上創造出新形象的心理過程 腦海里出現的物或景象,存在→不存在 ]
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在實際教學中,我們要讓課堂沿著學生的需求前行,沿著學生的探索前行,沿著學生的選擇前行,這樣的生態課堂有利于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2]。以上學習任務,突出了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依據既定教學重難點、教學目標,引導學生高效完成學習目標。“推薦的學習資源”幫助學生從學會到會學,達到從“扶”到“放”的過程,實現“授之以漁”的目標。
四、“136”生本課堂實踐的反思
經過探索,“136”生本課堂教學改革實踐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也存在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
(一)自主學習是改革成功的前提,不可放任自流
自主學習是落實“136”生本課堂最關鍵的一環。在學生自主學習方面,我校教師還不夠重視學生的預習,在引導學生研讀教材、獨立思考、查閱資料、拓展閱讀等方面還做得不夠到位,對哪些問題是學生能解決的、哪些問題是學生解決不了的沒有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因此不能做到心中有數,無法進行有效的組織和引導,導致學生的預習基本上處于放任自流狀態。
(二)以生為本不等于教師主導地位的退出
以生為本表現在課堂上,就是對學生主體地位的尊重,就是尊重學生的質疑和發現,既要體現生本教育的理念,又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有些教師只看到生本課堂的表現形式,而沒有看到生本課堂更深層次的意義,誤以為生本課堂是一種非常輕松的教學形式,“把課堂還給學生”就是讓學生自主學習,就是把課堂全部交給學生,教師的任務“輕了”“少了”。其實,與傳統的課堂教學相比,生本課堂對教師的專業素養要求更高,很是考驗教師的教學水平,教師只有做到全面、系統、深入地備課,不斷提高專業素養、不斷創新,才能勝任教學任務,才能體現出生本課堂的價值。
(三)學生合作學習也需要教師引導
從學生的活動情況來看,學習小組沒有形成合力,小組長的職責還不明確,組內各成員之間的相互幫助、相互檢查還沒有落實到位,導致少數基礎差的學生還不能認真地參與到學習中來,教師對學生的學習落實情況也不太清楚。讓學生合作學習不等于甩手不管,教師對課堂適當的組織、引導和監控是必不可少的。
(四)兩種“被忽略”現象應引起注意
一方面,基礎知識容易被忽略。在講解知識的過程中,教師有時會只注重對重點和難點問題進行講解,而對一些基礎性的知識不夠重視,僅做“點撥式”的講解。二是除做匯報和講解的學生之外的其他學生容易被忽略,或者說是沒有推舉做匯報、講解的學生的接受知識情況容易被忽略,導致有些學生可能會因為不是自己做匯報、講解或不是自己所在小組要做匯報、講解而在討論過程中“偷懶”,形成自欺欺人的“應付式”學習。有些教師仍然以學生的學習結果作為評價的主要依據,沒有把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勞動付出納入學習評價中,沒有真正發揮學習評價的激勵、糾正、深化等作用,這也會導致部分學生在討論過程中應付了事。
綜上所述,我校借鑒先進的教育理念,遵循教育教學規律,結合學校實際構建“136”生本課堂教學模式,有效提升了課堂教學質量。但“136”生本課堂還處于探索階段,仍存在著一些弊端,需要從強化課堂把控、加強教師引導、重視合作學習、突出基礎知識教學等方面加以改進和完善,從而構建更加符合本校實際的高效課堂。
參考文獻
[1]謝宛彤.建構主義理論視域下音樂合作教學策略[J].新智慧,2021(27):13-15.
[2]高煒.打造生態課堂突出學生主體地位[J].教育,2018(21):81.
(責編 林亦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