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玉昆
【摘要】生命教育是當下教育的熱點。戲劇化教學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手段,被廣泛應用。文章基于幼兒生命教育的現狀,剖析戲劇化教學在生命教育中的運用價值,并以臨潭縣幼兒園實踐經驗為基礎,提煉出“情境浸潤”和“角色浸潤”兩個實施路徑,為幼兒生命教育提供更多行動參考。
【關鍵詞】幼兒教育;生命教育;戲劇化教學;意義;現狀;策略
【中圖分類號】G61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4)09—0110—04
生命教育是引導幼兒認識、尊重、珍惜生命,進而實現生命價值,成長為更好的自己的一種個性化、終身化的教育。幼兒園階段是幼兒成長的關鍵期,良好的教育環境和教育引導對于幼兒的全面發展尤為重要。然而,在傳統的幼兒生命教育中,存在著領域分隔、理論脫離實踐、教學形式呆板等問題,生命教育的教學成效并不明顯。如何更好地開展生命教育,迫切需要革新傳統的教學方法。當前,雖然戲劇化教學受到幼兒園教師的關注,但在開展生命教育的具體應用上尚未有系統的研究。文章基于此探尋了幼兒生命教育的實施創新方法,探討了戲劇化教學在幼兒生命教育中的具體應用。
一、幼兒生命教育的意義及現狀
(一)幼兒園開展生命教育的意義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幼兒園必須把保護幼兒的生命和促進幼兒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1],可見,生命教育是幼兒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圍繞幼兒生命開展的教育。幼兒園開展生命教育的意義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幫助幼兒樹立正確的生命觀念,提升生存品質。通過生命教育,幼兒能夠認識到生命的寶貴和獨特性,明白每個生命都有存在和發展的意義,能學會珍惜自己的生命,同時也能學會尊重和保護他人的生命。其次,培養幼兒關愛生命和尊重他人的價值觀,提升生活品質。通過引導和培養,幼兒能夠認識到每個生命應該得到平等的尊重和關愛,學會在生活中關心身邊的生命,尊重他人的感受和權利,培養關愛和友善的生命態度。
此外,生命教育還能夠幫助幼兒培養道德情操,提升人格品質。通過開展生命教育,幼兒能學會理性正確地評價和判斷事物,明白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從而在日常生活中展現出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道德素養,培育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可以說,開展生命教育可以讓幼兒認識生命的發展規律、了解生命的本質,進而學會尊重和理解不同生命形態,學會與周圍事物和諧相處,為成長為具有健全心理的時代新人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幼兒園開展生命教育的現狀
越來越多的幼兒園已經意識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將生命教育納入園本課程或班級主題活動中。但仍存在以下現實問題:第一,缺乏整體規劃。以生命教育的目標與內容選擇為例,目前幼兒園的生命教育僅側重于生命安全教育,如在消防月,幼兒園會布置一次消防安全知識普及畫展,節假前會播放一次防溺水的安全視頻,等等近似走流程、形式化的安全教育活動缺乏整體性規劃,教學浮于表面,缺乏系統的活動方案或者課程體系。第二,缺乏趣味性。當前幼兒園開展生命教育的形式以集體教學為主,通過教師直接講授的方式進行。這種被動式的知識學習趣味性不強,不能激發起幼兒的主動探究欲,學習成效低。第三,缺乏實踐性。生命教育最終是要服務于人的,但大部分教師忽視了對當下幼兒生活的觀察與分析,活動出現“照搬照抄”的現象。
二、戲劇化教學在幼兒生命教育中的價值
馬克思說:“人雙重存在著主觀上作為他自身而存在著,客觀上又存在于自己生存的這些自然無機條件中。”[2]幼兒正處于生命認知的啟蒙階段,引導他們認識到生命的可貴,感知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形成積極健康的人生態度,并對死亡有所認知和了解等,對于幼兒未來成長是十分重要的[3]。幼兒生命教育具有人文性、實踐性和多樣性等多種特性,將戲劇化教學應用于幼兒生命教育中,有以下幾方面重要的價值。
(一)健全幼兒人格
戲劇化教學重視幼兒的情感體驗,打造沉浸式的戲劇表演情境,支持幼兒在不同情境下扮演不同的角色,感知和體驗不同生命個體的喜怒哀樂。這一教學法所具備的“濡染性”與“教育性”,強調對幼兒相關情感認知、情感表達和情感應對能力的培養,能夠增強幼兒的同理心。與此同時,通過戲劇化的表演活動,幼兒能夠較好地詮釋出自己對不同角色命運與情感的獨特解讀,潛移默化地培養對生命的關愛和尊重。愛護生命與尊重生命,是提高幼兒生存品質、健全幼兒人格的重要一環。
(二)提升問題解決能力
戲劇化教學注重幼兒的自主探究和主動參與。以戲劇表現形式為核心的戲劇化教學,支持幼兒通過角色扮演、情景模擬和即興表演等戲劇元素,通過自主探究和互動交流獲得發展。在開展戲劇表演游戲時,幼兒總會遇到諸多需要解決的問題。如劇本確定、角色選擇、表演方式調整等等,都需要幼兒的創造力和想象力,以及進行獨立思考和積極應對。這一過程既提高了幼兒表演游戲的積極性與參與度,又提升了游戲生活中幼兒自主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學會以積極的、正確的方式面對和處理現實生活中一系列的問題與煩惱。與此同時,通過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幼兒在表演中將抽象的知識轉化為具體的行動,如此具象化的學習能夠幫助他們更好地掌握和應用所學知識,提升學習效果。
(三)促進同伴間團結友愛
戲劇化教學具備基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特點,強調幼兒間的互動與合作。為了扮演好不同的角色,幼兒需要學會傾聽同伴的意見和建議,相互協調、共同合作。在不斷的戲劇化學習中,通過共建戲劇情境空間、開展角色即興對話等體驗互動,幼兒學會傾聽、懂共情、善合作,社交交往能力、團隊合作精神和集體意識得到加強。同時,付諸努力實現的成果讓幼兒認識到要達成所愿必須付之行動,萌發不斷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行動意識,提升人生品質。
三、戲劇化教學在幼兒生命教育中的具體運用
哲學家雅斯貝爾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談及“教育的過程首先是一個精神成長過程,然后才成為科學獲知的一部分”[4],提出教育的本質就是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將戲劇化教學應用于幼兒生命教育中,“怎么喚醒”,是教師面對的一個關鍵難題。
(一)情境浸潤,支持幼兒在模仿中獲得不一樣的生命體驗
1.觸發生命情懷:打造全域式環境氛圍,增強幼兒對生命的敏感度。可通過創設生動的主題展示板、布置生命主題角落等方式,打造出一個全域式的生命教育園所環境。如可在幼兒園每個樓層公共區設立一個主題生態環境展示區:一樓放置一些實物模型,比如鳥巢、蠶繭等,展示各種動植物和環境的特點,讓幼兒親身觸摸、感受,增強對生命的認知和理解力;二樓放置奶瓶、嬰幼兒玩具、照片等幼兒使用過的物品及成長照片等,在展示板上配以幼兒自制的生動文字說明,讓幼兒在觀察和回憶中感受到“成長”,感受人類進化與生命成長的奧妙。
此外,還可利用周邊的自然環境,即帶幼兒去公園、花壇或者河岸邊觀察和探索螞蟻、蝸牛等,通過對具體生命的探索,了解它們的習性、生態角色和為生存所需的環境條件等;或在活動間隙設計戲劇化小游戲,讓幼兒扮演不同的生物角色,感受飛禽走獸、昆蟲植物等生命形態,在戲劇化表演中獲得不一樣的生命體驗,加深對生命多樣性的認識。
2.關注生命個體:打造沉浸式模仿環境,支持幼兒對生命的獨特解讀。以狄爾泰的生命哲學視角進行省思,打造沉浸式的模仿環境能夠支持幼兒獲得不同生命樣態的獨特情感體驗與表達。首先在生命體驗與生命表達上,幼兒在戲劇場景下能夠進行自主自發的體驗式學習,用體態、神態向外部表達表現自身的內在理解體驗,凸顯生命成長的主體性。其次在生命理解上,戲劇化學習更加關注幼兒與角色是否產生情感聯結,是否在演繹中發生共情,進而內化為對不同生命的理解。
除了支持班級根據戲劇主題打造班級氛圍之外,還可配備幼兒戲劇教室,增設許多戲劇表演的劇本畫冊、服裝道具和音響設備等,為幼兒戲劇表演提供更多的行動保障。幼兒及教師可在班級、在戲劇教室,甚至是在樓層公共區、戶外,自主自編自演一些有關生命的劇本。如可模仿“小雞出殼”“秋天樹葉飄落”等,讓幼兒在表演中感受植物生長、動物行為,感知生命的存在。再如,可通過小組律動和歌曲表演等形式,以聲音、肢體和表情等多種方式表達對角色生命的獨特解讀,展示生命的美好與蓬勃向上的生命感染力。
育人的核心是生命培育。生命涵蓋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生命教育旨在實現幼兒自然生命與社會生命的結合。馬克思唯物辯證法認為,任何事物都是自我構成、自我運動、自我發展的,人類也不例外。因此,幼兒生命教育的實施必須是漸進式的教育,其實施路徑一定遵循“自我認識——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生命成長教育路徑來構建。在自我認識和自我完善階段,要以全域式的“情境浸潤”方式創造更多機會,讓幼兒了解生命的本質,增強對不同生命發展規律的敏感度,觸發幼兒的生命情懷,做到理性認識生命、珍惜生命。
(二)角色浸潤,支持幼兒在想象與創造中培養生命自覺
角色是戲劇化教學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教師可結合幼兒的興趣點、問題點或典型的生活事件,甄選貼近兒童生活的故事作為戲劇化教學的腳本。通過不同內容、不同形式的戲劇化學習,讓幼兒經歷模仿與創生的進階式學習過程,在想象與創造中“發現問題—直面問題—解決問題”,培育幼兒自信陽光、積極向上的成長狀態。
1.在“角色想象”與“角色創造”中建構戲劇表演場域。“我可以選取任何一個空間,稱它為空蕩的舞臺,一個人在別人的注視下走過這個空間,這就足以構成一幕戲劇了。”[5]根據彼得·布魯克的觀點,幼兒戲劇化教學需要在一個場域內滿足“演員、觀眾、表演”這三個基本要素,即建構出一出戲劇表演。通過“角色想象”,把活動場(教室、活動室、戶外、公共區等)視作一個個小舞臺,引導幼兒帶著角色情感走進其中,把地板變成草原,把椅子變成灌木叢,把窗簾變成風婆婆……通過“角色創造”,師幼時而是巨人,時而是花仙子,時而是水滴,根據劇本進行變換,并且師幼在“演員”與“觀眾”之間按需切換。
建構并呈現出這種“教室即舞臺、師幼即演員、演員亦觀眾、互動亦表演”的幼兒生命教育戲劇化教學場域,讓戲劇化教學變得不再“高不可攀”,讓生命教育更加聚焦幼兒在戲劇化表演活動中的學習收獲及成長蛻變。
2.在“角色想象”與“角色創造”中學習角色品質。在戲劇表演過程中,教師引導幼兒想象人物,激發幼兒的“角色思維”,催生幼兒的“角色想象”,在換位思考中進行角色表現和角色創造,增強同理心、共情力與創造力。
以大班情境劇“狐假虎威”為例,這一故事希望傳達給幼兒“遇事要保持冷靜,多動腦思考”的積極生命成長狀態。如何幫助幼兒更好地領悟故事意蘊呢?在進行角色扮演中,教師要引導不同角色的幼兒思考:你是誰(老虎、狐貍、小豬、小鹿)、站在哪里、有怎樣的想法、應該有怎樣的表情、會說什么話……在角色探索中積極地解讀文本,更加深刻地觸摸故事的內在脈搏。在“狐假虎威”這一劇場中,教師創設故事表演情境、激發幼兒的表演潛能,引導幼兒根據自己的喜好自主選擇角色、自覺揣摩角色特點、自發進行角色創作。每一次的戲劇化表演都是幼兒多元化、豐富性的角色游戲感受與體驗,它既豐富了幼兒的情感認知,也開闊了幼兒的生命視野。當幼兒沉浸于角色表演帶來的戲劇體驗時,其想象力與創造力是無限可能的,他們的角色感、體驗感是非常豐滿的。這種飽含戲劇元素的戲劇化教學,也自然成為幼兒生命教育的本土文化土壤,幼兒在這樣的土壤中汲取營養,通過“角色浸潤”學習角色品質,進而在現實中實現自我成長、自我超越。
幼兒園階段實施生命教育,側重培育幼兒對生命品質的關懷,對生活價值的關注、對自我完善的需求。實踐經驗表明,從“角色浸潤”切入,引導幼兒發揮想象和創造,在戲劇表演場域完善、豐盈關于生命的認知,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他人和世界,在學習角色品質中培養生命自覺,獲得成長。
綜上所述,在幼兒生命教育實施過程中采用戲劇化教學能夠達到較好的教育成效。開展幼兒戲劇化教學,需要在“情境浸潤”與“角色浸潤”上下功夫,幼兒可以在戲劇化表演活動中不斷豐富生命認知、感受生命的真諦。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管曉妍.幼兒生命教育課程初探[J].甘肅教育,2021(17):82-84.
[4][德]卡爾·雅斯貝爾斯.什么是教育[M].鄒進,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社,1991.
[5]彼得·布魯克.空的空間[M].邢歷等,譯.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8:03.
編輯: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