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子鵬
摘 要:本文主要分析了傳統文化與高校教育之間的關系,在此基礎上對中國古代文學與傳統文化在高校教育中的傳承和發展路徑展開探討分析。
關鍵詞:中國古代文學;傳統文化;高校教育
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是銜接傳統文化和當代教育的重要載體,在豐富學生精神世界、開闊學生視野、促進學生實現全面發展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高校教師要結合時代特征和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積極創新。
一、傳統文化與高校教育之間的關系
傳統文化的發展向來與教育密不可分,二者呈現出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關系,傳統文化的傳承、弘揚與發展需要教育的推動,教育的開展也需要傳統文化的支撐。完成傳統文化的傳承、弘揚和發展可以說是社會的根本任務。[1]高校教育的發展隨著文化的發展,逐漸從一般教育中分離出來,形成一種相對比較獨立的教育體現。
完成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創新和弘揚是高校教育的重任,也是高校存在和發展的根本。由此來看,高校要將自身作為文化傳承和創新的主陣地,將高校教育教學作為文化傳承的重要基石。高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養綜合能力強、專業技術過硬的高質量人才。當今,社會各個行業都呈現出多元化創新發展的趨勢,對人才的要求也變得多樣化。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才不僅要具備專業、扎實的基礎知識,還要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在日常學習、工作中體現出自身的文化素養和文化底蘊。[2]
結合當前高校教育的實際開展情況來看,高校文化傳承創新職能已經發展成為繼教育教學、科學研究、社會服務三大職能之后的高校第四大職能,與前三個職能共同構成了具有綜合性、系統性的高校教育體系。在新時代背景下,高校教育的各項工作面臨著新的挑戰和機遇。高校要根據自身的綜合情況和高校文化教育的發展趨勢積極開展文化傳承和創新的實踐教學活動,既要從宏觀視角著手做好頂層設計,探索文化傳承、教育的相關理論落實的有效方法,也要從細節出發,開展教學培訓,使廣大一線教師深刻意識到高校教育在新時代承擔的新職能和新任務。中國古代文學教師要結合古代文學的特點開展教學實踐,在做好專業基礎教學的同時,承擔起該專業教學的文化傳承和創新的使命。
二、中國古代文學與傳統文化在高校教育中的傳承
(一)在古代文學教學中樹立文化傳承創新的理念
理念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現象,理念對高校文化教育起著指導作用。教育目標的確定、教育制度的制定、教育活動的開展以及教育方法的選擇都與教育理念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在中國古代文學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樹立文化創新理念。圍繞文化創新開展高校教育教學活動,提升高校文化教育的靈活性、多樣性,完成文化創新和傳承創新。[3]將文化的創新和傳承作為高校教育的重要職能,并與教育教學、社會服務和科學研究結合起來,構建系統化、綜合化的高校教育體系。構建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和復合型人才培養要求的高校教育模式,發揮出高等教育在促進文化發展、實現文化創新方面的價值和作用。
在樹立文化創新和傳承理念的基礎上,高校教師要深入分析高等教育的發展方向和發展趨勢,結合學校綜合情況、辦學要求和學生多元化發展需求,制定文化創新的標準。隨著社會發展、時代進步,人們的精神需求、物質需求發生了新的變化。古代文化內容龐雜,面對相同的事物,不同時代背景下的人有著不一樣的思考。文化教育和傳承的目標是將文化融入每個學生的生命情感中,以此更好地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在具體教學中,教師要指導學生以批判的眼光看待不同時代的文化;要秉持去粗存精、去偽存真的教學原則;要在古代文學作品中挖掘對學生的思想和精神世界產生正面影響的內容,并結合時代特征和學生精神需求以及社會人才需求對文化傳承方式進行創新。比如,教師在開展愛國情懷、傳統美德等方面的文化教育教學活動中,要從古代文學作品里挖掘和整理相關內容,還要結合學生個人發展狀況完成教學實踐。
(二)結合古代文學課程實現文化傳承
古代文學是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主干課程之一,包含古代文學史、古代文學作品鑒賞等。古代文學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歷史發展過程中古代先賢留下來的寶貴財富,對當代人的思想情感、價值取向、精神世界產生著深遠影響。浩如煙海的古代文學作品經過前人的遴選、歷史的沉淀,在新時代、新社會背景下熠熠生輝,其中蘊藏的濃厚的人文精神、藝術價值和文化內涵正是古代文學課程弘揚和傳承的關鍵。古代文學中體現出來的人文精神主要表現為對個人價值的追求和人文關懷。古代文學中所蘊藏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價值體現在方方面面,其內容豐富、范圍廣泛、類型多樣,包含愛國主義情懷、民族精神、道德情操、生命意識等多個方面,也是我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所在。[4]
高校“中國古代文學”教材中所選編的古代文學作品絕大部分都是經過歷史沉淀的經典之作。從歷史的角度來看,不同時期的文學作品都代表著當時社會先進的文化和思想。讓學生感受經典之魅力,使經典文學作品對新時代新青年的思想、精神產生積極的影響是古代文學課程重要的價值和作用。只有從古代文學作品中吸收、接納、理解古人的智慧,才能將其應用到自己的生活實踐中,對自身的言行思考和價值取向產生影響,并實現文化傳承與創新,更好地服務于當代文化建設。例如,關于民族情懷、國家關懷等方面的文化傳承,屈原傳達了“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個人追求,陸游在《示兒》中寫下“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這些古代文學作品傳達出的民族情懷和愛國精神值得當代學生廣泛學習。
(三)轉變傳統教學觀念,提升教學實用性
新時代的高校教育應當是開放性、多元性的,高校學生處于與社會接觸頻率增大,個人價值觀、職業觀和發展觀建立的重要時期。在此時期,教師要轉變傳統教學觀念,改變以往教學“一言堂”的教學模式,圍繞學生開展教學設計。教師要始終秉持以學生為核心的教育教學理念,以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打造復合型人才為育人目標。結合高校古代文學課程教學活動實際開展情況來看,有很大一部分教師在長期教學中形成了陳舊、古板的教學思想,未能凸顯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對學生的精神需求和審美需求培養不夠充分,未能發揮古代文學課程應有的教育價值和作用。有些教師將過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科研等方面,在古代文學課堂教學中疲于應付。[5]在這種教學理念下,學生無法學習到中國古代文學作品所蘊含的人文精神、美學內涵和文化價值。因此,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教師要積極轉變教學觀念。從宏觀角度分析新時代背景下高校古代文學教學的發展方向和發展趨勢,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同時也要從細節方面著手,分析學生的興趣愛好,復盤古代文學課堂的教學效果。例如,在講解《紅樓夢》這一經典文學作品時,要將小說中的人物精神,小說中所傳遞出的思想觀、價值觀放在當下的社會環境中進行講述。教師指導學生在各種渠道尋找與王熙鳳、薛寶釵、劉姥姥等人物特色相似的小說人物。教師既要從文學作品本身出發探析其中的文學價值,也要跳出文學作品,將作者所傳達的思想價值和情感取向與作者、時代相聯系,開展延伸性閱讀活動,以此提高古代文學課堂的趣味性,在豐富教學內容的同時幫助學生實現文化傳承。
(四)開展主題教學,實現文化傳承
中國古代文學課程中所蘊含的傳統文化內容龐雜,開展主題教育可以提高教學的針對性,使學生更加深刻、形象地了解具體的思想文化。以古代文學作品所蘊含的生命意識教學為例,不同時代的人在不同社會發展背景中,對個人生命、人類生命有自己深刻的思考,并將這種思考隱藏于詩詞、小說等形式的文學作品中。[6]開展主題教學有助于學生從多個視角、多個方向了解傳統文化背后的藝術價值。
孔子在對生命意識的思考中,將生命以河水流逝為喻,“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屈原在感嘆時間緊迫時寫出“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當代大學生只有對生命意識形成深刻、全面的認知,才能更好地認知自我,將個人發展、規劃及個人價值追求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建立聯系,并樹立“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奮斗終生”的崇高理想。思想、文化的傳承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只有在思想理念上實現轉變,才能在學習、生活和自我規劃的實踐中付諸行動,發揮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影響價值和作用力。
由此來看,開展以生命意識等為主題的教學有助于學生更加深刻地認識生命的局限性,進而建立“珍惜時光,珍惜當下”的思想理念,為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不懈奮斗。
三、結 語
新時代新征程,如何發揮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價值,找出傳統文化在現代思想教育中的作用是高校應盡的職責和義務。教師要從教育實際出發,找準中國古代文學教學實際與文化傳承之間的銜接點,不斷培養高質量人才,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發展。
(沈陽音樂學院)
參考文獻
[1] 劉城,劉麗冰.基于文化傳承的古代文學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建構[J].內蒙古電大學刊,2023(2):88-93.
[2] 李彩云,任剛.傳統文化融入高校古代文學課程教學研究[J].淮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22(5):76-78.
[3] 林瑋.古代文學課堂:以文學傳承傳統文化[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1,20(12):169-170.
[4] 孫文周.論高校古代文學課程教學與初中古詩文教學的有效銜接[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23,42(6):73-77.
[5] 范秀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教學路徑探究:以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教學為例[J].高教學刊,2022,8(32):98-101.
[6] 伍微微.高校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思政建設路徑探索[J].安順學院學報,2022,24(2):7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