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珊

摘 要:《陳三五娘》是歌仔戲的重要代表作品,展現出了豐富的閩南文化。本文從新媒體傳播的理念出發,基于《陳三五娘》的改編傳播,指出大眾文化下的非遺傳承價值,推導出兩岸之間的交相融合,連綴出弦歌不輟的兩岸人民的情感心理結構。
關鍵詞:新媒體;傳播;《陳三五娘》
自20世紀以來,歌仔戲就被海峽兩岸視為共同培育的戲劇,當中的音樂元素尤為關鍵,承擔著歌仔戲發展、完善、定型的重要作用。因此,《陳三五娘》以歌仔戲為傳播載體,成為海峽之間的并蒂雙蓮。
一、劇目意義:從市井人文價值和傳播廣度來選擇
20世紀初文本
陳三五娘的故事目前存遺刊本共五本??逃诿骷尉副辏?566)的《荔鏡記》(全稱為《重刊五色潮泉插科增入詩詞北曲勾欄荔鏡記戲文全集》)是迄今發現的陳三五娘故事最早的戲曲版本,現藏于日本天理大學圖書館和英國牛津大學圖書館。20世紀50至60年代,龍彼得在英國和德國發現了明代南音珍本“明刊三種”,后于1992年在臺北出版《明刊閩南戲曲弦管選本三種》。
二、抗爭:人類戲劇性智慧的表現與反思的產物
陳三五娘的民間傳說起源于歷史故事,后蛻變為戲曲。陳三五娘與梁祝的故事一樣,都深具中國傳統民間故事的文化積淀,既代表民間文學中積極的一部分,又各有其深刻的獨特性。
(一)門第之別、難以長相廝守的《梁山伯與祝英臺》
梁祝二人在萬松書院求學相遇,后同窗迸發出愛情的火苗,進而展開自主戀愛,集中體現在“樓臺會”這一情節中,梁山伯拜訪祝家,可祝英臺早已婚配給馬家公子為妻。這一情節集中展現了封建的門閥制度和階級觀念,“諸兄之言,亦可畏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男女婚姻缺乏自主性的同時,還受到家庭的譴責和社會的鄙視,與青年男女之間誠摯熱烈的情愫相互沖突,構成了特有的悲劇因素。
(二)勇破牢籠、終獲比翼雙飛的《陳三五娘》
《陳三五娘》的故事結構,以陳三和五娘的愛情產生發展為主線,以陳運使、林大的介入為兩條輔線。陳三五娘燈下初會一見鐘情開始,就如所有的愛情故事那樣充滿了偶然性。二次相遇后,五娘過樓投荔、陳三磨鏡、益春留傘、陳三和五娘私奔等情節均體現出封建專制下的黃五娘完全不同于深閨含羞的少女,她大膽決然的追愛行為,使作為貴公子的陳三愿放下身段甘為黃家奴仆。其間林大雖然欲與黃五娘喜結連理,數次從中作梗,但終究耐不過陳三和五娘相濡一生的決心,到故事結尾獲得了合家團圓的局面。作者塑造的陳三、五娘、益春等人物形象緊貼生活,如同鄰家普通人物一般,不僅將閩南地方特色文化演繹得生動具體,還活潑地呈現出覺醒反叛、敢于打破封建禮教的思想意識。
三、文化記憶:中華美學精神與永遠的《陳三五娘》
討論陳三五娘不能只局限于分析“陳三五娘熱”現象背后的成因,需要探討人類所推崇的人文精神如何賦予兩岸地方戲曲以新的展示形式,更需要在兩岸交相合璧的語境和發展中,解讀歌仔戲《陳三五娘》在新媒體時代怎樣建構和傳播中華美學精神。
從歷史演變來看,雅與俗的界限并非涇渭分明,雅與俗會因時而異、因地而異,還會因人而異?!蛾惾迥铩肪褪俏幕潘鬃冞w中的微縮寫照。曾有研究者認為,《陳三五娘》從地方戲曲來看,是屬于雅文化范疇的,其弦管曲詞既有古樸淺近的語言,又有文人劇本的抒情魅力;既有文雅的精致,也不避俚俗的諧趣。
《陳三五娘》各版本的風格同中有異,各有得失,都能標新立異,呈現出獨屬于封建時期下歷經艱難曲折終成眷屬的可貴的反抗精神,是一部雅俗互滲的優秀的中國傳統戲曲。
四、新媒體傳播:兩岸傳播下的新思維
(一)改編價值
當前,改編享譽盛名的戲曲已成為當代藝術界的熱潮,追其根源,無不是對那些能夠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頌贊。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愈想躋身于世界文化的大舞臺,就愈要光大具有無窮生命力的民族化的東西,戲曲便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經典的代表之一。無論是唱、念、做、打等高度綜合的藝術特征,還是符合中國特色的造型、音樂以及具有詩意的表演技藝,都匯聚在了《陳三五娘》這一歌仔戲中,并且在各類改編作品中獲得重生,凸顯了文化傳承的價值。
(二)傳播策略:兩岸文化中的《陳三五娘》
1.觀眾接受度
任何文藝作品都是為觀眾創作的,只有在被閱讀和接受的情況下才可能發展。在《陳三五娘》劇目的傳播中,觀眾是重要一環,正所謂“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觀眾可根據自我認知對戲曲進行“二次創造”,使戲曲審美達到凈化的狀態。
2.《陳三五娘》的發展
廣東的潮汕地區、福建的廈漳泉以及海峽對岸的寶島臺灣,因為“地緣近,血緣親,文緣深,商緣廣,法緣久”,同屬閩南戲曲文化圈的核心區。享有“一脈相通五百年”之稱的傳奇《陳三五娘》更是風靡海峽兩岸及東南亞地區。隨著社會的發展,大眾消費取向急劇轉變,原來的文化產品不再適應市場需求,這也對傳統的戲曲演出產生了極大沖擊。
(三)傳播效果:兩岸合璧,“閩”“臺”戲曲的交光互影
隨著高清視頻和數字音樂廳技術日趨成熟,無論硬件設備還是軟件設施都得到了跨越式進步,觀眾足不出戶便可在線上觀賞各類音樂、戲曲。一方面,利用“多元+傳統傳播”,從劇場設施、舞美設置、道具服飾等方面可以全面呈現戲曲。另一方面,利用“非遺+新媒體傳播”,發展線上傳播區塊鏈,開通入駐b站、抖音等平臺,對內容進行多樣化篩選,使其全面豐富地展示,進而打造“網上劇院”“移動劇院”,讓《陳三五娘》在新時代繼續大放異彩。
五、結 語
歌仔戲《陳三五娘》是兩岸傳承中華民族崇高信仰的重要紐帶,步入21世紀,新媒體的溝通、傳播功能日益彰顯,隨著中國文化的蓬勃發展,歌仔戲《陳三五娘》也將在外部生存環境的改善和自身的藝術反思中找到新的傳播出路。
(成都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 孟繁華.眾神狂歡:世紀之交的中國文化現象[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118.
[2] 蔣曉麗,石磊.傳媒與文化:文化視角下的傳媒研究[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