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夢
摘要: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鄉村振興中發揮著重要的推動作用。2002年,綿竹年畫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對推進綿竹市鄉村振興意義重大。文章以綿竹年畫為例,客觀分析綿竹年畫助力鄉村振興取得的成果及存在的問題,總結綿竹年畫在人才培育、文化自信、產業創新三方面賦能鄉村振興的路徑。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賦能鄉村振興的路徑,既有助于更好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又有助于加快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步伐,具有重大的研究價值。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鄉村振興;綿竹年畫;文化產業
文章編號:1674-7437(2024)02-0012-03 中國圖書分類號:J124 文章標識碼:A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生命力的表現,對鄉村發展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綿竹年畫因產于竹紙之鄉的四川省綿竹市而得名,在推動綿竹市鄉村振興的進程中起著關鍵作用。鄉村振興是民族復興的前提條件,在新發展階段和國家大力提倡“實施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計劃”[1]的背景下,探究非物質文化遺產賦能鄉村振興的路徑,不僅能更好地發揮綿竹年畫的文化價值、經濟效益,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推進綿竹市鄉村振興,實現綿竹年畫與鄉村振興攜手并進的發展目標。
1 綿竹年畫概況
綿竹市位于四川省西北部,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素有“洞天福地、人杰地靈”的美譽,是全國著名的年畫之鄉、名酒之鄉、生態旅游之鄉、民間藝術之鄉。綿竹年畫、劍南春酒和趙坡茶并稱為“綿竹三絕”。綿竹年畫又稱綿竹木版年畫,因產于竹紙之鄉——四川省綿竹市而得名,起源于北宋,興盛于明清,是“中國四大年畫”之一,也是綿竹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因巧妙的工藝和悠久的歷史,于2002年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綿竹年畫有起稿、刻板、印墨、填色等制作工序,色彩鮮明,年畫形象靈動可愛,承載著綿竹地區的傳統美德和歷史文化[2]。
綿竹年畫是四川省閃亮的地方性文化名片,是歷代人民智慧、文化和勞動的結晶,承載著巴蜀人民的審美觀和價值觀,展現著巴蜀人民對生活的積極態度和獨特的民俗文化,是巴蜀民族精神和民族特色的文化載體。綿竹年畫不僅為中國的工匠精神注入了新活力,也為當地經濟發展注入了新動力。
2 綿竹年畫助力鄉村振興的現狀
2.1綿竹年畫在推進綿竹市鄉村振興過程中取得的成就
綿竹年畫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雖然在2008年汶川地震后,綿竹市經濟和文化遭受重創,但其始終緊跟黨和國家的政策,得以“浴火重生”。在國家和地方政府的對口援助下,綿竹年畫生產基地得以重建,并煥發出勃勃生機,為綿竹市帶來了巨大的社會和經濟效益。綿竹市依托綿竹年畫的影響力,加大對相應的旅游產業和貿易行業的投入力度。政府修建了獨具藝術風格的建筑物,如綿竹市博物館和劍南老街等,依托實體建筑傳達綿竹年畫的人文價值和傳統美德,加深了外地游客對綿竹年畫的印象。當地民眾也將綿竹年畫繪于建筑物的墻面,打造了一幅幅生動的綿竹年畫墻繪,使綿竹年畫融入民眾生活之中,民眾的精神文化素養也得以提升。此外,當地民眾還以綿竹年畫周邊和紀念品為載體,在傳承非遺文化的同時,也為當地民眾提供更多的創業機遇和就業崗位,帶動綿竹市經濟快速發展,加快綿竹市鄉村振興的步伐。
2.2新時代綿竹年畫振興鄉村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在時代發展和人民快節奏生活方式的沖擊下,綿竹年畫既面臨著如何守正創新的困境,也面臨著如何更好賦能當地鄉村振興的挑戰。
如今,綿竹年畫仍有諸多需要改進之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第一,在傳承方面。由于年輕人對綿竹年畫的認同感不足,傳承意識淡薄,致使這一非遺技藝后繼無人,其傳承面臨危機。第二,在創新發展方面。綿竹年畫相關的文化產品形式陳舊過時,難以吸引年輕人的關注,受眾群體小。第三,在傳播宣傳方面。傳播媒介和傳播力方面的局限性極大地限制了綿竹年畫的宣傳效果,致使許多人對綿竹年畫知之甚少。第四,在產業方面。綿竹年畫產業結構單一,與新時代大眾的消費習慣不相適應。綿竹年畫存在的一系列問題無疑不是綿竹市鄉村振興過程中需要解決的難題,然而在數字化和“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非遺文化賦能鄉村振興既面臨著艱巨的挑戰也迎來了全新的機遇,探索非遺文化賦能鄉村振興的新路徑十分重要。
3 綿竹年畫賦能鄉村振興的有效路徑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3]。新時代背景下,要讓非遺文化“活”起來,才能為全面實現鄉村振興增添更多活力。面對新時代帶來的挑戰與機遇,有關部門應在綿竹年畫人才建設、文化建設和產業建設上提出更有針對性的戰略和對策,擺脫發展困境,實現與新時代的有效連接,將綿竹年畫更好地融入新時代綿竹市鄉村振興的實踐之中,為鄉村振興提供內在驅動力。
3.1壯大傳承隊伍,促進人才振興
非遺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離不開人才支撐,需要人才挖掘其中的現實價值,但目前綿竹年畫缺乏堅實的人才后盾,且人才流失嚴重,對其傳承與發展構成嚴重威脅。打造一支以帶頭人為主體的多元化人才隊伍,為鄉村振興匯聚堅實的人才資源是實現非遺文化賦能鄉村振興的重要前提。
首先,發揮綿竹年畫傳承人在鄉村振興中的主體作用。綿竹年畫傳承人既是帶動整個綿竹年畫相關產業發展的中堅力量,也是通過傳承發展非遺文化促進鄉村振興的關鍵力量。綿竹市政府應加強綿竹年畫人才方面的資金投入,提升綿竹年畫傳承人待遇,為其提供堅實的經濟保障,使非遺傳承人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其事業之中,發揮自身能動性,勇于突破。此外,政府應加強對傳承人的思想教育,提升綿竹年畫傳承人的文化素養和文化自信。更重要的是,政府要加大對綿竹年畫傳承人專業技能方面的培訓,提升其專業技能,在“走出去”的過程中培養其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進而為綿竹年畫增添新內容和新形式。
其次,利用教育資源優勢,培養非遺傳承人。“非遺文化教育關乎人才培養與文化傳承,是非遺文化產業化中源源不斷的能動力量。”[4]學校是培養非遺傳承人的重要平臺,這要求綿竹市的各類高校、職校應發揮其教育輻射作用,利用專業優勢開設專業課程和實踐培訓活動,重視對綿竹年畫的宣傳和教育,拉近學生與非遺文化的距離,激發廣大青年對非遺文化的興趣,為綿竹年畫的可持續發展儲蓄新一代后備人才。同時要注重非遺文化教師的選擇,學校應聘用有創新能力、與時俱進的綿竹年畫傳承人,保障其能在教育中賦予綿竹年畫新的時代特征,挖掘綿竹年畫與新時代的契合點,使綿竹年畫在新時代煥發出新活力。
最后,政府要將“新鄉賢”人才請進來。綿竹市政府應利用政策優勢吸收文化底蘊深厚、創新意識強、審美緊跟時代的知識分子和專家,為綿竹年畫的發展建言獻策,發揮“新鄉賢”的帶動和引領作用。同時舉辦非遺文化的研討活動,凝聚綿竹年畫的帶頭人、傳承人、設計師、生產者、投資者和管理者等各方力量,發揮各方價值,打造多元化的人才隊伍,實現非遺文化在不同領域的交流互動和資源融合,形成合力共助鄉村振興。
3.2發揮文化功能,增強鄉土文化自信
鄉村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鄉村的靈魂。文化振興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一環,鄉村文化建設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和有力支撐,各地需要重視文化在鄉村振興中的地位,有效發揮其作用。可從以下三方面發揮綿竹年畫的文化功能,以文化滋養鄉村,以精神凝聚民心。
一是構建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同發展的鄉村家園。鄉村振興強調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同發展,不可偏重或輕視任何一方。同樣,非遺文化賦能鄉村振興不僅在于提升人民的物質生活,更在于豐富人民的精神生活。綿竹市政府應在發揮綿竹年畫經濟價值的同時注重發揮其文化價值,滿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求,將綿竹年畫與人民的精神需求連接在一起,滿足人民對精神文明的追求,激發人民對綿竹年畫的情感共鳴,將人民的心凝聚在一起,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供強大的物質基礎和精神力量。
二是推動綿竹年畫可持續發展。要想傳承綿竹年畫鄉土精神,延續綿竹年畫鄉土文脈,推動綿竹年畫可持續發展,就要強化鄉村文化與生態建設。首先,政府應多措并舉提升綿竹年畫傳承人的現代化審美能力,使傳承人可以做到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實現非遺文化的“活化”。其次,重塑綿竹年畫的建筑載體,將綿竹年畫元素融入自然生態和民居建筑,打造鄉村美好生態與居住環境,營造濃郁的文化氛圍,增強民眾的文化素養,發揮非遺文化賦能鄉村振興的巨大潛力。
三是增強民眾對綿竹年畫的文化自信。非遺文化作為優秀的精神文化資源,應該使其內化于民眾內心,提升民眾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首先,政府應積極開展與綿竹年畫相關的展覽和活動,讓民眾更好地了解綿竹年畫的發展歷史、制作工藝的演變、代表作品以及所獲榮譽,發揮綿竹年畫的感染力,增強當地民眾的鄉土文化自覺,提升當地民眾的鄉土文化自信,進而增強其對鄉土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其次,綿竹年畫傳承人可采用現場演示和參觀者親身體驗等形式,提升綿竹年畫的互動性,激發民眾對綿竹年畫的興趣,進而壯大綿竹年畫的人才隊伍,為這一非遺文化傳承注入更多活力。
3.3推動產業創新,提高經濟效益
文化發展為經濟發展提供精神動力,經濟又為文化繁榮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二者相輔相成。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依托文化發展產業,借助產業發展鄉村經濟是許多地區探索出的有益經驗。因此,綿竹市要完善非遺文化的產業體系,發揮好綿竹年畫在產業振興中的重要作用,為當地經濟發展、鄉村振興注入活力。目前,綿竹年畫的產業結構較為單一,且傳承人及當地相關部門對其的宣傳力度較低,難以吸引更多消費群體的關注,致使綿竹年畫在拉動綿竹市鄉村經濟增長上存在一定瓶頸。在此情況下,當地應積極優化綿竹年畫產業結構,融合各行各業,推動產業創新,形成多方位整合性資源,提升綿竹年畫經濟效益,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助力。推動綿竹年畫產業創新,具體做法如下。
首先,推進“非遺產業+互聯網”。數字化為新時代推進鄉村振興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注入了新動能,推進數字建設既有助于實現資源整合,也有助于推進文化產業結構升級。“互聯網+”時代背景下,政府要善于借助新媒體和網絡傳媒等宣傳推廣綿竹年畫,并通過運用虛擬現實等技術等將綿竹年畫呈現在民眾眼前,提升民眾體驗感,使其產生強烈的代入感。政府還應積極推動綿竹年畫產業與電商開展合作,形成線上線下雙經營模式,拓寬消費者購買相關文化產品的渠道,使綿竹年畫的營銷方式更加多樣。同時政府要利用好本地“網紅”的流量資源,借助“網紅”力量,大力宣傳綿竹年畫,讓綿竹年畫走出四川,走向世界。
其次,推進“非遺產業+文創”。在流量時代,擁有流量和關注度對于地方發展極為重要。文創產品可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智能融為一體,是當今大眾喜聞樂見的新型消費對象,文化IP是一種辨識度高、內藏流量、變現穿透力強和變現周期長的文化符號[5]。開發文化IP可以使非遺文化煥發出新的生命力。綿竹市應跟緊時代步伐,將綿竹年畫這一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相結合,開發專屬于綿竹年畫的文創IP,提煉出其中的優秀文化元素,并將這些文化元素應用于文創產品的設計與開發中,實現綿竹年畫產品的創新與多樣化發展,讓消費者眼前一亮,從而樹立起綿竹年畫的品牌形象,使之成為一個能產生商業價值的文化品牌,為鄉村發展聚力賦能。
最后,推進“非遺產業+旅游”。伴隨社會經濟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和旅游消費需求也在逐漸提升。非遺文化與鄉村旅游業聯系緊密,相互依賴,近年來,旅游業逐漸成為推動鄉村經濟和文化發展的重要途徑。在此背景下,當地必須充分發揮綿竹年畫自身特色,積極探索“非遺產業+旅游”的新路徑,滿足游客對鄉村文化體驗的多元化需求,形成集觀賞、互動、體驗、消費于一體的系統化產業鏈。通過非遺文化和旅游業相結合,既可以使更多人深入了解綿竹年畫的歷史文化和制作工藝,推動非遺文化的保護和傳承,還能提高當地民眾收入,推進鄉村振興。
4 結束語
非遺文化與鄉村振興相輔相成、相互促進,非遺文化賦能鄉村振興既具挑戰性又具機遇性。綿竹年畫不僅寄托著當地民眾深厚的情感,更蘊含著豐富的現實價值。當地政府應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實施“十四五”規劃,從人才隊伍、文化自信、產業創新等方面入手,為非遺文化賦能鄉村振興探索多元化路徑,破除綿竹年畫面臨的發展困境。多措并舉激發非遺文化創新發展活力,助力鄉村全面發展,早日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宏偉藍圖。
參考文獻:
[1]中國政府網.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EB/OL].(2023-02-13)[2023-12-20].https://www.gov.cn/zhengce/2023-02/13/content_5741370.htm.
[2]李嶸.四川綿竹年畫文創在文化旅游開發中的重塑與探索[J].新美域,2023(01):71-73.
[3]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4]龍逸.廣西民族地區非遺文化產業化助推鄉村振興耦合機制探索——以資源縣瑤繡制作工藝為例[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3,34(01):204-206+281.
[5]莊璐,張云杰.非遺視域下文創IP的開發與傳播策略——以綿竹年畫為例[J].時尚設計與工程,2023(04):37-39.
作者簡介:鄧 夢(2000—),女,漢族,四川德陽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