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雨函
【摘 要】在當前的小學教育中,融入博爾諾夫的非連續性教育思想有利于打破傳統連續性教育觀念,為小學教師專業發展提供機遇、為學生全面發展提供有效支持、為小學課程的動態生成與開放提供重要保障。非連續性教育思想在小學教育中的實現路徑需要學校、教師、學生的共同努力,具體來說,學校需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教師需要轉換教學思維方式,學生需全身心參與學習。
【關鍵詞】博爾諾夫 非連續性教育思想 小學教育
【中圖分類號】G40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3275(2024)05-28-03
根據德國教育學家博爾諾夫的非連續性教育思想,人的發展并不是一成不變地按照預定的路線和規律進行,一些難以預料的不確定因素和突發的、偶然的、非連續性事件也是一個個教育契機,在人的生命過程中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在小學教育中實施非連續性教育十分必要,對學生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
一、博爾諾夫非連續性教育思想的概述
(一)對傳統教育思想的審視與完善
博爾諾夫認為,教育歷史中有兩種不斷被重復的關于教育過程本質的基本觀點,分別是積極教育與消極教育,也被稱為“制作”的教育和“順其自然”的教育。博爾諾夫將它們總結為教育的工藝學觀點和教育的器官學觀點。[1]
無論教育本質是積極塑造還是自發發展,兩種觀點都認同教育活動的連續性。然而存在主義哲學卻以一種獨特的方式挑戰了這一傳統觀念,它深刻地指出,我們所面臨的干擾不僅僅是令人不悅的偶然事件,更與人類存在的本質緊密相連。這種哲學視角揭示了容易被忽視的人類存在的基本方面,對連續性發展的觀念提出了質疑,或者至少暴露了其局限性。博爾諾夫認為,傳統的發展觀雖然有其價值,但是也存在限制,主要表現在它忽視了偶然性干擾因素對人的發展的影響,以及忽視了人的情緒情感對人的發展的影響。
(二)非連續性教育思想的主要內容
非連續性教育思想的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四個方面:一是遭遇,指一個人突然遇到某些事物;二是危機,博爾諾夫所謂的危機是指突然出現的較大的且又令人憂慮的中斷了連續生活進程的事件;三是告誡與號召,博爾諾夫認為人似乎不可能一直保持在一個發展高度或持續向前發展,有時會受各種因素影響并陷入退化狀態,因此告誡和號召是不可或缺的教育手段;四是喚醒,教育絕非單純的文化傳遞,其不可推卸的一項責任就是要通過喚醒幫助兒童回到本源形態中去。[2]在博爾諾夫進行系統論述后,這一思想在教育過程中的重要性得以突顯,不僅加深了人們對教育現象的理解,而且引導人們審視教育實踐中的問題。
二、非連續性教育思想在小學教育中的缺失緣由
非連續性教育是為應對和處理妨礙生命正常連續發展的非連續性因素而進行的教育活動。[3]非連續性教育活動強調,人的發展不僅具有規律性、順序性和階段性特征,而且還具有無規律性、頓悟和非連續性的特征。非連續性教育是客觀地、時時刻刻地存在于小學教育教學的方方面面。但在實際教育過程中,一些教師卻常常忽視了對學生身心發展具有重大價值的非連續性教育成分,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
(一)教師權威壓制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課程改革倡導學生參與、勤于動手,強調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教師則作為引導者的角色。《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也強調要推動育人方式變革,著力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學生的獨特性和多元化學習發展訴求,提升課程針對性。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有的教師對偶然出現的非連續性教育事件常常采取消極處理、用權威壓制學生,不愿意在教學過程中有新的生成,使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狀態,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二)有的教師缺乏非連續性教育理念
由于有的教師缺乏對非連續性教育的認識,因此更注重按照預先設計好的教學流程開展教學,對非連續性教育因素消極處理,人為地忽視那些具有重大教育性價值的事件。例如當正在講解《火燒云》這篇課文時,面對窗外突如其來的暴雨,兩位教師采取了不同的處理方法。A教師選擇關窗并提高嗓音繼續講課,但仍有學生分心。B教師則暫停講課,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和感知,將暴雨與課文《火燒云》相結合,開展衍生活動,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三)一些小學課堂缺乏生成性和開放性
在小學階段,學校、教師往往會讓學生在穩定的環境中循序漸進地成長,對突然出現的危機、遭遇常常采取抵制、忽略等消極態度,這導致課堂教學開放性、生成性不足。當小學課堂教學生成性不足時,教師就會錯過教育契機。小學課堂開放性不足主要體現在所選的教學內容遠離學生生活,缺少融入真實生活情境的課程,不利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理解、體驗知識。
三、非連續性教育思想在小學教育中的價值體現
(一)打破傳統連續性教育觀念
“今日主導教育領域的線性的、序列性的、易于量化的秩序系統——側重于清晰的起點和明確的終點——將讓位于更為復雜的、多元的、不可預測的系統或網絡。”[4]不可否認,連續性教育思想觀念對當今學校教育的深刻影響,但在實際學習生活中,總會遇到阻礙學生發展的“遭遇”“挫折”“危機”等,因此,教育不應該只局限于按部就班的教育活動,也應該重視和認真研究在生活、學習等方面阻礙學生發展的消極因素。博爾諾夫非連續性教育思想是連續性教育的重要補充,不僅打破了傳統的連續性教育觀念,有助于更新教師、學生、家長的思想,而且能為教師解決學生生命發展中各方面的難題和干擾提供切入點,具有積極的教學價值。
(二)為小學教師專業發展提供機遇
教師未能妥善應對教學中的突發事件往往是某些方面的知識儲備不足或薄弱導致的。通過挖掘非連續性教育思想的價值,教師可以發現自身知識的空白點與薄弱點,加強生活與學科的雙向融合,提升專業素養、更新專業知識,在一次次非連續性事件的應對中,強化教師直覺判斷的準確性、鍛煉教師在各種情境下的敏感性和專業洞察力。
(三)為學生全面發展提供有效支持
非連續性教育思想中包含諸多培養學生技能、拓展學生知識面、發展學生思想品德的內容。在智育方面,課堂教學過程中常常會有預設之外的偶然提問,教師應該抓住教育契機,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探究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動性、豐富學生的知識經驗,讓學生在快樂和滿足中進行深度學習。在德育方面,非連續性教育思想本身就具有德育價值,教學不應只重視知識傳授,還應更多地滲透精神層面的教育,教師要善于從精神層面對學生進行熏陶教育,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塑造健全人格,讓學生體驗到各種感受,這樣的教育方式有助于真正實現素質教育。
(四)為小學課程的動態生成與開放提供保障
非連續性教育將教師和學生置于沒有預設答案且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中,這種情境體現了小學課程內容的生成性、開放性,以及課程實施的創生取向。教師可以學生的現實生活經驗為依據創設課程內容,從學生的生活興趣點進行聚焦與發散,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社會實際,不斷豐富和拓展生活內容,針對學生在小學生活中無法預測的事件,找準小學課程生成的契機,使得生成的課程既能激發學生的興趣,還有助于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推動他們實現全面、和諧且富有個性的發展。課程改革提倡要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中,因此在小學生自發活動不確定、非連續的情況下,教師在課程實施中應樹立大資源意識,引導學生在具體的活動中共同創生適宜他們自己的課程。
四、非連續性教育思想在小學教育中的實現路徑
非連續性事件對人的身心發展方面的影響表現為局部特征,即影響人的某一方面或某一階段,不會改變人的身心發展總體順序,但并不意味著它不會改變局部的尤其是精神發展的方向。[5]將非連續性教育思想滲透于小學學習生活中,關注阻礙學生順利發展的突發事件,并積極采取措施幫助學生解決難題,需要學校、教師、學生多方面的努力。
(一)學校需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
1.獨特的物質環境
物質環境是學生成長發展的基礎。為學生、教師提供獨特的物質環境,有利于學生從中獲得歸屬感,增強學生學習過程的參與感、主動感,讓學生和教師保持積極心態。別具一格的教室設計風格更有可能激發學生的興趣與想象力,啟發學生積極思考。此外,師生可共同合作打造班級勞動角、植物角,以保持班級干凈衛生。在動手打造獨特物質環境的過程中,學生不斷發揮想象力并發現問題,教師則以此為契機進行針對性教育,增強學生的感性體驗,讓物質環境真正發揮育人的作用。
2.愛與信任的精神氛圍
在學校教育中,不僅要為學生提供安全可靠的物質環境,而且還需要營造愛與信任的精神氛圍。一方面,學校要對學生全面發展積極關注,非連續性教育思想雖然不改變人的身心的總體發展順序,但學生是成長中的人,要想培養學生成為全面發展的完整的人,既需要注重學生的連續性發展,又不可忽視學生發展過程中的非連續性。另一方面,學生具有可教育性,學校對學生的關注不應只局限于知識技能、品德修養等方面,還應該關注學生的生活經歷、生命體驗、思想獨特性等方方面面,重視非連續性教育事件對學生獨特的教育意義。
(二)教師需要轉換教學思維方式
1.教師要具有教學機智
學校教育生活中時常有突發情況,如何將這些看似打亂教學計劃、毫無意義的教學阻礙轉變為與學生發展關鍵期相適切的教育契機,需要教師充分發揮教學機智。教學機智是教師在復雜的課堂教學環境中,對所遇到突發狀況所表現出來的敏感、迅速、準確的判斷能力。具有教學機智的教師更容易發現教育過程中的問題并能以積極的態度去應對和理解學生遇到非連續性教育事件,并靈活調整教學目標,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
2.教師要具有復雜性、生成性思維
現實生活情境復雜多變,學生會面臨各種各樣的難題,會發生各式各樣的意料之外的棘手事件。世界本就是有序性和無序性的交織,無序性的存在雖然會破壞秩序與規范,但是也會帶來創造更高級秩序的可能性。因此,教師需要具備復雜性思維,才能更好地關注教學過程中的隨機性、偶然性事件,從而真正理解非連續性教育事件并有效發揮它的價值。此外,教師還需要具備生成性思維,以一種變化的思維方式看待事物,關注事物的差異性,注重事物發展的過程。
(三)學生需全身心參與學習
1.以學生為主體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教育作為培養人的主要活動,其核心目標是不斷提升受教育者的自主意識,并幫助他們學會自我教育,最終成為能夠自主發展的社會個體。[6]教師開展教學活動是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要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能充分調動自身能動性,積極參與課堂,有探究新知的欲望,在與教師、同學的討論交流中獨立思考,發表自己的看法,具備獨立性、主動性。小學生的身心發育尚未成熟,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必然伴隨著非連續性教育事件,只有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才能在非連續性教育事件發生時,采取更有教育意義的行動,從而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發展。
2.構建平等的交流平臺
師生是平等的關系,教師理解、尊重、信任學生,學生才能在課堂中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與思想,在平等的交流互動中展現自身的優缺點,從而便于教師進行針對性教育。在課堂教學中,應該多一些智慧性、引導性話語,如“你覺得還應該怎么做呢”“請說一說為什么要這樣做”“你能說說你的思路嗎”等等,在活躍和諧的師生互動中構建平等的師生交流平臺。
【參考文獻】
[1]李興洲.非連續性教育及其價值探析[J].當代教育科學,2003(7):14-16.
[2]O·F·博爾諾夫.教育人類學[M].李其龍,等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8-12.
[3]同[1].
[4]小威廉·E.多爾.后現代課程觀[M].王紅宇,譯.2版.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5:3-4.
[5]馮文全,高靜.論非連續性教育思想與學校德育創新:兼論中國傳統蒙學中的非連續性教育思想[J].教育研究,2016,37(8):23-32.
[6]張濤,王振存.論我國學生主體性缺失的文化背景及教育的應對策略[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3):195-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