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通過聚焦分析數字普惠金融在河南省的發展脈絡,梳理河南省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現狀,探討數字普惠金融對河南省農戶的影響,探究開發河南省農戶“用得上,會使用,能用好”數字普惠金融產品的有效途徑。以期使數字普惠金融促進河南省農戶增收,助力農村產業興旺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關鍵詞:數字普惠金融;鄉村振興;農戶增收;作用機制
文章編號:1674-7437(2024)02-0158-03 中國圖書分類號:F832.7;F49 文章標識碼:A
我國城鎮、農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從1978年的343.40元與133.60元[1],增長至2021年的47 412.00元與18 931.00元[2]。雖然城鄉居民的絕對收入水平大幅度提升,但兩者間的收入差距也在不斷擴大。因而,國家要求不斷完善針對農村地區的幫扶政策。普惠金融成為縮小城鄉收入差距的重要手段。
1 河南省農村地區數字普惠金融發展歷程
河南省農村地區數字普惠金融發展歷程大致可以分為三大階段,即傳統的金融業務互聯網化階段、數字普惠金融試點探索階段以及數字普惠金融全面推廣階段。
1.1傳統金融業務的互聯網化階段
在此階段,河南省通過利用互聯網等網絡技術與傳統金融服務相結合,幫助農戶利用手機、電腦等設備足不出戶享受金融服務,為農戶帶來極大的便利。2015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出臺了《河南省“互聯網+”行動實施方案》,強調加快傳統金融機構核心業務互聯網化,并與互聯網企業合作建設金融云服務平臺,全面提升互聯網金融服務能力和普惠水平[3]。
1.2數字普惠金融試點探索階段
2016年,河南省蘭考縣成為我國首個普惠金融改革試驗區。蘭考縣通過大力發展農村普惠金融,著眼于為企業、農村居民及殘障人士等傳統金融服務未覆蓋的群體提供貸款服務,旨在讓更多農村居民享受優質的金融服務,推動當地農村經濟發展。蘭考縣普惠金融實踐聚焦農村基層,構建了多層次普惠金融服務架構,采用了數字普惠金融“四位一體”的服務模式,其中包括金融服務、普惠信貸、信用建設及風險管理4個方面。可以說,河南省蘭考縣數字普惠金融發展歷程具備較強的探索性。此外,蘭考縣利用數字普惠金融引導金融機構設立普惠金融事業部,推動解決小微企業、經濟困難人群等普惠金融重點服務對象的金融服務缺位問題,服務農業生產和產業扶貧,對于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役、支持鄉村振興、加快生態文明建設等重點戰略發展意義重大。
1.3數字普惠金融全面推廣階段
河南省農村地區數字普惠金融發展成效顯著,有效緩解了傳統金融“洼地”居民金融受限的問題,尤其是在脫貧攻堅工作中作出了較大貢獻。數字普惠金融以線上業務為主的運營模式成功規避了傳統普惠金融的高人工成本與高運營成本,也成功打通了普惠金融通往以農村為代表的經濟欠發達地區,打通了金融服務的“最后一公里”。
2 河南省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狀況分析
2.1河南省數字普惠金融指數分析
為使研究更加深入和具體,文章基于北京大學數字普惠金融指數做出進一步分析。首先,從河南省數字普惠金融總體狀況來看,2011—2023年,河南省數字普惠金融業務取得了顯著成效,數字金融總指數持續增長,數字金融覆蓋面和深度均持續擴大和加深,河南省數字普惠金融發展勢頭迅猛。
2.2河南省各地市數字普惠金融指數分析
從各地市的發展情況看,基于2011年至2020年數據來看,河南省農村地區的數字普惠金融發展速度迅猛。截至2020年底,農村地區數字普惠金融總指數較前年有所上升的城市有鄭州、洛陽、駐馬店等。這一趨勢主要得益于數字經濟活躍度高、數字金融服務發展環境適宜以及高水平金融服務的支持。從總指數的增長速度來看,農村地區數字普惠金融初期增長速度較快,而2016年至2020年,農村地區數字普惠金融的增長勢頭相對減緩,進入常態化發展階段。
2.3河南省普惠金融相關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情況
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是影響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程度的重要因素,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的不斷完善為數字普惠金融在農村地區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也為農村各群體享受數字金融服務提供了技術支撐[4]。根據河南省統計局的有關數據,截至2021年底,河南省通寬帶互聯網的建制村有4.20萬個,通有線電視的建制村有4.08萬個,分別占比99.7%和96.8%。根據河南省通信管理局發布的《2022年全省信息通信業經濟》可知,2022年河南省互聯網用戶總數達1.33億戶,居全國第4位;移動互聯網用戶9 400.9萬戶,居全國第3位;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戶3 934.8萬戶,居全國第4位;全省5G基站總數達到15.32萬個,居全國第5位,同比增長57.8%。2022年,河南省實現鄉鎮以上區域5G網絡連續覆蓋和千兆光網全覆蓋,網絡規模位列全國第一方陣。全省5G用戶總數達到3 682.4萬戶,居全國第3位。1 000M以上寬帶接入用戶占比達到21.2%,居全國第2位。截至2023年3月底,普惠通App實名用戶超189.2萬人,上架427家金融機構的信貸、理財、便民支付繳費等普惠類產品1 979款,涉及貸款、保險、理財、支付繳費、金融維權等領域,以及水電、供暖、通信等多項民生領域[5]。
3 河南省農村地區發展數字普惠金融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河南省農村地區數字普惠金融發展成效明顯,但仍有部分農戶陷入了“用不上,不會用,用不好”數字普惠金融產品的困境。
3.1數字基礎設施建設不到位
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制約了數字普惠金融在農村地區的發展,也不利于河南省新舊動能轉換布局和經濟持續高質量發展[6]。課題組調研發現,河南省農村地區普遍存在數字化基礎設施覆蓋范圍窄、設備使用效率低等問題,對于河南省部分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農村來說,數字基礎設施供給仍然不夠充足,當地農村居民無法充分享受數字金融服務。
3.2數字普惠金融機構意愿不足
目前,河南省數字普惠金融機構對很多河南省偏遠農村地區居民的信用信息相對匱乏,信用體系也不夠健全[7]。由于數字普惠金融機構難以獲取農村居民信用信息,導致其在農村地區發展數字普惠金融業務的意愿不強,影響了其為農村居民提供相應數字金融產品和服務的效果。
3.3農村居民金融素養有待提升
河南省作為農業大省、人口大省,農村居民數量較多但整體金融教育水平相對較低,甚至部分偏遠農村地區懂金融知識的人寥寥無幾。在大多數農村地區,農村居民對傳統金融機構的常規服務了解不充分,仍然主要通過傳統金融機構的實體網點來辦理業務。受限于金融方面知識的匱乏,農村居民幾乎不熟悉新型金融產品,這在很大程度上妨礙了數字普惠金融在這些地區的發展。此外,農村外出務工人員較多,留守人員大多是老人和兒童,這些老人和兒童對金融業的發展不感興趣。這些問題都造成部分農村居民無法充分享受數字普惠金融服務帶來的便利。
3.4數字普惠金融政策有待完善
政府作為當下經濟社會發展的管理者、引導者,其出臺的相關政策決定了當地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方向,也決定了當地群眾對相關項目的參與度。雖然,河南省是全國首批普惠金融改革試驗區之一,但其在數字普惠金融發展政策支持措施上還有待完善。當前,河南省與數字普惠金融相關的部分政策仍存在一些矛盾之處,執行時缺乏系統性和可行性,難以滿足當前河南省農村居民對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的實際需求。此外,河南省農村地區數字普惠金融政策的宣傳力度還有待提升,宣傳內容需要更及時、更貼近農村居民實際需求,宣傳途徑也應更加靈活多樣。目前,大多數農村居民對政策的整體了解程度相對較低,對政策存在“不了解,不知道,沒聽說”的現象。以上原因造成了相關政策難以落地,服務對象參與度低的現象。
3.5數字普惠金融服務供給與小農戶需求錯位
普惠金融的本質是讓金融服務惠及全體人民,彌補我國城鄉、區域間的金融鴻溝。然而,河南省農村人口眾多,金融機構往往無法滿足大多數農村居民的信貸需求,難以提供較為全面的金融服務[6]。在實踐過程中,農村信貸市場出現了“農業大戶不需要小額信貸,而需要小額信貸的普通農戶難以獲得貸款”的困境。
4 研究結論與相關建議
4.1研究結論
一方面,河南省數字普惠金融起步較早,且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的整體工作也在不斷推進。河南省委、省政府不斷出臺和優化數字普惠金融的相關政策,引導數字普惠金融更好服務“三農”。2011年—2021年,河南省數字普惠金融指數明顯提高,但2016年后,增速有所放緩,這表明河南省數字普惠金融發展在日益成熟的同時,其發展瓶頸和困難也在不斷加大。受河南省各地市經濟發展水平和基礎設施等因素影響,河南省各地數字普惠金融發展水平參差不齊。另一方面,聚焦河南省農戶對于數字普惠金融服務存在的問題來看,當下河南省部分偏遠地區、農村農戶依然存在“用不上、不會用、用不好”金融服務產品的現象,具體表現為河南省數字基礎設施有待完善、數字普惠金融機構意愿不足、農民金融素養有待提升、數字普惠金融政策有待完善、金融服務供給與農戶需求錯位。
4.2相關建議
數字普惠金融旨在為農村、農民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務,其關鍵落腳點應放在“普惠”上。針對我國中西部地區來說,如本文研究對象河南省農村地區,現有的數字普惠金融還未能實現全覆蓋,如何讓農民“用得上,會使用,能用好”相關金融產品是數字普惠金融下一步的工作重點。基于上述結論,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第一,持續推進數字普惠金融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一是加大對數字網絡、通信技術等投入力度,確保農村地區獲得穩定的數字金融服務,從而提高農村經濟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二是優化金融體制機制。優化金融政策并制定相應的引導措施,鼓勵農村居民使用數字金融工具,關注普通農戶的金融需求。三是加大數字普惠金融支持力度。整合傳統金融服務與數字化技術平臺,將數字金融作為一種有效的補充。同時,加強對農戶的數字技能培訓,提升農戶數字金融使用水平,使其更好地享受數字金融帶來的便利。四是針對農業生產經營的不同需求,提供更有針對性的金融支持,開發更為精準的助農金融產品,為鄉村振興提供有力支持[5]。
第二,提高金融機構推進農村數字普惠金融服務的積極性。一是優化政策環境。政府通過政策引導、財政補貼等方式,推動金融機構積極參與農村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鼓勵金融機構為農村地區提供數字普惠金融產品和服務,提高農村地區金融可得性和福利水平。二是加強金融科技創新。鼓勵金融機構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手段,優化金融服務渠道,提高服務效率,降低運營成本,進而促進其為農戶提供數字普惠金融產品。三是建立風險保障機制。通過建立完善的風險保障機制,降低金融機構為農戶提供數字普惠金融產品的風險,增強其服務意愿。
第三,有效提高農村居民金融素養。一是開展金融知識普及教育。政府和金融機構聯合開展金融知識普及教育活動,深入農村地區,向農村居民普及金融基礎知識,提高農村居民對金融產品的認識和理解。二是建立金融知識普及平臺。利用互聯網等現代化手段,建立金融知識普及平臺,提供金融教育資源,方便農村居民隨時隨地學習金融知識。三是加強金融實踐教育。推動金融機構與農村合作組織、農業企業等開展合作,引導農村居民使用金融產品,幫助其了解金融市場的運作和風險管理,通過實踐提高農村居民的金融素養。
第四,完善數字普惠金融政策。一方面,優化政策工具和激勵機制。通過提供財政補貼、稅收優惠等,鼓勵金融機構為農村地區提供數字普惠金融產品和服務。同時設立獎勵機制,對在數字普惠金融方面作出積極貢獻的金融機構給予表彰和獎勵。另一方面,加強政策監管和評估。建立健全政策監管和評估機制,確保數字普惠金融政策的落地實施并取得實效。同時定期評估政策執行情況,及時發現問題并采取相應措施。
第五,提高向小農戶供給數字普惠金融服務的精準性。一是完善小農戶征信系統。建立完善的小農戶征信系統,收集小農戶的信用信息,為金融機構提供準確的信用評估依據,使其能夠更加精準地判斷小農戶的金融需求和風險狀況,進而提供更為精準的金融服務。二是推廣基于移動支付的金融服務。鼓勵金融機構在小農戶中推廣基于移動支付的金融服務,通過移動支付與金融產品的結合,實現金融服務的精準供給。例如,利用手機App等向小農戶提供數字普惠金融服務,使其更加方便、快捷地享受金融服務。三是強化金融機構與小農戶的合作。鼓勵金融機構與小農戶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通過深入了解小農戶的金融需求和風險狀況,為其提供更加精準的數字普惠金融服務。同時,金融機構也可以通過與小農戶的合作,不斷優化數字普惠金融產品設計和服務流程,提高服務質量和效率。
5 結束語
在河南省農村地區,數字普惠金融已取得一定的成績,但仍存在一些問題。為了促進河南省農村地區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需要持續推進數字普惠金融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提高金融機構參與數字普惠金融的積極性,完善數字普惠金融政策,提高向小農戶供給數字普惠金融服務的精準性。展望未來,政府和社會各界應該加大對農村地區的支持和投入,提高農村地區的數字化水平,為農民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務。
參考文獻:
[1]國家統計局陜西調查總隊.人民生活實現歷史性跨越 闊步邁向全面小康——新中國成立70周年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之十四[R/OL].(2019-09-09)[2024-01-11].http://snzd.stats.gov.cn/zcjd/2019/44184.shtml.
[2]中國政府網.2021年居民收入和消費支出情況[EB/OL].(2022-01-17)[2024-01-11].https://www.gov.cn/xinwen/2022-01/17/content_5668748.htm?eqid=f78b23270004a5bd00000004645dc531.
[3]孟浩.數字普惠金融發展對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的影響——以河南省為例[J].現代營銷(下旬刊),2019(08):3-4.
[4]呂丹.黑龍江省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J].商業經濟,2022(09):14-16.
[5]胡海紅,刁節文.河南省普惠金融發展現狀及問題分析[J].改革與開放,2021(20):8-18
[6]賈欣宇.黑龍江省農村普惠金融發展現狀及問題分析[J].商業經濟,2021(07):13-15+20.
[7]周月書,苗哲瑜.數字普惠金融對農戶生產經營投資的影響[J].中國農村觀察,2023(01):40-58.
作者簡介:田佳瑛(1993—),女,漢族,河南長垣人,碩士,研究方向為數字金融、鄉村發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