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文化的深層內核,蘊含著豐富的思政元素,具有強大的價值塑造功能。高校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思政課教學,有助于開拓思政教育視野,增強大學生的文化認同感以及保護、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感,從而提升思政教育的實效性。在“大思政”視域下,文章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意蘊入手,分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思政教育元素汲取的維度,最后提出了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思政教育元素多維傳播的有效路徑,以期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思政教育元素;汲取;傳播
我國擁有長達五千年的文明史,孕育了眾多活態傳承且不斷演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文化遺產體現了民族智慧與民族精神,被譽為“民族記憶的背影”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活化石”,是中華文化的“根”與“魂”。作為人類偉大的精神創造,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豐富的思政教育內涵。對思政教育工作而言,高校依托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深入挖掘其中獨具教育意義的思政教育元素,將其作為內容載體和有效補充,一方面可以推動思政教育從外在灌輸向內在覺醒的轉變,化解當前高校思政教育困境,增強大學生文化自信,從而凝聚價值共識,達到全面育人的功能耦合目標;另一方面有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增強大學生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識[1]。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意蘊
(一)喚醒學生文化自覺
當前,諸多大學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知之甚少。高校通過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引入思政教育,有助于學生加深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了解,明白其來歷以及形成的過程,從而逐漸形成文化自覺,為“非遺”的保護和傳承做出貢獻。高校通過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引入思政教育,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的目標,促進創新型人才的培養[2]。
(二)提升學生道德品質
“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思政教育承載著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艱巨重托,也是鑄魂育人與實踐創新的進路。然而一些思政教育內容相對抽象,學生學習枯燥乏味。高校通過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引入思政教育,能夠運用凝練詼諧的語言、新穎活潑的形式,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熱情,使思政教育具有感染力,實現德育、美育相輔相成,為提高德育功效夯實根基。非物質文化遺產當中蘊藏著豐富的道德資源,承載著人們對真、善、美的向往,是民族精神的重要標識[3]。高校通過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引入思政教育,有助于提升學生的道德品質,推動學生形成不忘根本的民族情結,樹立民族自信心,為全面育人注入生機與活力。
(三)提高學生審美素養
非物質文化遺產閃耀著與時俱進的思想光輝,體現了中華民族豐富的想象力,具有深厚的文化積淀。非物質文化遺產蘊含著豐富的美學內涵,高校通過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引入思政教育,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情趣和藝術水平,切實發揮思政教育的人才培育浸潤功能。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思政教育元素汲取的維度
(一)民族之核
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是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也是各族人民的精神紐帶,蘊含著深厚的民族文化基因和豐富的思想情感[4]。為此,在思政教育中,高校應側重從民族之核的維度入手,深入挖掘重大慶典儀式、歲時節令習俗的價值,從而增強學生的家國情懷,提升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普遍地被群體社會所認可,從而增強民族凝聚力和認同感,使人們在精神層面得到慰藉。
(二)故土之情
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多樣,其中蘊藏著對故土深沉而濃烈的熱愛與眷戀之情。以黎族打柴舞為例,其充分展現了少數民族黎族對美好祝福的誠摯表達,在清脆悅耳的竹竿聲中,黎族的同胞們歡快地跳躍,形成了獨特的舞蹈藝術。高校通過組織學生深入農村、親近農民,挖掘故土背后的故事,能夠使當代大學生深刻體驗并感悟故土深情,從而培養學生的愛國精神。在思政教育中,高校應充分汲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信仰之力,依托歷史文化記憶,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切實發揮信仰的積極作用,補足大學生的精神之“鈣”,促進當代大學生的全面發展[5]。
(三)修身之道
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蘊含著身心和諧的價值理念,而且包含豐富的規范教化思想,凝聚人們的美好情感。例如,傳統禮儀、歲時節令、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民間文學、民間體育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人們的立德修身具有積極的指導作用。為此,在思政教育中,高校應深入挖掘民間優秀文化的精髓,充分吸收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獨具特色的教育精神,以引導學生習得規范言行之法,真切體驗修身之道。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思政教育元素多維傳播的有效路徑
(一)創新非遺融入方式方法,激活思政課堂
傳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這要求高校思政教師應以身作則,不斷擴充非遺知識儲備,積極參與科學化的非遺知識培訓,掌握多元豐富的非遺知識,自覺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者,引領學生“親師信道”,從而實現以德立學、以德施教。高校思政教師通過開展情懷教育和人格教育,以真情感化學生,能夠激活思政課堂,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歷史觀[6]。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地方傳統文化,其來源十分廣泛,且素材多樣。在思政教育中,高校思政教師需要秉承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結合教學實際需求和學情特征,做好非遺元素的挖掘工作,將非遺元素有效融入思政課。高校思政教師可以科學選取家鄉特色或者其他地區具有“代入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做到有目的、有計劃地融入思政教育,切實對接課程知識點,引導學生進行主題探討,讓思政課堂變得更加“津津有味”,從而提升思政教育的實效性。同時,高校思政教師應積極創新非遺融入方式方法,既要加強對外聯系,還應優化“非遺+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推進“學研踐”一體化進程,開展專題教學,實現思政課堂的拓展延伸,由此助推思政知識真正入腦入心。
(二)強化非遺課外實踐活動,延伸思政課堂
首先,鑒于當代大學生正處于“心理斷乳”的特殊階段,此時其身心看似成熟,但是缺乏一定的思維判斷能力,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或干擾。高校可以通過在思政教育中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使學生積極了解非遺相關知識,進一步增強理性文化思維,為非遺的保護與傳承貢獻自身力量。其次,高校應遵循“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組織理念,積極開展非遺課外實踐活動,為學生切實搭建實際“觸摸”非遺的平臺,使學生近距離觀賞非物質文化遺產,做到“眼到、手到、心到”,使思政教育更生動、鮮活,強化學生文化認同。此外,學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學習絕不能完全依賴教師或者課堂,其需要在課下主動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利用互聯網或自媒體不斷完善自身知識架構,確保非遺知識入腦、入心。最后,高校思政教師應遵循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重視非遺“第二課堂”建設,鼓勵學生參與非遺文化相關社團活動,滿足不同專業背景學生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需求。高校思政教師可以非遺為主題進行實地考察或調研,開展專題式教學,發揮社會實踐的作用。高校思政教師應通過組織社會實踐小分隊,讓學生在實踐中深刻體悟非遺的文化內涵,了解非遺發展歷程,在活動中受到教育和啟迪,汲取其中的傳統文化精神力量,最終產生由知而信、由信而行的效果[7]。
(三)打造非遺資源平臺,轉變思政課堂
首先,我國非遺資源分布十分廣泛,在數字化教育背景下,在線課程資源建設如火如荼。高校通過以在線學習平臺為媒介,開展線上教育,讓非遺走進思政課堂,有助于高校思政教師了解學生思想動態,提升思政教育針對性,增強師生間的交流互動。為此,高校思政教師應基于學生思想動態,打造非遺資源平臺,整合非遺與思政課網絡資源,及時優化課程內容,構建新型在線育人場景,強化在線平臺技術運用,使學生獲得更好的學習體驗[8]。其次,在思政教育中高校應充分借助網絡“非遺+思政”宣傳平臺的賦能優勢,開通非遺融入思政課微媒體平臺,如微信公眾號、微博、抖音等,從而有效吸引大學生群體。高校通過將非遺“活化”為生動的數字資源,不僅可以不受時空限制地引導學生,還可以實現教學資源共享,培養學生的“非遺”創新精神。最后,為達成非物質文化遺產高質量傳播的目標,高校思政教師可以借助思政課微信群、QQ群等,在課前和課后為學生推送非遺資源和材料,使學生在碎片化時間內進行學習、交流和討論。通過搭建師生互動交流平臺,高校能有效拉近師生間的心理距離,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他們積極投身于強國偉業之中,從而實現思政育人的多維互動和鮮活轉變。
(四)構建非遺融合育人環境,夯實思政課堂
首先,高校應從頂層設計著手,充分發揮統籌規劃職能,積極構建非遺融入思政課的保障機制,優化分級管理制度,提供細化管理支持和方向引領,構建非遺融合育人環境,形成建章立制的新局面,推動學校各部門多元主體協同參與,凝聚校內多方力量,保障非遺融入思政課能夠規范化、長期化運行。其次,高校應積極推進非遺思政教育傳播的評價體系建設,既要完善高校思政教師的評價體系,還應拓寬課程考試內容的范圍,實施多元化評價策略,著重考查學生對非遺知識的關注度、掌握程度以及在社會實踐中的具體落實成果。最后,高校應以價值邏輯為引領,從校園文化環境建設著手,從日常生活細節切入,巧妙融入時事新聞,充分利用廣播站、校園文化墻、專題網絡板塊等平臺,大力推廣非遺活動,使思政教育更加立體有趣,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領悟人文精神內涵,凈化心靈,從而實現全員育人的目標[9]。高校應通過教學相長、內外兼修的方式,提升學生的思想認識,為非遺融入思政課打下堅實基礎,使學生真正喜愛非物質文化遺產,鼓勵他們深入探究非遺所蘊含的豐富內涵,從而更好地傳承和保護傳統文化。
四、結語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文化的深層內核,蘊含著豐富的思政元素,具有強大的價值塑造功能。在“大思政”視域下,作為人類偉大的精神創造,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豐富的思政教育內涵。因此,在思政教育中,高校應本著“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原則,從創新非遺融入方式方法,激活思政課堂;強化非遺課外實踐活動,延伸思政課堂;打造非遺資源平臺,轉變思政課堂;構建非遺融合育人環境,夯實思政課堂四個維度出發,打造有溫度、接地氣的思政課,從而助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傳播,促進當代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欣.融媒體時代泉州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高校思政教育[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3(24):91-93.
[2]張文鮮,張兵,張洪芝.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思政課教學路徑探析:以重慶工商職業學院為例[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06):35-38.
[3]丁默軒.“大思政”視域下非遺類展覽的功能與價值研究:以“吉林非物質文化遺產節”為例[J].商展經濟,2023(23):44-47.
[4]吳松,徐靜.實踐育人視域下“非遺”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價值和實踐探索[J].世紀橋,2023(11):79-81.
[5]何偉,王元元.河南非遺文化在高校設計專業課程思政建設中的融入路徑研究[J].天南,2023(02):80-82.
[6]金心亦,段筆耕.非遺思政元素融入高職藝術設計類專業課程的美育邏輯與實施路徑:以課程“招貼設計”為例[J].天南,2022(05):79-81.
[7]周巍.“中國傳統文化”課程中的育人模式探索與實踐:以郴州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湖南教育(C版),2022(02):68-69.
[8]王川,韓亞東,陽川.“非遺文化”課程思政元素融入專業課程的探索與實踐:以《服裝網店實施》課程為例[J].西部皮革,2021(17):41-42.
[9]謝麗琴,管仲華.論本地非遺文化在藝術設計系“思政”教育中的價值及其應用:以校“留青竹刻”社團為例[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1(09):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