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是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決策部署的具體行動,也是提高農民整體素質,培養“土專家”“田秀才”,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重要方式。江西省職教社充分發揮職能作用,立足鄉村人才振興戰略面臨的現實挑戰,主辦鄉村振興培訓項目,通過凝聚多元合力、搭建培訓基地、暢通輸送渠道的方式積極助力鄉村人才振興。文章基于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的困境,定位江西省職教社賦能鄉村人才振興的獨特優勢,并進行了反思與展望,以推動新時代職業教育發展。
[關鍵詞] 鄉村人才振興;實踐探索;功能定位
一、江西省職教社助力鄉村人才振興的工作考量
(一)鄉村人才振興戰略的提出和現實挑戰
鄉村振興是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一項重大發展戰略,而人才的發展是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核心環節。為了破解人才瓶頸制約,實現城鄉發展一體化,伴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黨和國家越來越重視鄉村人才問題,出臺了相關文件,并且從實現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進行了一系列相關論述。2021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專門印發《關于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意見》,提出了鄉村人才振興戰略,其中就提到職業教育對鄉村人才培養的作用。
鄉村振興最終是通過補上鄉村短板,實現城鄉的融合發展,建設現代化強國。在此背景下,鄉村人才振興任重道遠,面臨著一些現實挑戰:一是農村人口快速減少,鄉村振興人才數量不足;二是鄉村人才培育機制不完善,質量不高;三是鄉村人才資源配置信息化水平不高,使用效率低下。對此,需要從外部吸收人才和內部培養人才,其中重點要解決的是培養本土人才的問題,只有這個問題解決了,才有可能吸引到更為優質的人才。培養本土人才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對新型職業農民和鄉村實用人才開展職業技能培訓,使其成為鄉村振興的領頭人,造就高素質、高水平、肯吃苦的鄉村人才隊伍,以人才支撐中國式現代化建設。
(二)鄉村人才振興視域中江西省職教社的職能發揮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推動鄉村人才振興,把人力資本開發放在首要位置。2019年國務院發布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指出,中等職業教育應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培養農村實用人才,這在行政法規位階上為職教社開展工作提供了具體指引。2022年新修訂的《職業教育法》明確規定“國家采取措施,支持舉辦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組織開展農業技能培訓、返鄉創業就業培訓和職業技能培訓,培養高素質鄉村振興人才”,這就在國家層面提供了全面、詳細的法律依據。
在江西省政府的領導和省委統戰部的精心指導下,江西省職教社深入學習貫徹中央相關重要指示精神,以及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意見》,緊緊跟隨省委、省政府步伐,為鄉村振興匯聚人才合力,充分發揮自身在促進就業和職業技能培訓中的優勢作用,聯合省鄉村振興局(原省扶貧辦)、省就業創業服務中心等單位主辦了“江西省技能扶貧班”“江西省鄉村振興·新藍領職業技能培訓班”等培訓項目,積極打造“新藍領·振興班”培訓平臺,持續培養懂技術、會管理、善經營的新時代高素質農民隊伍,提升農村人才致富帶富能力,助力農民致富、鄉村振興。
二、江西省職教社助力鄉村人才振興的具體舉措
(一)凝聚多元合力,產教融合育才
江西省職教社充分發揮“一頭連著政府、一頭連著學校”的橋梁紐帶優勢,整合政府、培訓機構、企業等各方資源,共同參與鄉村人才培養。一方面,摸清農民參訓意愿和就業需求,全面掌握鄉村人才振興和職業技能培訓的相關政策,主動對接省鄉村振興局(原省扶貧辦)、省就業創業服務中心等單位,加強宣傳引導,組織開展培訓。另一方面,積極協調社會力量、院校培訓資源,無縫對接政府“訂單”,形成社會為職教提供資源、職教為社會輸送人才的良性循環,以及政府、企業、學校、行業、社會各負其責、協同共進的發展格局,為鄉村振興創建可持續性的長效機制,匯聚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合力。產教融合成為助推鄉村人才振興的“催化劑”。
(二)搭建培訓基地,創新教學管理
依托江西省建設職業培訓學校等院校,建立“新藍領培訓基地”教學管理模式,初期每年確保不少于100個學習名額,提供免費技能培訓、免費食宿、免費考證,以后名額逐年遞增。基地采取“菜單式”教學方式,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對接地方產業需求,有針對性地建設專業和課程,針對各個工種的需求量、薪資水平,開設電工、塔吊、母嬰護理、家政育嬰、防水工等10余個專業,設定30天至60天不等的培訓周期,滿足不同領域、不同層次、不同類別的培訓需求。充分發揮政府部門的宣傳、引導優勢和社會力量的資金、教學優勢,吸引潛在人才涌入農村,努力發展一批能承擔鄉村振興任務的頭雁隊伍。特別是2022年,大力優化課程設置、師資配備,精心安排授課內容、授課實踐,實施全方位培訓指導、全周期服務管理,做到既有理論指導又有實踐操作,既有專業講解又有考試考核,切實提升培訓的針對性、操作性和實用性。并且結合市場需求和就業前景,新增了中醫(艾灸、推拿)課程。多元辦學和教學創新成為促進鄉村人才振興的“助推器”。
(三)暢通輸送渠道,促進穩定就業
堅持“授人以魚”與“授人以漁”相結合,輔導幫扶學員通過培訓取得職業資格證書的同時,與用人單位簽訂用工派遣協議,暢通就業服務渠道,采取“課堂培訓+基地實訓”的培訓模式,提高培訓轉化力和實效性,實現學員“結業即就業”。具體來說,由江西省建設職業培訓學校對接用人單位,推薦學員就業。比如塔吊工薪酬較高,轉正后薪酬約6000~10000元;各家政公司、月子中心對母嬰護理人員的需求量較大,薪酬一般在4000~10000元之間;電工班的就業率最高,學員一般進入長城、萬科、中海等大型物業公司,月收入一般在5000~6000元之間,且都有五險一金、三節福利等。促進就業的人才紅利成為鄉村人才振興的“穩定器”。
三、江西省職教社助力鄉村人才振興的功能定位
(一)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的困境
服務“三農”,全面助力鄉村振興是近些年職業教育關注的重點,而且中央關于“三農”的官方文件要求職業教育多渠道、多層次和全方位助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增強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的力度。特別是《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又提出大力發展面向鄉村振興的職業教育,同時強調了深化產教融合和校企合作。但是學歷教育和職業培訓(前者主要培養農村適齡青少年學生,后者側重培養新型職業農民、農村職業經理人等)作為培養鄉村人才隊伍的兩種主要途徑,在實施過程中會面臨一些問題,比如部分涉農職業院校重理論輕實踐,不能滿足鄉村人才振興的需求,開展產教融合僅僅是為了完成任務。各主體之間很難形成育人合力,各有各的利益考量,職業院校與企業簽訂的產教融合協議很多沒有真正執行,因為企業性質決定其更關注自身盈利,缺乏真正用心培養鄉村人才的擔當。更有甚者,主體之間出現利益紛爭,育人效果大打折扣。因此,“人”的作用還有提升空間。
(二)江西省職教社賦能鄉村人才振興的獨特優勢
江西省職教社作為群團組織,在賦能鄉村人才振興中具有獨特優勢和空間,能彌補農業職業學歷教育供需不協調和以學校為主體的產教融合短板,在鄉村人才職業教育培訓體系中有著重要的補充作用,所以有必要激活鄉村人才振興的職教社能量,清晰定位職教社賦能鄉村人才振興的使命和價值,充分發揮職教社作為政府和職業院校的橋梁紐帶作用,緊密聯系群眾,服務鄉村經濟發展。
職業技能培訓班的開辦,是職教社推動政、校、企三方緊密合作的成功實踐,各方主體緊密配合、分工明確,實現了優勢互補、資源整合,為促進農民增收、農村發展、鄉村振興做出了積極探索。從社會效益來看,讓一部分學員有了能夠安身立命的一技之長,實現“摘帽”脫貧,而且不斷更新方向,圍繞農村產業發展特點以及產業轉型升級的需求,調整培訓內容,增強職教社服務鄉村經濟的能力。這既是服務新時代“三農”工作的具體行動,也是落實為民辦實事的重要舉措,更是服務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從政企合作來看,在職業技能培訓班舉辦過程中,政府和企業緊密配合、分工明確,充分發揮了各自宣傳、渠道、資金、教學等方面的優勢,實現了優勢互補、資源整合,是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的一次政企合作典范,也必將帶動更多有識之士、社會力量參與到鄉村振興戰略中。
四、江西省職教社助力鄉村人才振興的工作反思與展望
江西省職教社開辦了職業技能培訓班后,雖然取得了一定的社會成效,但是經梳理后發現,還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前期宣傳引導力度有待提升,因開班前的宣傳力度不夠,導致很多有意接受職業技能培訓的農村群眾,沒有收到相關信息或對培訓產生誤解,錯過了培訓機會。二是社會力量參與力度有待加強,還須進一步擴大培訓的輻射范圍,呼吁更多有實力的培訓機構、企業等社會力量參與到職業技能培訓中來。三是開設專業培訓課程不夠充分,須貼合鄉村振興各方面的人才和技術需求,開設全方面、多層次的培訓課程。
下一步,江西省職教社將進一步加大資源挖掘整合力度,增加社會參與廣度和技能培訓深度,努力把“新藍領·振興班”打造成在全國范圍內具有知名度的鄉村人才振興職業技能培訓品牌。
一是加強組織領導,深化政、校、企合作。堅持黨管人才原則,把鄉村人才振興納入黨政人才工作的總體部署,加強黨對職教社培訓工作的政治領導;深化政、校、企合作,加大資源整合力度,共謀政企合作,再創共贏新局面。
二是加大宣傳力度,打造培訓品牌。省職教社將聯合其他相關單位,每年主辦一屆鄉村振興班,加大對廣大社會群眾的宣傳力度和對承辦單位的幫扶力度,增加培訓廣度和深度,培養更多的鄉村技能人才,共同把“新藍領·振興班”打造成培訓品牌。
三是呼吁社會力量,尋求多元保障。呼吁更多有實力的培訓機構、職業學校、企業等參與職業技能培訓,促進鄉村人才振興,同時要重視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的作用,比如充分發揮居民委員會和村民委員會的作用,利用它們的平臺組織農村人口參加職業技能培訓,鼓勵農村人口助推鄉村振興,發動社會力量做好宣傳工作,提升鄉村人口競爭力,促進鄉村內源性發展。
四是豐富培訓課程,提高培訓質量。幫扶“新藍領·振興班”及其他鄉村人才振興職業技能培訓班,結合黨和國家中心任務分階段開設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培訓課程,覆蓋鄉村振興所需的各方面人才和技術;支持引進“雙師型”師資,加大對培訓場地和培訓設備的投資力度,全面提高培訓質量。
參考文獻
[1]陽桂桃. 《職業教育法》修訂背景下職業教育服務鄉村人才振興的路徑探究[J]. 法制博覽,2023(4):15-17.
[2]王曉紅,陶紅艷. 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路徑探索[J]. 河北北方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38 (6):84-87.
[3]張陽. 農村職業教育助力鄉村振興的特色經驗、瓶頸問題及優化路徑——以江西省為例[J].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2(9):78-83.
[4]張慧青,邵文琪. 鄉村振興背景下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構建與路徑選擇[J].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1(22):81-86.
[5]魏語. 黨的十九大以來鄉村人才振興戰略研究[D]. 大慶:東北石油大學,2021.
[6]胡鑫. 鄉村振興戰略人才支撐體系建設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