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慧嫻
【摘 ?要】 在培養高質量技術技能人才方面,職業教育課程的適應性是至關重要的內在要求。在我國職業教育“雙高”計劃的推進下,高職院校必須著眼于加強專業課程建設,提升高職院校的核心競爭力,以增強職業教育的適應性。其中,“傳感器與檢測技術”課程作為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的重要基礎課程,需要從教學改革的角度出發,重新思考課程設計與教學過程。文章就此展開探討,旨在提升課程的教學效果,增強其適應性。
【關鍵詞】 傳感器與檢測技術;崗位適應性;課程改革;“雙高”計劃
一、研究背景
在“十四五”規劃中,教育部明確提出了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的目標要求。在當前我國職業教育的“雙高”計劃背景下,積極倡導“校企聯合培養、雙主體育人的中國特色現代學徒制”,旨在推動中國特色現代學徒制的發展。此舉鼓勵企業與職業院校聯合建設實驗室、實訓基地和創新基地,實現資源的共建共享,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以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同時,自2019年啟動“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以來,職業院校充分利用行業頭部企業在專業人才培養和評價方面的先進經驗和成熟標準,及時納入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并引入企業的典型案例,以增強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的吻合度,以適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
然而,目前我國職業技術教育仍面臨著一些突出的適應性問題。其中,育人理念被部分消解異化,職業道德教育淡化,偏離社會期待;專業群課程體系規劃滯后,無法適應經濟社會變革發展所帶來的多樣化新需求;以“崗位職業能力為導向”的課程內容組織實施在實踐中并未真正落地,課程內容不能有效適應當前職業崗位的實際需求;教學過程無法真正實現“職業情境學習”,技能習得與崗位需求無法實現互通共融。
二、“1+X”制度下傳感器與檢測技術課程建設路徑
在“1+X”證書制度背景下,傳感器與檢測技術課程積極應對傳統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和不足,進行了課堂革命。通過重構課程結構,開發了具有“書證融通”特點的課程內容。同時,改革了課堂教學方法,引入了“課堂+崗位雙主線”的教學模式,幫助學生在課程學習中同時滿足學歷學習要求和職業能力要求,實現了“1”與“X”的融合與貫通。
(一)基本信息
傳感器與檢測技術課程是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的重要基礎課程,同時也是國家雙高計劃中電力系統自動化技術專業群的核心課程。該課程旨在面向現代裝備制造業自動化控制生產一線,通過基于工作過程的項目化教學,培養學生具備理想信念、良好的職業道德和人文素養。學生將掌握典型傳感器的結構和工作原理,熟悉傳感器系統的安裝和維護流程,具備傳感器故障診斷與檢修、集成與入網調試的基本能力。
(二)課程設計
該課程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為基礎,從崗位需求出發,以能力目標為導向,將思政教育、安全教育和勞動教育融入課程教學內容,旨在培養學生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塑造他們的愛崗敬業職業素養。課程分為兩大模塊:“跟著專業教師學習傳感器的原理及應用”和“跟著企業導師學習先進的檢測技術”。在第一模塊中,通過工業控制中的經典項目案例,生動地介紹各類常用傳感器的工作原理和工程應用知識。第二模塊由企業導師詳細介紹熱電廠中壓力、物位、成分、火焰和溫度五大物理量的先進檢測方法與檢測技術,并通過企業實際工程案例介紹行業領先的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和新規程。該課程內容與企業崗位需求對接,融入傳感網應用開發職業技能等級要求,將專業課程教學與企業員工培訓有機結合。通過這種方式,在培養學生專業能力的同時,提高他們的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
(三)課程建設
該課程于2007年首次開設,并在2010年依托國家骨干高職院校建設進行了深入的課程改革。隨著2017年在國家職業教育電力系統自動化技術專業教學資源庫平臺建立課程網站,該課程得以進一步發展,建成了滿足學生、教師、企業員工和社會學習者等用戶需求的優質教學資源共754個,其中非文本資源占比達51%,累計學習人數達5633人。課程設置了基礎理論、實操視頻、典型問題分析、期中期末考試等內容。具體課程內容涵蓋傳感器結構動畫詳解、工作原理分析、實訓室實操演練、學生作品展示等,豐富多樣的實驗資源有助于拓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和探索欲望。為了進行教學內容改革,該課程采用了信息技術,融合了多媒體、網絡共享等手段。通過圖片、視頻、動畫等形式將傳感器與檢測技術的實際應用、典型案例等內容融入教學中。在教學方法方面,該課程采用了現代化的因材施教手段。課程考核利用了MOOC在線考評系統數據分析,能夠及時有效地反饋學生的學習效果,并有針對性地引導和關注不同程度的學生。從而拓寬學習途徑,提高實驗課程教學效率。
(四)課程實施
基于線上平臺,該課程逐步形成了“雙主線,三階段,五融合”的教學模式。教學團隊由專業教師和企業導師組成,通過“課前預習+崗前準備”“課中學做+崗中實施”“課后強化+崗后提升”三個教學階段進行教學。此外,該課程采用了五種融合方式:“1+X”證書與課程內容相融合、線上與線下相融合、崗位工作與課堂教學相融合、專業教師與企業導師相融合、課程思政與能力培養相融合。教學模式形成了“學生培養和員工培訓”兩條平行主線,使學生能全面對接崗位職責,實現了課堂到工作現場的自然過渡,以及學生到企業員工的無縫銜接。在課程學習完成后,通過教師評價、企業導師評價、學生自評和小組互評方式對項目任務的完成質量和展現出的職業素養進行評分,根據權重計算學生得分。最后,教師將每個學生的項目成績進行反饋并提出改進意見,促進學生的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不斷完善與提高。以“電力設備壓力檢測系統的設計與應用”項目為例,其教學實施流程如下:
1. “課前預習+崗前準備”,奠定基礎,啟化知崗
專業教師:教師課前通過便攜式電腦、手機等數字化設備在在線開放課程中整合素材備課、組課;將與課程內容相關的視頻、動畫、微課等學習資源發送給授課班級學生,并布置課前預習測試;分析學生的測試結果以及疑難問題,確定教學難點,將教學策略制定為:虛實結合,四階三練。
企業教師:將課程內容所涉及的火電廠工作內容、崗位職責、生產規程、國家標準等行業資料推送給學生,幫助學生初步明確崗位工作職責及崗位能力要求。
2. “課中學做+崗中實施”,增技強能,內化懂崗
階段一:創設教學情境,導入工作任務
專業教師:引入火電廠未能及時準確測量鍋爐爐膛壓力致使壓力過低,導致鍋爐坍塌的企業案例創設情境,發布“正確使用壓力變送器測量鍋爐爐膛壓力”的工作任務,使學生迅速進入崗位角色,明確學習任務。
企業導師:在實際工程背景下,借助視頻展示熱電廠鍋爐控制場景,帶領學生了解工況現場及行業背景,領會熱電廠發電的基本原理和控制過程,介紹“1+X”工業傳感器集成應用中級職業技能證書和本任務有關的要求,幫助學生直觀認知熱電廠的實際工作情況。
階段二:合作探究學理論
專業教師:基于工作任務創設問題“壓力控制系統由哪些模塊組成”“壓力傳感器是怎么測量鍋爐各部分壓力的”請學生自主進行壓力變送器說明書等資料查詢,小組合作梳理壓力變送器功能、結構,完成部件識別,培養自主探究能力與團隊協作能力。教師通過資源庫平臺推送交互式結構認知與組裝隨堂練習,學生完成練習,并以小組為單位派代表展示匯報壓力變送器部件名稱、功用。教師對展示匯報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講解,通過動畫演示幫助學生理解壓力變送器的工作原理。在虛仿平臺智慧電廠鍋爐、管道等設備上找到壓力變送器,為安裝位置選取做好鋪墊。
企業導師:根據熱電廠實際生產要求,講解鍋爐壓力控制系統的結構、設施布置的原則、條件和注意事項,培養學生嚴謹負責的職業態度。
階段三:實戰演練踐技能
(1)虛擬仿真練,完成壓力傳感器的選型
專業教師:根據鍋爐爐膛壓力檢測工作任務,引導小組探究查詢手冊,了解壓力變送器各項參數意義及選取原則,利用虛擬仿真練,完成高壓蒸汽管道、鍋爐爐膛等典型場景壓力變送器的選型。
企業導師:介紹熱電廠鍋爐管道壓力控制方案,向學生講解壓力控制系統的設計要點,啟發學生按照實際工作場景選擇壓力傳感器的類型和參數,培養學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通過虛擬仿真界面選型錯誤導致的安全事故,樹立學生安全意識。
(2)專業設備實操練,完成壓力傳感器的安裝
專業教師:依托平臺企業案例講解測壓點的選取及安裝注意事項,引導學生確定鍋爐爐膛壓力變送器安裝位置。以小組為單位,制訂安裝計劃,并匯報展示。利用專業設備實操練,小組內交互評價,教師對學生操作過程進行記錄點評,反復操練、人人過關,突破“能安裝、會維護”的教學重點。
企業導師:介紹熱電廠工作票制度,詳細講解壓力傳感器安裝前的準備工作、操作程序、運行注意事項和安全注意事項等操作規程,幫助學生了解真實的工作過程,強化學生規范意識,培養學生工匠精神。
(3)VR沉浸練,完成壓力傳感器的檢修
專業教師:教師演示故障診斷規范操作方法,強調操作步驟和安全注意事項,學生觀摩示范,分小組利用VR沉浸練,完成虛擬電廠中鍋爐爐膛壓力變送器的故障診斷任務,破解“故障難復現”的教學痛點,化解“熟流程”教學難點。
企業導師:結合熱電廠鍋爐系統運行特點,介紹壓力檢測系統的常見故障及解決方法。強調企業6S管理規范,督促學生在任務完成后斷電、整理、清掃各自的工位,強調操作安全、工位整潔,對學生作品進行評價,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素養和勞動精神。
階段四:總結固化評實效
專業教師:教師利用思維導圖進行總結和歸納,并通過教學綜合評價平臺分析學生學習情況,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價。
企業導師:對學生的各項操作流程、操作工藝以及操作過程中的安全管理,按照企業實際使用情況進行評價,培養學生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
3. “課后強化+崗后提升”,拓展延伸,深化精崗
專業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個性化推送學習資料,發布課后作業,幫助學生鞏固課上學習知識。拓展學習內容并完成第二課堂研修,參與社會服務,提升知識遷移能力。
企業導師:向學生推送行業目前所涉及的新技術、勞動生產方式的新變化,以及工作崗位對技術技能的新要求,幫助學生加深對企業的認知,迅速適應企業發展。
(五)教學效果
通過該課程的學習,內蒙古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學生的專業能力和職業素養得到了有效提升。近五年來,學生在“互聯網+黑科技”大賽中榮獲國家一等獎一項,在“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和挑戰杯大學生課外科技作品大賽中獲得自治區獎項二十余項,在其他職業技能大賽中獲得國家級獎項五項。此外,全國20余所職業院校和企業采用本課程進行教育教學和員工技能培訓,取得了顯著效果,得到各大院校和企業的一致認可與好評。
三、結語
傳感器與檢測技術課程由專業教師、思政教師和企業內訓師共同組成教學團隊,采用“專業教育+思政教育”“課堂教學+實踐教學”“共同提高+個性發展”的教學方式,實現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培訓內容與課程內容的有機融合、課程思政教育與知識能力培養的有效結合、崗位培訓過程與課堂教學過程的同步實施、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技能考核與學歷教育課程考試的統籌安排,增強了課程內容與職業崗位能力和職業素養要求的相關性,提高了學生的職業適應性。
參考文獻:
[1] 張瑩,賀婷,劉碩. 數智化背景下職業教育專業適應性提升路徑研究與實踐[J]. 教育與職業,2023(05):63-68.
[2] 張培. 應用型高校“傳感器與檢測技術”課程教學模式探究與實踐[J]. 教育教學論壇,2023(26):128-131.
[3] 鄭春嬌. 基于OBE理念的傳感器與檢測技術課程的教學設計[J]. 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22(11):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