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程思政教育是貫徹“立德樹人”的重要環節,在學校德育工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目前,在立德樹人視域下,課程思政建設需使學科或專業教育和思政教育相統一,增強課程思政教學活力,確保理論聯系實際,推動課程思政教學工作深入發展,提高課程思政建設成效。文章基于立德樹人背景,針對課程思政建設展開研究,在分析建設意義和內容基礎上,著重探討有效的建設路徑。
[關鍵詞]課程思政;立德樹人;路徑;策略;必要性
“課程思政”符合我國高等教育思想,對培養具有專業知識和良好思想品質的學生具有重大意義。在立德樹人視域下,教師既要注重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又要注重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為學生今后學習與發展打下堅實基礎。當今學校教育思想是以德為先、以育人為本,這就說明了教師應重視思想政治教育,將先進教學思想與課程思政相融合,使專業課程與思政課之間能有效融合,以促進國家教育事業可持續發展,提高學生整體素質。
一、立德樹人視域下課程思政建設的必要性
(一)課程思政有益于促進學生素質提升
按照“課程思政”要求,學校及教師深入挖掘各學科課程中蘊涵的德育資源,引導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不斷提高其理想信念與品格。專業課是學生學習及專業發展的基礎,若要實現立德樹人目標,則需將專業課與思政課相融合,突破思政課桎梏,保證立德樹人工作順利進行,提升專業課質量,促進學校教育工作健康發展。
課程思政的提出與實施,為思政教育發展提供了新思路,教師既要提高學生文化素養,又要樹立正確思想價值觀,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學校要以培養“四有”人才為己任,貫徹立德樹人理念,確保教師的德育工作能夠高效地進行,充分發揮其作用,為社會輸送更多高質量人才。
(二)課程思政與新時期學校教學目標、教學觀念相一致
構建“教育強國”,必須動員全社會多方主體的力量。對學校教育來講,要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課程思政的實施,為教育事業發展帶來了新思路,形成了全新的教育模式,并在此基礎上提升學校辦學水平,使得高校具備較強的育人能力。此種形勢下,學校必須高度重視“課程思政”,堅持“以人為本”,強調道德教育的重要意義,構建健全的教育制度,發掘其潛在價值,真正實現立德樹人。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素質和能力得到全面提高。在學校,有諸多不同專業課,在這些專業課中都會有一些與道德教育相關的內容,這是將專業課和思政課結合起來的重要保證,為建立新教學體系創造了有利條件,也為課程思政改革指明了方向。
二、立德樹人視域下課程思政建設現狀
(一)課程思政建設過程顯性特征突出
在部分學校教學組織與管理中,未充分考慮到學生的思想與心理,工作方法太過直接與簡單化,很容易引起對學生群體的誤解,甚至產生逆反情緒。部分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對自身開展課程思政工作的成效未進行充分預設,往往為了更好地應對可能會出現的各種考核工作,普遍采用口頭強調、課件留痕等各種方式,明確告知學生在課程中需接受的思政教育,嚴重削弱課程思政實際效果。此種將課程思政“具體化”的做法,雖可能是無心之舉,但在一定意義上來講,反映出學校課程思政建設工作并未落實到位的問題。
(二)課程思政標簽化現象突出
課程思政是思政工作的重點和難點,這就要求教師既要有攻堅克難的準備,保持持續進行課程思政建設的韌勁。目前,一些學校將“課程建設”改為“課程新增”,以開設新人文科學選修課為主要建設手段,但還存在一些問題。此外,部分學校將“課程建設”改為“課程泛化”,將課程思政工作的主題與平臺,向各類論壇、講座、報告會等方面延伸。這些現象的出現,都是課程思政建設內容標簽化、表面化的體現,缺少對課程思政目標對象的準確定位,忽視對課程思政進行深度攻堅的工作設計[1]。
三、立德樹人視域下課程思政建設優化路徑
(一)理論聯系實際,加強教學實踐
在學校專業教育中,要將“大思政課”的教學觀念貫徹到課堂教學之中,做到理論性與實踐性的結合,構建起“實踐性的思政課”。例如,藝術專業課采用戶外創作寫生、下鄉采風、田野調查等多種實踐方式,帶領學生走進廣闊的世界,感受祖國的大好河山,如此,學生不僅能對當地風土人情有更深層次的了解,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進行有效應用,還能進入紅色革命根據地,培養其情操,增強其信念。與此同時,學生可利用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參加社會實踐,為國家、社會、人民服務,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增強學生的社會服務意識,強化各個藝術學科在文化扶貧、鄉村振興戰略和城市建設中的應用。又如,通過捐贈和義賣等方式,向農村地區捐贈藝術品,以支援農村地區的文化扶貧事業。通過戲劇演出、文藝創作和短片拍攝等方式,積極開展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精神文化活動。在學校中實施美育教育,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校美育工作中,或者主動和社會聯系起來,舉辦文藝演出、藝術展示、社區精神文明建設等活動。同時,充分發掘美術實踐中的思想教育資源,加強“大思政課”的親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讓學生感受到無處不在的道德教育功能,加強價值觀引導,實現課程思政的“知行合一”目標[2]。再如,計算機類專業課可以從國內外軟件發展史、相關科技人物發明創造的故事中整理思政素材,用于樹立學生的自信心、學習頂級計算機科學家的創新精神[3]。
(二)集合多方力量,強化課程思政
在立德樹人大視域下,學校課程思政應以整體推進為重點,調動各方力量,使“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工作得以順利開展。只有團結一致,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好,更好地達到教學目的。在當前課程思政教學改革過程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學生中的各個小組,借助教務處、團委等組織的優勢,實現師生間的協同配合,取得良好的課程思政教學效果。同時,在課程思政方面,還應重視校外的育人資源,通過校內校外的有機整合,實現二者協調發展,讓學生獲得更全面的教育。
在多方力量推動下,構建全方位、全過程的育人格局。基于這一理念,不僅能促進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向“課程思政”轉化,還能更好地將思政教育融入專業課教學之中。在學校內部全方位地實施課程思政建設工作,并且從根源上豐富課程思政的內容,以保障學生在學習科學和知識時能強化自身的學習體驗,在接觸豐富的學習資源基礎上感受到課程側重的力量,促使專業學習效果和道德修養得到協同發展。其中,對學生進行全面性、系統性的研究,持續創新課程思政建設路徑。與此同時,學校要強化教師思政意識,使之成為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生力軍”,在思政課改革過程中,設置一系列有深度、有針對性的課程,在實踐中積累經驗,為未來的課程思政建設奠定良好基礎。
(三)重視實施黨建,配齊建強隊伍
學校黨委在立德樹人和辦學治校中擔負著重要的職責,必須緊緊抓住思想政治工作這一“命脈”。只有加強黨委的集中統一領導,并與全國學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相聯系,根據學校實際情況做好頂層設計,才能從上到下地貫徹課程思政,將更多人的思想都凝聚在一起,形成一股強大力量,將整個行政系統和各級黨組織的積極性、主動性都調動起來,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在學校專業“課程思政”建設中,黨委必須對其進行全面的規劃與引導,并對其進行科學的管理與實施,以保證學校的所有組織與制度都能集中精力在思想政治工作上,并能對各類資源進行有效的整合與優化,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更有力的組織、人力等資源保障[4]。
除此之外,學校黨委要對“課程思政”工作給予高度重視,做好統一領導,注重統籌規劃和系統推進,成立以黨委書記、校長為組長,以分管教務的副校長為副組長,多部門共同承擔相應責任,并把“課程思政”項目列入教育教學質量評價項目。在“課程思政”中,教師肩負立德樹人的主要職責。學校黨委明確提出,每一科都有育人作用,教師要把自己樹立為“大先生”的形象,在政治上、育人方向上、文化上形成高度一致性,成為學生學習、工作、做人的楷模。當然,在教學中,教師要有計劃、有組織、有成效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具體表現為以“人的思維品質”為課程的核心目標,將其與職業發展的教育有機地聯系起來,讓學生認識到中國獨特的歷史、文化、國情等,增強學生文化自信,培養學生愛國之心。如此一來,才能創作出更多反映時代發展成就和人民生活幸福的好作品,實現立德樹人、固魂鑄魂的教育目的。
(四)強化校本研究,加強頂層設計
從目前課程思政教育具體情況來看,部分學校探索出了一條適合自己學校發展的課程體系,也實現了思想政治課程與文化課程的有機結合,形成了具有一定參考價值的育人經驗。通過對這些特點的分析,可以使各個學校結合自己的實際,充分發掘出自己所具有的學科優勢,對學校實施課程思政起到一定的參考作用。
此外,若想真正實現“課程思政”的教學改革目標,學校需從思想上著手,改變教師思維方式、觀念,為教學改革打下堅實基礎。唯有思想上發生轉變,才能對課程思政發展和變革起到積極推動作用。課程思政改革要在此基礎上,從思想方法上創新,這既關乎著課程思政的教學效果,也關乎著學生今后是否能持續發展。在實施課程思政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提高自身專業教學水平,還要對課程思政有準確認知,沖破思想的枷鎖,更好地完成課程育人使命[5]。當然,課程思政教師還需關心學生、服務學生,以學生為核心,樹立新的教育觀念,采用新方式、新途徑,使各學科與思政課協調發展,這也是學校今后教育與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在當前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視域下,思政教學也可以注入新的內容,主動運用新媒體,不斷創新教學方法,把信息技術和“課程思政”有機地融合在一起,讓學生隨時隨地都能受到思想教育,更好地向學生傳授專業知識,產生一種潛移默化的效果。
(五)優化教學評價,提升思政效果
學校課程思政活動評價目標是提高課程教學實效性,課程思政圍繞教師、學生、教育內容及教學方式等方面展開,采用具有特色化的指標展開評價。同時,學校需深化課程思政綜合改革,并探討構建科學課程思政評價系統的方法。
1.科學選擇評價主體
評價主體不僅包含教師,也包含管理者和第三方評價機構。其中,每個主體都可以對學校實施的課程思政效果加以評估。需要注意的是,在進行課程思政評價過程中要保持綜合性評價的觀念,并及時對評價結果展開逆向原因研究。
2.科學設置評價維度
在進行課程思政評價時,要根據不同評價對象,體現不同評價維度,確保評價科學性和完整性。在組織領導維度中,應提升課程思政地位,將其視為高校辦學質量評估考核的關鍵指標內容,并將其納入高校黨建與思想政治工作質量評價體系中。在專業課程教師層面,則是從情感、態度、價值觀、專業道德等層面來評價課程思政教學
效果[6]。
3.系統地做好評價工作
課程思政評價是一種體系化的工作,其與學生思維轉變和個性發展密切相關。學校實施課程思政,其根本目標是提高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增強學生理想信念。由于思想政治素養發展需經歷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學校建立相對完善的發展性評價體系,在評價過程中重視定性評價而不是定量評價,并且實施過程評價,少運用結果評價。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學校教育改革的形勢下,學校要樹立“立德樹人”的教育觀,將思政要素融入專業課教學中,并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工作,加大課程思政力度。同時,學校要加強宣傳,積極推進“課程思政”改革與創新,使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課有機結合,對學生進行全方位教育,提升學生整體素質,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高層次人才。
參考文獻
[1]徐健.“立德樹人”視域下高校民族傳統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路徑探索[J].體育科技,2022,43(6):162-164.
[2]常會麗.立德樹人視域下拓展訓練課程思政建設的價值與路徑[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41(3):36-38.
[3]陳廣智,王永慶,車葵,等.面向軟件工程課程的思政案例庫構建研究[J].軟件導刊,2023,22(2):204-207.
[4]孫祖勇.立德樹人視域下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建設路徑研究[J].黑龍江教師發展學院學報,2022,41(2):60-62.
[5]錢俊偉,錢永健.立德樹人視域下紅色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實踐路徑[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21,44(6):159-166.
[6]曾豪,張元圓,高君華.立德樹人視域下課程思政建設的路徑優化分析[J].工業和信息化教育,2020(8):38-41.
作者簡介:薛紹華(1983— ),女,漢族,河南新鄉人,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助教,碩士。
研究方向:人力資源、高等教育教學。
基金項目: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學分制背景下鄭州航院課程思政建設路徑優化研究與實踐”(課題編號:zhjy2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