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翠青
在義務教育小學階段,道德與法治課程是規定的思想政治課程。該如何有效地將二十大精神融入教學中,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是每一位思政課老師值得認真思考、深入研究的課題。
一、二十大精神融入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契合邏輯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教師要積極主動將黨和國家的重大實踐和理論創新成果引入課堂,豐富和充實課堂教學內容,讓現實關懷和人文溫度充盈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師需要明確黨的二十大精神與課程之間的契合邏輯,這樣才能在實踐中主動尋找融合契機,增強思政教育的時效性。
(一)目標契合邏輯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以培養時代新人為宗旨,二十大精神以愛黨愛國精神為基礎,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團結奮斗。二十大精神為時代新人成長提供了方向性、價值性導向,為教師提供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課堂環境和溝通渠道。“為黨育人,為國育才”這一育人目標成為連接二十大精神和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橋梁,使“融入”具有目標上的契合邏輯。
(二)內容契合邏輯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在中國共產黨百年歷史上實現的三次飛躍,分別回答了中國在不同時期的一系列基本問題。黨的二十大報告沉淀著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智慧,體現了百年大黨的執著和堅定,彰顯了百年大黨的的歷史主動和使命擔當。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以道德與法治教育為內容框架,強化學生對于中華民族傳統美德、革命先烈事跡和法治教育的學習。除此之外,教材還強調了中華民族精神具有與時俱進的特點,不同歷史時期的中華民族精神有著不同的時代特征。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還根據時代變化不斷充實新的內容,讓學生及時了解和掌握新理論、新思想。
“把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貫通起來”的內在邏輯,使二十大精神“融入”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具有內容上的契合邏輯。
二、二十大精神融入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路徑
黨的二十大精神內涵豐富、立意深遠,哪些可以融入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作為教師,需要理清二十大精神和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在的聯系,結合具體主題、大單元設計、跨學科融合或課題等,找準切入點。同時,需要教師創新教學方式,靈活處理,把握好融入的方式方法、有效時機與藝術技巧。
(一)整體把握目標,精選融入內容
黨的二十大會議精神內涵深刻,外延豐富,涵蓋面廣,要實現二十大精神和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深度融合,教師要精研《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對應不同的核心素養培養體系,找準各個教學主題與二十大精神相通共融之處。
從目標、內容要求的梳理可以發現,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中可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融入增強制度自信的教育內容。例如:三年級下冊《四通八達的交通》,當孩子了解交通發展給社會生活帶來的方方面面的影響后,可以及時跟進社會發展進程,幫助孩子了解“一帶一路”交通互聯互通,促進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二)堅持問題導向,開展主題探究
《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版)》指出:立足學生真實生活,以問題為導向,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不明白的問題,分析現實中存在問題,解決困擾自己的問題,從而提升道德理解力和判斷力。
在執教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美好生活哪里來》時,教師以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建設農業強國的講話,引發學生的思考:為什么要建設農業強國?圍繞這一主問題,運用多種方法,創設有效的問題鏈:什么是農業?農業與我們的生活有什么聯系?農業生產可以如何分類?農業對一個國家發展產生什么樣的作用?我國農業生產面臨什么樣的現狀?……引導學生走進社區、搜集資料、互動交流,主動探究相關知識,從而促進思維進階。
(三)講好中國故事,滋養兒童情懷
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指出:故事是滋養兒童道德的土壤。北京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王炳林表示:用引人入勝的故事表達觀點,讓道理蘊含在故事之中,思政課才更具魅力。
筆者曾執教五年級下冊《開天辟地的大事》一課,帶領孩子們了解青年知識分子在“五四運動”中譜寫了一曲曲動人的青春樂章,又引導學生走近現代青年,感受五四精神鼓舞了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投身到振興中華的浪潮中。筆者選取了黃文秀的故事,真實的故事打動了孩子們,讓他們看到身邊一批又批年輕的黨員干部甘愿投身基層,全力以赴為祖國的鄉村振興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激發孩子們為祖國建設而努力的熱情。
(四)組織實踐體驗,聯動深化認同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利在千秋。教育部社會科學司副司長宋凌云提出:要促進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深化聯動。
一位老師在執教《我參與,我奉獻》一課時,立足于廣州這一座有溫情的志愿城市以及學校所在的社區正在參加評選“全國學雷鋒志愿服務最佳志愿服務社區”這一有利條件,為學生創設真實的課后實踐活動和展示評價情境。一節名為“我參與,我奉獻”的課外延展活動被精心設計搬上了講臺。讓學生以小隊合作的形式,在家長帶領下走進所住的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志愿者驛站等參與環保活動、義賣活動、“文明養犬我代言”宣講員等一系列孩子們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動,參與凝聚人心、增強正能量的事業,并從中獲得社區小主人的認同感以及“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助人為樂的愉悅感,最終提升道德與人格修養。
二十大精神融入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師要努力打破課堂的時空局限,加強課內課外連結,在學校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的融通中引導學生發現自我、思考人生、體察社會。
責任編輯 王思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