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美
摘要:在《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和《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指引下,教師應依托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調整終結性評價所占比重。在寫作教學中,教師應重視過程性評價、吸納多元主體評價、加入增值評價、進行展示性評價,綜合運用并將多種評價整合成一個適宜的評價體系,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
關鍵詞:評價改革;評價方式綜合運用;寫作能力;初中語文
202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 要求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健全綜合評價,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提高教育評價的科學性、專業性、客觀性。《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通稱“新課標”),倡導課程評價的過程性和整體性。新課標圍繞課程評價提出了具體要求:要關注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進步,選用恰當的評價方式,加強語文課程評價的整體性和綜合性。教師要注重評價主體的多元與互動以及多種評價方式的綜合運用,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促進評價方式的變革。
在以往的課堂中,很多初中學生寫作的頻次、內容及教師對寫作的評價方式都是比較固定的。統編版初中語文教材每冊有六個單元,多數單元的最后都有一次寫作訓練。每個單元的教學時長約為兩周,這就意味著學生每到“雙周”就能接受一次比較正規的寫作訓練。同時,很多語文教師還會在每個“單周”安排一次隨筆寫作。然后,在每個學期的期中 測試和期末測試中各有一次考場作文的寫作。從評價方式上看,每周的寫作采用定量評價和定性評價相結合的形式,也就是分數加評語的方式。盡管學生在平時寫了不少作文,但是最終多以期末測試的一次寫作成績代表整個學期的寫作水平。其實,學生學業評價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教師應結合教育教學實際,綜合運用多種評價方式,客觀評價學生的寫作水平(見下頁表1)。
一、重視過程性評價
以期末練習的一次寫作、一篇文章來評定學生本學期的寫作水平(或者把期中也考慮在內),這是采用終結性評價方式。事實上,教師可以把過程性評價也考慮在內。筆者所在學校特別注重學生的綜合素質評價,基于學校的課程研發了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每個學期初,教師都會清楚地告訴學生:本學期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的項目有哪些,各占多大比重,怎樣進行評價。例如,在語文學科寫作板塊評價中,過程性評價占60%,主要是指學生本學期每周寫作的成績;終結性評價占40%,主要是指學生期中練習、期末練習中寫作部分的成績。同時,在終結性評價中,期中練習的寫作成績占40%,期末練習的寫作成績占60%。在運用終結性評價的基礎上加入過程性評價,可以使學生更加認真地對待平時的每次寫作——只要過程好,結果就不會太差。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及時總結經驗或發現不足,取長補短。此外,這樣的評價還能更加全面、客觀地評價學生的寫作水平,避免出現一些因偶然情況而導致的評價不準確。
二、吸納多元主體評價
在傳統的寫作評價中,教師是評價的主體,而學生則是評價的客體。學生寫作的分數由教師來評定,評語由教師來撰寫,沒有其他評價主體的參與。學生本人沒有自評的機會和權利,同學之間也沒有相互評價的機會和權利。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師可以引進其他評價主體,進行多元主體評價。
在實際操作中,教師每個月可針對學生的某一次正規寫作訓練,進行一次多元主體參與的評價。筆者每次帶領學生進行這樣的評價時,他們都很興奮、很認真。評價中,每個參與主體(包括教師和學生)都要針對評價的作文進行分數評定并寫出評語。教師要求每位學生都用紅色便箋紙進行自評,再用藍色便箋紙評價同學的習作(一般是隨機抽取某一位同學的作品),從而形成互評。互評時,評價人要在便箋紙的最后寫下自己的姓名。教師則用綠色便箋紙對每位學生的作文進行評價。三個評價主體都完成評價后,三種顏色的便箋紙將同時貼在學生作文的后面。這時,學生會發現,有一些評價相對一致,也有一些評價各有側重甚至看法不同,這就能引發下一步的探討。
筆者發現,學生自評和互評的評語往往更加細致和生動。綜合三個評價主體所給的分數,其平均分可以作為此次寫作的最終得分。有一段時間筆者曾經引入了家長評價,鼓勵家長在自愿的基礎上參與,他們可以只寫評語,也可以進行分數評定。雖然教師的批改在學生寫作能力提升方面的確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教師也往往會囿于個人風格,評價時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學生自評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自我認識的過程,他們既能看出自己的長處,也能發現自己的不足。這種自我認識,為寫作能力的提升提供了更大可能。同時,學生之間往往更加便于溝通和交流,他們相互提出的意見和建議會更容易被對方接受。此外,評價的過程也是學習的過程,學生之間可以互相學習一些對方使用的好的寫作方法。
三、加入增值評價
從多元智能理論的角度來看,學生會有擅長的方面,也會有不夠突出的方面。為此,如果按照傳統的教學評價方法,就可能出現每次得分高、受表揚的總是一部分學生,而每次成績不理想、需要提高的也總是一部分學生的現象。要想讓更多學生體驗到進步和成功的喜悅,讓每個學生都有出彩的機會,就需要教師改變單純的學生之間橫向比較的評價方式,加入學生本人縱向比較的評價方式,也就是增值評價。
例如,第一個學生前兩篇作文分別得了4分和5分,第二個學生前兩篇作文分別得了2分和4分。從橫向比較的角度,第一個學生兩次都要受到表揚,而第二個學生則兩次都成績不理想,需要提高。但是,如果從增值評價的角度來考慮,第二個學生其實在寫第二篇作文時提升的幅度更大,因此也應該受到表揚。當然,增值評價也有很多種算法,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選擇。增值評價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給每一個學生提供了進步和提升的機會,學優生可以更加優秀,學困生也能找到問題,看到進步和提升的希望。傳統教學評價中,寫作分數評定的滿分一般是5分,為了使得學優生的增值也能充分顯現,教師還可采取附加分制度,即特別優秀的作文可以得到6分,甚至更多。
四、進行展示性評價
以上三項評價雖然已經關照到不少方面和層次,但是總體上還有一些不全面的地方。其實,教師還應當設置一些非利害性評價,其中展示性評價就是一種不錯的非利害性評價方式。學校為了促進學生對寫作作品的交流,培養和激發學生對寫作的興趣和熱情,在校園里設置了學生作品展示架。根據作品展示架的面積,每次可以展示6個學生的作品,每兩周更換一次,一個學期大約更換十次。這樣,每個學期將有60人次的作品登上作品展示架。這60人次一般是班級人數的1. 5倍左右,也就是說,在一個學期內,每個學生的作品都有機會登上展示架一次。那些寫作能力強、增值較明顯,或者在某一方面有特色的作文會多上榜一次。這樣既能面向全體,又能兼顧重點。每次有學生的作品上榜,教師都會制作一個《上榜證明》(也可以叫作《喜報》)頒發給他們。這個證明的主要內容包括學生姓名、作品名稱、上榜理由、作品全文等。盡管這樣的展示性評價并不以分數的方式記錄在學生的寫作成績中,但是學生每次收到《上榜證明》都很高興,并將其當作“寶物”珍藏起來。
以上評價方式各有所長,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實際選擇其中的一種或幾種方式進行評價,以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寫作習慣。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王崧舟.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案例式解讀(小學)[M].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3]劉俊波. 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語文項目化寫作教學策略:以統編版語文八年級上冊《學寫傳記》為例[J]. 語文世界,2024(8).
[4]侯金奎. 初中大單元寫作訓練序列構建探索[J]. 語文教學通訊,2024(8).
[5]郝雪梅. 基于“任務群”實踐的初中語文寫作教學探析[J]. 新課程研究,2024(6).
[6]陳芳莉. “大寫作觀”下的初中語文“微寫作”教學策略[J]. 中學語文,2024(5).
[7]馮曉波. 指向結構化思維的初中語文寫作教學實踐:以八年級上冊“學習景物描寫”為例[J]. 中學語文,2024(4).
[8]韓河孝. 初中語文議論文支架式寫作教學策略研究[J]. 中學課程輔導,2024(4).
[9]袁一鳴. NAEP框架下初中語文議論文寫作評價量表的設計與實施[J]. 漢字文化,2023(S1).
(責任編輯:姜勝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