芮金芳



摘要:跨學科主題學習的首要環節是主題的選擇與確定,主題作為跨學科學習的重要載體之一,是跨學科主題學習得以實現的重要樞紐,能起到不同學科黏合劑的作用。主題也是學生系列展開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的核心,為整個活動提供核心支點。主題的選擇與確定可以從三個維度確立:立足新課標和教材要求,設計甄選合適的主題;關注學生學習和發展需要,尋找確立新穎的主題;關注社會生活和學生日常,改良形成鮮活的主題,以此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
關鍵詞:跨學科主題學習;主題確定;數學核心素養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通稱“新課標”)中提出相應的跨學科主題學習的要求,明確指出各門學科課程用不低于10%的課時開展學科內或跨學科實踐活動。當下新課程方案中倡導的跨學科主題學習,正是基于當前各分科課程零散割裂,無法形成學科整體育人合力的現狀提出的。目的是讓學生打破學科邊界去學習,通過解決真實復雜問題發展跨學科理解能力,用跨學科的思維幫助學生走向深度學習,產生深刻理解,培養整體感知、認識理解世界的能力,讓學習真正走向生長創造。
主題作為跨學科學習的重要載體之一,是跨學科主題學習得以實現的重要樞紐,也是不同學科間建立關聯的重要橋梁,能起到不同學科黏合劑的作用。主題也是學生展開系列跨學科學習活動的核心,直接關聯教學目標、學科大概念、單元學習活動等,為整個活動提供核心支點。為此,跨學科學習主題能否精準提出,直接關系到能否高質量融合其他學科知識、能力、情感、素養,推進綜合學習。跨學科學習的主題一般具有真實性、開放性、生成性、進階性、創生性特點。教師要立足主題,整合學習情境、內容、方法和要素、資源等,引導學生在真實情境中解決真實問題,培養具有綜合、整體、跨界問題解決能力的復合型人才。為此,跨學科主題學習的組織與設計必須重視“主題”的選擇與確定。
一、立足新課標和教材要求,設計甄選合適的主題
新課標在“綜合與實踐”領域明確提出以主題式學習和項目式學習的方式開展該領域內容學習。新課標給出了許多跨學科主題學習的參考示例,教師可以參照這些示例,結合學校實際和學生學情,選取合適的主題展開跨學科主題學習(見表1)。
以“歡樂購物街”內容為例,“認識、學習人民幣”這一主題具有較強的開放性和探索性,基于主題如何實現跨學科、朝什么方向跨,需要教師精心規劃和整體設計。教師可圍繞驅動性問題“世界各國的錢幣是什么樣的”“為什么人民幣上會有國徽”“人民幣外觀上的圖案、數字表示什么”“古人的錢是什么樣的”“未來貨幣會怎樣發展”等,利用“數學 + 歷史”學科融合,引導學生體會錢幣從古至今的發展演變史,感悟貨幣存在的價值,同時展望未來貨幣的樣態,感受數字貨幣的發展趨勢。教師可利用“數學 + 美術”學科融合,引導學生了解貨幣中不同圖案、色澤、大小等元素,動手設計價格牌和購物宣傳海報。教師可利用“數學 + 科學”學科融合,引導學生知曉硬幣中的不同金屬材質及其基本構造。教師還可利用“數學 + 道德與法治”學科融合,引導學生了解國家法定貨幣的意義,懂得愛護人民幣的重要性。這一主題在數學與歷史、科學、美術、道德與法治等多學科的交叉、整合中,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養。
在確定主題時,教師不僅要關注新課標中的課程內容,也應該了解其他相關學科新課標中的內容要求,從多個學科視角來共同建構人民幣的學習,達成對知識的深度跨學科理解。
二、關注學生學習和發展需要,尋找確立新穎的主題
除了根據新課標中提出的主題開展跨學科主題學習,教師也可以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學習需求,構思設計新的主題任務。尋找新穎主題的靈感來源十分廣泛,如教師可以結合地域特點、學校特色和時事新聞等設計一些現實型的問題和主題。此外,學生的想法也可以成為主題的來源,學生表達的過程其實就是輸出想法和觀點的過程。教師要有意識地去發現學生感興趣和真正關心的事物,了解哪些內容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并從學生的興趣出發,改造設計成具有學科特色的跨學科學習主題或任務。
例如,七巧板是低年級學生喜聞樂見的一項游戲活動,教師可根據學生對游戲的深度需求,進行“數學 + 藝術 + 科學 + 勞動 + 信息科技”多學科融合性學習,以“神奇的七巧板”為主題,引導學生在玩中探究圖形的規律特征。教師要以三大主題活動貫穿學習始終,多維度進行跨學科主題學習,實現學科協同育人(見下頁表2)。
圍繞學生感興趣的七巧板游戲內容,教師要設計成富有挑戰性、趣味性、探究性的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在主題活動設計時,教師要充分挖掘各學科內涵,在“重玩傳統七巧板”“試玩自創七巧板”“探究玩轉多巧板”主題引領下,引導學生運用多學科的概念、思想和工具,學、思、行融合,知行合一地解決真實情境中的問題,將幾何直觀、推理能力等數學核心素養與人文底蘊、科學精神等素養緊密聯系,實現多學科融合的獨特育人價值。
三、關注社會生活和學生日常,改良形成鮮活的主題
(一)關注社會熱點議題
跨學科主題學習的主題應該能夠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利用所學的知識讓世界更美好”。為此,教育必須打開人的眼界,要讓學生在關注個人自身的同時,增強對他人和社會的關注。跨學科主題學習需要緊密聯系社會生活,引導學生關心、關注社會議題。這樣的主題確定有利于學生進一步認識社會,并深刻體會自我與社會之間的關聯。
在確定主題時,教師要注意挖掘與學生密切相關的校園生活、社會生活等內容,如校園節水指南制定、我給母校畫像、設計春游方案、校園農場設計策劃方案、體育中的數學、制作母親節禮物等,為不同需求的學生找到適切的研究主題,增強學生參與意識、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提高學生綜合解決復雜現實問題的能力。
例如,教師可以“校園垃圾分類從我做起”為主題,依托真實的問題情境,用長程式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貫穿學習始終,引導學生通過聚焦社會熱點,開展校園垃圾分類主題學習,深刻了解垃圾分類對環境保護的積極意義,培養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同時,融入數學、語文、美術、勞動等多學科內容,使學生在數據調查、整理、分析、解讀中形成數據觀念和模型意識,通過跨學科主題學習建立不同學科之間的關聯,實現學科綜合育人的目標旨歸(見上頁表3)。
(二)貼近學生日常生活
跨學科主題學習的主題應該扎根在生動、鮮活的日常生活和社會生活中。學生對生活世界充滿好奇和疑問,留心這些問題,并能和學校里的科學世界相聯系,能使其從日常生活的視角轉換到科學知識的殿堂。
例如,新課標“綜合與實踐”領域中“曹沖稱象的故事”這一內容,教師可基于對內容的整體理解與把握,以“我給動物做名片”這一驅動任務開展跨學科主題學習,以“怎樣制作動物名片,幫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動物”為主驅動問題,引導學生經歷“提出問題—制訂方案—統籌實踐—反思提煉”的過程(見圖1)。
這個跨學科主題學習將數學、語文、科學、藝術等學科內容進行有機融合,多學科教師共同協作完成。數學教師利用動物身長、體重等數據信息,幫助學生建構千克、克與噸質量單位的整體認識,讓學生在解決真實問題中發展并逐步形成量感;科學教師解釋“曹沖稱象”背后的科學道理,激發學生深入探究的熱情。在主題活動的開展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經歷問題解決的全過程,以“做事情”的邏輯展開學習。在整個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的設計與創造中,學生發展的不僅是數學核心素養,更有指向復雜問題解決的跨學科素養。
(三)創想設計構筑未來
隨著新課標的發布與實施,學科教學應在關注學生問題解決能力、跨領域合作交往能力以及學習活動設計與實施的有效性、學科之間的有機整合等方面提升。為此,生活情境下的真實現象、真實問題或真實任務都可以成為學生開展數學跨學科主題學習的重要學習素材。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選擇常見的技術和工具來解決生活中的真實問題(蘊含數學學科的核心概念與關鍵問題)。學生在經歷綜合、復雜問題的解決過程中,形成問題解決的一般思路,發展系統、籌劃、決策與判斷等高階思維。
例如,“學校規劃建造智能小農場”這一案例,以學生熟悉的校園真實問題為情境載體,通過情境設計、任務引領、問題嵌入的方式,整合數學、科學、信息科技、美術、工程設計等相關領域的知識及其應用,用真實的生活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創造的積極性。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借助工程思維對“智能小農場”的整體布局進行功能、模型設計,在不斷地搭建、測試、優化、調整中,從數學視角形成對空間觀念、數據模型、應用意識、創造設計等方面的深入理解。依據評價標準,在對作品不斷迭代優化中,各學生小組將事實經驗中的相關數學內容與概念知識之間建立聯系,形成富有獨創性的解決方案,深化對跨學科實踐的認識。
可見,有工程內涵、明確問題、目標導向的跨學科主題項目,會給學生系統分析、問題界定、任務拆解、規劃設計、制作優化等一系列豐富的、有意義的實踐體驗,是數學跨學科學習主題和任務設計的重要方向。
參考文獻:
[1]郭華.跨學科主題學習:是什么?怎么做?[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23.
[2]夏雪梅.跨學科學習:一種基于學科的設計、實施與評價[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24.
(責任編輯:楊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