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紅亮++屈志娟
摘 要: 核心素養導向的小學數學教學要求從注重圍繞數學學科核心概念開展教學、提供學生研究應用數學思想方法機會、研究數學發展歷史關注學生情感體驗、借助原始問題培養解決問題能力意識等方面著手,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關鍵詞: 數學核心素養 數學課程價值 數學教學策略
當前,核心素養已躍升為教育界熱點,成為教育者們借以深化課程教材改革、教學方式變革、教學質量評價、教師專業發展、落實素質教育目標的關鍵要素。那么什么是數學核心素養?怎樣的數學教學才能有效提升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筆者基于改革當前數學課堂教學的要求,從以下方面探討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
一、注重圍繞數學學科核心概念開展教學
核心素養導向的數學教學要求圍繞數學學科核心概念開展教學。核心概念是構成學科骨架的、具有遷移應用價值的概念。揭示學科知識的本質和學科知識之間的聯系,具有統整學科知識的功能。以數學核心概念統領教學,有利于學生掌握學科基本知識結構、提高學生的元認知能力、進行綜合思維并實現學習能力遷移。因此,核心素養導向的數學教學要求教學重心從注重“講授→記憶”具體事實轉移到對核心概念統攝下的學科知識及結構的“深層理解→遷移應用”上,以發展學生的綜合思維。
例如,“百分數”教學為了促進學生對“百分數”這個核心概念的深層理解,首先可以把核心概念具體化為一般概念知識,如“百分數的意義;求百分數;分數、小數和百分數的互化;百分數的簡單應用”;然后,通過一系列驅動性基本問題,如“百分數有何意義?”“怎樣求百分數?”“分數、小數和百分數怎樣互化?”“百分數有何應用價值”等問題引發學生思考;最后,圍繞驅動性問題設計、實施有效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分析關于百分數的意義、特征、性質、應用等具體數學事實基礎上促進對一般概念的基本理解,最終建構核心概念。
以核心概念統領,設計“具體數學事實→驅動性問題→理解一般概念→建構核心概念”雙向互補教學主線,對核心概念形成的普適性認識具有持久遷移應用價值。學生一旦建構核心概念,就可以通過核心概念遷移應用解決現實性問題,從而減輕學習負擔,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正是核心概念教學的價值體現。
二、提供學生研究應用數學思想方法的機會
提供研究數學思想方法的機會有助于學生構建良好的數學認知結構,促進學生對數學原理和態度的學習遷移,發展數學思維。核心素養導向的數學教學要求將教學重心從教師教學生轉移到學生自主探究建構知識方法過程上,要求為學生探究性學習創設真實、復雜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分析問題、建立數學模型,并運用適當方法解釋問題,從而獲取知識、領悟研究數學問題的思想方法,并提升通過數學探究獲取知識、研究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
例如,在“圓的周長”探究中,教師提問通常都有共同之處:先讓學生猜猜圓的周長和什么有關?圓的周長大約是直徑的幾倍?然后根據猜想設計方案測量需要的數量并進行驗證,最終得到數學結論。這個過程看似注重學生有證據地猜想、實驗設計、實驗操作能力等探究能力培養,實質上并沒有給學生質疑思考探究中可能產生的諸般問題的機會:為什么要探究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系?為什么要用周長除以直徑?實驗數據存在的誤差是什么?”等等。不難發現學生所謂的“合作探究”只不過是在教師的指導下解決“幾個人一起操作”的大問題,是在簡單重復數學家發現知識的過程而已。
顯然,這樣的教學不能提升學生獨立建構知識思想方法體系的能力,只有給學生充裕的時間不斷反思探究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如何精確地測量所需的數量?為什么要用周長除以直徑?為什么要進行多次測量等問題?并引導學生對現有結論進行反思和質疑:誤差是哪些原因造成的?怎樣減少誤差?等等,才能真正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三、研究數學發展歷史關注學生情感體驗
核心素養導向的數學教學要求關注學生科學態度和情感體驗,教師若能借助數學發展歷史挖掘知識背后的孕育發展、由潛到顯的轉化歷程,幫助學生體驗數學曲折發展史中涌現出來的偉大科學思想、科學精神,則更富啟迪。核心素養導向的教學要求教師為學生創設真實的情境,向學生展現數學概念的形成過程、數學規律的發現過程,以及解決數學問題的真實歷史過程,幫助學生切實體驗嚴謹的科學態度、科學精神。
例如,分數教學中“小數點的由來”,教師可以呈現小數發展演變過程:1700年前我國數學家劉輝開始應用十進分數→前人用低一格擺算籌的方法表示小數→用阿拉伯數字表示小數→大約400年前用小圓點來分隔小數里的整數和小數部分→現在的小數表示方式。給學生留下數學發展足跡,領略數學家的偉大貢獻,體驗前人不斷繼承、研究和發展數學過程中的嚴謹態度和科學精神。
通過提供豐富的數學史,給看似枯燥、冷漠的數學注入充滿人情味的數學家、數學故事等,帶領學生領略數學的價值,體驗數學研究過程中的科學精神,這些都有利于學生發展,有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進而促進他們數學和人文素養的提升。
四、借助原始問題培養解決問題能力意識
核心素養導向的數學教學要求教師為學生創設適宜進行自主探究的原始的、未知的、生活的和現實的問題情境,設置待解決的具有研究價值的問題,提供充足時間和空間,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獨立自主嘗試用各種方法開展研究活動,從而拓寬視野,獲取知識,發展能力,體驗數學探究樂趣和精神,培養探究能力并養成良好數學素養。
例如,教學“認識圓”后,教師提出:車輪是什么形狀的?在學生觀察的基礎上,繼續深入追問:車輪為什么都做成圓形的?車軸應該裝在哪里?學生可以利用所學相關知識和方法查閱資料,動手實踐,合作交流,研究探討,列舉驗證等,了解車輪構造原理——車輪在地面上滾動時,車軸離開地面的距離總是等于車輪半徑,車子就會平穩行進,不會上下顛簸,從而有效鞏固“圓”、“圓心”、“直徑”、“半徑”等有關圓的概念知識。
只有把學生置于真實問題情境中,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自主探究,才能獲得更有價值的知識方法,形成解決實際問題的自覺意識和關鍵能力,才能體會到數學的樂趣,提升學生數學素養。
核心素養導向的小學數學教學要求轉變教學理念和目標,改革教學內容、方式和過程,關注學生對知識的自主建構和應用,以及提升教師綜合素養及確立以核心素養為目標的教學評價體系,才能有效促進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林欽.關于核心素養導向的中學物理教學的思考[J].課程·教材·教法,2015(12):35.
[2]胡玉華.科學教育中的核心概念及其教學價值[J].課程·教材·教法,2015(03):35.
[3]胡玉華.生物學核心概念的教學建議[J].生物學通報,2012(09):47.
[4]陳朝東.數學史在我國小學數學教材中的滲透[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