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是新時代勞動教育的主陣地,課程體系建設是打造好這一主陣地的基本保障與關鍵環節。應立足教育目標、面向社會辦勞動教育,堅持“勞育課程”與“課程勞育”相結合、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相結合、開發增量和優化存量相結合的原則,加強高校勞動教育課程體系建設。
關鍵詞:高等教育;勞動教育;課程體系;勞育課程;課程勞育
中圖分類號:G640?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4)17-0094-04
Abstract: Universities are the main front of labor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system is the basic guarantee and key link to build this main front. Labor education should be based on the educational goals, organized for the society, and adhere to the principles that combining "labor education courses" with "curriculum labor education", combining theoretical courses with practical courses, combining development increments and optimizing stocks, and continue to build and improve the labor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in universities.
Keywords: higher education; labor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labor education curriculum; curriculum labor education
2020年, 中共中央、國務院和教育部相繼出臺了《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下文簡稱《意見》)和《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下文簡稱《綱要》),要求大中小學開設勞動教育課程,建設勞動教育課程體系。然而在《意見》和《綱要》出臺以前,高校勞動教育課程體系建設滯后,制約著新時代勞動教育目標的實現。本文擬就此作初步的探討,或能為高校勞動教育課程體系建設提供些許啟示。
一? 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課程體系建設的邏輯理路
(一)? 高校是新時代勞動教育的主陣地
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是新時代教育的基本目標。勞動教育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不可或缺且特別重要的環節。在德智體美勞“五育”中,“勞育”既是前“四育”的實踐載體[1]和促進手段,又是前“四育”的綜合及其“所培養與獲得的各種知識和能力在個體實踐活動中的創造性運用”[2]。
勞動教育是“以提升學生勞動素養的方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活動”[3]。勞動素養可分為觀念性勞動素養和實踐性勞動素養[4]。前者側重勞動情感的涵養,引導個體愿意勞動,后者側重勞動能力的養成,使得個體會勞動。二者缺一不可,共同構成了一個合格勞動者的兩個基本面。
從勞動素養養成的角度看,高校是學校勞動教育的主要陣地和關鍵環節。
首先,大學階段是觀念性勞動素養提升并穩定的關鍵時期。觀念性勞動素養主要包括勞動觀念和勞動精神,屬于人生觀、價值觀的范疇[5]。其一項重要內容是馬克思主義勞動觀教育。作為一種科學的、徹底的理論,馬克思主義勞動觀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系統性。根據個體認知發展的一般規律,徹底的、系統的馬克思主義勞動觀教育只能在大學階段來鞏固和完成。
其次,大學階段是創造性勞動能力培養的關鍵時期。實踐性勞動素養主要包括勞動能力、勞動習慣與品質[5]。創造性勞動能力是實踐性勞動素養中的核心素養。高校是培養學生創造性勞動能力的關鍵時期和主要陣地。《綱要》明確指出,高校勞動教育要“注重圍繞創新創業,結合學科專業開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積累職業經驗,培育創造性勞動能力和誠實守信的合法勞動意識”。
(二)? 課程體系建設是搞好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的關鍵環節
理論和實踐證明,課程體系建設是學校教育的基礎性工作和關鍵性環節。
在《意見》出臺以前,高校勞動教育的指導思想是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的“教育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勞動教育主要是附屬于專業課程體系的實習實訓和社會實踐課程體系的社會服務,并未形成獨立的課程體系和系統地開展教學活動。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以后,確立了“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目標,形成了“五育并舉”的教育新格局。由此,勞動教育獲得了獨立的地位,擔負起特定的教育目標和功能。隨后,《意見》和《綱要》明確要求大中小學必須系統地開展勞動教育。顯而易見,高校原有的勞動教育課程體系和框架,已經與新時代勞動教育的獨立地位和作用嚴重不匹配,難以實現新時代勞動教育的目標與功能,必須予以重構。
基于課程體系建設在實現教育目標中的基礎性和決定性作用,要全面加強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其首要環節和關鍵措施就在于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按照《意見》和《綱要》的要求,構建和完善新的勞動教育課程體系。
(三)? 面向社會是高校勞動教育課程體系建設的邏輯起點
教育目標是課程體系建設的落腳點。根據《意見》和《綱要》,新時代學校勞動教育的總體目標就是要通過系統的教學活動,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應有的勞動素養,即正確的勞動觀念、必備的勞動能力、積極的勞動精神、良好的勞動習慣和品質。然而,根據教育的一般規律,各學段教育目標在圍繞總體目標的前提下又各有所重。《意見》和《綱要》指出,大學階段勞動教育的主要目標有三:一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就業、創業觀,即具有到艱苦地區和行業工作的奮斗精神;二是提升學生的創業、就業能力,即培育學生創造性勞動能力和誠實守信的合法勞動意識;三是培養學生的公共服務意識和奉獻社會的精神。
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課程體系建設應該緊緊圍繞上述三大目標進行。這就要求準確把握高校勞動教育的性質與目標。大學教育在學校教育體系中有其特殊性。大學是從學校走向社會的準備與過渡階段。一般而言,個體在接受完大學教育之后,就要脫離家庭、學校的撫育與庇護,獨自工作與生活。因此,高校勞動教育必須面向社會,即著力培養和提升受教育者的社會生存與發展能力。面向社會辦高校勞動教育體現在課程體系建設上首先是要立足社會需求來開設課程。如現代社會對創造性勞動能力和公共服務能力的強大需求決定了此類課程應成為高校勞動教育體系建設中的重點對象。面向社會辦勞動教育還要求高校開門辦勞動教育,讓學生走出課堂、校園,在廣闊的社會大舞臺中去從事各種勞動,在實踐中去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錘煉優良勞動品質,不斷提升勞動能力。
二? 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課程體系建設的基本原則
(一)? “勞育課程”與“課程勞育”相結合,注意統籌兼顧
“勞育課程”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的“勞育課程”是指有助于實現勞動教育目標的所有課程或勞動教育課程體系。狹義上的“勞育課程”是指學校為實現勞育目標而專門開設的課程或課程體系。本文從狹義上使用“勞育課程”這一概念。
“課程勞育”是指通過課程資源的整合和優化,通過將“非勞育課程”中勞育元素融入、滲透至課程教學環節的方式,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提升必備的勞動能力,“培育積極的勞動精神”,“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和品質”[6]。
要實現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目標,必須堅持“勞育課程”與“課程勞育”相結合。
堅持兩者的結合,首先必須抓住“勞育課程”這個牛鼻子。《意見》明確提出,“普通高等學校要明確勞動教育主要依托課程,其中本科階段不少于32學時”。這是在以往黨和國家關于勞動教育的政策和文件中都不曾有過的提法。它既是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的硬性要求,也凸顯出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中“勞育課程”建設的緊迫性和重要性。正如中國勞動關系學院黨委書記劉向兵所言,“開設勞育課程是高校勞動教育體系的重點、難點和著力點,能夠把整個勞育體系、教學體系支撐起來形成協同效應,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7]”
堅持兩者的相結合,還必須兼顧推進“課程勞育”。《意見》明確指出,“除勞動教育必修課程外,其他課程結合學科、專業特點,有機融入勞動教育內容”。可見,開展“課程勞育”是新時代勞動教育的基本要求。
高等教育的特殊性又決定了高校開展“課程勞育”大有可為。
首先,大學階段開設課程門類眾多,其中不少課程蘊涵著豐富的勞動教育元素,為開展“課程勞育”提供了基礎和前提。以高校思政課程為例,課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使用的統編教材(《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2021年版)》)在第四章第一節下設有專目“科學認識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論”闡述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觀;課程思想道德與法治使用的統編教材(《思想道德與法治(2021年版)》)在關于人生觀、價值觀、中國精神和道德規范等章節里,安排了大量引導學生樹立正確勞動觀念、養成積極勞動精神和良好勞動習慣與品質的內容。再如專業、創新創業類課程更是以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和就業能力為主要目的,是培養大學生生產勞動能力的主要陣地。而以“三下鄉”、志愿服務、社團活動為主體的社會實踐類課程,可以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創新能力以及服務性勞動能力。
其次,開展“課程勞育”是高校落實《意見》中關于“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指導思想的必然要求。《意見》明確指出,“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是新時代勞動教育的指導思想;《綱要》指出,要“將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豐富、拓展勞動教育實施途徑”。全過程勞育就是不僅要獨立開設勞動教育必修課,還要“在學科專業中有機滲透勞動教育”“在課外校外活動中安排勞動實踐”“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強化勞動文化”[6]。通過專業和實踐類課程開展勞動教育就是本文所講的“課程勞育”。高校開設的學科專業、社會實踐、創新創業等蘊涵勞動教育元素的課程,遠比中小學要門類眾多、豐富多彩,理應在“課程勞育”方面加大發力,和“勞育課程”形成協同育人的良性互動格局,真正落實全過程勞育的精神,完成新時代賦予高校勞動教育的使命。
(二)? 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相結合,注重實踐課程
純粹只講理論或只做實踐的勞動教育課程在現實中是不存在的。為了研究的方便,姑且把以理論知識傳授為主的課程稱之為理論性課程,把以實踐操作為主的課程稱之為實踐性課程。
新時代勞動教育的性質與目標決定了高校勞動教育課程體系建設必須堅持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相結合。
首先,新時代勞動教育具有“鮮明的思想性”的性質和樹立正確勞動觀念與培育積極勞動精神的總體目標,賦予了勞動教育課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質。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改革創新必須要“堅持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其體現在課程體系建設上就是要堅持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相結合。
其次,新時代勞動教育目標既包含勞動觀念、勞動精神等觀念性勞動素養目標,又包含勞動能力、勞動習慣等實踐性勞動素養目標[4],只有通過理論學習和實踐操作的二元教學才能實現。因此,從更好實現教育目標的角度出發,作為實現高校勞動教育培養目標載體的勞動教育課程體系建設必須堅持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相結合。
堅持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相結合必須明確理論教學在勞動教育必修課中的重要地位。《綱要》明確指出,高校勞動教育必修課的“課程內容應加強馬克思主義勞動觀教育,普及與學生職業發展密切相關的通用勞動科學知識,并經歷必要的實踐體驗”。可見,高校勞動教育必修課應是以傳播價值觀、傳授科學知識等理論教學為主,必要的實踐是以驗證和加強理論教學為目的的。因此,絕不能把勞動教育必修課開成簡單的勞動實踐課,謹防以勞動代替教育,勞動只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
堅持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相結合必須堅持理論與實踐相向而行,防止理論與實踐脫節。
一是同一門課程內的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不能脫節。以高校勞動教育必修課為例,按照《意見》要求,這門課程以價值觀傳播和科學知識傳授為主要目的,實踐處于輔助性地位。我們在對這類課程進行教學設計時,應圍繞理論教學來設計實踐教學。大學生“三下鄉”是當前高校普遍開展的社會實踐活動。它的實踐性、服務性和創造性決定了它在優化之后,完全可以納入勞動教育體系,成為服務性勞動的實踐性課程。這門課程以實踐育人為主要目的,相關理論知識的傳授服務于實踐的開展。我們在對這類課程進行教學設計時,應圍繞實踐教學來設計理論教學。
二是理論性課程與實踐性課程不能脫節。首先,理論性課程與實踐性課程應統一于勞動教育的總體目標,不能相互拖后腿,甚至背道而馳。比如,實習實訓是高校勞動教育實踐性課程的重要形式。而馬克思主義勞動觀教育則首先是通過理論性課程來進行的。在以往的高校勞動教育實踐中,不乏有在實習實訓中傳播有違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觀的現象。我們認為,所有的課程設計都應服務于勞動教育的總體目標,而不能相互背離,特別是實踐性課程應該是驗證和強化理論性課程所傳播的價值觀念和理論知識的。其次,理論性課程和實踐性課程開課時間與順序應該合理設計。按照全過程勞育的理念,整個大學階段都要開展勞動教育活動,也就是說高校勞育應始于新生,故基本的理論性課程應在大一第一學期開設。理論只有在實踐中才能得到檢驗和升華。實踐性課程不能簡單地停留在動手層面,還需要多總結、多反思,實際聯系理論,促成思想的升華、靈魂的洗禮。
勞動教育突出的實踐性特征決定了勞動教育課程體系建設必須注重實踐課程。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觀雖然首先主要是通過理論灌輸的方式傳遞給受教育者,但要內化于心,成為受教育者“三觀”的有機組成部分,還得通過實踐來驗證和強化。至于良好勞動能力、習慣與品質,只有在實踐中不斷累積和淬煉才能獲得。比如,《綱要》中所要求的“吃苦耐勞”的勞動品質,絕不是僅僅在思想上認識到其重要性就能獲得的,而是必須在反復的勞動實踐中去不斷累積和升華。也正是考慮到勞動實踐在青年學生中的普遍缺乏,《意見》和《綱要》才會強調當前實施勞動教育的重點是組織學生參加勞動實踐。基于其課程體系的開放性和靈活性,相較于中小學,高校有更好的條件和平臺來構建起更為豐富的勞動實踐課程體系。故在高校勞動教育課程體系建設中加強實踐課程建設,不僅很有必要,而且切實可行。
(三)? 開發增量與優化存量相結合,注重優化存量
開發增量是指增設新的勞育課程。優化存量是指對既有勞育課程或蘊涵勞育因素的課程進行改革創新,以滿足新時代勞動教育的需要。
開發增量是加強新時代學校勞動教育、改善“勞動教育正被淡化、弱化”嚴峻局面的根本保障。開發增量,首先要做的就是嚴格按照《綱要》的要求(課程內容應加強馬克思主義勞動觀教育,普及與學生職業發展密切相關的通用勞動科學知識,并經歷必要的實踐體驗)開好這門課。開好了這門課,高校勞動教育就有了主要的依托課程和主陣地。
開發增量還要立足學校資源稟賦,結合校情、地情,開發特色勞育課程。我國高校,大多為綜合性大學,開設專業較為全面,其中不少專業課程本身就是勞動技能教育。應充分挖掘和合理利用這些資源,在滿足專業教育的前提下,面向全校學生開設相關勞育通識課程。我國高校普遍重視校地合作,不少學校和地方企事業單位、基層組織等合作建立了各種實踐基地。應以此為基礎,繼續加強和地方的合作,立足地方資源,開發地方特色勞育課程。
高校現有課程體系存在不少蘊涵勞動教育屬性的課程是優化存量的前提。我國高校普遍開設了豐富的實踐課程。如專業實習實訓、勤工儉學、“三支一扶”、“三下鄉”和創新創業等社會實踐課程或活動。它們蘊含著豐富的勞動教育潛能,或能強化勞動價值觀,或能錘煉勞動精神與品質,或能提升勞動技能。優化存量就是要優化這些課程或教學活動。
高校課程體系建設的實際情況決定了優化存量很有必要。其一,前述課程或教學活動各有其特定教育目標,不能因新增勞育課程而取消。如不充分利用這些存量,而是一味開發新勞育課程,勢必造成資源浪費、課程功能重疊,以及整個課程體系的臃腫。其二,制約當前勞動教育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教育資源不足,特別是師資嚴重不足。通過優化存量的方式能夠較好地解決這一問題。因為這些存量大多已經比較成熟,有著較為豐富的教學資源和良好的師資力量。只要對這些教學資源進行整合和充分利用,對既有師資力量進行培訓、進修,就能完成新的教學任務,實現新的教學目標。
優化存量就是要做好勞動教育與存量的融合。這些存量雖然具有顯著的勞動教育屬性,但“只是在‘點的層面開展,并沒有貫穿到高校人才培養全過程中,尚未形成全面加強勞動教育的‘面”[8]。要對這些課程和教學活動按照新時代勞動教育的理念進行重新設計,或拓展新的勞動教育內容,或將勞動教育融入既有教學內容與環節。
三? 結束語
高校勞動教育在新時代勞動教育體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要全面加強高校勞動教育。課程體系建設是加強高校勞動教育的基礎和重中之重,要繼續建設和完善高校勞動教育課程體系。高校要立足新時代勞動教育的總體目標和本科學段的目標,秉持開門辦教育的理念,建立起面向社會的勞動教育課程體系。高校勞動教育課程體系建設,要堅持“勞育課程”與“課程勞育”相結合、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相結合、開發增量和優化存量相結合的基本原則。
參考文獻:
[1] 荀禹,朱成科.“實踐機理”與“實踐機制”:勞動教育理論空間建構探究[J].教育科學研究,2020(11):5-9.
[2] 桑新民.對“五育”地位作用及其相互關系的哲學思考[J].中國社會科學,1991(6):159-166.
[3] 檀傳寶.勞動教育的概念理解——如何認識勞動教育概念的基本內涵與基本特征.[J].中國教育學刊,2019(2):82-84.
[4] 黃麗蓉,班建武.勞動教育資源開發的目標審視[J].教育科學研究,2020(10):17-21,30.
[5] 紀德奎,陳璐瑤.勞動素養的內涵、結構體系及培養路徑[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21,22(2):16-20.
[6] 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J].教育科學論壇,2020(24):3-11.
[7] 中國勞動關系學院新聞網.“讓課程勞育擔當勞動教育的特殊使命”——學校召開課程勞育研討會[EB/OL].(2020-06-19)[2023-01-04].https://www.culr.edu.cn/xxxw/60626.htm.
[8] 趙明霏,李珂.高校加強新時代勞動教育需處理好幾對關系[J].中國高等教育,2020(9):4-5,53.
基金項目:廣東省教育科學規劃(高等教育專項)“‘兩個確立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理論與實踐研究”(2022GXJK020);嶺南師范學院教改項目“高校勞動教育課程體系建設”(2021JG002)
作者簡介:賀永田(1983-),男,漢族,湖南雙峰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