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剛英



【摘要】 目的 探討阿立哌唑聯合綜合護理干預對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認知功能和血清髓鞘堿性蛋白(myelin basic protein,MBP)、膠質源性神經營養因子(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水平的影響。方法? 選取2018年6月—2019年11月江西省精神病院收治的83例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41例)和觀察組(42例)。對照組予以利培酮治療,觀察組予以阿立哌唑治療,2組在治療期間均予以綜合護理干預,連續干預15周。比較2組患者治療前后陽性和陰性癥狀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評分、認知功能、血清MBP、GDNF水平、治療效果和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結果? 治療后,2組患者PANSS評分、完成分類數(categories completed,CC)和持續性錯誤數(perseverative responses errors,RPE)評分、MBP水平均降低,且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2組患者持續性應答數(response persistent,RP)評分、GDNF水平均升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 阿立哌唑聯合綜合護理干預治療慢性精神分裂癥,可顯著降低患者血清MBP水平,提高血清GDNF水平,改善患者的認知功能,緩解患者病情,提高治療效果,具有較高的安全性。
【關鍵詞】 慢性精神分裂癥;阿立哌唑;認知功能;髓鞘堿性蛋白;膠質源性神經營養因子;綜合護理干預
文章編號:1672-1721(2024)16-0139-04? ? ?文獻標志碼:A? ? ?中國圖書分類號:R473.74;R749.3
慢性精神分裂癥是一種易復發的慢性精神性疾病,根據患者臨床表現可分為陽性癥狀和陰性癥狀。若患者出現神情淡漠,思維、感情遲鈍,工作生活能力明顯下降,社交能力退化,精神衰弱等癥狀則為陰性癥狀。陽性癥狀與陰性癥狀相反。利培酮是臨床常用的抗精神病藥物,作用范圍較窄,雖然可明顯緩解陽性癥狀患者癥狀,但對陰性癥狀患者效果不佳。阿立哌唑是第二代抗精神病藥物,對陰性、陽性癥狀的患者都有較好的治療效果[1]。此次研究主要探討阿立哌唑聯合綜合護理干預對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認知功能及血清MBP、GDNF水平的影響,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江西省精神病院2018年6月—2019年11月期間收治的83例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41例)和觀察組(42例)。對照組男性20例,女性21例;年齡59~83歲,平均(69.52±5.61)歲;病程3個月~6年,平均(4.15±2.06)年;體質量46~71 kg,平均(57.48±2.86)kg。觀察組男性
21例,女性21例;年齡60~85歲,平均(70.51±4.97)歲;病程3個月~7年,平均(4.25±2.16)年;體質量49~
73 kg,平均(58.09±1.83)kg。2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患者及其家屬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三版(精神障礙分類)》中[2]關于慢性精神分裂癥的相關診斷標準者;陽性和陰性癥狀的精神分裂癥者;其他生理上無嚴重疾病者。
排除標準:對本研究藥物過敏;有癲癇病史或癲癇閾值較低的患者;嚴重心血管疾病患者;器質性精神障礙患者;哺乳期或妊娠期女性。
1.2 方法
1.2.1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利培酮口崩片(規格1 mg/片)口含,起始劑量1 mg/d,2次/d;第2天2 mg/d,2次/d;第3天
3 mg/d,2次/d;此后,可維持此劑量不變。
觀察組給予阿立哌唑(規格10 mg/片),起始劑量為10 mg;用藥2周后,可根據患者的療效和耐受情況逐漸增加劑量,最大可增加至30 mg;此后,可維持此劑量不變。
2組患者均治療15周。
1.2.2 護理方法
所有患者均給予綜合護理方法。(1)認知行為干預及心理護理。醫護人員主動與患者溝通,耐心講解慢性精神分裂癥相關知識及用藥指導,包括用藥自我管理方法、服藥注意事項、藥物不良反應解決措施等,以防患者因正常藥物反應而過度緊張。根據患者病情進行針對性的心理疏導。面對暴躁者,可通過聆聽舒緩音樂放松心情;針對過度焦慮者,可通過扶背、緊握雙手等恰當的肢體接觸或言語引導等方式予以安慰;面對情緒低落、抑
郁者,可幫助患者適當接觸他人,并叮囑患者家屬多陪伴在患者身旁,使患者獲得關愛。(2)綜合技能培訓。加強對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的訓練,包括自行穿衣、如廁、洗漱等。指導患者家屬關于慢性精神分裂癥的相關護理技巧,糾正患者嗜酒、抽煙、亂撿雜物等不良行為。在開展綜合技能培訓時,需要患者家屬陪同,以減少患者抵觸情緒,提高患者家屬的護理能力,從而改善出院后的護理質量。(3)社會功能訓練。鼓勵患者多與他人相處,家屬與患者保持交流,帶領患者積極參加社會活動,比如娛樂活動、文化活動和體育活動等。在討論家庭事務的過程中,患者家屬需征求患者的意見和建議,使患者感受到家人的關愛,并自覺參與家庭活動。家屬還可以根據患者病情恢復情況為患者選擇適當的工作,以實現患者個人價值,使患者獲得社會認可,增加患者回歸社會的信心。
1.3 觀察指標
治療過程中主要觀察指標如下。(1)治療15周后,采用PANSS量表[3]評分標準對精神病理、陽性癥狀、陰性癥狀進行評估,總分100分,分數越高表示患者精神病癥越嚴重。(2)于治療前后采用威斯康辛卡片分類測試法對2組患者的認知功能進行評估,包括RP、CC、RPE 3個維度,總共20個條目,總分100分,分數越高表示患者精神病癥越嚴重。(3)于治療前后抽取2組患者空腹靜脈血3 mL,3 500 r/min離心5 min,分離血清,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檢測2組患者的血清MBP、GDNF水平。(4)于治療15 周后評估2組治療總有效率,根據PANSS評分標準進行評估,PANSS總評分下降≥75%為治愈,PANSS總評分下降50%~74%為顯效,PANSS總評分下降25%~49%為有效,PANSS總評分下降<25%為無效。治療總有效率=治愈率+顯效率+有效率。(5)比較2組治療過程中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包括惡心嘔吐、便秘、頭暈和焦慮失眠。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x±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PANSS評分
治療后,2組患者PANSS評分均降低,且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認知功能
治療后,2組患者RP評分均升高,且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治療后,2組患者CC、RPE評分均降低,且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 血清MBP、GDNF水平
治療后,2組患者血清MBP水平均降低且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2組患者血清GDNF水平均升高且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2.4 治療總有效率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4。
2.5 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不良反應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3 討論
慢性精神分裂癥是神經科較為難治的疾病,其病因尚未明確。目前認為慢性精神分裂癥與遺傳因素、軀體生物學因素、社會因素等內部或外部刺激密切相關。慢性精神分裂癥可導致患者精神錯亂而出現狂躁不安、思維紊亂、胡言亂語、沖動傷人或孤僻退縮、不與人接觸等病癥。當前臨床主要采用單胺能拮抗劑利培酮作為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常規治療藥物,該藥物對具有明顯的陽性癥狀或明顯的陰性癥狀的患者效果明顯,但對部分陰性患者治療效果不佳。
阿立哌唑作為第1個多巴胺系統穩定劑藥物,可通過反饋調節方式,在腦內多巴胺神經傳遞水平降低時,升高興奮狀態的多巴胺神經元,改善陰性癥狀;在亢進時降低亢進的多巴胺活性,改善陽性癥狀,進而防止病情惡化[4]。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PANSS評分低于對照組,表明阿立哌唑可顯著減輕陽性癥狀、陰性癥狀和精神類狀況,有利于緩解患者病情,與王奎星[5]的研究結果相符。治療后,觀察組RP評分高于對照組,
CC、RPE評分低于對照組,說明阿立哌唑可提高患者的認知功能,符合譚樨[6]的研究結果。何孔亮等[7]研究結果顯示,阿立哌唑對精神分裂癥后抑郁患者精神癥狀的治療效果優于利培酮。治療后,觀察組患者血清MBP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且觀察組患者血清GDNF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分析原因,阿立哌唑可通過調節多巴胺神經元活性改善神經功能,從而調節相關神經因子水平。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表明阿立哌唑可強化治療效果,與程剛明等[8]研究結果相似。綜合護理可扭轉患者及其家屬對疾病的認知,緩解負性情緒,為后續長期藥物治療提供良好條件。阿立哌唑屬于一種新型的非典型抗精神分裂藥物,能夠穩定多巴胺遞質,并能雙向調節多巴胺神經系統,通過刺激拮抗5-HT2A受體、5-HT1A受體,使其產生抗精神分裂的藥理作用,從而改善精神分裂癥的相關癥狀,使患者恢復認知功能。阿立哌唑與綜合護理干預治療慢性精神分裂癥,不僅能夠強化治療效果,還能夠改善患者心理、行為等,促進患者回歸正常生活。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觀察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說明阿立哌唑的安全性較高,與葛玲[9]研究結果相似。分析原因,利培酮對多巴胺受體的拮抗作用較強,提高了錐體外系統反應及其他不良反應的發生風險,而阿立哌唑作為一種受體穩定劑,對多巴胺水平具有調節作用,降低了不良反應發生率。本次研究受觀察時間、隨訪時間和樣本數量等因素的影響,結果可能存在一定局限性。為了提高研究結果的準確性,今后仍然需要在添加樣本數量和延長觀察時間的基礎上加以驗證。
綜上所述,阿立哌唑聯合綜合護理干預治療慢性精神分裂癥,可顯著降低患者血清MBP水平,升高血清GDNF水平,改善患者認知功能,有利于緩解患者病情,最終提高治療效果,具有較高的安全性。
參考文獻
[1] 蔡孝龍.對比分析阿立哌唑口崩片與利培酮分散片治療以陰性癥狀為主的精神分裂癥的療效及安全性[J].心理醫生,2018,24(2):79-80.
[2] 中華醫學會精神病學分會.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三版(精神障礙分類)[J].中華精神科雜志,2001,34(3):184-188.
[3] 姚晶,崔界峰,陳楠,等.簡明陰性癥狀量表中文版的效度、信度檢驗[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14,28(4):302-307.
[4] 張富松.利培酮與阿立哌唑用于康復期精神分裂癥陰性癥狀的價值[J].內蒙古醫學雜志,2019,51(6):676-677.
[5] 王奎星.分析阿立哌唑、利培酮、氯氮平對精神分裂癥的治療效果及對機體糖脂代謝的影響[J].心理醫生,2018,24(27):146-147.
[6] 譚樨.阿立哌唑與利培酮治療首發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臨床療效及對認知功能的影響[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5,12(17):2603-2604,2607.
[7] 何孔亮,劉曉林,韋邦貴,等.阿立哌唑與利培酮對精神分裂癥后抑郁患者療效與執行功能的影響[J].安徽醫藥,2015,19(4):772-774.
[8] 程剛明,鄧芳.阿立哌唑與利培酮治療精神分裂癥的安全性及效果對比分析[J].中國醫師雜志,2018,20(6):926-927.
[9] 葛玲.阿立哌唑和利培酮對首發精神分裂癥的療效及代謝相關指標影響研究[J].中國療養醫學,2017,26(8):878-879.